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丁胜教授团队新发现:只要激活一个基因就能诱导出干细胞

基因君

 

丁胜教授团队新发现:只要激活一个基因就能诱导出干细胞

将普通细胞诱导为干细胞的技术,至今已有了十多年的历史。问世之后,干细胞诱导技术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在临床应用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今日,Gladstone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同时也是清华大学药学院首任院长的丁胜教授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创新的干细胞诱导技术。利用目前火热的CRISPR技术,研究团队能“激活”细胞里的特定基因,让细胞摇身一变,成为干细胞。这项重量级研究也刊登在了《细胞》子刊《Cell Stem Cell》上。

说到干细胞,大家都不会陌生。在人体内,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有分化成几乎任意类型细胞的潜力。因此,这些干细胞对新药研发的细胞模型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治疗许多“无法治愈”的疾病的希望。快速方便地获得这些干细胞,自然是科学界的研究重点之一。

2006年,同样是来自Gladstone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山中伸弥教授发现了诱导干细胞的关键——通过引入四种转录因子,细胞的关键信号通路会被“开启”或“关闭”,让它们重回干细胞的状态。因为这个里程碑式的发现,山中伸弥教授在2012年与约翰·格登爵士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这个基础之上,丁胜教授与其他学者开始探索起不使用转录因子,就能诱导出干细胞的方法。之前他们发现,在没有转录因子的存在下,一些化学分子的组合同样可以诱导出干细胞来。而今日发表的研究,则是第三项诱导干细胞的方法。

在本研究中,科学家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了Sox2和Oct4两个基因上。之前的研究表明,这两个基因只在干细胞里表达,而且对干细胞的多能性至关重要。类似于转录因子,这些基因的产物能“开启”诱导干细胞的相关基因,“关闭”分化成其他细胞类型的基因通路。

近年,CRISPR技术让科学家们找到了全新的基因调控手段。丁胜教授的团队发现,利用CRISPR基因调控技术,我们同样能对Sox2和Oct4两个基因进行激活。更令人惊喜的是,只要对基因组的一个位点(Sox2或Oct4基因)进行“刺激”,就可以触发一系列反应,最终让普通细胞变成干细胞。Gladstone研究所的新闻里提到,它对基因组的影响更精准。相比之下,转录因子会靶向基因组里数千个潜在的位点,影响到每一个位点的表达。

“这是诱导多能干细胞的一个全新方法,与之前的技术有着根本上的不同,”该研究的负责人丁胜教授说道:“在这个研究的最初,我们并没有想到它真的能起效。我们只是想尝试回答一个问题,看看能否仅激活基因组的一个位点,就对细胞进行重编程。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可行的!”

丁胜教授也认为,能有多种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非常重要。如果科学家们在一种方法上碰壁,至少还有其他几种方法可以尝试。“我们的技术能带来更简单的多能干细胞诱导技术,也有望用来直接将皮肤细胞诱导成心脏细胞或脑细胞,”丁胜教授说道:“事实上,仅需调控一个位点,就能诱导干细胞的发现让我们非常惊讶。我们希望了解背后的完整生物学机制。”(生物谷Bioon.com)

“基因魔剪”新系统无需断链编辑基因

基因君

 

“基因魔剪”新系统无需断链编辑基因

英国《自然》杂志12日在线发表的论文称,美国科学家团队开发出一种完全可编辑的CRISPR-Cas基因组编辑系统,其可以介导DNA精准插入基因组。该方法无需在靶DNA中产生双链断裂,避免了由此导致的遗传编码的非预期改变。

CRISPR-Cas系统又称“基因魔剪”,自问世以来迅速成为生物科学领域的游戏规则改变者。不过,传统的CRISPR-Cas基因组编辑系统,要利用一个向导RNA将细菌蛋白质靶向定位到需要改变的特定基因组位点。这种系统通过造成DNA的双链断裂来插入新的遗传信息。然而修复双链断裂所需的机制,有时候很容易出错,这几乎成为阻碍CRISPR-Cas技术发展的绊脚石。

此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萨姆·斯登伯格及其同事证明,一种源自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的CRISPR-Cas系统,可以在不产生双链断裂的情况下实现DNA的插入。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Tn7样转座子编码的蛋白质,能够利用向导RNA和CRISPR系统Cascade复合物,帮助介导转座子序列直接整合到大肠杆菌的基因组中。CRISPR系统参与了促进转座子在基因组内的扩散——这一过程也被称为“跳跃”,其促进了科学家对转座过程的全新认识。

此外,研究人员表示,该系统还为提高CRISPR基因组编辑特异性提供了一种全新替代方式,未来这一系统将可用于基因疗法以及作物工程等同类领域。这项研究同时有助于加深科学家对CRISPR机制的进一步理解,提高基因编辑的效率。(生物谷Bioon.com)

 

科研新突破登Nature子刊,泛生子再掀癌症基因的“面纱”

基因君

 

科研新突破登Nature子刊,泛生子再掀癌症基因的“面纱”

 

泛生子致力于从癌症基因开始寻根溯源,揭示肿瘤产生的根源及其赖以发展的关键机制,通过临床转化为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近日,由美国杜克大学讲席教授、泛生子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阎海教授领衔的泛生子团队,联同杜克大学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完成的最新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该项成果揭示了两种新的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从而完成了胶质母细胞瘤基因图谱绘制的重要突破。

胶质母细胞瘤是成年人最常见且最致命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即便采取积极治疗,但中位生存期小于15个月。对其基因谱的解析和分子分型的发展,为提升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治疗水平(如靶向治疗)、改善预后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从而可令更多患者受益。

完成基因图谱的完整绘制

作为脑胶质瘤分子分型研究的开拓者,2008至2009年,阎海教授团队及合作者首次发现了IDH1/2基因突变在脑胶质瘤中的重要作用,成果分别刊登于《科学》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3年,他又发现TERT启动子突变是多种常见肿瘤的关键驱动因素,可作为脑胶质瘤分子分型的又一重要依据,成果刊登于PNAS。后续研究显示,IDH基因的突变和TERT启动子的突变可对大约80%的胶质瘤患者进行分子分型,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更加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美国杜克大学讲席教授、泛生子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阎海

基于此,2016年,阎海教授受世界卫生组织邀请,参与编写新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指南,引入IDH1/2等脑肿瘤分子分型标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分子分型纳入脑肿瘤诊断金标准。随后,泛生子又于2018年推出国内唯一获批适用于胶质瘤的泛生子IDH1/TERT 基因检测试剂盒,精确指导胶质瘤患者病理分型,从而完成了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

然而,仍有20%左右的胶质瘤患者预后较差,并且没有客观的生物标记物作为其分型判定依据。基于此背景,在2018年发表的最新研究中,阎海教授及其合作者首次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绘制了该类患者肿瘤基因的完整图谱,并更新了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分型判断标准。

专注癌症基因组学临床转化

既是使命,也是必然。泛生子云集了以阎海教授为核心的、多学科互补的专家团队,自创立之初始终专注于癌症基因组学临床转化,目前在《Nature Genetics》等世界著名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成果10余篇,为接下来的转化应用带来新的方向及希望。

以洞察基因奥秘和发展技术创新为着眼点,泛生子致力于从癌症基因开始寻根溯源,从分子水平揭示肿瘤产生的根源及其赖以发展的关键机制,通过临床转化为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以癌症分子研究为桨,泛生子不断加速技术落地,在基因大航海中相继抛出临床转化的巨锚,尤其在市场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的脑肿瘤领域,硕果丰富:如国际上首个专门针对神经系统肿瘤设计的、临床信息全面的分子诊断产品,国内首款脑肿瘤精准诊疗专用panel(68基因panel)和国内首个小儿髓母细胞瘤分子分型检测产品等,可有的放矢的指导脑肿瘤精准治疗。2017年12月,泛生子首台获批上市的、行业领先的生物芯片阅读仪GENETRON 3D(注册号:渝械注准20172400136),是对其在肿瘤液体活检领域开拓创新的重要认可。2018年,泛生子推出国内唯一获批适用于胶质瘤的泛生子IDH1/TERT基因检测试剂盒,为胶质瘤患者病理分型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此外,泛生子针对不同癌种不同周期进行定制的产品研发,内容涉及脑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甲状腺癌等泛癌种,尤其重点关注中国人群最多发的、特有的肿瘤类型,期望帮助中国最广大的患癌人群、高危人群等获得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定位清晰 创新驱动

定位于癌症精准医疗全周期,泛生子在创立以来的4年多里,已布局了多个癌种的分子检测服务和产品,并处于行业头部;公司已与300多家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与上下游企业联动,加速科研探索和技术创新;贴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和特点,注重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并已使上万名肿瘤患者获益。

“如今肿瘤防治的战线正不断前移,早诊早治是根本之道。在癌症早筛领域,泛生子将重点发力,针对大众人群推出更有价值的检测产品,在更早阶段将癌症‘扼杀’。”泛生子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思振先生表示,“未来我们还将与下游药企强强联手,一方面在一些国际新药进入中国、应用于临床的过程中,进行相关伴随诊断,另一方面,依托不断累积的基因大数据增强与中国本土创新药企的合作,切实帮助更多患者获益。”

泛生子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思振

未来,泛生子将继续进行科研探索,并加强与临床的无缝衔接,实现肿瘤精准医疗的创新突破,为临床诊疗提供多样化的、符合患者独特需求的辅助手段和解决方案,引领癌症个体化医疗的发展方向。(生物谷Bioon.com)

上海多学科专家携手成功阻断罕见遗传病基因

基因君

 

上海多学科专家携手成功阻断罕见遗传病基因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是最危重的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这样的孩子大多活不过一岁。但是,核型定位PGD技术以及妇产科儿科交叉联动的医疗模式,让一名成功被阻断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第三代试管婴儿成功降世。

据查,这在中国尚无先例。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30日透露,这个幸运的男宝宝体重3700克,各项身体指标良好。经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检查,孩子免疫功能正常。

据悉,四年前,孩子的母亲伍婷(化名)曾足月产下一名男婴,出生不久便出现一系列免疫力缺乏的症状,各种感染连续不断。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王晓川团队诊断,该男婴被诊断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并找到了致病基因,系IL2RG基因缺陷。最终,孩子因严重感染2月后不幸夭折。

王晓川教授介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一类严重影响儿童生命健康的疾病,主要是由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先天性分化异常,导致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均发生缺陷,致死、致残率高。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则是最危重的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一般出生1~2个月即发病,对细菌、真菌、病毒、和分支杆菌等感染均缺乏抵抗力,而出现反复严重致命性感染,绝大部分孩子没有机会得到及时诊断干细胞移植治疗,而在1岁内夭折。

目前的遗传学研究显示,上述疾病50%~60%为 X-连锁隐性遗传方式,也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及散发的病例。“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是一种罕见病,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不到1/10万。经过基因检测发现,患儿的致病基因遗传自母亲,伍婷携带X染色体上IL2RG基因杂合突变,而男方基因正常。

据介绍,对此类疾病,欧美发达国家已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方案,但中国由于起步较晚,在PID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尚存在许多不足。 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侯佳医生介绍, 在接诊伍婷之后,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立即启动了MDT团队的多学科诊治。该团队是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妇产科医院于2015年成立的一个多学科合作平台,整合了临床免疫科、集爱遗传科及生殖科多位知名专家,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诊断、治疗和产前诊断管理方案,大大缩短了免疫缺陷家庭的寻医问药时间,为很多患者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就医途径。

王晓川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说,伍婷夫妇所生育的后代中,男孩1/2为正常,1/2为患者;女孩中1/2为正常,1/2为携带者。换言之,如不采取干预措施自然受孕,他们生育正常孩子的几率只有25%,其他均为患者或携带者。这位专家表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从源头上把控胚胎的质量”。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方面当日对记者表示,70%的先天性疾病都可以预防,利用胚胎植入前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即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可以提前阻断遗传性疾病,实现出生缺陷的“一级预防”,最终实现优生优育。其中,核型定位基因芯片技术是终结单基因罕见病的有效方式。

据知,集爱中心是上海市首家获得官方PGD资质的医院,截至今年6月,集爱中心已进行了30多种单基因罕见病的辅助生殖治疗,包括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β地中海贫血HLA配型、血友病、肯尼迪病等疾病。

2015年6月,伍婷夫妇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他们向孙晓溪主任详细咨询后,决定应用核型定位技术,实现生育健康宝宝的愿望。2016年,她选择了一枚不携带致病基因的胚胎复苏移植。胚胎成功着床且一切发育正常,孕中期经羊水穿刺产前基因诊断验证,胎儿染色体以及该遗传病基因与之前的胚胎植入前诊断结果完全一致。(生物谷Bioon.com)

Science:应为广泛的癌症基因组测试提供医保覆盖

基因君

Science:应为广泛的癌症基因组测试提供医保覆盖
图片来自CC0 Public Domain。

2017年12月3日/生物谷BIOON/—美国前国家癌症研究所主任Harold Varmus和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教授Rebecca Eisenberg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一篇政策论坛论文,主张让癌症患者更好地使用基因组测试。他们建议政府和私人支付者(保险公司)更好地利用数据库和登记处来确定基因组测试是否能够用于癌症患者的个人化治疗。他们提出这样做会改善治疗结果。

Varmus和Eisenberg在他们的论文中指出,一些研究公司和学术机构为癌症患者提供基因测序,但这主要是为了研究目的。他们声称,美国的保险公司将不会为此付钱。他们注意到这导致了各种各样的自相矛盾的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癌症,还需获得更多的遗传数据才能开展导致患者个人化治疗的研究。保险公司也需要更多的数据来作出医保覆盖决定。但是如果没有大量患者的参与,这些数据是无法获得的,若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保险公司承担大部分的费用。Varmus和Eisenberg还指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员(FDA)正在加快审批抗癌药物,这已模糊了研究和治疗之间的界线,从而进一步让作出关于基因组数据使用的决定复杂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两位作者建议保险公司和研究人员更好地使用一种被称作“覆盖证据发展(coverage with evidence development, CED)”的机制,即一种多家私营保险公司覆盖实验性临床服务的模式。他们指出医疗保险与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已采用这种机制,有时甚至批准对新技术的支付作为它的一部分。他们还指出它已被美国联邦医疗保险作为一项针对肺减容术(lung volume reduction surgery)的治疗项目的一部分试用过。Varmus和Eisenberg进一步认为更好地使用CED机制将会促进患者在将他们的数据提交给登记处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Varmus和Eisenberg还认为,保险公司需要仔细地研究与基因组测试相关的实际成本,他们声称这仅是癌症治疗费用的1%—对于这种相对较小的金额,他们可能想象得到这会改善很多癌症患者的治疗结果。(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Rebecca Eisenberg, Harold Varmus. Insurance for broad genomic tests in oncology. Science, 01 Dec 2017, 358(6367):1133-1134, doi:10.1126/science.aao6708

研究发现核桃的摄入量影响乳腺癌肿瘤的基因表达

基因君

研究发现核桃的摄入量影响乳腺癌肿瘤的基因表达
近日,美国马歇尔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核桃的摄入量是抑制乳腺癌生长和存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马歇尔大学Joan C. Edwards医学院生物医学科学系教授W. Elaine Hardman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每天吃2盎司(56.7g)核桃,持续两周左右,可显着改变确诊乳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这个试验性的双臂临床试验是马歇尔大学一系列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研究表明饮食中的核桃与乳腺癌的生长、存活和转移有关。该研究近日已发表在Nutrition Research上。
Hardman说:“吃核桃可以延缓乳腺癌肿瘤生长和降低小鼠乳腺癌风险。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的团队假设,食用核桃会改变女性病理确诊乳腺癌的基因表达,从而降低乳腺癌的生长和存活率。”
在第一项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招募了足够大的乳房肿块进行研究和病理活检的女性,并将她们随机分配到核桃摄入组或对照组。在活检之后,核桃摄入组中的女性每天开始消耗两盎司的核桃,直到后续手术。病理学研究证实,在所有仍在试验中的女性中,肿块均为乳腺癌。在手术后活检后约两周时,从乳腺癌中取出另外的样本。
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研究开始时采集的样本相比,在手术中采集的乳腺癌样本的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RNA测序结果表明,在肿瘤中有456个基因的表达因食用核桃发生了变化。“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分析表明促进细胞凋亡和细胞粘附途径的激活,能够抑制促进细胞增殖和转移的途径。
Hardman说:“这些结果支持了这样一种假设,对于人类,吃核桃能够抑制乳腺癌肿瘤的生长和存活。当然,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以在临床上确认吃核桃确实能降低乳腺癌风险或防止乳腺癌复发。”(生物谷Bioon.com)

科学家发现影响稻米品质关键基因

基因君

科学家发现影响稻米品质关键基因
4月26日,《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扬州大学农学院/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严长杰教授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他们成功克隆了一个控制稻米蛋白质含量变异的关键位点qGPC-10(OsGluA2),该基因编码稻米贮藏蛋白中的谷蛋白前体,而谷蛋白含量影响着稻米的营养品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稻产量上的“吃不愁”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以优质育种为目标追求“质不愁”已成为目前主攻的育种方向之一。
围绕决定稻米营养品质的主要指标——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机制问题,严长杰团队经过10年努力,成功解析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稻米蛋白质含量分化的原因。
人们吃的大米主要是水稻种子的胚乳部分,其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蛋白质。作为水稻胚乳的第二大组成部分,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不仅决定了水稻的营养品质,而且也是影响水稻蒸煮食用品质的重要因素。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扬州大学农学院博士生杨宜豪介绍,其团队对400多份水稻种质资源的总蛋白以及贮藏蛋白含量分别进行测定,确定了胚乳中谷蛋白含量的变异是水稻总蛋白变异的决定因子;在不同环境中同时鉴定出了两个能够稳定遗传的控制水稻蛋白质含量的关键QTLs,并通过图位克隆与功能研究明确了qGPC-10(OsGluA2)能够显着影响稻米蛋白质含量并最终影响稻米的营养品质。
团队同时对该基因是否受过人工选择以及基因进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方法发现,OsGluA2的基因组序列变异很可能与水稻籼粳亚种的分化有关,为解释籼粳亚种间稻米蛋白质含量变异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严长杰告诉《中国科学报》,控制水稻中蛋白含量的qGPC-10基因鉴定与分析,有助于探究水稻品质相关遗传机制,更对包括水稻在内的主要粮食作物的营养品质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高产和优质一直是水稻遗传育种学家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严长杰说,“接下来希望通过基因编辑、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等技术,有效利用起控制水稻蛋白质含量的这些关键基因,提高稻米的品质,最终实现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两不愁’。”(生物谷Bioon.com)

Genome Bio:基因互作促进组织器官的形成

基因君


2019年6月6日 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尽管近几十年来我们对人体细胞和组织的了解逐步增加,但许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揭示。例如,实验室中用于研究细胞类型的技术具有局限性,而且不能实现对细胞功能的精细细节。

为克服这一障碍,由Holger Heyn领导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基因组调控中心(CRG)的国家基因组分析中心(CNAG-CRG)的一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工具,基于数学理论,能够推断健康和病理器官的全球大规模调节网络。研究人员能够确定与器官功能和疾病潜在驱动因素相关的基因。

Genome Bio:基因互作促进组织器官的形成
(图片来源:Www.pixabay.com)

“我们以前开发的单细胞转录组学工具对于发现未知细胞类型非常有用,”作者说到: “这些工具使我们能够描述细胞的新类型和亚型,具有独特的生物学作用和等级关系”。

到目前为止,已经使用单细胞分析来了解细胞类型及其在组织内的功能。而最近研究开发的工具将使他们更进一步,观察基因如何相互作用,最终促进组织的形成。 “我们的工具试图准确地解决控制细胞形态和功能的调节过程,”作者强调说。

CNAG-CRG研究人员处理了来自成千上万个细胞的数据集,以推断驱动细胞表型形成及其各自功能的调节网络。他们运用这一新型工具研究II型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并且能够找到与这些疾病相关的功能变化。这为寻找新的药物目标打开了大门。(生物谷Bioon.com)

资讯出处:How genes interact to build tissues and organisms

原始出处:Giovanni Iacono et al.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unveils gene regulatory network plasticity, Genome Biology (2019). DOI: 10.1186/s13059-019-1713-4

Nat Genet:科学家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同DNA条形码技术结合 有效追踪癌症进展

基因君

2018年4月4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方法能够修饰小鼠肺部中的一对癌症相关基因,随后还能精确追踪肿瘤中的每一个细胞,这种组合性技术或能明显加速癌症领域的研究以及药物的开发;相关研究最终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模仿并且在实验室外部研究肿瘤中细胞的遗传多样性。

Nat Genet:科学家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同DNA条形码技术结合 有效追踪癌症进展

图片来源: Courtesy Monte Winslow

人类的癌症并不仅仅只有一种肿瘤抑制突变,其存在多种突变组合,但问题是,不同的突变基因是如何相互作用呢?就在几年前,诸如图谱绘制的研究耗费了研究人员数年的努力,研究人员培育出了多种不同谱系的遗传修饰化小鼠,其中每一种都携带不同的失活肿瘤抑制基因,为了探索所有的可能性组合,研究人员就需要成百上千只小鼠。

相比之下,研究者Winslow及其同事就在几个月里对不到24只小鼠进行研究,他们分析了肺癌领域的基因型研究情况,这要比过去以往15年所进行的研究要多。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和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了组合性的技术,以此来追踪癌症的生长发展情况,这两项技术的完美结合就能帮助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复制出癌症患者机体中所观察到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也克服了研究人员对癌症复杂性研究的恐惧心理。

研究者Winters说道,几十年来我们一直知道人类机体的肿瘤非常复杂,而且不同患者机体中相同的肿瘤也并不相同,但我们如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呢?如今在上述技术的帮助下我们能够同时模拟出30种不同的癌症遗传突变;这项研究中的一个惊人发现就是,许多肿瘤抑制基因是上下相互关联的,也就是说,当另外一个基因存在或缺失时其仅会影响癌症的生长,因此,研究人员就能够深入理解关键的癌症驱动基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及为何携带相同突变的肿瘤有时候会进展迅速,有时候则不然。

这种组合性的方法对于未来研究人员进行癌症药物检测也非常重要,目前很多制药公司都希望能同时对成千上万个肿瘤突变进行药物检测,癌观察哪些突变的肿瘤会对疗法产生反应;最后研究者Petrov表示,本文研究同时还能帮助理解为何有时候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在病人身上作用效果很好,为何有时候作用效果却非常差;我们假设,肿瘤的遗传均一性或许负部分责任,后期研究人员还希望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改善这种新型组合性的疗法,以便其能更加有效地追踪肿瘤的生长。(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Zoë N. Rogers, Christopher D. McFarland, Ian P. Winters, et al. Mapping the in vivo fitness landscape of lung adenocarcinoma tumor suppression in mice. Nature Genetics (2018) doi:10.1038/s41588-018-0083-2

【年终盘点】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进展

基因君

【年终盘点】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进展

从被发现至今,CRISPR/Cas9技术一直是科学界的宠儿,且不论其”剪不断理还乱”的专利之争,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使得基因编辑成为了一项更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工作。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疾病给全球无数患者带来了病痛,其中不乏至今还没有有效疗法的疾病,如帕金森症,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法可尼贫血等等。基于靶基因的基因编辑给这些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但是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也让科学界争论不休:到底什么样的疾病能够获得被CRISPR/Cas9编辑的通行证?会出现“设计”出来的婴儿吗?此外,CRISPR/Cas9潜在的脱靶效应也使得人们心中对其应用存在安全性的质疑。

2016年初,CRISPR/Cas9技术被英国人类繁育和胚胎学管理局批准,运用到人类胚胎上。承接这个备受争议的项目的正是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研究人员打算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并让其发育到第七天,以研究胚胎发育早期所必须的基因,以及流产的产生原因。但是经过基因编辑的胚胎不会继续发育下去,因此研究的最后,我们并不会得到一个所谓的“设计”出来的婴儿。

而2016年7月,中国科学家们力排众议,将CRISPR/Cas9真正运用到临床上去。这个消息当时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自然杂志还特意为此发文。

该项目是由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专家卢铀所率领的。临床试验于7月6日获得医院审查委员会的道德批准。研究团队会将化疗、放疗均失败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纳入临床试验

卢铀的研究小组将从患者的血液中提取T细胞,然后使用CRISPR-Cas9技术在提取出的细胞中敲除一个基因。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PD-1,通常用作检查细胞发起免疫应答的能力,以防止其攻击健康细胞。因此,理论上说,PD-1的敲除能够激活免疫应答。经过基因编辑的细胞会在实验室进行体外繁殖,而后再次注射进入患者的血液。卢铀的研究团队预期经过编辑的细胞会随着血液在全身流动,而后靶向在癌细胞处。

在2016年,FDA批准使用两种基于抗体的疗法阻断PD-1,以对抗肺癌。但是对于任何给定的患者来说,难以预测这些抗体将在多大程度上阻断PD-1,并激活免疫应答。相比之下,通过敲除基因来阻断PD-1的效果会更加直接有效,同时细胞增殖增加了反应的可能性。纽约Memorial 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的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人员Timothy Chan也表示:“这种方法会比抗体更有效。”

但是,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人们对于CRISPR技术的脱靶效应还存在一定的担心。为了最小化CRISPR潜在的危害,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将和一家名为MedGenCell的生物技术公司合作,以保障基因敲除发生在正确的位置上,而后才会将细胞重新注入患者体内。

到了今天,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治疗中的活跃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下面,小编就以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为例,讲讲CRISPR/Cas9技术是如何给患者带来希望的。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表现出临床症状的多是男孩。全球平均每5000个出生的男婴中就会有一个患有DMD。虽然大部分患者的患病基因来自父母,但是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是由于新出现的基因突变导致的。患者多会在儿童早期出现肌肉退化,行走困难等表型,并最终失去行走能力。至今为止,DMD还没有能够根治的疗法。DMD患者大部分会在20岁左右死于心肺无力。

引起DMD的突变基因名为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肌营养不良蛋白负责通过含有许多亚基的蛋白质复合物,将每根肌纤维的细胞骨架连接到下面的基底层(细胞外基质)。 肌营养不良蛋白的缺乏使得过量的钙穿透肌膜。钙和信号通路的改变会进一步导致过量的水进入线粒体,然后细胞爆裂。在DMD患者中,肌营养不良蛋白的突变导致其功能的缺失,而后影响肌肉细胞的存活和功能。

肌营养不良蛋白是人体中非常大的一个蛋白,其功能难以通过小分子药物进行调节,现有的很多研究通过线粒体调节等间接的方式来缓解DMD患者的症状,但是还远远达不到治愈的效果。作为一个遗传疾病,基因编辑技术的治疗潜力就凸显出来了。

Serapta公司在DMD新疗法开发方面做出了不俗的贡献。其今年就得到了杜克大学的授权,使用CRISPR/Cas9对DMD患者进行基因编辑。该治疗技术是由杜克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Charles A.Gersbach所带领的团队开发的。其通过切除突变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中的外显子,达到外显子跳跃的目的,从而部分恢复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以及功能,以期待缓解患者的表型。理论上说,该技术适用于肌营养不良蛋白不同类型的突变引起的疾病。目前该疗法还处于研发状态,没有进入临床试验

当然,CRISPR/Cas9作为一个大热的疗法,Serapta不是唯一一家被其吸引的制药公司。Exonics公司也十分看好CRISPR/Cas9技术在DMD上的治疗潜力。Exonics公司设计利用病毒AAV将含有CRISPR/Cas9的质粒转染进入患者细胞,改善其肌肉功能。该公司宣称,患者只需要进行一次治疗就可以达到比较长期的改善效果。

Exonics公司的设计是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肌营养不良蛋白的基因上面造成一个单一的切口,细胞将会利用非同源末端连接的方式将CRISPR/Cas9引起的DNA损伤修复。由于没有同源修复模板,修复的过程中基因组上会形成新的突变,这对于肌营养不良蛋白外显子跳跃,无义突变或是终止子突变带来的功能缺失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此外,至今为止,Exonics公司还没有检测到治疗过程中CRISPR/Cas9引起的脱靶毒性,因此安全性暂时还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由此可知,作为一个新兴技术,CRISPR/Cas9在科研和临床上都很受追捧。我们也期待其能够在伦理的监督下,成为治愈遗传疾病的那颗银色子弹。
【年终盘点】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进展
如何规范基因编辑技术的合理应用,如何促进基因编辑技术的临床转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也有许多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关心基因治疗的临床进展。为此,生物谷将举办2018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国际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一线专家, 临床医生深入研讨,推动交流与合作。

时间地点:3月23日-24日 上海

会议规模:300人

会议形式:演讲 + 讨论

会议议题:


基因编辑科学研究

– 新型基因编辑技术: 单碱基基因编辑
– 基因编辑效率与脱靶
– 基因编辑技术与疾病动物模型
– 原位基因编辑(活体基因编辑)
– 基因编辑技术在合成生物学的应用
– RNA 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临床应用
– 基因编辑改造的免疫细胞治疗
– 基因编辑与新药研发
– 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罕见病
– 基因编辑技术治疗先天性遗传
– 基因编辑用于肠道菌群
– 基因编辑技术面临的安全与伦理
 
基因治疗
– 基因编辑技术与基因治疗
– RNAi 干扰与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临床试验
– 体外基因的有效递送
基因治疗药物的发展策略与成果转化
基因治疗的安全性

更多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参考文献

http://www.pharmatimes.com/Article/16-02-01/UK_nod_for_human_embryo_gene-editing_trial.aspx
http://www.nature.com/news/chinese-scientists-to-pioneer-first-human-crispr-trial-1.20302
http://investorrelations.sarepta.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sarepta-therapeutics-and-nationwide-childrens-hospital-announce
http://www.nationwidechildrens.org/dr-paul-martin-discusses-galgt2-gene-therapy-for-muscular-dystrophy
http://investorrelations.sarepta.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sarepta-therapeutics-signs-exclusive-global-collaboration-duke
https://www.pfizer.com/news/press-release/press-release-detail/pfizer_aims_to_become_industry_leader_in_gene_therapy_with_aquisition_of_bamboo_therapeutics_inc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