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鱇浪白鱼全基因组测序与进化遗传分析取得进展

基因君

 

鱇浪白鱼全基因组测序与进化遗传分析取得进展

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鱼类资源尤其突出。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是分布在全国第二大深水湖——云南抚仙湖流域的特有鱼类,也是“云南四大名鱼”之一。鱇浪白鱼有一系列独特的生物学特点被认为和抚仙湖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密切相关,此外,抚仙湖周边传统的车水捕鱼文化、神奇的界鱼石传说等也使得该鱼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历史上,该鱼一直都是抚仙湖主产经济鱼类,因味鲜肉美而名扬四海。然而,上个世纪末以来,由于过度捕捞,产卵场地破坏,外来引入种竞争等多种因素,鱇浪白鱼的种群数量锐减,一度成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鱇浪白鱼是云贵高原湖泊中一种典型的“3E”鱼类,即具有濒危(Endangered)、特有(Endemic)和经济价值(Economic)三重特点。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一直积极推动鱇浪白鱼这一“3E”物种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2003年首次突破该物种的人工繁殖,使其种质资源得以保存,并随后推动了其野外种群恢复(人工增殖放流)和本土渔业的利用(人工养殖)。2016年起,在云南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强省计划(2016AB024)的主要支持下,昆明动物所杨君兴团队联合华大基因等开展了鱇浪白鱼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工作。组装获得的该物种基因组大小为1.006Gb,共注释到25250个蛋白编码基因。基于组装注释的鱇浪白鱼全基因组,团队进一步开展了三个方面的进化遗传分析。首先,下载了现今公共数据库中18种鲤科鱼类的基因组或转录组数据,通过比对获得4580单拷贝同源基因,基于这些基因构建了首个基于组学数据规模的鲤科鱼类各亚科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其次,构建了鱇浪白鱼的种群历史动态,发现其种群数量变化与抚仙湖湖泊形成演化的三个周期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再次,基于组装的基因组,团队还开发获得了33836个微卫星位点。随机选取50个位点,经过三重筛选,最终选择11条对鱇浪白鱼4个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初步评估。鱇浪白鱼全基因组测序和微卫星位点的开发为其后续科学研究、物种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该研究于近日发表在Frontiers in Genetics 杂志上。(生物谷Bioon.com)

 

Science:发布首个全分辨率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谱

基因君


2019年1月2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冰岛基因解码公司(deCODE genetics)、冰岛大学和雷克雅未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了首个使用全基因组序列数据开发出来的全分辨率人类基因组遗传图谱。

该图谱提供了迄今为止关于人类进化的两个关键驱动因素之间的位置、速率和关联性的最详细观察:重组(recombination)—在卵子和精子形成中发生的基因组重组;并且新发突变(de novo mutation)—在我们的每个基因组中出现了几十个通常很小的变异,而且我们没有从父母那里遗传这些变异。这些过程共同确保每个人都是我们物种的独特版本,不过新发突变也是儿童罕见疾病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1月25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haracterizing mutagenic effects of recombination through a sequence-level genetic map”。

Science:发布首个全分辨率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谱
图片来自deCODE genetics。

这篇论文介绍了冰岛基因解码公司利用冰岛独特的群体遗传资源构建出的最新基因组遗传图谱,并提供给科学界。2002年利用6000个微卫星标记发布的首个人类基因组遗传图谱有助于正确地组装第一个参考基因组。2010年,在推出第一台商业化全基因组测序仪的同时,冰岛基因解码公司使用了300000个微卫星标记来构建一个更加详细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谱,用于指导对这种新型数据的分析。如今的这项新的研究利用了来自多代人的大约150000名冰岛人的序列数据,包括将近一半的人口,并且提供了450万次交叉重组和200000多个新发突变的精确定位。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冰岛基因解码公司首席执行官Kari Stefansson说,“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发布新发突变和重组以及它们与人类进化和疾病的相关性。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既是因为更深入地了解作为一个物种我们是谁事关我们的根本利益,也是因为在冰岛,我们有独特的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它们与健康和医学的相关性。”

Stefansson博士总结道,“进化的经典前提是它首先由随机遗传变化驱动。但是,我们在这项新的研究中非常详细地观察到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由基因组本身以及重组和新发突变之间存在关联性的事实系统地调节的。我们确定了影响重组率和位置的35个序列变异,并且显示在重组位点发生新发突变的可能性比基因组中其他位置高出50倍以上。此外,女性对重组的贡献更多,而男性对新发突变的贡献更大,并且新发突变构成了儿童时期罕见疾病的主要来源。我们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观察到基因组是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多样性的引擎。这显然有利于我们物种的成功,但对某些人来说,成本也很高,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解决罕见疾病,这是一项集体责任。”(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Bjarni V. Halldorsson et al. Characterizing mutagenic effects of recombination through a sequence-level genetic map.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u1043.

色盲将可治疗!强生投资遗传性视网膜病基因疗法

基因君

色盲将可治疗!强生投资遗传性视网膜病基因疗法
1月31日,强生旗下杨森制药公布称,公司与临床阶段基因疗法公司MeiraGTx Holdings达成了一项全球合作及项目许可协议,双方将在临床阶段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疗法候选产品上进行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合作,其中这些候选项目包括CNGB3或CNGA3基因突变所致全色盲以及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疗法。此外,两家公司还形成了研究合作伙伴关系,以探索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新靶点,并将进一步开发腺相关病毒(AAV)生产技术。
杨森制药心血管及代谢全球治疗区负责人James List表示:“我们很兴奋地扩大了投资组合,增加了创新的资产,这些资产可能改善视力或防止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所致的失明,而遗传视网膜疾病目前没有治疗选择。我们期待与MeiraGTx合作开发这些资产,并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探索新的潜在靶点。”
根据该协议的条款,MeiraGTx公司将授予杨森视网膜疾病投资组合中某些临床资产的全球独家许可。两家公司还形成了一项研究合作,以开发一系列针对新基因目标的产品,杨森拥有获得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新疗法许可的独家选择权益。
杨森全球总监Mathai Mammen表示:“这一合作建立在杨森长期以来的传统基础上,即解决世界各地患者未得到满足的需求。通过这一合作,我们期待深化在基因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利用广泛的研究和开发经验,帮助为患有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人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全色盲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该病阻止视锥光感受器的功能。患者尤喜暗、畏光,表现为昼盲,此外还有视力差、弱视、中心性暗点、摆动性眼球震颤等症状。目前还没有批准治疗全色盲的方法。
AAV-CNGB 3和AAV-CNGA 3是基因治疗候选药物,旨在恢复锥体功能,通过视网膜下注射传递到视网膜内大多数视锥所在的区域。AAV-CNGB 3已被美国FDA授予孤儿药物称号,罕见儿科疾病及快速通道认定,同时欧洲EMA授予其CNGB3基因突变全色盲治疗的孤儿药和PRIME认定。AAV-CNGB 3目前处在成人及儿童全色盲治疗的临床1/2期阶段。
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P)代表了视网膜色素变性最严重的形式,该病在儿童早期发病,并在20-30岁时迅速发展为失明。在XLRP中,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功能都很差,导致视网膜退化和完全失明。目前还没有经过批准的XLRP治疗方法。
AAV-RGPR用于治疗RGPR基因突变引起的最常见形式的XLRP。杆状和锥形光感受器都需要RPGR才能发挥作用。AAV-RPGR已经从FDA获得了快速通道指定和孤儿药指定,EMA也授予其孤儿医药产品指定。成人和儿童AAV-RPGR 1/2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生物谷Bioon.com)

基因竟能影响婚姻的质量!快看看你们的基因匹配吗?

基因君

2019年2月21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即将步入婚姻殿堂之前,考虑未来伴侣的基因到底有多重要呢?基于许多机体特点背后的遗传因素如今已经被许多匹配网站所使用,而这看似也是符合逻辑的,比如机体的个性和同理心,其中很多因素被认为能促进特定夫妻间的机体原始化学反应和长期的潜力。因此,如今发展起来的结合基因检测和配对的网站也不足为奇。

基因竟能影响婚姻的质量!快看看你们的基因匹配吗?

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那么根据特定的基因来进行亲密伴侣的匹配是否有科学依据呢?有研究表明,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对婚姻整体质量的评价是相似的,这就表明,基因对婚姻生活有着持久的影响,然而,与婚姻相关的特定基因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其依然是个谜!

因此,根据基因特性的特定组合来预测人群婚姻的相容性往往是建立在薄弱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目前研究人员刚刚开始确定可能与婚姻幸福相关的基因以及这些基因是如何开始发挥作用的。

为何要研究基因对婚姻的影响效应?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笔者非常感兴趣研究识别促进快乐婚姻的特殊因素,比如夫妻间如何处理争论?研究者希望能够阐明影响婚姻质量背后的遗传决定因素。笔者对催产素受体基因(OXTR)进行了研究,催产素,顾名思义“爱的荷尔蒙”,其在个体的情感依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比如,催产素会在新生儿出生时大量涌入母体之中,同时其也会在性生活过程中激增;研究者推测,调节催产素的基因OXTR或许是在婚姻背景研究中的一个好基因,因为其常常控制着我们如何与他人产生联系;此外,OXTR也与一系列和人类社会行为相关的现象有关,包括信任和社交等。

研究者指出,OXTR基因与机体对社会支持所产生的生理学反应和特点有关,而这也对于支持过程非常重要,比如同理心;社会支持的质量是人群整体婚姻质量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有证据表明,OXTR基因的突变可能会通过影响伴侣之间相互支持的方式从而与后来的婚姻质量联系起来。研究人员招募了79对已婚夫妇参与到了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要求每位伴侣找出一位与婚姻无关的重要个人问题,随后再与其伴侣讨论10分钟。在夫妇们完成调查问卷的同时,其每个人还提供了唾液样本,随后研究人员对唾液样本进行分析来确定其每个人携带OXTR等位基因的情况。

基因竟能影响婚姻的质量!快看看你们的基因匹配吗?

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基因突变和婚姻质量

基于此前的研究证据,研究人员重点对OXTR基因的两个特殊位点进行研究,这两个位点分别为rs1042778和rs4686302,正如预期那样,较高质量的社会支持与婚姻质量息息相关,此外,丈夫和妻子机体每个OXTR位点的基因突变与其在支持性讨论期间的行为有关。研究者发现,基因rs1042778位点处携带两个T等位基因拷贝的丈夫会认为其伴侣提供较低质量的支持,而这与其伴侣的支持技巧强弱并无关系。

携带TT基因型的丈夫往往更难将其妻子的行为解释为支持性的行为,这与其它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暗示了同样的基因型在社会认知缺陷和自闭症中同样存在。值得注意的是,与携带不同等位基因组合的夫妇而言,携带相同等位基因的夫妇对婚姻的总体满意度较低;这就表明,若丈夫携带两个T等位基因的话,这种夫妇的情况可能更糟糕,部分原因是,这些男性很难将妻子的行为视为支持性的行为,而研究者们的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基因竟能影响婚姻的质量!快看看你们的基因匹配吗?

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现实意义

那么科学家们是否有必要开始筛查携带特定基因组合的丈夫,从而避免对婚姻有害的基因组合呢?笔者并不建议这样做,因为基因会影响机体一系列特性,有些可能会对婚姻的某些方面有害,但对于另一方面或许是有益的;尽管研究者发现,携带两个T等位基因似乎会成为社会支持背景下的一种负担,但探索性分析却发现,这种结合似乎也会对婚姻产生一种积极性的影响,但目前研究者并不清楚其背后所涉及的机制,研究者推测,对社会细微差别并不太敏感或许在婚期的其它方面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比如在出现分歧时能减少敌意的交流。

更重要的是,假设一个基因能够决定婚姻的成败,而这恰恰就低估了机体遗传因素和婚姻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了;有可能某些基因或多或少是有害的,而这取决于伴侣基因特性的其余部分。研究者指出,来自亲密伴侣的社会支持能减缓压力对机体身心健康带来的有害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特定的基因型会削弱一个人获得支持的能力,这个人可能更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因此,筛选OXTR基因上存在TT基因型的男性就能够帮助识别出存在压力相关问题风险的个体。

目前研究者还发现,OXTR基因上还要其它几个潜在的位点和其它基因或许与伴侣关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后期他们还将进行更多的婚姻遗传学研究来探索基因和婚姻质量之间的密切关联。(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Henrik Walter.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Empathy: Concepts, Circuits, and GenesEmotion Reviews, January 24, 2012, doi:10.1177/1754073911421379

【2】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Marital Relationships.

【3】Predicting Success or Failure of Marital Relationships

【4】RICHARD E. MATTSON,LAURA E. FRAME,MATTHEW D. JOHNSON. Premarital affect as a predictor of postnuptial marital satisfaction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 November 2010,doi:10.1111/j.1475-6811.2010.01315.x

【5】rs1042778

【6】rs4686302

【7】Daniel B. Campbell, Dibyadeep Datta, Shaine T. Jones, et al. Association of oxytocin receptor (OXTR) gene variants with multiple phenotype domain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ournal of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1 3:9071 doi:10.1007/s11689-010-9071-2

【8】René Hurlemann, Alexandra Patin, Oezguer A. Onur, et al. Oxytocin Enhances Amygdala-Dependent, Socially Reinforced Learning and Emotional Empathy in HumansJournal of Neuroscience 7 April 2010, 30 (14) 4999-5007; doi:10.1523/JNEUROSCI.5538-09.2010

【9】Genetic moderation of sensitivity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in marriage.

【10】How your genes could affect the quality of your marriage

Richard Mattson, February 8, 2019 6.31am EST

Nat Genet:为何有些人爱抽烟、爱喝酒?原来是基因在捣鬼!

基因君

2019年3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酒精和烟草的使用与多种疾病发生有关,同时其也是诱发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通过收集120万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与烟草和酒精使用量增加相关的多个基因,同时研究者还观察了这些基因与多种疾病风险发生相关的关联。

Nat Genet:为何有些人爱抽烟、爱喝酒?原来是基因在捣鬼!

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研究者发现,人类基因组406个不同位点上的566个基因突变与人群烟草或酒精使用量有关,其中150个位点与烟草和酒精使用量存在直接关联。研究者根据标准酒精单位的数量来衡量人群的饮酒情况,同时以人群每天吸烟的数量来衡量烟草的使用量。研究者表示,有吸烟遗传倾向的研究组也在遗传上更倾向于患多种健康问题,比如肥胖、糖尿病及多种精神疾病等;而饮酒的遗传风险却与疾病风险降低直接相关,但这并不是说,摄入过多酒精就能够改善机体健康,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才能深入解析其中的复杂关联。

研究者在机体中发现烟草和酒精使用的多种天然信号制剂,包括与烟碱、多巴胺能和谷氨酸能神经传递有关的基因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或许能够帮助解释为何某些人更愿意寻找人工刺激。文章中,研究者发现,遗传风险和不同疾病发生之间的关联似乎在不同研究群体中变化不大。使某些人具有某种特点的遗传突变并不一定要表达或者具有生物活性,这依赖于多种因子,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扮演着关键角色,而且社会状况也会影响人群酒精和烟草的使用情况,从而就会使得研究者更难得出准确的结论了。

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些复杂性会迫使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喜欢饮酒和吸烟,但其中某些与饮酒水平增加相关的基因却能够有效降低人群患某些疾病的风险。(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Mengzhen Liu, Yu Jiang, Robbee Wedow, et al. Association studies of up to 1.2 million individuals yield new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etiology of tobacco and alcohol use, Nature Genetics (2019). DOI: 10.1038/s41588-018-0307-5

墨子沙龙聚焦基因-生命-人类

基因君

 

墨子沙龙聚焦基因-生命-人类

3月11日下午,墨子沙龙新春首场报告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仇子龙,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章小清,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立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宇翱主持下,为600余名观众带来精彩的科普报告,围绕基因编辑、干细胞等大众关心的科学问题展开探讨,于细微之处探寻生命密码。同时,有近25万名观众通过网络直播实时聆听了本场报告。

“很多疾病由基因突变引起,能否修复基因突变成了治疗这些疾病的关键。”仇子龙介绍,修复基因本是一件及其困难的事情,但近年来科学家发明的叫做CRISPR/Cas的基因编辑工具令这件困难的事变得可行。它来源于细菌对抗噬菌体的防御系统,受其启发,人们开始于2012年发明基因编辑工具,并将其用于哺乳动物细胞定点基因的编辑。很快,这套工具不仅成为了基因科学家的必备武器,还有可能被用来修复基因突变、治疗遗传病。

仇子龙以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和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的研究和治疗为例,展示了基因治疗针对遗传疾病发挥的惊人作用。

仇子龙团队毕业的博士与中科大薛天教授合作,通过对基因突变的准确修复,修正了小鼠视网膜细胞基因突变,使小鼠的眼睛重获光明,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曙光。仇子龙表示,目前,很多过去认为的绝症,相关临床实验正在进行,最近三到五年之内,大批的基因治疗的药物即将上市,有望帮助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病人。

章小清在报告中介绍,干细胞与万千物种的生长、发育、繁衍、衰老息息相关,有些生物甚至用干细胞进行组织的再生。对人类来说,是否可以利用干细胞技术来进行生命的重现、衰老的延缓、或者组织、器官的替代治疗呢?带着这些问题,章小清带来了一场有关干细胞研究的起源、发展、应用和思考的报告。

干细胞的发现起源于小鼠的畸胎瘤,科学家因此开始对干细胞进行研究。1981年,小鼠胚胎干细胞建成,17年后,人的胚胎干细胞才得以建立。此后,人们开始探索建立我们自身的干细胞,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诱导多能干细胞、成体干细胞相继实现,都为干细胞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章小清表示,在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细胞本质的探索、疾病的模拟、转基因动物的构建、细胞组织的再生等方面,干细胞研究都显示了不可替代的生命力。

王立铭的报告从去年11月世界上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引起轩然大波开始,指出人类对于遗传现象的探索从来都交织着光明与黑暗,科学和伦理因此紧密相连。

对于人类来说,基因决定人类形状。基因缺陷会导致人类各种遗传疾病。传统的基因治疗有一定局限,只能修补缺陷基因,但是对于一些由于基因上某些特定位点发生问题引发的病变束手无策。而得益于基因编辑的长足进步,人们开始可以对错误碱基进行剪切和编辑。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基因编辑应当被允许进入人类社会,用以消除镰刀形贫血病等毁灭性疾病。但是,基因编辑的未来必然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从农业生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角度来说基因编辑必定会为人类带来福利,但是也不可避免为人类带来健康和社会格局上的风险,值得科学家和公众共同思考。

当天,3位科学家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就公众关心的基因编辑和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及应用问题展开探讨。仇子龙认为,基因数据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建议个人妥善保管个人基因数据,也呼吁建立相关法律,保障基因数据安全。王立铭回答了听众的问题:治疗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综合考量收益和风险。

据介绍,墨子沙龙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发起,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以中科大上海研究院为基地的公益科普论坛,旨在通过科普讲坛、和科学家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专业的科学启蒙。(生物谷Bioon.com)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植物须弥芥的基因组奥秘

基因君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植物须弥芥的基因组奥秘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体操联合西藏大学、云南大学及国外多个实验室,对青藏高原特有分布的须弥芥进行了基因组适应性进化研究,为青藏高原植物适应极端环境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据了解,须弥芥原本归在拟南芥属,1999年Ihsan Al-Shehbaz教授将其从拟南芥属中独立出来。中科院院士吴征镒认为须弥芥是拟南芥属在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下能够适应高海拔极端环境的特化类群。因此,作为拟南芥的近缘物种,须弥芥有望成为极端环境适应性进化的新模式植物。在之前的研究中,团队利用转录组数据发现须弥芥的基因受到明显的自然选择作用。

张体操团队利用二代和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组装得到了234.72Mb的须弥芥基因组,包括27019个预测的基因。同时他们利用4586个直系同源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须弥芥与荠菜最近缘,分化时间大约为8.8—12.2个百万年,而与拟南芥属分化时间约为12.7-17.2个百万年。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快速隆升之后,须弥芥的LTR反转录转座子发生了明显的扩张,这可能与隆升后的环境适应有关。通过与近缘物种相比较,须弥芥基因组中抗病相关的基因家族发生了明显缩减,可能与青藏高原病原菌较少有关。同时,须弥芥中扩张的基因家族和受到强烈自然选择的基因都与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和DNA损伤修复有关。这两个途径都是属于综合的抗逆过程,对于青藏高原复杂多变的特殊环境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张体操说:“须弥芥与自交亲和性相关的雄蕊识别SCR基因变成了假基因,雌蕊识别SRK基因完全丢失,这是导致须弥芥自交亲和的根本原因,也有可能是适应青藏高原传粉昆虫少的一种策略。”

研究还发现在青藏高原的适应机制上,植物与动物在DNA修复途径、抗病途径方面有相似点,但它们在植物自交亲和性、植物激素途径方面存在不同。(生物谷Bioon.com)

 

禾本科植物α-淀粉酶基因家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基因君

 

禾本科植物α-淀粉酶基因家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淀粉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各组织器官中,为其整个生长发育进程提供必要的碳物质来源和能量供应,同时还作为局部信号分子应答生物与非生物因子逆境胁迫。植物淀粉的降解需要多种淀粉水解酶的协作参与。

α-淀粉酶是其中最重要的水解酶之一,在绿色植物基因组中包含由多个亚基因家族(AMYs)编码的多种亚型,使植物在不同组织器官中能对不同淀粉类碳水化合物进行降解。

为更好理解禾本科植物AMY基因的潜在分化,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余懋群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琚亮亮对从低等藻类到高等开花植物的78个物种基因组AMY基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将其划分为6个亚家族,建议将其命名为AMY1-AMY6。其中,高等电点AMY1与低等电点AMY2是禾本科植物特有的两个亚家族,共同起源于单一拷贝的AMY3结构位点,该位点可能来自植物界最古老的亚家族AMY4的复制。系统分枝AMY1+AMY2+AMY3和AMY4+AMY5+AMY6存在显着的表面静电势能差异,但催化活性位点和SBS1底物表面结合位点在不同亚家族间构象稳定。此外,参与活性位点、SBS1和SBS2底物结合氢键形成的氨基酸残基显示出一定多态性。

研究人员进一步对等电点α-淀粉酶(AMY1)家族进行了深入研究。AMY1是籽粒发芽期间丰度最高的淀粉水解酶,穗发芽和小麦迟熟α-淀粉酶均与AMY1的差异积累有关。通过利用已公布的禾本科基因组数据,系统评估了小麦、大麦等13种禾本科植物AMY1基因拷贝数,鉴定到小麦族分枝特有的一次基因复制事件,发现染色体片段倒位与重排将该结构位点分割为物理上相对独立的两个基因座位(AMY1λ和AMY1θ)。其中,AMY1λ中氨基酸残基Asn233受到强烈的选择,可能会影响重要功能性结构域SBS1与底物分子的识别与结合。在籽粒发芽和发育期间,AMY1λ和AMY1θ基因表达分化显着,存在剂量效应。重要的是,鉴定到小麦中与迟熟籽粒高残留α-淀粉酶活性紧密关联的3个AMY1拷贝,为下一步发掘优良等位变异,解析影响籽粒α-淀粉酶活性的遗传因子和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该研究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4CB138104)、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2016ZX08009-003-004-005)和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2016NZ0103)资助。(生物谷Bioon.com)

 

Nature子刊:开发出可在几分钟内检测基因突变的CRISPR芯片

基因君

2019年4月1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克莱蒙特学院联盟凯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CRISPR与用石墨烯制成的电子晶体管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一种可在几分钟内检测出特定基因突变的新型手持设备。这种称为CRISPR-Chip(CRISPR芯片)的设备可用于快速诊断遗传疾病或评估基因编辑技术的准确性。他们使用这种设备来鉴定来自杜兴氏肌营养不良(DMD)患者的DNA样品中的基因突变。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3月2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etection of unamplified target genes via CRISPR–Cas9 immobilized on a graphen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Nature子刊:开发出可在几分钟内检测基因突变的CRISPR芯片
图片来自Keck Graduate Institute (KGI)。

论文通讯作者、克莱蒙特学院联盟凯克研究所助理教授Kiana Aran说道,“我们开发出首个利用CRISPR在基因组中搜索潜在突变的晶体管。仅需将纯化的DNA样品放在这种芯片上,让CRISPR进行这种搜索,这种石墨烯晶体管可在几分钟内报告搜索结果。”

医生和遗传学家如今可对DNA进行测序,以确定导致一系列性状和疾病的基因突变,而且像23andMe和AncestryDNA这样的公司甚至可以向好奇的消费者提供这类测试。

但是与大多数形式的基因检测—包括近期开发的基于CRISPR的诊断技术—不同的是, CRISPR-Chip使用纳米电子技术来检测DNA样本中的基因突变,而无需首先通过一种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时间和设备密集型过程来对感兴趣的DNA片段进行数百万次“扩增”或着说复制。这意味着它可能用于在医生办公室或野外工作环境中进行基因检测,而无需将样品送到实验室。


绕过瓶颈

CRISPR-Cas9系统以它在精确位置剪断DNA链的能力而闻名,就像一把锋利的剪刀那样,这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基因编辑功能。但是为了让Cas9蛋白准确地切割和粘贴基因,人们首先必须在需要切割的DNA中找到确切的位点。

为了让Cas9找到基因组上的特定位置,科学家们必须首先为它配备一段“向导RNA(gRNA)”,其中gRNA是一小段RNA,它的碱基与感兴趣的DNA序列互补。蛋白Cas9首先解开双链DNA并进行扫描直至找到与gRNA相匹配的序列,然后结合上去。

为了利用CRISPR的基因靶向能力,这些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失活的Cas9蛋白:能够在DNA上找到特定的位点,但不加以切割。他们将它连接到由石墨烯制成的晶体管上。当CRISPR复合物在它靶向的DNA上找到靶位点时,它结合上去并触发石墨烯的电导率发生变化,这接着改变了这种晶体管的电学特性。这些变化可通过他们的产业合作者开发的一种手持设备进行检测。

石墨烯由单个原子碳层构成,具有如此好的电敏感性以至于它能够检测全基因组样品中匹配的DNA序列,而无需进行PCR扩增。

Aran说,“石墨烯的超灵敏度使得我们能够检测到CRISPR的DNA搜索活性。CRISPR带来了选择性,石墨烯晶体管带来了灵敏度,而且我们能够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这种无需PCR扩增的检测。”

Aran希望能够很快让这种设备具有多重性,从而允许医生们立即导入多个gRNA,以便在几分钟内同时检测出许多基因突变。


快速诊断

为了证实CRISPR-Chip的灵敏度,这些研究人员使用这种设备检测来自杜兴氏肌营养不良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的两种常见基因突变。

论文共同作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工程教授Irina Conboy说道,CRISPR-Chip可能是一种特别有用的DMD筛查设备,这是因为这种严重的肌肉萎缩疾病可能是由于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编码基因发生的大量突变引起的。

Conboy说道,“如今作为一种常见做法,患有DMD的男孩通常不会接受筛选,直到我们出现问题,随后他们进行基因确认。”

Conboy 说道,“通过使用这种数字设备,你可以在整个抗肌萎缩蛋白编码基因中设计gRNA,然后你能够在几小时内仅筛选这个基因的整个序列。你可筛查父母甚至新生儿是否存在抗肌萎缩蛋白突变,然后,如果发现突变,那么治疗可能在疾病实际产生之前尽早开始。”
Murthy说道,快速基因检测也可能用来帮助医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比如,遗传变异使得一些人对昂贵的血液稀释剂(如Plavix)不会作出反应。

Murthy说道,“如果你携带某些突变或某些DNA序列,那么这将非常准确地预测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

最后,鉴于CRISPR-Chip可以用于监测CRISPR是否与特定DNA序列结合,因此它也可能用于测试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技术的有效性。Aran说道,比如它可能用于验证gRNA序列的设计是否正确。

Aran说道,“将现代纳米电子学与现代生物学相结合,为获取以前无法获得的新生物信息开辟了新的大门。”(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Reza Hajian et al. Detection of unamplified target genes via CRISPR–Cas9 immobilized on a graphen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9, doi:10.1038/s41551-019-0371-x.

甜得恶心还是恰到好处?基因如何控制你对糖的口味

基因君

2019年5月2日讯 /生物谷BIOON /——你可能喜欢甜甜甜圈,但你的朋友们却可能会觉得它们太甜了,只吃一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你的基因影响了你对甜味的感知,以及你摄入多少含糖食物和饮料。最近发表的研究表明,起作用的基因范围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广。特别是,研究人员揭示了这些基因如何与大脑合作,影响你的糖习惯。

我们已知什么

当食物接触我们的味蕾时,味觉感受器产生一种信号,这种信号沿着味觉神经传递到大脑。这能产生一种味觉,帮助我们决定是否喜欢食物。过去10年的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甜味受体的基因上,以及这些基因的变异是否会影响我们对甜味的敏感度,以及我们吃多少或喝多少糖。

甜得恶心还是恰到好处?基因如何控制你对糖的口味

图片来源:http://cn.bing.com

之前的研究表明,基因决定了我们认为糖或人造甜味剂有多甜。然而,研究人员并不知道发挥作用的确切基因。 

最新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一项新研究观察了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的176,867名欧洲血统人士的数据。研究人员测量了1757名澳大利亚人对糖(葡萄糖和果糖)和人工甜味剂的甜度的感觉。他们还观察了686名美国人认为蔗糖有多甜,以及他们是否喜欢它的味道。研究人员还计算了英国生物银行174,424名欧洲裔英国人每天的膳食糖摄入量(水果、蔬菜、牛奶和奶酪等食物中的单糖和双糖)和糖果(棒棒糖和巧克力)。随后研究人员使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研究了全基因组数百万种遗传标记与甜味和糖摄入量感知之间的关联。

经过15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几个基因(除了那些与甜味受体相关的基因)对我们如何感知甜味以及我们吃多少和喝多少糖有更大的影响,其中包括FTO基因和糖摄入量之间的关系。到目前为止,这种基因一直与肥胖和相关的健康风险有关。然而,这种效应可能不是由FTO驱动的,而是由附近的基因驱动的,这些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在大脑中起着调节食欲和我们消耗多少能量的作用。

甜得恶心还是恰到好处?基因如何控制你对糖的口味

图片来源:http://cn.bing.com

研究人员相信类似的情况可能会影响我们吃糖的习惯,FTO基因附近的基因可能在大脑中起作用,控制我们吃多少糖。这项研究表明,大脑在我们认为某物有多甜以及我们摄入了多少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是我们已经知道的我们嘴里的味觉感受器之外的作用。

为什么我们喜欢甜食

我们对甜食的天然享受可能是进化的后产物。科学家们认为,能够品尝甜味可能帮助我们的祖先识别出能量丰富的食物,这对他们的生存至关重要。然而,能够品尝甜味并不意味着你喜欢吃很多甜味的食物。所以看起来似乎有一些基因与吃甜食有关,但不是我们认为的食物有多甜,比如FTO。也可能有基因影响我们对甜味的感知,但不影响我们吃甜食的可能性。

甜得恶心还是恰到好处?基因如何控制你对糖的口味

图片来源:http://cn.bing.com

地区差别

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甜味感受器的基因对我们品尝甜味的能力和糖的摄入量都没有影响。但通过比较英国生物银行中不同祖先的人,我们发现不同人群之间存在一些差异,甜味受体基因的差异可能可以解释这一点。例如,我们发现非洲血统的人比欧洲和亚洲血统的人吃更多的糖。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呢?

就像遗传学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选择茶而不是咖啡一样,我们最新的研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更喜欢甜食。这可能导致个性化的饮食,以根据基因改善人们的饮食习惯。

然而,基因并不是影响你对含糖食物的口味以及你吃或喝多少含糖食物的唯一因素。

所以,如果你曾经尝试戒掉含糖饮料或零食却失败了,你不能总是责怪你的基因。(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Sickly sweet or just right? How genes control your taste for sugar

【2】Why you like coffee, and I choose tea – it’s in the genes

【3】Liang-Dar Hwang et al. New insight into human sweet taste: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the perception and intake of sweet substanc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nqz043, https://doi.org/10.1093/ajcn/nqz043

【4】Liang-Dar Hwang et al.A Common Genetic Influence on Human Intensity Ratings of Sugars and High-Potency Sweeteners. Twin Research and Human Genetics. https://doi.org/10.1017/thg.2015.42

【5】Neohesperidin dihydrochalcone 

【6】Bush WS, Moore JH (2012) Chapter 11: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PLoS Comput Biol 8(12): e100282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cbi.1002822

【7】FTO gene:FTO alpha-ketoglutarate dependent dioxygenase

【8】Mark A. Herman Evan et al. Making Biological Sense of GWAS Data: Lessons from the FTO Locus. Cell Metabolism. DOI:https://doi.org/10.1016/j.cmet.2015.09.018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