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Nature:揭示出人基因组的古老弱点

基因君

Nature:揭示出人基因组的古老弱点

2017年9月2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冰岛基因解码公司(deCODE genetics)、冰岛大学和雷克雅未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来自冰岛人口中的1.4万人(包括1500个三人组,每个三人组为父母及其孩子)的全基因组数据,针对人类中的序列多样性如何是性别、年龄和在基因组中的突变类型和位置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提供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描述。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9月2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arental influence on human germline de novo mutations in 1,548 trios from Iceland”。

论文通信作者、基因解码公司首席执行官Kari Stefansson说,“这是我们正在开展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篇章,有助理解促进基因组多样性产生和在此过程中促进我们的物种进化的机制。新的突变为进化的环境提供了一种重要的部分,从而使得人类基因组的新版本不断流入到环境中。然而,它们也被认为是导致大多数罕见的儿童疾病病例的罪魁祸首。因此,为整个人群提供这些突变的完整目录不仅在科学上是激动人心的,而且也为改善罕见疾病诊断作出重要的贡献。”

这项新的研究表明在大约10%的基因组区域中,来自母亲的新突变与来自父亲的新突变在数量上是相同的。在这些区域中,大多数源自母亲的新突变是C>G突变,而且是起源自DNA双链断裂修复存在的缺陷。在这种10%的基因组区域中,C>G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密度也是非常高的,不过在不太常见的等位基因中出现的次数存在着显著的变化。这表明这种基因组区域在非常长的时间里容易发生DNA双链断裂。这种相同的基因组区域也在黑猩猩(chimpanzees)中表现出较高的C>G SNP密度,在大猩猩(gorillas)中具有较低的密度,而在猩猩(orangutans)中则一点儿都不高。

Stefansson补充道,“在这种10%的基因组区域中,新突变出现的频率几乎是剩余的基因组中的两倍。显然地,这种区域中的基因赋予我们的属性必须比其他的属性进化得更快。”

这项研究使用了基因解码公司在冰岛的独特遗传资源,并且是建立在将父母的年龄和性别与重组变异性和多种突变类型之间相关联在一起的早期结果的基础之上的。之所以被称作新突变是因为它们是在卵子和精子形成期间产生的。这些研究人员能够为这些将来自上千人和家庭几代人的全基因组序列数据与他们的孩子出生时的父母年龄信息关联在一起的新突变开发出如此庞大的数据集和目录。(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Hákon Jónsson, Patrick Sulem, Birte Kehr et al. Parental influence on human germline de novo mutations in 1,548 trios from Iceland.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20 September 2017, doi:10.1038/nature24018

我国首个猪用基因工程疫苗将上市

基因君

我国首个猪用基因工程疫苗将上市
记者12日从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以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成功制备PCV-2 VLPs(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历时7年研发成功的国内首个纯病毒样颗粒猪圆环病毒基因工程亚单位苗将上市。
专家介绍,市场上常见猪用疫苗的类型大致分为全病毒灭活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苗(包括亚单位苗、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病毒样颗粒疫苗(VLPs疫苗)是亚单位苗的一种。病毒样颗粒是由病毒单一或多个结构蛋白自行装配而成的高度结构化的蛋白质颗粒,保持了病毒抗原蛋白的天然构象,具备激发宿主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功能。它是去除病毒遗传物质之后剩余物质重新进行装配,仍然具有原病毒特征,但无繁殖能力,无致病力,仍能使动物机体产生针对该病毒的免疫应答,从而产生抗体,使机体对该病毒的侵蚀具有很好的防御能力。普莱柯公司基于上述特点制备的病毒样颗粒疫苗,是亚单位疫苗中具有强免疫原性的一类。
专家认为,VLPs疫苗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工程疫苗,具有强大的免疫优势:表面结构规则,大小合适,不含核酸,不能自主复制,不具有传染性,易于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很好的免疫效果;在血清中的半衰期较长;质量稳定、安全可靠。这些优势确定了病毒样颗粒在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为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方向。(生物谷Bioon.com)

科学家首次完成对亚洲前列腺癌患者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工作

基因君

 

科学家首次完成对亚洲前列腺癌患者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工作

近期,由上海长海医院、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芬兰奥卢大学、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等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首次完成了对亚洲前列腺癌患者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工作,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欧洲泌尿学》(European Urology)杂志。

前列腺癌是世界范围内高发和主要的致死癌症之一。在中国,2015年约有60300个新增前列腺癌患者和26600个前列腺癌死亡患者,该数据从2000年起,就以每年12.6%的比率不断攀升。不同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存活10年之久,但侵袭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存活期一般只有2~3年。

以往的一些研究已经确定了前列腺癌的基因图谱特征,鉴别出了许多潜在的癌症驱动基因(如SPOP, FOXA1, TP53, PTEN等)、受影响的细胞通路(如AR, RAS/RAF, PI3K, RB signaling等),以及最为频发的基因融合事件(TMPRSS2-ERG)。然而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从西方人群中搜集的前列腺癌样本。考虑到东西方人前列腺癌上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前列腺癌在中国乃至亚洲不断上升的发病率,对来自亚洲人的前列腺癌样本进行基因图谱测序分析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210个前列腺癌病人的样本进行了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分析。通过与已发表的欧美人前列腺癌基因组进行对比,研究人员发现,在亚洲人群中,除了存在已知的显着突变基因SPOP、TP53和PTEN等外,还存在高频的CHD1基因缺失以及AR通路上游调控基因的突变;同时,研究发现,PCDH9在前列腺癌中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其低表达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预后标志物;此外,一些轴突引导通路相关的基因也存在着大量的突变,其中PLXNA1基因扩增突变和高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复发和生存明显相关。

该项研究首次完成了亚洲人前列腺癌基因组图谱构建,揭示了东西方人前列腺癌基因组图谱的巨大差异,发现了与前列腺癌预后及生存相关的新基因,将为前列腺癌的治疗、诊断和预后检测提供新的基础。(生物谷Bioon.com)

AveXis公司SMA基因疗法获批进临床

基因君

 

AveXis公司SMA基因疗法获批进临床

近日,AveXis公司终于花好月圆,如愿以偿。

最新基因疗法治疗1型脊髓性肌萎缩(SMA)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这个试验将立即开始,计划是招募15名六个月以下的SMA患者,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这个基因疗法的产品由AveXis公司符合最新良好生产条件(cGMP)的工厂生产。

这些SMA小患者将接受AVXS-001治疗。试验结果预计在后年2019年公布。

此外,AveXis公司还在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协商,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始治疗2型SMA的研究。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症状是运动神经元的丧失,导致进行性肌无力和瘫痪。

SMA由SMN1基因的遗传缺陷引起,而SMN1是编码运动神经元SMN存活所必需的蛋白质。

SMA的发病率约为10,000例新生婴儿中的一个。

在各个类型的SMA中,最严重形式是1型SMA。1型SMA由于运动神经元丧失和相关肌肉退化,大部分患者在两岁前就需要永久性呼吸支持。

这个严重新生儿遗传性疾病,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去年年底之前,SMA无药可治。但是,去年12月底,FDA批准了第一个治疗SMA的注射用药Spinraza。Spinraza一上市就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

Spinzara目前由百健(Biogen)公司负责推广。

此外,瑞士制药巨头罗氏公司和PTC疗法也在积极推进自己的新疗法。 他们正在全球开发RG7916治疗2/3 型SMA。 这个新药正在进行第2期临床试验,SUNFISH试验。

基因疗法的最大优势

但是,在基因疗法上,AveXis公司处于领先地位。公司已经积极与FDA沟通,希望在治疗1型SMA上取得进展。预计与FDA的一期临床试验会议将在年底召开。

最重要的是,AVXS-101具有一次性治疗SMA的优势。

如果试验进展顺利,新药申请可能在明年2018年就可以提交,公司乐观表示。

进入2017年,AveXis公司股价表现强劲,已经从年初的50元左右上升到最近的近百元大关。

“我们很高兴达成这一阶段性结果。按照计划,将AVXS-101进展到临床试验阶段,这对一个符合GMP的产品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公司首席执行官Sean Noolan在声明中表示。

公司对FDA的及时进行全面的审查,达到了在5月时的化学,制造和控制(CMC)会议上作出的承诺表示感谢。

作为公司的主打产品,AVXS-101被寄予厚望,是一次性治疗SMA 1型和2型的基因治疗的候选,旨在解决SMA的根本原因,即通过修复主要SMN基因的缺陷和/或丧失来防止肌肉进一步的退化。

公司还希望,AVXS-101针对运动神经元,能穿过血脑屏障快速起效,达到靶向中枢和改善全身特征。

下一步,Avex还打算将这个基因治疗研究扩展到另外两种罕见的神经性单基因疾病:Rett综合征(RTT)和由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突变引起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生物谷Bioon.com)

2017年9月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一览

基因君

2017年9月25日/基因宝jiyinbao.com/—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九月份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doi:10.1038/nature24033
2017年9月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一览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和韩国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揭示出一种关键的基因在人胚胎的最初几天发育中发挥的作用。这是基因组编辑技术首次被用来研究人胚胎中的基因功能,这可能有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早期发育的生物学特征。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9月2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ome editing reveals a role for OCT4 in human embryogenesis”。
这些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阻止一种关键的基因表达蛋白OCT4。在正常情形下,该基因在人胚胎的最初几天发育中是有活性的。在卵子受精后,它一直进行分裂,大约7天后,它形成一种有大约200个细胞组成的球体,即囊胚(blastocyst)。这项研究发现人胚胎需要OCT4来正确地形成囊胚。
论文第一作者、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Norah Fogarty博士说,”我们吃惊地观察到这个基因在人胚胎发育中发挥着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需要继续开展研究来证实它的作用。其他的研究方法,包括利用小鼠开展的研究,已提示着OCT4在胚胎发育更晚的时候发挥着一种更加专注的作用,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开展人胚胎研究的必要性。”
论文通信作者、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Kathy Niakan博士补充道,”发现一种基因在发育中的胚胎内发挥什么作用的方法之一是观察当它不发挥功能时会发生什么。如今,我们展示了一种高效地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我们希望其他的科学家们将利用它发现其他基因的作用。如果我们了解到胚胎成功地发育所需的关键基因,那么我们就可能改进体外受精治疗和理解妊娠失败的一些原因。要实现这样的理解可能需要多年的时间,我们的研究只是第一步。”
这些研究人员在开始研究人胚胎之前,以小鼠胚胎和人胚胎干细胞为研究对象,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优化他们的技术。为了让OCT4失活,他们利用CRISPR/Cas9改变41个人胚胎中的DNA。7天之后,这些胚胎的发育停止了,他们随后分析了它们。
除了在人胚胎中之外,OCT4被认为在干细胞生物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能性干细胞能够变成任何一种其他类型的细胞,而且它们能够从胚胎中获得(如胚胎干细胞),或者让皮肤细胞等成体细胞经过重编程而被诱导出来(如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人胚胎干细胞是从发育中的人胚胎内的具有较高的OCT水平的那一部分获得的。
论文共同作者、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James Turner博士解释道,”我们有产生和使用多能性干细胞的技术,这毫无疑问是一项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并未充分理解这些细胞如何发挥作用。更多地了解不同的基因如何导致细胞产生和保持多能性,将有助我们更加可靠地产生和使用干细胞。”
doi:10.1038/nature24268
2017年9月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一览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总医院、哈佛医学院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鉴定出Cas9蛋白中的一个关键区域决定着CRISPR-Cas9如何精准地对靶DNA序列进行编辑,对它进行微调可产生超精准的基因编辑器,并且使得该基因编辑器的脱靶切割(off-target cutting)活性降低到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9月2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nhanced proofreading governs CRISPR-Cas9 targeting accuracy”。论文通信作者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Jennifer Doudna博士。
在CRISPR-Cas9中,Cas9蛋白起着结合和切割DNA的作用。这些研究人员说,他们鉴定出的这种蛋白区域作为DNA切割的一种主控制器发挥作用,是对Cas9进行重新设计进一步提高它的切割精准度的一种显而易见的靶标。这种方法应当有助科学家们定制设计Cas9变异体,从而使得CRISPR-Cas9在错误位点上对DNA进行编辑的几率最小化。当利用CRISPR-Cas9在人体进行基因治疗时,这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
一种提高精准度的策略是在这种控制性的被称作REC3的蛋白结构域中引入突变,然后观察哪些突变会提高精准度,同时不会影响在靶切割(on-target cutting)的效率。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Doudna实验室研究生Janice Chen说,”我们发现即便Cas9的REC3结构域发生微小的变化也会影响在靶编辑和脱靶编辑之间的差异,这提示着这个结构域明显是通过深入地诱发突变来改善靶向特异性的候选者。作为这项研究的延伸,相比于我们之前开展的靶向突变,我们能够在REC3结构域中更加无偏向性地引入突发。”其他的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Yavuz Dagdas和哈佛医学院的Benjamin Kleinstiver。
超精准的Cas9
2012年,Doudna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将Cas9蛋白改作他用,构建出一种便宜的、廉价的和易于使用的基因编辑器。从那以后,人们就已寻求降低脱靶编辑的几率。尽管改进的保真度有利于开展基础研究,但是当将基因编辑用于临床应用时,这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任何脱靶DNA切割可能让关键基因丧失功能,从而导致永久性的和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在过去的两年里,两个研究团队构建出高度精准的Cas9蛋白:一种特异性增强的Cas9,即eSpCas9(1.1);一种高保真度的Cas9蛋白,即SpCas9-HF1,而且Chen和Doudna试图了解为何它们要比如今广泛使用的来自酿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野生型Cas9蛋白更高特异性地切割。
当前,使用CRISPR-Cas9的科学家们构建出单向导RNA(sgRNA)—一种RNA分子,含有长20个核苷酸的RNA片段,而且该片段与想要靶向的长20个核苷酸的特定DNA序列互补—并且将它附着到Cas9上。这种sgRNA允许Cas9蛋白靶向互补的DNA序列,结合并切割它。但是这种Cas9-sgRNA复合物也能够结合到不那么精确匹配的DNA上,从而导致不想要的脱靶切割。
2015年,Doudna实验室发现了Cas9的一种构象开关,当sgRNA与靶DNA匹配时,这种构象开关会被激活(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c6572; Nature, doi: doi:10.1038/nature15544)。他们已发现仅当这种sgRNA与靶DNA严格匹配时,Cas9的三维结构,特别是它的HNH核酸酶结构域构象,会发生改变,从而激活Cas9的切割活性。然而,负责识别这种构象开关上游的这些核酸的过程仍然是不为人知的。
在当前的这项研究中,Chen和Dagdas利用一种被称作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single-molecule FRET, smFRET)的技术准确地测量当Cas9-sgRNA复合物结合到靶DNA上时,这种复合物中的多种蛋白结构域,特别是REC3、REC2和HNH结构域,如何移动。
他们首先确定了eSpCas9(1.1)和SpCas9-HF1提供的特异性益处能够根据这些Cas9变体中的HNH构象开关的激活阈值要比野生型Cas9蛋白高得多从而使得当结合到脱靶序列上时eSpCas9(1.1)和SpCas9-HF1变体更不可能激活Cas9的切割活性的事实加以解释。
接着,他们发现REC3结构域负责检测靶标结合的精准度,随后这会指示REC2结构域向外旋转而为HNH核酸酶结构域打开一条通路,从而激活Cas9的切割活性。具有这种活性构象的Cas9随后能够切割靶DNA的双链。
Chen、Dagdas和Kleinstiver随后证实通过让REC3的部分片段发生突变,就有可能改变Cas9蛋白的特异性,使得HNH核酸酶结构域不会被激活,除非这种sgRNA与靶DNA非常严格地匹配。他们能够设计出一种改进的超精准的Cas9(被称作HypaCas9),这种HypaCas9保留了它的在靶切割效率,但略微更好地区分人细胞中的在靶位点和脱靶位点。
Chen说,”如果让REC3中的某些氨基酸残基发生突变,那么人们就能够调整Cas9的在靶切割活性和改进的特异性之间的平衡;我们能够找到这样的一个甜美的平衡点,从而确保在预定的靶标上具有足够的切割活性,同时大幅降低脱靶事件。”
通过继续探究Cas9的结构、功能和动力学之间的关系,Doudna和她的团队希望能够进一步地对这种蛋白进行高度灵敏地改造,从而利用它可靠地和高效地产生多种遗传变化。
DOI: 10.1126/science.aao3130
2017年9月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一览
最近,来自英国与荷兰的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两种新型的家检测一类遗传性癌症的方法–“器官发育”与”CRISPR-CAS9”.根据最近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作者们描述了这种方法如何能够更好地理解特定类型的遗传性癌症。
为了更好地理解遗传性癌症发生过程中的各类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者们利用成人小肠上皮细胞分化培养出了离体器官,这种人造器官能够用于研究人体相关的生物学性状。而在这一研究中,作者们利用离体器官进行肿瘤生长的遗传学研究。
利用CRISPR/CAS9技术,作者敲出了离体器官中的一种叫做NTHL1的基因。这一基因天然存在于人类肠道中,敲除该基因的目的是用于研究这种做法能否模拟真实肠癌患者的性状。
在正常的情况下,NTHL1能够编码一类蛋白质用于切除有缺陷的基因,通过去除该基因,研究者们发现离体器官出现了与一名未知类型乳腺癌患者相似的表型。通过对改名患者的遗传图谱进行分析,作者发现该患者存在天然的NTHL1基因的缺陷,进而导致肿瘤的生长。这意味着该技术成功地鉴定出了特定遗传性癌症相关的基因缺陷。
通过结合上述两种技术成功地对一类遗传性的癌症的内在发病原理进行揭示,研究者们证明该方法适用于理解因DNA缺陷导致的遗传性癌症发生的原因。同时,研究者们称目前可以通过对肿瘤组织细胞进行DNA测序对癌症的内在基因缺陷进行鉴定。
doi:10.1101/181255
2017年9月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一览
在2017年8月初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的一项开创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复人胚胎中的一种诱导心脏病的基因突变(详情参见生物谷新闻报道:Nature:重磅!利用CRISPR-Cas9成功校正人胚胎中的致病性突变)。但是并不是科学界的每个人都认可他们的结果。
如今,6名科学家针对这项研究的质疑在开放存取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上发表了他们的一篇论文。这6名科学家,包括美国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的Maria Jasin,对它的一项意料之外的发现—也就是,这些人类胚胎利用健康的母体DNA而不是利用这些研究人员外在提供的DNA作为模板来校正这段缺陷序列—提出异议。
在这项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的研究中,由来自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Shoukhrat Mitalipov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靶向MYBPC3基因发生的仅4个碱基对的小缺失,已知这种缺失会导致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他们利用来自一名携带这种缺陷性基因的患上这种疾病的男性的精子让来自健康供者的卵子受精。他们想要观察他们是否能够利用CRISPR切除这个致病的母体DNA片段,以及利用他们已在实验室中制造出的健康序列是否能够替换它。
根据Mitalipov团队的说法,这些经过CRISPR编辑的胚胎确实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这些胚胎并没有利用未发生突变的MYBPC3 DNA序列作为模板,相反它们利用同源母体DNA序列修复这种缺失。
但是Mitalipov和他的同事们提交的数据并没有说服这6名科学家,这是因为”这一壮举并未在之前的CRISPR实验中观察到”。
在这篇提出异议的论文中,这些批评者坚称,”受精卵的细胞生物学行为似乎是阻止母体基因组和父本基因组之间发生的直接相互作用”,但是这种相互作用是Mitalipov和同事们描述的同源重组修复机制所必需的。
这些批评者写道,Mitalipov团队并没有提供”母体等位基因和父本等位基因之间存在新关联的明确证据”。Jasin说,”对基因校正的直接验证”,包括验证母本-父本交换是否发生,是可以做到的。
Jasin团队概述了两种其他的可能性:这些胚胎实际上在母本DNA不存在的情形下发育,这是很容易想到的;这种缺陷性的MYBPC3基因实际上从未被不会致病的DNA替换。
Mitalipov和他的同事们”坚称他们的这项研究的关键发现是人胚胎能够利用来自另一个亲本的这个基因的正常拷贝,高效地修复致病性突变。”他指出这些批评者并未提出反驳性的数据,并且说道,他的团队打算针对他们提出的每项异议作出答复。
Mitalipov写道,”我们认识到这些结果必须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而且”鼓励其他的科学家通过在人胚胎上开展他们自己的实验和发布他们的结果来验证我们的发现。”
doi:10.1016/j.cell.2017.07.037
2017年9月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一览
如果说CRISPR复合物听起来很熟悉,那是因为它们是新一波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最前沿。CRISPR/Cas系统是目前发现存在于大多数细菌与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种免疫系统,被用来识别和摧毁抗噬菌体和其他病原体入侵的防御系统。
在CRISPR/Cas系统中,CRISPR是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简称,涉及细菌基因组中的独特DNA区域,也是储存病毒DNA片段从而允许细胞能够识别任何试图再次感染它的病毒的地方,CRISPR经转录产生的RNA序列(被称作crRNA)识别入侵性病毒的遗传物质。Cas是CRISPR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 Cas)的简称,Cas蛋白像一把分子剪刀那样切割细菌基因组上的靶DNA。科学家们已发现他们能够利用CRISPR降解病毒RNA的天然能力,并且使用CRISPR系统从几乎任何一种有机体中移除不想要的基因。
目前已在细菌中发现三类CRISPR/Cas系统,I型和III型系统需要众多蛋白的参与。II型系统就简单得多了,一个Cas9核酸酶利用向导RNA(gRNA)就可以完成识别和切割靶双链DNA,因此II型系统也被称作CRISPR/Cas9系统。
在细菌的免疫系统中,CRISPR-Cas9的作用是靶向结合和摧毁侵入性的DNA,并且被作为一种稳健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加以使用。噬菌体编码的小分子抗CRISPR蛋白(anti-CRISPR proteins, Acr)能够让Cas9酶失活,从而为基于Cas9的应用提供一种高效的关闭开关。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哈佛医学院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两种Acr蛋白,即AcrIIC1和AcrIIC3,利用不同的策略抑制Cas9。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9月7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Broad-Spectrum Inhibitor of CRISPR-Cas9″。
AcrIIC1是一种广谱Cas9抑制剂,通过直接结合到Cas9的保守性HNH催化结构域上,阻止多种有差异的Cas9直系同源物切割DNA。AcrIIC1-Cas9 HNH结构域复合体的晶体结构展示了AcrIIC1如何将Cas9限制在一种DNA结合的但是没有催化活性的状态。相反,AcrIIC3阻断单个Cas9直系同源物的活性,诱导Cas9形成二聚体,从而阻止Cas9结合到靶DNA上。
这两种不同的机制允许独自地控制Cas9的靶标DNA结合和切割,而且也为开展允许Cas9结合到靶DNA上但阻止它切割DNA的应用铺平道路。
DOI: 10.1038/nature23875
2017年9月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一览
我们机体细胞中含有22000个基因,但对于每个细胞来说,其常用的基因组合往往各不相同。这种基因表达与抑制的特征最终影响了细胞类型的形成,例如肾脏、大脑、皮肤、心脏等等。
为了调控这种基因表达的特征,基因组中存在很多调控元件,它们受外界信号的影响对基因的表达”开闭”进行精确地调控。其中有一类叫”增强子”的元件,这段序列与基因编码区相隔几万个碱基对,但仍具有增强基因表达的能力。基因表达调控的紊乱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但由于它们的功能存在严格的时空特性,即仅仅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细胞中会发挥作用,因此往往难以研究。
如今,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利用修饰后的CRISPR系统寻找增强子,这一更新后的工具并不具有基因编辑能力,相反地,它能够精确地定位增强子存在的区域。根据最近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相关结果,来自UCSF的研究者们利用这种叫做CRISPR activation (CRISPRa)的工具成功地找到了调控免疫细胞发育的增强子。这段序列对于自体免疫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CRISPR技术能够使得研究者们快速地理解表达蛋白质的基因的功能。最常用的一项应用就是将其与CAS9酶联合使用,对特定的DNA序列进行剪切。利用这一技术,研究者们能够快速且精确地对任何基因进行编辑,从而观察这些改变对细胞或机体功能的影响。
然而基因占据基因组的比例不足2%,而剩余包括增强子在内的98%的序列难以研究。研究者们能够寻找通过蛋白质与DNA的结合特征寻找潜在的增强子区域,但关于增强子与基因的相互作用则十分困难。此外,由于增强子活性存在严格的时空特性,因此仅仅通过CRISPR-CAS9技术切除增强子区域并不会起到多大帮助。
而来自USCF的Jonathan Weissman教授等人开发出的这种叫做”CRISPRa”的技术则能够对增强子进行精确地激活。与传统的CRISPR-CAS9技术不同,CRISPRa利用修饰后的Cas9酶与CRISPR联合使用,能够在找到特定DNA序列之后进行靶向激活,而非切割。该技术最早是应用于寻找启动子区域,而这一次研究者们则试图寻找增强子区域。
具体地,研究者们研究的是一种编码”IL2RA”的蛋白的基因。该蛋白对于T细胞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IL-2RA能够决定T细胞启动炎症反应或进行免疫抑制。如果该基因的增强子区域出现故障,那么细胞将难以起到抑制炎症反应的能力,从而导致自体免疫疾病的发生。
通过对IL2RA上游的DNA序列进行连续筛选,作者发现一段序列对于调控IL2RA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最终证明其为IL2RA基因的增强子。
研究者们希望下一步对这一技术进行扩展,或许能够同时对更多的基因进行增强子筛选。此外,他们还希望这一方法能够用于研究所有类型细胞的遗传互作情况。(生物谷Bioon.com)

FDA将优先审查基因泰克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药物Perjeta

基因君

FDA将优先审查基因泰克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药物Perjeta
2017年10月9日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基因泰克宣布FDA接受公司辅助曲妥珠单抗和化疗治疗术后HER2阳性的早期乳腺癌药物perjeta的补充生物制剂许可证申请(sBLA)和优先审查申请。FDA将于2018年1月28日前对perjeta是否审批做出决定。Perjeta的sBLA申请是基于一项名为APHINITY的临床III期实验,从该试验中FDA希望确认perjeta是否对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有显著改善的疗效,因而给予了优先审查。
基因泰克首席医疗官和全球产品开发主管Sandra Horning博士说:“我们很高兴FDA将优先审查治疗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药物perjeta。早期治疗乳腺癌的目标是给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时机。尽管在探索乳腺癌治疗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但很多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后,癌症还是复发了。”
APHINITY是一项全球化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III期试验,旨在评估perjeta与曲妥珠单抗和化疗联用治疗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安全性和疗效。APHINITY的对照组为仅接受曲妥珠单抗和化疗联用治疗组。该项研究的主要治疗终点是无侵袭性疾病生存(invasive disease-free survival),次要终点包括了心脏和整体安全性、患者总体生存期、无病生存期以及生活质量。
Perjeta、妥珠单抗和docetaxel化疗的联用发展了HER2阳性、局部晚期、炎性或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目前,还没有数据显示术前接受perjeta治疗是否能够提高生存率;perjeta与妥珠单抗的联合治疗安全性也未知;早期乳腺癌的6个治疗周期中,perjeta的安全性还未被披露。(生物谷Bioon.com)

吸血鬼真实存在!可能仅是基因突变患者

基因君

吸血鬼真实存在!可能仅是基因突变患者

北京时间9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关于吸血鬼的恐怖故事已流传数百年,目前,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吸血的人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超凡脱俗”,很可能与一种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最新研究提出确凿证据表明,人们所观察到的人类吸血现象源自一种血液紊乱。现今红细胞天生性原卟啉病(EPP)非常罕见,但该病症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基因突变,它会影响血液中的氧气,使患者对阳光照射产生光敏,就像传说故事中吸血鬼害怕阳光一样。

然而,几百年前,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当他们看到红细胞天生性原卟啉病患者,就会联想到他们具有超自然能力。虽然这并不是研究人员第一次认为吸血鬼与EPP病相关,但是这项最新研究是迄今最全面分析两者关联的研究报告。

卟啉病是已知八类血液疾病中的一种类型,能够影响身体制造血红素的分子机制,血红素是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蛋白质)的成分之一。当血红素与铁结合在一起,会使血液具有红色。不同的基因变异将影响血红素产量,从而产生不同的临床卟啉病症状,其中包括传说故事中吸血鬼吸人类血液的情景。

红细胞天生性原卟啉病是出现在童年时期最常见卟啉病,导致人们的皮肤对于阳光非常敏感。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会导致皮肤疼痛,形成有损容颜的面部水泡。美国波士顿儿童癌症和血液疾病中心的巴里·帕维(BarryPaw)博士称,红细胞天生性原卟啉病患者长期贫血,这将使他们感到非常疲倦,看上去脸色苍白,并增大了光敏性,因为他们不能在白天时间暴露在阳光之下。

即使在阴天,大量的紫外线也将导致暴露的身体部位、耳朵和鼻子起水泡,白天时间呆在室内接受输血,充足的血红素指数将帮助患者缓解病情。

在古代,喝动物血液和夜间出没活动符合红细胞天生性原卟啉病患者的特征,通过文学作品的夸张描述,人们很容易将这种症状联想到神秘恐怖的吸血鬼。

目前,帕维和国际调查小组同事的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认为最新发现的基因变异引发红细胞天生性原卟啉病。

红细胞天生性原卟啉病阐明了一种奇特的生物机制,可能有助于解释吸血鬼的传奇轶事,这项最新研究将为治疗红细胞天生性原卟啉病确定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为了制造血红素,人体通过一种叫做“卟啉合成”的过程,它主要在肝脏和骨髓中形成。影响卟啉合成过程的任何遗传缺陷将中断身体制造血红素的能力,减少血红素数量,导致原卟啉成分逐渐积累。

对于红细胞天生性原卟啉病,“原卟啉IX”沉积在红细胞、血浆和肝脏上。当原卟啉IX暴露在阳光之下,它将产生损害周围细胞的化学物质。最终,红细胞天生性原卟啉病患者暴露在阳光下,会出现身体肿胀,皮肤发红出现灼伤感,即使在室内透过玻璃阳光照射也会有类似的不适感。

之前科学家已分析描述了形成“原卟啉IX”的一些遗传基因途径,但是一些许多红细胞天生性原卟啉病病例仍无法进行解释。通过对法国北部一个家庭成员的深度基因测序,发现了一种之前未知基因信息,帕维带领的研究小组发现CLPX基因出现奇特变异,它对于线粒体蛋白质折叠具有重要作用。

帕维指出,最新发现的基因突变真实强调了巩固血红素新陈代谢的复杂基因网络。该网络中任何数量基因中失去功能的突变将导致严重的失调症状。他还强调称,识别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将对理解卟啉症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未来治疗该疾病奠定基础。虽然吸血鬼并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真实需要对卟啉病患者进行治疗,并改善他们的生活。(生物谷Bioon.com)

基因治疗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基因君

2017年9月26日 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基因影响疾病的发生以及对应的治疗手段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基因治疗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最近,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子基因”疗法,有望为心脏疾病提供革命性的治疗方案。
心脏病是欧洲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仅仅2013年就有190万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占据当年死亡总人数的37.5%。
存在较高心脏节律紊乱风险的人群往往会通过手术的方式移植一个心脏除颤器。然而,如果心脏本身就能够检测并且修复自身的紊乱症状的话又当如何呢?这就是来自荷兰Leiden大学医学中心的心脏专家D?niel Pijnappels博士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他所提出的想法是让心脏自己识别出自身存在的节律紊乱的征兆,并且通过起身的电信号将心跳节奏带回正轨,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则是通过病毒转染的方式将特定的”节律识别与矫正”相关基因转入心脏细胞中。”这一蛋白不仅仅是识别心颤的检测器,而且能够对节律异常现象进行矫正”,Pijnappels博士解释道。
这一新型的”生物学”除颤器相比如今的电子设备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它避免了容易产生副作用的手术过程,而且规避了电子设备本身具有的局限性,例如电池寿命、设备老化以及软件失灵等等。
Pijnappels博士希望他开发出的这一除颤器能够不引起机体的其它反应,同时能够很好地对心脏的异常节律进行矫正。
事实上,心脏节律紊乱的症状不仅发生于年老体弱的人群,青少年群体中也存在因运动过量导致的心脏节律发生改变的现象,此外,由于一些人天生存在相关的基因缺陷,因此也有较高的患心脏节律紊乱的风险。如果这一技术能够进入临床实践,那么将会对上述人群起到相当不错的治疗效果。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7.029002
基因治疗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来自UCLA和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的科学家成功利用抑制基因来控制小鼠的胆固醇水平,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会引起血小板增多,抑制胆固醇水平是控制血小板的增多治疗的一部分。在预临床实验中,研究者发现LeXis基因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阻塞,该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肝脏细胞中的脂肪堆积。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病,其特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常高,使患早期心脏病的风险加大。
LeXis基因属于一组特别的基因,一直以来被科学家认为是没有作用的”垃圾DNA”。然而,人类基因组计划发现像LeXis这类基因其实是很活泼的,现在这些基因被称作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目前成为了生物学研究的重点。
研究者想测试单独注入LeXis基因是否可以减缓心脏疾病的病程,于是他们给小鼠注入了LeXis基因并使用对照基因做为参照,然后让小鼠进行为期15个星期的高盐、高胆固醇饮食,最后对小鼠进行心脏疾病进程的检验。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研究者打算使用体型更大的动物来进一步确定他们的发现,然后结合现存的治疗手段对他们的治疗方案进行检验。
虽然之前的研究已经显示lncRNA非常重要,然而此项研究是第一次展示利用它们有可能进行基因治疗来治疗人类疾病。所谓的”垃圾DNA”也许有一天能为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者其他难治之症提供机会。
此项研究已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网上。
DOI: 10.1186/s13059-017-1286-z
基因治疗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最近一支国际研究团队发现了大量与扩张型心肌病和其他心脏疾病有关的风险因子,这是到目前为止最大的转录组学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Genome Biology上。
许多基因的变异都会让人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但是我们对这些基因的了解仍然存在空缺。有时不仅是基因本身,它们表达的产物也会影响疾病风险,比如在一些情况下RNA就会发生改变,RNA的表达量以及发生的修饰都会影响疾病的进展。
在这项研究中,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对健康人和病人的心脏组织进行了转录组分析。他们在心脏移植过程中对97名患有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人和108名健康捐赠者的心脏进行了活检取样,并通过转录组分析发现了228个差异基因。某些RNA分子或RNA修饰存在可变频率,研究人员证实他们在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基因中发现了这些调控差异,但是他们还发现了60个在心脏中活跃表达的新基因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与扩张型心肌病存在关联。
文章作者Dr. Matthias Heinig评论道:”我们的数据对心血管研究来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资源。”这些数据让评估潜在风险基因变得更简单,并为研究人员开发新药物和诊断方法提供新的启示。
“这种类型的检测能够帮助人们在早期阶段就发现增加的风险,这样他们可以及时得到治疗或改变生活方式来进行预防。”Heinig博士这样说。
“虽然现在已经有针对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大量临床指标,我们仍然希望转录组分析能够提高这些预测的结果。”Hubner医生这样表示。
DOI: 10.1016/j.cels.2017.06.016
基因治疗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如今,临床医生们会越来越多地使用遗传测试技术来寻找罕见疾病患者的发病原因,但寻找到病因仅仅是我们对抗疾病战斗的一部分,基因组分析的下一个前沿领域就是预测遗传突变是否是引发疾病的先兆。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System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增加研究人员预测遗传突变作为疾病病因的准确率;进行大规模的基因组分析后,研究人员或能有效预测并不是很清楚的致病突变到底是如何引发机体疾病症状的,同时还能够帮助评估患者在后期出现临床疾病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重点对罕见的遗传性疾病进行了研究,因为这些疾病很容易同根源性致病突变相匹配,为了阐明多个患者机体中出现的突变,并且将突变同特殊疾病相联系起来,研究人员必须对相同疾病患者的大量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观察分析,随后他们将患者的基因组数据同未患病个体机体的基因组数据对比。
文章中,研究人员检测了一种假设,即影响器官功能的遗传性疾病很有可能源于组成器官的组织中大量表达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比如,如果一个特定的基因能够产生一种在心脏中普遍存在的蛋白质,那么该基因的突变很有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遗传性的心脏疾病,当然这一概念本身并不新鲜,但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员或许得出了并不一致的结论。
研究者对不同组织中相同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对比,同时还研究了相同组织中不同基因的表达情况;当然,这种假设在某些组织中存在但在其它组织中似乎并不存在;研究者发现,在心脏、大脑、皮肤和肌肉中高度表达的基因发生突变或许会经常引发这些器官患病,然而,在乳腺、甲状腺和胃部组织中,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疾病发生风险并无关联,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些组织中或许存在一种较为复杂的互作关系。
研究者Isaac Kohane说道,本文研究阐明了利用大数据来鉴别基因表达模式的重要性,这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遗传突变发生的机制,同时相关研究结果还能够给研究人员提供线索,帮助他们监测一个器官出现症状但却含有和多个器官有关的突变的患者,比如,遗传性肌肉疾病背后的突变或许被发现会引发一小部分患者出现神经发育性的障碍。最后研究者Feiglin表示,这些巨大数据库的美妙之处在于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数据做出更多新的发现。
DOI: 10.1038/ng.3943
基因治疗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2型糖尿病在全球影响着超过380万人的健康,如今越来越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流行性疾病,然而我们并不是非常清楚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同时该病也是诱发冠心病的主要风险因子,但目前研究人员并没有深入阐明二者之间的生物学关联,如今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大量遗传学数据进行大规模分析首次深入解析了引发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同时阐明了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之间的关联,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上。
通过对超过25万人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研究者首次鉴别出了16个新型的糖尿病遗传风险因子以及1个新型的冠心病风险因子,从而就为理解这两种疾病之间的关联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随后研究者指出,大部分和高风险糖尿病相关的基因组位点或许都和高风险的冠心病直接相关,在其中8个位点中,研究者鉴别出了一个特殊的基因突变或许会影响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这两种疾病共同享有相同的遗传风险因子,能够影响多种生物学途径,包括免疫力、细胞增殖和心脏发育等。
研究者Danish Saleheen表示,鉴别出和两种疾病发病风险相关的基因突变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开发出降低两种疾病发病风险的新型药物或疗法,从药物开发的角度来讲,专注于和两种疾病强烈相关的生物学通路或许非常重要。研究者表示,胆固醇运输蛋白ApoE基因的突变或许和高风险糖尿病但低风险冠心病发病直接相关,总的来说,疾病之间的遗传关联似乎会在一个方向上发挥作用,因此,2型糖尿病的风险基因或许和高风险的冠心病关联性更大一些。
研究者Saleheen表示,利用来自人类遗传学的证据,似乎就能够设计出对两种疾病均有益或仅针对2型糖尿病的新型药物,然而鉴别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但增加冠心病风险的优先次序通路似乎更为重要一些;同时研究者还发现,糖尿病相关的基因突变或许对冠心病风险的影响往往不同,这依赖于所涉及的分子机制,而增加个体肥胖或高血压风险的突变,相比改变胰岛素或葡萄糖水平的突变而言似乎更能够增加个体冠心病的风险。
研究者还发现,牵涉到糖尿病-冠心病双联风险位点的基因组区域往往包含了当前药物的靶点,其中一种药物就是二十碳五烯酸,其是Ω-3脂肪酸,能够降低机体的胆固醇水平。这种双效应风险位点包括了覆盖FABP4基因的区域,而FABP4或许能够作为开发糖尿病和冠心病药物的新型靶点,在小鼠模型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或许会产生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应,其能够帮助抵御脂肪在动脉内壁的沉积,并且具有一定的抗糖尿病效应。
下一步研究者计划深入调查这种二元风险基因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利用更为先进的基因组工程学技术来帮助阐明参与糖尿病和心脏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同时他们也期待能够进行更多的研究开发出治疗这两种疾病的新型疗法。
DOI: 10.1016/j.ccell.2017.08.002
基因治疗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ancer 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梅奥诊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阐明了成神经细胞瘤扩散的分子机制,同时他们还揭示了促进成神经细胞瘤恶性扩散的两个基因之间的关联。
成神经细胞瘤是一种神经系统肿瘤,其常常会影响5岁及以下儿童的健康,在年长的儿童中很少发生;这种癌症往往会从机体多个区域的未成熟的神经细胞开始发生,但在肾上腺和其周围却最为常见,肾上腺和神经细胞有着类似的起源,而且位于肾脏上面;与其它癌症类似,成神经细胞瘤的特性和遗传改变直接相关。
研究者Shizhen Zhu指出,LMO1基因表达水平的增加和恶性高风险的成神经细胞瘤直接相关;利用斑马鱼进行遗传学分析,我们首次发现LMO1基因能够同MYCN基因协作加速肿瘤开端并且增加肿瘤的渗透性。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开发出了两类斑马鱼模型使其能够高水平表达LMO1和MYCN基因。
研究者开发出的首个成神经细胞瘤转移的斑马鱼模型揭开了LMO1介导的成神经细胞瘤扩散背后的分子机制;在表达LMO1和MYCN的斑马鱼机体中,研究者在80%的24周龄的斑马鱼机体中都观察到了肿瘤的发展,而在仅表达MYCN基因的斑马鱼机体中,在相同时间段内仅有20%至30%的斑马鱼机体中出现了肿瘤发生的现象。
研究者Zhu说道,这是首个在动物模型中发现的证据,即LMO1基因的高水平表达会促进MYCN诱导的成神经细胞瘤的转移,这或许是由于和细胞外基质相关的基因异常表达所导致的结果。细胞外基质是细胞间的一种特殊物质,其包括了一些结构性和化学性的元件,能够连接细胞的物理和信号交流;在表达上述两个基因的斑马鱼模型中,研究者发现模型中细胞外基质的硬度增加了,同时他们还指出,LMO1的高水平表达能够改变控制细胞外基质的基因的表达,从而就会引发促进肿瘤生长和扩散的一些改变。
阐明LMO1如何促进成神经细胞瘤的恶性进展扩散或许并不能直接应用于患者机体中,但研究者强调,斑马鱼或许是一种非常关键的模型,其能够帮助解决未来患者的一些治疗需求;最后研究者Zhu说道,携带LMO1和MYCN转基因表达的成神经细胞瘤斑马鱼模型或许能为研究人员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平台来帮助评估药物抑制成神经细胞瘤转移的效果;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将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转化,从而开发出能够有效治疗成神经细胞瘤的新型个体化疗法。(生物谷Bioon.com)

2017植物基因组与基因编辑学术研讨会

基因君

2017植物基因组与基因编辑学术研讨会

基因编辑技术正迅速影响着植物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目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已经在不同植物特别是农作物中建立起了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植物基因编辑技术,提高载体系统构建的简易性,提高特异性,降低脱靶率等将是未来植物基因组编辑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次会议围绕植物基因组研究、植物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应用情况、以及对基因编辑农作物的政策监管进行探讨。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技术和前沿信息的平台,推动植物基因编辑领域的发展。
 
一、会议亮点
结合植物基因组研究与基因编辑技术,交流植物分子遗传研究新进展 
聚焦农作物抗逆、增产、优化,分析植物改良育种新方向 
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领域中的系统开发、衍生技术等前沿领域
 
二、会议议题
基因编辑与植物基因组研究
– 植物多基因编辑
– 高通量测序与植物基因组研究
– 基因编辑与植物基因功能研究
– 植物基因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分析
– CRISPR/CAS9植物基因组编辑
– TALEN,ZFN植物基因组编辑

基因编辑与植物育种
– 植物抗逆与基因编辑
– 农作物性状改良与基因编辑
– 农作物物产量提高与基因编辑
– 基因编辑与中药材
– 基因编辑与能源植物
– Panel talk:基因编辑农产品政策监管
 
植物基因组技术进展
– 植物中的CRISPR/Cas9系统开发
– SNP发现与QTL定位
– 植物多拷贝基因编辑
– 植物靶向RNA编辑
– 植物基因替换
 
 
三、注册收费
 

会 议 注 册

注册类型

20171013日前到款

20171027到款

20171027日后到款

标准票

学生票

标准票

学生票

标准票

学生票

费用

1000RMB/人

700RMB/人

1400RMB/人

1000RMB/人

1700RMB/人

1200RMB/人

注册费包含会议资料、午餐、茶歇


四、联系方式


参会和媒体合作:
何春幸
E-mail: chunxing.he@medsci.cn
Mt: 17321087523 微信号medscihuiyi01
 
赞助和大会咨询:
胡睿
E-mail: rui.hu@bioon.com
Mt: 13636312725

五、扫码报名
2017植物基因组与基因编辑学术研讨会


艾伯维维建乐联合易奇瑞治疗方案在华获批用于基因1型丙肝

基因君

维建乐®联合易奇瑞®是一种全口服、无干扰素的治疗方案,用于治疗无肝硬化或伴代偿期肝硬化的基因1型慢性丙肝,疗程可短至12周。

– 针对基因1b型的亚洲慢性丙肝患者的3期临床研究数据表明,无论患者是否伴代偿期肝硬化、既往是否接受过治疗,在接受为期12周的维建乐®联合易奇瑞®方案治疗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12)为99.5%-100%,实现临床治愈。

–  中国是世界上丙肝患者最多的国家[i],其中56.8%的丙肝患者属于基因1b[ii]维建乐®联合易奇瑞®方案的获批彰显了艾伯维致力于为尽可能多的中国丙肝患者提供治疗的决心。

上海2017年9月22日电 /美通社/ — 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艾伯维今天宣布,维建乐®(奥比帕利片)联合易奇瑞®(达塞布韦钠片)治疗方案已于2017年9月20日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包括无肝硬化或伴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该治疗方案是全口服的、无干扰素、可联合或不联合利巴韦林。维建乐®联合易奇瑞®方案包含3种直接抗病毒药物,即NS5A抑制剂、NS3/4A蛋白酶抑制剂和NS5B聚合酶非核苷类似物抑制剂,可针对丙肝病毒生命周期的3个主要靶点,抑制丙肝病毒的复制。

“维建乐®和易奇瑞®在中国获批,我们感到非常自豪。这对于中国基因1型丙肝患者而言,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这是一款高效的治疗方案,最快能在12周实现临床治愈。”艾伯维中国总经理欧思朗表示,“艾伯维一直致力于为尽可能多的中国丙肝患者提供创新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为实现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丙肝这一严峻的健康难题尽一份力。凭借我们在丙肝领域的专业实力,我们期待能继续作为可信赖的合作伙伴,积极推进多方合作,共同推进我国尽早迈入‘无丙肝社会’。”

丙型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之一。全球丙型肝炎感染者估计有7100万名。中国是世界上感染丙肝人数最多的国家,约1000万人。从基因分型来看,基因1b型在中国最为常见,感染者比例为56.8%。

维建乐®和易奇瑞®的获批是基于ONYX-I和ONYX-II两项3期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这两项研究共纳入了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754名慢性丙肝患者,目的是评估患有基因1b型慢性丙肝的亚洲成人使用奥比帕利+达塞布韦钠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疗效。其中,ONYX-I纳入了650名基因1b型无肝硬化丙肝患者,包括410名中国大陆患者。数据显示,无论患者既往是否接受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在接受为期12周的奥比帕利+达塞布韦钠方案治疗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99.5%。而另一项针对伴代偿期肝硬化丙肝患者的ONYX-II研究结果表明,在接受奥比帕利+达塞布韦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治疗12周后,患者的持续应答率为100%。研究过程中,患者耐受性好,无人因不良反应停药。在疗效与安全性上,这两项临床研究结果与全球的3期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此外,研究表明,该治疗方案的疗效不受NS5A基线耐药影响,使用前无需检测基线耐药[iii]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奥比帕利联合达塞布韦钠方案治疗中国基因1b型慢性丙肝患者,12周可获得近100%的SVR。”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介绍说。

“近来多个丙肝直接抗病毒(DAA)药物获批上市,标志着中国丙肝治疗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庄辉教授说,“艾伯维公司的维建乐®和易奇瑞®不仅可用于无肝硬化丙肝患者,也可用于伴代偿期肝硬化丙肝患者,丙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也可用,有利于更多的丙肝患者接受DAA治疗。从已有的全球数据来看,DAA真实世界疗效数据和临床研究数据基本相符,持续病毒学应答率都很高,说明DAA治疗丙肝的效果很好。希望这类创新药物能够尽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使更多丙肝患者能够接受DAA治疗,尽早实现‘消除丙肝’的伟大目标。”

维建乐®联合易奇瑞®方案目前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用于临床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肝患者,包括美国以及所有28个欧盟成员国。该方案已先后得到包括欧洲肝病研究学会(EASL)、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及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等机构发布的多个丙肝治疗指南推荐,作为基因1型丙肝患者有效的治疗选择。在美国,该方案曾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优先审评资格和突破性疗法认定。在中国,该方案也被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药品评审中心(CDE)授予优先审评资格。

[i] China’s HBV and HCV Prevention Guideline, P906
中国慢乙肝和丙肝防治指南,906页

[ii] On the WHO website: A Race Against Time to Cure and Eliminate Hepatitis C in China
世界卫生组织:与时间赛跑 — 在中国消灭丙型肝炎http://www.wpro.who.int/hepatitis/hepatitis_day/2016/Dr_Lai_Wei/en/

[iii] Effect of Baseline Resistance-Associated Cariants on SVR with the 3D Regimen Plus RBV, Sarrazin C, et al. 2016EASL LBP503.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