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细胞》:惊!早就知道肠道细菌厉害,可你知道它们竟连宿主的基因都能控制吗

基因君

 

《细胞》:惊!早就知道肠道细菌厉害,可你知道它们竟连宿主的基因都能控制吗

近几年,肠道细菌逐渐显露出各种“本领”,不仅帮助我们消化食物,还有很多重要的作用,例如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然而,根据发表在《细胞》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肠道细菌的交流能力高得出人意料:它们竟然可以实现跨越物种交流,对宿主的基因表达进行控制。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医学院、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和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们组成的一支研究团队发现,肠道细菌分泌的一种分子会附着在宿主的多种蛋白质上,从而改变宿主调节自身基因表达的能力,影响宿主发育。

用领导该项研究的作者Jonathan Stamler博士的话说,“肠道有着复杂的结构,许多研究人员都在寻找细菌会用什么样不同寻常的物质对人类健康造成可能的影响。”然而,这群科学家发现肠道细菌分泌的这种分子并非微生物才有的“非主流”化合物,却是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信使分子:一氧化氮。

在哺乳动物细胞内,一氧化氮以一种被称为S-亚硝基化的方式对蛋白质提供修饰,调节蛋白质的稳定、定位和相互作用。据估计,整个蛋白质组的70%可能都受到S-亚硝基化的翻译后修饰,其影响涉及代谢、能量利用、运动甚至动物的寿命。

而当科学家们在模式生物线虫的体内追踪肠道细菌分泌的一氧化氮时,发现这些微生物来源的一氧化氮分子可以对宿主的多种蛋白进行S-亚硝基化。可以说,肠道细菌们就像掌握了一门通用语言来与宿主基因进行交流。

其中,研究人员选择了一种对发育至关重要的蛋白ALG1,观察这种蛋白会如何受到肠道细菌的影响。当研究人员把分泌一氧化氮的细菌喂食给线虫后,观察到分泌的一氧化氮分子附着到线虫的ALG1上。而过多的一氧化氮让线虫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出现畸形。

值得注意的是,ALG1是一种在进化上从线虫到人类高度保守的蛋白。换言之,在哺乳动物体内,当共生的微生物产生了过多的一氧化氮,这种蛋白或许也会通过同样的S-亚硝基化修饰受到影响,有可能也会导致发育问题。

正如有人想到用植入益生菌的方式来改善消化或其他代谢问题,这项研究的新发现也让Stamler博士设想出一种潜在的治疗思路,或许可以给肠道接种细菌来调整一氧化氮的释放,利用这一物种间通用的信号通路改善人体健康。(生物谷Bioon.com)

小编推荐会议  2019(第五届)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国际研讨会

 

http://meeting.bioon.com/2019MicIntestin ?__token=liaodefeng

 

《细胞》:惊!早就知道肠道细菌厉害,可你知道它们竟连宿主的基因都能控制吗

重磅!基因泰克淋巴瘤新药获FDA批准

基因君

重磅!基因泰克淋巴瘤新药获FDA批准
2017年11月19日讯 /生物谷BIOON/ –昨日,基因泰克(Genentech)宣布FDA批准Gazyva(obinutuzumab)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先前未经治疗的晚期滤泡性淋巴瘤患者(II期后期、III期或IV期)。此外,在Gazyva与化疗联用治疗有效的患者可进一步接受Gazyva单一药物治疗。FDA批准该疗法是基于一项名为GALLIUM的临床3期试验结果。在试验中,与一线治疗药物Rituxan(rituximab)治疗组相比,Gazyva治疗组的患者表现出更优的无进展生存期。
罗氏首席医学官兼全球产品开发负责人Sandra Horning博士说:“今天Gazyva的获批对滤泡性淋巴瘤的患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接受Gazyva治疗的患者有望延缓疾病的发展。我们很高兴可以为这类无法治愈的血癌患者提供一种效果优于目前一线药物Rituxan的治疗选择,Rituxan作为晚期滤泡性淋巴瘤标准治疗已经使用超过10年。”
据悉,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种最常见的生长缓慢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约占NHL病例的五分之一。这种肿瘤无法治愈,并且经常复发,且每次复发后都会变得更加难治,早期的病情进展可能与长期的预后不良有关。
Gazyva是一款可以结合CD20的单克隆抗体,是基因泰克重点研发的药物。在一项全球3期开放性、多中心、随机双臂研究,头对头的试验中,比较了Gazyva联合化疗、随后单用Gazyva治疗两年,与Rituxan联合化疗、随后单用Rituxan治疗两年的疗效和安全性。这项试验中,与Rituxan治疗方案相比,Gazyva治疗方案显著降低疾病恶化或死亡风险28%。安全性方面,在Gazyva治疗组中最常见的3-5级副作用(在至少5%的患者中发生)包括白细胞计数低、输液反应、白细胞计数低伴有发热和血小板计数低。最常见的副作用(在至少20%的患者中发生)包括输液反应、白细胞计数低、上呼吸道感染、咳嗽、便秘和腹泻。(生物谷Bioon.com)

科学家揭示红桦白桦种间杂交与基因渐渗规律

基因君

科学家揭示红桦白桦种间杂交与基因渐渗规律

 

自然杂交与基因渐渗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间。基因渐渗指两物种的杂交后代与亲本反复回交,把某一亲本的性状带至另一亲本,后泛指某一种群的基因被整合到另一种群中。此前研究表明,渐渗通常由丰富度相对较低的物种到丰富度相对较高的物种发生,由二倍体到四倍体发生。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王年课题组研究发现,红桦和白桦之间渐渗方向并不受倍性和丰富度的影响,若倍性、种间丰富度等影响渐渗的多种因素同时起作用,渐渗方向则难以判断,不符合一般渐渗规律,这为人工培育桦树新品种提供了新思路。3月2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经典期刊《植物学年报》(Annals of Botany)上。

王年课题组选取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及河北等5个省市的红桦和白桦材料,并根据两者相对丰富度,把种群分为三组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红桦和白桦间仅发生了有限的杂交,且渐渗方向同倍性和相对丰富度关系不大。王年推测,这可能是受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越高,个体为了竞争光照而倾向于营养生长,因此每个个体平均产生的花粉量减少。

研究还发现了红桦新的细胞型,即“二倍体”红桦,其同“四倍体”红桦之间存在杂交及不完全的谱系分选,“四倍体”红桦可能为异源四倍体,其亲本之一为“二倍体”红桦。

该研究揭示了“二倍体”红桦、“四倍体”红桦以及白桦之间的自然杂交现象,为培育桦树新种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生物谷Bioon.com)

基因编辑2.0:经典CRISPR系统已经不够用了

基因君

 

基因编辑2.0:经典CRISPR系统已经不够用了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提到CRISPR时,实际指的是CRISPR/Cas系统——由一小段RNA和一种高效的DNA切割酶(即核酸酶)组成,全名为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常间回文重复序列丛集关联蛋白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它对于生物学的意义,就好比福特T型车对于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意义。现在,CRISPR已经用于人类癌症的治疗,而最快到2018年时,该技术还将用在遗传性疾病,如镰刀型红血球疾病和乙型地中海贫血症等的临床试验中。

然而,与当初的福特T型车一样,经典的CRISPR技术已经变得有点粗苯、不可靠,甚至有点危险。它无法与基因组的任意部位结合,有时候还会切割错误的位置。而且,它没有关闭按钮。如果说福特T型车很容易过热,那经典CRISPR可以说是很容易“吃多”。

即使有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经典CRISPR系统在2018年及以后的日子里,依然将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不过,就在2017年,更新、更快的基因编辑工具开始推出,或许很快就会让第一代技术黯然失色。因此,如果你有志于在这一领域大展身手的话,请做好准备,因为“基因编辑2.0”就在眼前!

有针对性的切割操作是CRISPR技术的标志性特征。但是,在Cas9内切核酸酶切割一个生物体的两股DNA链的同时,也会带来某种风险。  有针对性的切割操作是CRISPR技术的标志性特征。但是,在Cas9内切核酸酶切割一个生物体的两股DNA链的同时,也会带来某种风险。

突飞猛进

有针对性的切割操作是CRISPR技术的标志性特征。但是,在Cas9内切核酸酶切割一个生物体的两股DNA链的同时,也会带来某种风险。细胞在修复这种剧烈的基因损伤时可能会出现错误。这也是科学家希望设计出更安全的方法,以达到同样目的的原因。

一种方法是使Cas9核酸酶突变,使其失去切割能力,但依然能结合DNA。接着,用其他蛋白质——比如能激活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与失去部分功能的Cas9核酸酶结合,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共同控制基因的开启和关闭(有时要用到光或化学信号)。这种“表观遗传学编辑”或许能用于治疗由多种遗传因素共同引起的疾病,而经典CRISPR技术最适合的则是由单一突变导至的功能障碍问题。12月初,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在小鼠上尝试了这种新的方法,对包括糖尿病、急性肾病和肌肉营养不良症等严重疾病进行治疗。

哈佛大学和布罗德研究所的科学家甚至已经对CRISPR系统进行了更大胆的改进:对单个碱基对进行编辑。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必须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酶,能够从化学上将配对的腺嘌呤(A)-胸腺嘧啶(T)转变为鸟嘌呤(G)-胞嘧啶(C)。这一改变看似微小,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哈佛大学化学家戴维?刘(David Liu)主持了这项工作,他估计,在人体已知32000个致病性的点突变中,有大约一半可以通过这样的单一位点变换而修复。“我不希望公众对此有错误的理解,即我们能把任何人或任何动物,甚至培养皿里的细胞的任意DNA片段变换成另一段DNA,”戴维?刘说,“不过,就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而言,也意味着很多责任。最大的问题在于,这个时代能达到的能力有多大?以及我们如何能尽可能快地用这些技术来造福社会?”

如何控制风险?

CRISPR/Cas系统是存在于多数细菌和绝大多数古菌中的一种后天免疫机制,其工作就是发现入侵的病毒DNA并将其消灭,直到这些DNA被清除干净。这一系统都是“加速器”,没有制动装置,因而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尤其是在临床应用上。CRISPR在细胞里存留的时间越长,它把某些片段当作目标基因并进行切割的风险就越大。

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这些偏离目标的问题,科学家一直在开发新的工具,以更好地控制CRISPR。截至目前,研究者已经识别出21个自然出现的抗CRISPR(anti-CRISPR)蛋白质家族,即能够抑制基因编辑酶的蛋白质分子。不过,科学家只了解其中少数几种蛋白质的工作机制。有些蛋白质能直接与Cas9结合,阻止它连接到DNA上;另一些蛋白质则可以激活与Cas9竞争基因组位置的酶。目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和多伦多大学都在努力研究利用这些天然关闭机制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可编码的控制工具。

除了医学上的应用,这些蛋白质家族还对“基因驱动”(gene drive)领域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基因驱动最早在2003年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演化遗传学家奥斯汀?伯特(Austin Burt)提出,指一种能将特定性状快速扩散到种群中的基因编辑技术。如果能以某种方式推动演化进程,将非常有利于人类应对从流行性疾病到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比如,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消灭那些导至疟疾的蚊子,或者清除有害的入侵物种。不过,在野外环境中,这些手段也有可能失去控制,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就在2017年,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DARPA)就投资了6500万美元,用于寻找更加安全的基因驱动设计,其中就包括抗CRISPR“关闭开关”。

Cas酶的进展

尽管几十年来基因技术突飞猛进,但还是有很多科学家不理解为什么DNA中的某些缺陷会引发疾病。即使我们知道哪些基因以什么顺序编码进入细胞,但想知道这些序列信息如何传递、如何翻译(或者不翻译),就要困难得多。这也正是哈佛大学和布罗德研究所的张锋(CRISPR关联蛋白的发现者之一)团队寻找以RNA为目标的Cas酶的原因。

由于细胞在组装蛋白质时读取的遗传信息来自RNA,因此它们携带着更多关于特殊疾病的基础遗传信息。而且,由于RNA不断被转录和翻译,因此对RNA的修改有助于更好地治疗类似发炎或创伤等短期疾病。这一新系统被称为“REPAIR”,全称是“可编程的腺嘌呤到肌苷RNA编辑”(RNA Editing for Programmable A to I Replacement),目前只能对单个核苷酸进行编辑。下一步,研究人员希望在其他11种可能的组合中尝试这一技术。

科学家其实一直在发现新的Cas酶。布罗德研究所的团队对核酸酶Cpf1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这种酶与其他Cas酶具有几个关键差异,包括在切割DNA时会留下较活跃的末端,而不是“钝”的末端。2017年2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小组发现了CasY和CasX,这是目前最简洁的CRISPR系统。未来几个月或几年里,科学家希望找到更多的酶,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只有时间才能证明CRISPR-Cas9系统是不是最好的基因编辑工具,抑或只是一场科学变革的开端。对于不同的应用领域,科学家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才能确定什么工具才最合适,目前能做的,或许只有同时推进所有这些系统的研究。要想把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到人类疾病治疗、农作物培育以及携病昆虫的防治上,可能还需要许多年的时间。(生物谷Bioon.com)

科学家发现精神分裂相关基因位点

基因君

科学家发现精神分裂相关基因位点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冯建峰团队对来自英美等6个国家、20余所研究机构超过1万例影像遗传学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通过全脑全基因组范围的“广泛搜索”,发现与青春期大脑壳核体积相关的基因位点同时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位点。该成果近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

“这项研究证明青春期大脑壳核体积异常和精神分裂症致病风险高度相关。”冯建峰表示,该发现有望帮助科学家揭示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为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超前干预研究提供新思路。

精神疾病防治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据报道,在中国,精神疾病已超过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成为医疗体系的最大负担。

“大脑在不同年龄受不同遗传信息影响,此前的研究未严格控制这一混杂因素,导致重要的遗传信号被‘淹没’。”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罗强告诉《中国科学报》,研究团队选取了14岁健康青少年脑结构影像数据,同时突破了传统的解剖学脑区划分限制,在全脑全基因组范围内开展无偏的探索性研究,首次找到了青少年大脑结构与基因位点之间最为显着的关联关系。同时针对该结果,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展了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发现了一条基因—大脑—精神分裂症的新通路。

“这项研究的突破主要基于对来自全球范围的多中心影像遗传学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这些全维度标准化大数据的获取,得益于多年来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深入开展的国际合作研究。”冯建峰说。(生物谷Bioon.com)

 

腺相关病毒难过剂量坎 罕见病基因试验遭叫停

基因君

 

腺相关病毒难过剂量坎 罕见病基因试验遭叫停

纳斯达克上市的Solid生物科学公司披露,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对其治疗罕见病,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基因疗法, SGT-001的研究进行了部分叫停。

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又称DMD,是一种全身神经和肌肉退行性疾病,症状通常出现在男孩子身上。

SGT-001开发用于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治疗的基因疗法,去年11月刚刚进入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治疗DMD患者。

SGT-001通过腺相关病毒(AAV)载体递送的,其设计为通过递送微营养蛋白来稳定肌营养蛋白(dystrophin),dystrophin的异常是DMD的发病原因。

这对于一个有希望的新药来说不啻一个打击。这意味着,Solid无法以高剂量SGT-001进行临床试验

(SGT-001是Solid最有希望的交易治疗DMD新药)

这将毫无置疑,对SGT-001的研发“产生负面影响”。

为什么FDA会叫停这个高剂量的SGT-001的临床试验呢?

原因在于:高剂量的基因治疗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

“可能有一种污染物,当你达到一定的剂量就成了一个问题,只是目前我们还不明确。”斯坦福大学的基因治疗师兼儿科和遗传学教授马克·凯(Mark Kay)对生物世纪表示。

雪上加霜的是,Solid公司的科学顾问,基因治疗领域的大咖先驱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宣布从公司辞去科学顾问一职。

这位学术大牛在人类基因疗法的发表文章,指出 “人们对腺相关病毒的高剂量系统性给药的潜在风险的担忧正在涌现”。

威尔逊认为,毒性风险可能是“高剂量静脉输送AAV载体的普遍性”。

这个结论的原因是,在动物研究中,接受高剂量系统性给药的猴子出现了肝脏和神经毒性。

在三个接受这种高剂量AAV治疗后,均出现转氨酶升高;其中两个得到缓解,而另一个发展成急性肝衰竭和休克。

威尔逊提出,高剂量的AAV载体治疗可能会对肝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并可能激活可导致凝血障碍的全身性炎症。

北卡大学药学院的肖啸教授在给健点子的评论指出,接受基因治疗的DMD患者的用药量一般较大,达到眼科患者用药量的几千倍。

肖教授指出,目前的反应来看,正在进行腺相关病毒研发的公司的股票价格都没有出现大幅的波动。

这些公司包括:Abeona公司,Audentes公司, RegenXBio公司;Sangamo疗法,均出现了有限的小幅度下滑。而Solid公司下跌最多。但在第二天的交易中,也得以收复失地。

而另一家研究腺相关病毒治疗脊髓性肌萎缩(SMA)的AveXis公司,收盘时不跌反而上涨。

腺相关病毒作为一个有希望的疗法,会克服这个困难,度过这个眼前的坎吗?

Solid公司还能继续完善工艺,提高生产能力,为罕见病DMD患者带来希望吗?(生物谷Bioon.com)

研究实现28个异源基因组装的维生素从头合成

基因君

研究实现28个异源基因组装的维生素从头合成
合成生物学开辟了化学品人为设计合成的新境界,青蒿素生物合成颠覆植物提取路线是合成生物学的经典案例,组装操纵23个基因实现阿片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成为2015年世界十大科学突破之一。维生素B12是一种含有金属钴的复杂有机分子,广泛应用在药品、饲料、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需求逐年上升,市场缺口日益突出。微生物发酵是获得维生素B12的现有方式,发酵周期长、生产成本高,工业生产菌种遗传改造困难,提高产量难度极大。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从头设计组装维生素B12合成途径、在异源细胞中实现生物合成,具有重大的科学与技术创新价值。但维生素B12结构复杂、合成途径长、关键基因缺失,在异源细胞中操纵数十个基因、实现人工生物合成途径组装面临巨大挑战。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大伟带领的蛋白表达系统与微生物代谢研究团队成功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维生素B12的从头合成。研究人员首先解析了维生素B12好氧合成途径中钴螯合与腺苷钴啉醇酰胺磷酸的合成机理,然后将维生素B12合成途径划分成5个模块(图2),采用“自下而上”的策略将来源于Rhodobacter Capsulatus等5种细菌中的28个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中成功组装、调控,解决了多基因的适配机制问题,形成集成不同来源基因组装出的从头设计人工途径,最终实现了维生素B12的从头合成(图3),合成菌种发酵周期仅为目前工业生产菌株的1/10,有望成为新一代维生素B12工业菌株。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维生素B12生物合成途径的缺口,而且成功实现了几十个基因在底盘细胞中有序的功能表达与调控,展示了模式菌株在异源复杂天然产物合成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力,将启发和鼓励更多的复杂天然产物异源生物合成的研究。
该研究得到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7JCJQJC45300)和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等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天津工生所助理研究员房欢为论文第一作者,张大伟为论文通讯作者。(生物谷Bioon.com)

AAIC 2019:健康的生活方式会抵消阿尔茨海默症的环境和基因风险

基因君

2019年阿尔茨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简称AAIC 2019)上公布的研究显示,采纳多种健康的生活习惯非常有利于脑部健康,而且会抵消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他痴呆症的基因和环境风险。AAIC 2019:健康的生活方式会抵消阿尔茨海默症的环境和基因风险预防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 align=”middle” id=”prnejpg8754left” alt=”2019年阿尔茨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在洛杉矶召开,研究和科学人员参会人数达到创纪录,他们在会上公布了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与预防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 src=”https://mma.prnewswire.com/media/948584/Alzheimers_Association_International_Conference_2019.jpg” border=”0″ imagelabel=”General”>

2019年阿尔茨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在洛杉矶召开,研究和科学人员参会人数达到创纪录,他们在会上公布了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与预防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

在此次会议上发布的创纪录数量的科学研究报告中,这些报告是其中一些最具前景和最能给人以希望的报告。所有这些研究均采用各种方法来揭示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他痴呆症的病因、病情进展、风险因素以及治疗和预防。

在此次会议上公布的其他新数据包括:

  • 新出现的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可能支持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他痴呆症以及其他神经退变性疾病的早期检测,同时改进诊断和加强临床试验招募。
  • 阿尔茨海默症生物学的性别特异性差异,可能解释该疾病为何对男性和女性产生显著不同的影响。
  • 用于评估新型阿尔茨海默症疗法的临床试验的最新临床数据和研究

在2019年阿尔茨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简称AAIC 2019)上公布的研究显示,采纳多种健康的生活习惯非常有利于脑部健康,而且会抵消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他痴呆症的基因和环境风险。

作为探讨阿尔茨海默症和痴呆症研究领域新出现话题的全球领先论坛,AAIC 2019举办了小组讨论会,五位专家演讲者就细菌或病毒感染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影响发表了不同意见。

阿尔茨海默症协会首席科学官Maria C. Carrillo博士表示:“尽管业内不断努力开发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他痴呆症的疗法,确定人们可以通过怎样改变生活方式来缓解这些疾病的症状或病情进展并改进治疗的新目标,这点也很重要。”

Carrillo补充说:“今年在AAIC上公布的临床试验数据体现了用于开发阿尔茨海默症疗法的方法的多元化。业界寻求新的研究方法来为数百万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这点至关重要。”

AAIC是发布和探讨最新阿尔茨海默症和痴呆症研究的首要年度论坛。AAIC 2019齐聚来自世界各地的约6000位领先专家和研究人员,提供超过3400次科学研究发布,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痴呆症科学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生活方式干预可抵消增加的阿尔茨海默症患病风险

在AAIC 2019上发布的新研究表明,采纳多项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不抽烟、定期身体锻炼和认知刺激可降低认知衰退和痴呆症的风险。我们的研究表明,与不遵循或只遵循一项低风险因素的研究参与者相比,采纳四项或五项低风险生活方式因素的参与者的患病风险降低了约60%。

两项研究表明,可付诸实践的生活方式改变有可能抵消增加的阿尔茨海默症患病风险。在其中一项报告中,研究人员表示,与遵循不利生活方式的参与者相比,遵循有利生活方式的高基因风险参与者罹患全因性痴呆症的风险降低了32%。另一项报告证实,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症或其他痴呆症患病风险。然而,该报告还发现,在更高认知储备(根据认知能力评分、教育程度、工作状态和身体锻炼情况)的老年妇女中,环境因素让她们的患病风险仅增加了21%,而对于低认知储备的老年妇女来说,环境风险则让她们的患病风险增加了113%。

血液生物标志物可改进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

AAIC 2019上公布的数据还描述了基于血液的方法所取得的进展,这些方法用于评估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他神经退变性疾病的标志物。其他神经退变性疾病包括对阿尔茨海默症重要的淀粉样蛋白异常,以及a-突触核蛋白(路易小体痴呆症)和神经原纤维素(一般脑细胞损伤)。

市场对可靠、价格适中、易用且易于获得的无创型阿尔茨海默症诊断工具有着强劲的需求。这些工具可在病情初期加快诊断,实现护理和治疗方案更快更好地交付。因此,当前和未来受阿尔茨海默症影响的家庭都会显著受益于此。这些新的检测技术目前正在由行业和学术研究人员进行开发,还有可能用于追踪疗法对临床试验的影响。

阿尔茨海默症患病风险及病情进展和恢复存在男女差异

在AAIC 2019上发布的研究还确认,男性和女性在阿尔茨海默症生物学、病情进展和患病风险方面存在多项差异。四项研究表明,性别特异性差异可能影响特有的患病风险,并有助于行业专家更好地了解为何大多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都是女性。

其中两项研究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症的11种新型性别特异性风险基因,以及女性大脑中存在结构和机能联系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加快与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他痴呆症认知衰退密切相关的异常tau蛋白的扩散。另一项研究表明,女性的脑力利用水平高于男性,因此女性拥有更强的语言记忆力,并且能够更好地弥补与早期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大脑病变。

第四项研究发现,与没有从事有偿工作的女性相比,中青年时期从事有偿工作的女性在晚年时期记忆力衰退速度更慢。

新的阿尔茨海默症临床试验对新型治疗方案进行测试

在AAIC 2019上,研究人员公布了来自SNIFF试验开放标记扩展研究的18个月结果。这是一项2/3阶段试验,用于评估中度认知障碍或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使用鼻喷胰岛素的效果。该研究发现,在仅40多位使用原给药设备的参与者当中,使用鼻喷胰岛素的参与者的认知和机能测试得分均显著高于使用安慰剂的参与者。然而,在使用不同经鼻给药设备的小组中却没有发现同样的情况。尽管研究结果鼓舞人心,但仍需后续随访研究。

另一项研究宣布启动GAIN试验,这是一项针对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型2/3 阶段试验。该研究是首项基于新出现的数据评估治疗方案的国际性大规模试验。据这些新出现的数据显示,通常与牙龈病有关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可影响大脑,并导致阿尔茨海默症。GAIN试验已开始在美国和欧洲招募570名患者。

AAIC 2019还公布了阿尔茨海默症协会旨在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保护脑部健康以降低患病风险的美国研究(简称U.S. POINTER)的结果。这是一项两年期随机对照试验,用于评估同时作用于很多风险因素的生活方式干预,能否保护面临更大认知衰退风险的老年人的认知能力。U.S. POINTER目前正在美国四个地点开展,并且很快将在第五个地点推出,计划招募2000名60岁至79岁的参与者。

专家小组探讨传染性病原体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影响

AAIC 2019举办了“基础科学系列的新兴概念:病原生物是否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讨论会,多位行业专家在会上就传染性病原体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影响分享了他们的不同观点。

  • 疱疹病毒是阿尔茨海默症的病因,可能导致大脑炎症或免疫功能下降,两位科学家对该假说进行了解释和辩护。
  • 我们的研究人员表示,对脑部细菌感染免疫反应可能会引发众所周知的脑部病变,包括淀粉样斑块的形成,这也被视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标志性脑损伤。他表示,β-淀粉样蛋白可通过在淀粉样沉积物中截留入侵微生物,保护大脑免受感染。
  • 两位科学家对阿尔茨海默症微生物假说的主要内容提出质疑,甚至担心它“会干扰本领域开展更具影响力的研究”。

AAIC简介

阿尔茨海默症协会国际会议(AAIC)是同类会议中全球规模最大的,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专注于阿尔茨海默症及其他痴呆症的研究人员。作为阿尔茨海默症协会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会议旨在提供痴呆症最新相关知识和培养一个充满活力的学院研究社区。

中外计划5年内测序万种微生物模式菌株!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测序合作计划正式启动

基因君

2017年10月12日,在“第七届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学术研讨会”上,由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WDCM)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马俊才主任宣布启动由WDCM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2个国家的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共同发起的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测序合作计划正式启动。
中外计划5年内测序万种微生物模式菌株!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测序合作计划正式启动
该计划将建立覆盖超过20个国家30个主要微生物资源保藏中心共同参与的微生物基因组、微生物组测序和功能挖掘合作网络,5年内完成超过10000种的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测序,覆盖超过目前已知90%的细菌模式菌株,完成超过1000个微生物组样本测序,覆盖人体、环境、海洋等主要方向,在微生物基因组和微生物组资源共享和挖掘方面建立一套国际标准体系,建立全球权威的微生物组学参考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平台,研究微生物组与人体、作物、环境等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发现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环境等的物质和信息交流机制,为解决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环境污染治理及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理念和颠覆性技术。
通过本计划实施,我国将牵头建立微生物领域的国际标准,搭建微生物组学国际权威的数据平台,召开一系列具有领域影响力的品牌性学术会议及培训班,组织和联系一支微生物领域的国际队伍,形成国际性的合作网络,培育我国国际领军战略人才和青年才俊,建立生物资源挖掘、基础前沿研究、技术创新到产业发展等一体化的研发应用体系,也为国际合作伙伴提供微生物资源的挖掘和改造策略,推动生物技术发展。
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和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WDCM)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欧盟委员会研发创新总司生物经济理事会(Directorate of Bioeconomy from European Commission-Directorate-General for Research & Innovation.)和世界微生物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 等作为共同支持单位,来自美国ATCC、德国DSZM、荷兰CBS、日本JCM、韩国KCTC、比利时BCCM、瑞典CCUG等十二个国家的世界知名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代表参会。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双江所长主持,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王瑞丹副主任、欧盟委员会研发创新总司生物经济理事会Marios Markakis教授、WFCC副主席Kevin McCluskey教授等50余名国内外领导和专家出席本次会议。
中外计划5年内测序万种微生物模式菌株!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测序合作计划正式启动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 刘双江
中外计划5年内测序万种微生物模式菌株!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测序合作计划正式启动
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WDCM)、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与大数据中心主任 马俊才
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World Data Center for Microorganisms, WDCM)隶属于国际生命科学联盟(IUBS)下属的世界微生物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国际微生物资源中心(MIRCEN)。2010年,WDCM落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世界数据中心。 由WDCM牵头建立的全球微生物菌种目录(Global Catalogue of Microorganisms)平台,已有超过45个国家和地区的114个微生物资源保藏机构通过该网络进行数据和资源共享,是目前国际微生物资源领域最大的综合数据平台。(生物谷 bioon.com)
中外计划5年内测序万种微生物模式菌株!全球微生物模式菌株基因组和微生物组测序合作计划正式启动

中外科学家找到小麦抗“黄疸病”新基因

基因君

中外科学家找到小麦抗“黄疸病”新基因
中外科学家联手从小麦祖先物种之一的节节麦中找到了抗条锈病的新基因YrAS2388,并将该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这为有效防治被称为“黄疸病”的小麦条锈病提供了新途径。
由四川农业大学与山东农业大学、爱达荷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高校合作完成的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发生普遍、蔓延快、危害大的真菌病害,其损伤小麦叶片、影响小麦籽粒发育,降低籽粒品质,常造成小麦减产10%到30%。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有效控制条锈病的重要手段。
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农业大学颜济教授等人发现在中国的新疆、黄河流域分布有节节麦。节节麦是野生植物,是小麦祖先物种之一,多生于荒芜草地,生命力强。
随后,四川农业大学研究人员对该野生物种进行了大量研究,在2000年左右从节节麦群体中鉴定到了显性抗条锈病基因YrAS2388。抗条锈病基因YrAS2388只在节节麦和由节节麦创制的人工合成小麦中存在,而在普通小麦及其它麦族物种中未检测到。
随后,四川农业大学与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该基因的克隆并根据该基因序列开发了功能标记,利用这些标记可实现YrAS2388的分子辅助选择,加速该基因向小麦品种中的转移利用。
目前,四川农业大学将YrAS2388基因导入,选育出抗条锈病新品系蜀麦1675。该品系近期已通过四川省生产试验。
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黄林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他介绍道,从发现抗病基因到选育出优良新品系,历时近二十年。这一研究成果为改良小麦和大麦等作物的抗条锈病水平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意义重大。(生物谷Bioon.com)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