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你相信吗?仅3000个基因就能制造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类

基因君

你相信吗?仅3000个基因就能制造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类

2016年10月25日 讯 /生物谷BIOON/ –我们人类总是会认为,相比地球上其它活的物种而言我们处于最顶端,生命从单细胞生物开始进化了超过30亿年,直到如今地球上具有多种形态尺寸以及不同能力的植物和动物,此外,随着生态复杂性的增加,在生命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了智力、复杂的社会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

从自然角度来讲,生命历史的进展是从简单到复杂,而且这也正反映在了基因数量的增多上,我们以卓越的智慧和全球的统治力为我们的发展带路,人类是最复杂的生物,其有着一套非常精细化的基因群体。大约在半个世纪前,有研究推测人类机体中的基因有数百万个,如今这些基因的数量下降到了2万个,如今我们都知道,比如说香蕉都有3万个基因,其基因数量大约是人类基因的1.5倍。随着研究者们深入研究,他们设计出了既能够计算有机体基因数量,又能够发现不必要的基因的特殊方法。

对基因进行计数

我们可以认为机体中所有的基因都是我们烹饪的食谱,其以DNA碱基对的形式被书写(ATCG),这些基因能够提供提供指令来指导机体合成组成机体的蛋白质并且行使着不同的功能;一个标准的基因需要大约1000个碱基字母,结合不同的环境,基因往往会负责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因此到底有多少基因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呢?

当我们谈论到基因数量时,我们常常会表示我们能对病毒进行实际计数,但目前研究者对真核生物进行计数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我们机体的基因或许并不是像鸭子一样连续地排成了一队。我们机体烹饪书中遗传食谱的排列方式往往会被打断,并且会混入30万个其它的字母,大约50%实际上都被描述为失活死亡的病毒,因此在真核生物中很难对具有关键功能基因进行计数。

相比较而言,对病毒和细菌基因进行计数就简单地多,这是因为基因的原料—核苷酸对于小型生物而言非常珍贵,因此小型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通过较强的选择剔除掉那些不必要的序列,实际上对于病毒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最初发现它们,令人惊讶的是,所有主要病毒的发现,包括HIV等,都并不是通过测序实现的,而是通过一些古老的方法,比如说将其放大到可见程度或者观察期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教会了研究者如何探索病毒世界的多样性,但其仅仅能够帮助我们对已知存在的病毒的基因进行计数。

你相信吗?仅3000个基因就能制造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类

越少越繁荣

在人类整个基因组中,需要维持健康生命/生活的基因数量实际上要远远少于当前所估计的2万个基因,近日就有研究进行研究发现,维持人类生命的必要基因的数量或许非常少。研究人员对数千名个体进行研究,寻找其基因组中天然发生的“敲除”现象,即寻找那些“不在场”的特殊基因,我们所有的基因都有着连个拷贝,其中一个来自上一辈,通常情况下如果当基因另一个拷贝失活时,另一个活性拷贝就会进行功能性的弥补,研究者很难发现携带两个基因拷贝都失活的个体,因为失活的基因在天然状态下非常罕见。

研究敲除基因的功能在实验室对大鼠进行研究就可以,研究者们会利用现代的遗传工程技术来对目的基因进行失活操作,或者移除该基因来观察该基因失活后机体的表现;但对人类的研究需要生活在21世纪医疗技术时代的人群,而且还需要找到适合进行遗传学和统计学研究分析的谱系群体,冰岛人就是一类非常有用的研究对象。

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有700多个基因被敲除后并不会带来明显的健康影响,比如,研究者指出,名为PRDM9的基因在小鼠的生育能力上扮演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在人类机体中被敲除后却不会引发任何疾病症状。基于对人类敲除研究进行推测性分析,研究这表示,实际上人类仅需要3000个基因就能够制造出一个健康完整的自己,这就类似于一种“巨大病毒”— 潘多拉病毒,2014年该病毒从3万年的西伯利亚冰川中复苏过来,其是目前研究者知道的最大的病毒,该病毒有2500个基因。

那么我们还需要什么基因呢?我们甚至并不知道四分之一的人类基因到底能干什么?到底其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你相信吗?仅3000个基因就能制造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类

复杂源于简单

但是是否人类基因真正的数量时2万?3000个?或者是别的数量呢?问题的焦点就是当我们理解基因的复杂性时,大小或许真的并不重要了。数学家Alan Turing提出了一种多细胞发育的理论,他研究了简单的数学模型,名为反应-扩散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少数的化学物质会发生扩散并且相互反应;随着简单规则指导机体反应的情况下,这些模型或许就能够产生一些非常复杂的拟序结构,因此植物和动物的生物学结构或许并不需要复杂的编程。

类似地,很显然人类大脑中有着100万亿个连接,这才是真正制造我们的本源所在,但我们或许并不可能对其进行单一性地遗传编程操作,近来一项在人工智能上的突破性研究就是基于大脑神经网络开展的,所谓人工智能就是拥有简单元件(和神经元类似)的大脑计算机模型,其能够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立一定的联系,而相关研究结果推测,在应用领域内,比如手写识别和医疗诊断中,Google公司就会邀请公众来同人工智能计算机来打游戏以及观察梦境。

你相信吗?仅3000个基因就能制造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类

微生物已经超越了基础的世界

因此,很显然,单细胞并不需要非常复杂的数量来产生非常复杂的效应,那么人类机体基因的数量或许就和单细胞的微生物,比如病毒和细菌一样,具有相同的尺寸。非常微小的微生物都有着极其丰富、复杂的生命,当然近几年不断兴起的社会微生物学就是研究微生物世界极其复杂“社会关系”的一门学科。

过去10年里研究者通过研究发现,微生物会将其90%的生命以生物被膜的形式存在,这或许是一种最有效有力的一种生物学组织,的确许多生物被膜都同细胞间有着复杂的通讯机制,就像大脑组织一样,这或许能够启发科学家们开发一种新型模型来研究诸如偏头痛和癫痫症等脑部障碍。

生物被膜被认为是“微生物的城市”,如今社会微生物以及相关的医学研究近些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比如囊性纤维化的疗法开发商,居住在“城市”中的微生物也会互相协作、发生竞争、自杀等等一系列活动,因此其或许会成为21世纪科学家们在进化生物学中从事的重点领域研究之一。

人类的生物学机制或许远比我们想象地要更加杰出,当然对微生物世界的研究或许也会变得非常有趣,而关于基因的数量似乎同生命的奥秘并没有什么关系。(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 生物谷app.

参考资料:

【1】Between a chicken and a grape: estimating the number of human genes

Genome Biology    DOI: 10.1186/gb-2010-11-5-206

【2】The banana (Musa acuminata)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monocotyledonous plants

Nature    doi:10.1038/nature11241

【3】Protein length in eukaryotic and prokaryotic proteome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doi: 10.1093/nar/gki615

【4】Repetitive DNA an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computational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doi:10.1038/nrg3117

【5】The evolutionary ecology of molecular replicators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DOI: 10.1098/rsos.160235

【6】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in clinical virology: Discovery of new viruses

World J Virology   doi: 10.5501/WJV.v4.i3.265

【7】Marine viruses |[mdash]| major players in the global ecosystem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doi:10.1038/nrmicro1750

【8】Health and population effects of rare gene knockouts in adult humans with related parents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c8624

【9】What makes species unique? The contribution of proteins with obscure features

Genome Biology    DOI: 10.1186/gb-2006-7-7-r57

【10】The Social Lives of Microbe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DOI: 10.1146/annurev.ecolsys.38.091206.095740

【11】How many genes does it take to make a person?

Cell:改造T细胞来靶向肿瘤细胞,精细调控基因开关

基因君

最近,细胞疗法的专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兼初创公司Cell Design Labs的科研创始人Wendell Lim博士推出了一项有关T细胞免疫疗法的崭新技术。这一成果发表于近期的《Cell》期刊上,报导了一种使用synNotch受体技术,精细调控基因开启或关闭,特异性启动T细胞免疫反应来靶向肿瘤细胞。
Cell:改造T细胞来靶向肿瘤细胞,精细调控基因开关
▲Wendell Lim博士(图片来源:UCSF官网)
通过长期进化过程,人类的免疫细胞可有效监控和感知身体异常。致病菌入侵或者机体内的动态平衡都可激发免疫响应,启动一系列的保护和修复程序。诸如说,T免疫细胞在身体内循环、探知病源,并启动有力的响应效益来消除感染、炎症或癌症细胞。 T细胞也具备产生长期记忆的能力,可长久防止复发产生。这些应对疾病的强大能力,使得T细胞成为细胞疗法领域极具吸引力的一大技术平台。
目前,在工程化T细胞疗法领域,治疗癌症的重大进展都集中在“指导”T细胞的自然应答去针对疾病细胞。以此为方向,科学家们使用肿瘤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或嵌合抗原受体(CARs)技术把T细胞改造成为可识别疾病新抗原的“新型”免疫功能细胞。虽然这些“重新定向”指导T细胞功能的疗法已经在部分癌症中取得了一些成功,其有效性仍受到了T细胞内源反应机制性质的大幅限制:首先,T细胞的免疫反应程序是多样化的,而且并不是所有方面都在特定疾病治疗方案上面具有益处。特别是某些免疫反应本身是有毒副作用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和疾病本身一样危险。此外,自然的T细胞反应程序缺乏适应特性。例如,当工程化T细胞被重新定向到识别肿瘤细胞之时,T细胞具有非常有限的能力去克服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
Cell:改造T细胞来靶向肿瘤细胞,精细调控基因开关
▲synNotch受体技术(图片来源:Cell)
对于T细胞疗法的未来,最好能够塑造出由“指定的疾病环境”诱导激发出的新型抗肿瘤行为,驱动特定的免疫反应程序:即可最小化毒性,也可扩展治疗功效。最近开发出的synNotch受体技术提供了一种兼顾灵活定制和诱导免疫细胞反应的潜在方法。 SynNotch受体包含了天然的细胞间信号传导受体Notch的核心调节结构域,但具有合成性的胞外识别结构域和合成性的胞内转录结构域。当接合同源抗原时,类似于原生型的Notch活化机制,synNotch受体可经历诱导性跨膜区域剪切,从而释放胞内转录区域进入细胞核,结合同源上游顺式激活子来激活受调控靶向基因的表达。因此,synNotch信号回路可被利用产生“合成性”的细胞反应程序:使用特定的抗原识别结合来驱动某一特定的基因表达组合。
正是借鉴已建立的SynNotch受体技术,Wendell Lim博士的研究团队在人源原代T细胞中建立了能够检测相关肿瘤疾病的synNotch受体,以及关联特定基因调控的活性。这些经synNotch受体技术改造的T细胞具备强大且高度受控的“自定义”行为。研究数据表明,synNotch受体可以驱动的T细胞以产生自定义的细胞因子谱系,限定性的细胞分化途径,和局部递送的天然兼合成的治疗效益(例如细胞毒性蛋白质、抗体、双特异性扣合、免疫刺激剂和免疫抑制剂)。这些特定性的细胞行为绕过所有典型性T细胞活化的要求。

Cell:改造T细胞来靶向肿瘤细胞,精细调控基因开关

Lim博士说道:“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增强T细胞功能,超越现今CAR-T疗法相对有限的应用已经进入后期发展阶段了。”他很看好该技术从小鼠往人体实验的发展,重编程的工程化细胞可以成为治疗癌症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创新方法。
目前Cell Design Labs公司已经募集了3440万美元,计划一两年内步入临床研究,尝试探索来自自体细胞的人体化治疗。(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 UCSF scientist rolls out a new blueprint for programming T cells, the 2.0 way
[2] Engineering T Cells with Customized Therapeutic Response Programs Using Synthetic Notch Receptors

基因测序如何催动精准医疗迅猛发展

基因君

银河证券历时两个多月,对基因测序行业政策环境,技术趋势及行业巨头的商业模式和投资逻辑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并发布了《基因测序的发展趋势与商业模式——探讨精准医疗系列报告之(一)》的深度调研报告。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提升、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的日益完善,我们正进入全新的医疗健康时代——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个人”的定制医疗模式,其以个体的组学信息和遗传信息为基础,以环境、生活方式、既往病史及诊疗方式等为跟踪对象,搜集全方位、可量化、有前瞻性和时效性的个体数据,通过数据的综合分析、挖掘形成有价值的医学信息,最终设计出针对个体的最优解决方案。
基因测序如何催动精准医疗迅猛发展
图1. 精准医疗:基于“个人”的定制、量化医疗模式
基因测序技术凭借灵敏度高、精度和通量高、价格低廉等优势,成为基因检测技术中获取人体基因组数据的主流技术,通过将基因组数据与无线生物传感器获取的生命体征信息(如血压、心跳、脑电波、体温等),成像设备中的个体信息(如CT、MRI、超声等)以及传统医学数据相结合,精准医疗为个体提供全新的定制医疗。
“一刀切”治疗时代已过时,启动精准医疗刻不容缓
传统医学痛点催生精准医疗需求。传统的循证医学是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实践经验和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对于症状相同的病人使用相同剂量的同种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却千差万别。传统治疗方案显示,肿瘤的无效率高达75%,糖尿病无效率43%,抑郁症无效率也有38%。人们逐渐意识到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是自身遗传密码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精准医疗借助可监测的遗传信息和环境信息,针对个体提供定制的优化治疗方案,提升现有治疗水平,并尽量在发病前就有望有效预防。
基因测序如何催动精准医疗迅猛发展
图2. 传统医疗“一刀切”治疗,导致较高的用药无效率
精准医疗具定量化、个体化、事前预防和连续性四大特点,是对传统医学的重要革新,进一步解决了传统医学的痛点,避免医生由于“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导致的过度依赖主观经验、描述和循证医学的大众数据,造成对个体的诊疗有效率低、副作用大、事后举措仓促等问题。精准医疗在提升医疗效率的同时,还可降低不合理医疗造成的高昂费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
基因测序如何催动精准医疗迅猛发展
图3. 技术发展促进传统医疗质变,精准医疗具定量化、个体化、事前预防和连续性四大特点
基因测序是精准医疗的基础
基因测序是建立“组学”大数据库和分析的基础,推动精准医疗实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精准医疗旨在向患者提供疾病精确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将医疗技术提升到病前预防水平。相关技术的发展有两个要素:1.构建“组学”大数据样本库,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2.探究基因型与样本表型的关联。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遗传诊断,建立遗传信息与临床检验和影像学等数据的关联关系,实现精确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这两要素都与基因测序密不可分。
基因测序如何催动精准医疗迅猛发展
图4. 基因测序是精准医疗的基础
体间基因组千分之五的差异可被基因测序捕捉
人体基因组由30亿对碱基组成,不同人之间基因组的差别只有千分之五。正是这不到1%的差别与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着人体表型,如高矮胖瘦、酒量、乳糖耐受以及疾病等。基因测序是通过采集血液、体液或细胞,使用测序仪器获取被检测者的DNA序列,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将该基因信息与已知的基因突变数据库进行比对,并分析其中的异常突变信息,进而诊断疾病,甚至用于患病风险的预测。
人体基因组测序内容主要包括靶向重测序、外显子测序、转录组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与正常序列的比对,发现异常突变。异常突变信息按发生突变的碱基数量分为3类:
(1)单个碱基的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2)20bp以下碱基的变异:插入-缺失(Indel),(3)20bp以上碱基变异:插入(Insertion)、删除(Deletion)、拷贝数变异(CNV)以及基因组结构变异(SV)等。
基因测序如何催动精准医疗迅猛发展
图5. 人体全基因组、外显子组和转录组水平区分
基因测序是基因检测的基础和主流技术
基因检测技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实现精准诊断,从而指导更优的治疗方案。目前基因检测常见手段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基因芯片技术(Gene Chip)、转录介导的扩增(TMA)和基因测序技术等,其中基因测序是其他四种检测方法的基础和主流技术。
基因测序如何催动精准医疗迅猛发展
表1. 基因测序是基因检测的基础和主流技术
供需两端共同驱使基因测序飞速发展
测序成本和测序耗时成指数级下降
测序的成本和耗时呈指数级下降。随着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的不断革新,测定一个人全基因组数据的成本,由原来的上亿美金,快速下降到目前1000美元,测序时间也降至3天。
基因测序如何催动精准医疗迅猛发展
人类基因组大数据累积初级阶段完成
经过10多年的累积,人体基因组数据库已经初步形成规模。2003年,由美中等6国科学家历时13年、耗资30亿美金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宣布完成。同年,“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启动,并于2012年公开发表研究成果,对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序列研究有重大影响。随后,“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英国“十万基因组计划”、美国“百万基因组计划”先后于2008年、2014年和2015年启动,为人类基因组样本的累积和探究疾病与基因的关系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基因测序如何催动精准医疗迅猛发展
图7. 人类基因组数据累积初步完成,重大项目加速推进
基因组数据分析方法应运而生
人体基因组的分析已初步流程化和标准化。生物信息学自1987年首次提出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基因组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到利用数学建模和人工智能思想,挖掘数据背后的生物学意义、对样本数据进行合理分类、建立合理的二级和三级数据库,再到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通过短读序列拼接、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已有一定的能力用于处理庞大复杂的基因组数据。
基因测序如何催动精准医疗迅猛发展
图8. 人体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示意图
疾病预防和个性化治疗需求远未满足
现代科学证实,大部分疾病是基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几乎所有疾病(除外伤)的发生均与基因有关。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表明绝大部分人群携带有某些类疾病的易感基因,当人群接触某些不良因子和环境时,其发病几率远高于非携带易感基因人群。因此,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真正了解自身的基因情况,才能通过改善客观环境、定期体检等方式尽可能地延缓或阻止疾病的发生。
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快速增长,对精准医疗有着迫切需求。推动精准医疗需求。目前我国每年310万癌症新增案例,高血压患者达2.6亿,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人,糖尿病潜在人群1.5亿;每年220万癌症死亡案例和300万心血管疾病死亡案例。上述疾病通过传统方法难以根治或治愈,对精准医疗有着迫切需求。
基因测序如何催动精准医疗迅猛发展
表2. 中国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人数预测(万人)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基因测序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2011年去世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芬乔布斯患癌时,曾接受过全基因组测序。2013年5月,奥斯卡影后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检测和相应的切除手术,将患乳腺癌风险从87%降到5%。
基因测序市场每年有望保持20%以上增速
基因测序如何催动精准医疗迅猛发展
精准医疗市场增速将远超医药行业整体水平。据BCC Research预测,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年增速预计为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3至4倍。其中,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从2007年的800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约45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超过20%的增速,至2018年将达到约117亿美元。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中国的基因测序产业2012-2017年间CAGR有望达20%-25%。(生物谷Bioon.com)

为什么肿瘤耐药性难以解决?因为耐药性的根源不仅限于单个基因!

基因君

为什么肿瘤耐药性难以解决?因为耐药性的根源不仅限于单个基因!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寻找更多的个体基因来预测对乳腺癌治疗的反应可能不起作用。相反,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们需要注意基因网络中的异常基因。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们于10月10日在《肿瘤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报道。耶鲁大学研究了200名患有HER2阳性乳腺癌的患者的所有基因(约15%的乳腺癌具有大量HER2基因拷贝)。大约一半的患者对HER2靶向治疗反应良好,但一半对靶向治疗没有反应。然而,他们找不到单个基因异常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来预测所有患者的治疗结果。

耶鲁癌症中心研究员和研究的高级作者Lajos Pusztai博士说:“就算我们继续寻找标记,我们也还是找不到一个能用于临床的标记,来指导这些药物的治疗选择。”

然而,他们确实在单个分子网络中发现了几十个基因存在异常。这个分子网络有助于将化学信息从细胞表面上的HER2分子传递到细胞内部。这些异常的存在,预测了哪些患者对标准疗法具有抗性。然而,只有少数患者的单个基因异常是相同的,并且,在不同的患者中,该分子网络在不同的遗传位置受到影响。

“你可以把这些癌症疗法看成是一辆破车—汽车抛锚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结果是一样的:汽车开不了了。”Pusztai说。

他说,一个可以找出这个分子网络中哪里有异常的诊断测试方法,可能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法。“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一代药物妇女现在已经可用了,且效果良好,但也是非常昂贵的,”Pusztai说:“我们可以为那些真正需要它的患者节省这一代新药,并治疗那些并不那么需要该疗法的女性。”

英文原文

《Roots of resistance to cancer drugs runs deeper than a single gene》

生物谷Bioon.com)

相关会议推荐

为什么肿瘤耐药性难以解决?因为耐药性的根源不仅限于单个基因!

2016肿瘤代谢与营养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6.11.25-2016.11.26     会议地点:苏州

会议详情: http://www.bioon.com/z/2016tnutrition/

如何利用基因魔剪—CRISPR技术来进行非编码基因组功能的研究?

基因君

如何利用基因魔剪—CRISPR技术来进行非编码基因组功能的研究?

2016年10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我们或许才刚刚开始打开对巨大的基因组非编码区域的研究,基于CRISPR的两项新技术或许就能够帮我们开启研究的新篇章。我们(原文笔者)能够很好地理解基因组中编码蛋白组分背后的规则,同时通过对DNA序列的观察我们也能够找出从事编码作用的基因的开始以及终止位置。

对于基因组中残留的98%的基因组而言,却又是一番不同的故事了,如今我们对于DNA暗物质的理解都是来自于对非编码DNA单个片段的研究和理解,而真正指导非编码基因组发挥作用的规则目前研究者并不清楚。博德研究所的创始主任Eric Lander说道,90%的影响人类疾病的遗传突变都位于非编码区域,但如今我们并没有有效的方法去阐明到底是哪些调节子在影响着这些基因的表达

刊登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博德研究所的两个研究团队通过研究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揭示了非编码基因工作的机制。利用两种互补的方法,研究人员以CRISPR作为工具系统性地同时调查了数千个非编码的DNA序列,研究人员(来自Lander实验室和来自Zhang Feng实验室的研究者)在研究中鉴别出了多个非常有意思的遗传调节子,其中就包括那些远离所控制基因位点的数以百万计的碱基。

研究者Jesse Engreitz指出,我们希望能够在每个细胞周期中对控制每个基因表达的非编码元件进行编录,这在生物学研究上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且这也是一个限速的步骤,即将和基础分子机制相关的许多遗传特性同人类疾病相联系。

如何利用基因魔剪—CRISPR技术来进行非编码基因组功能的研究?

变化多端

目前两个研究小组都利用了CRISPR进行了相关筛查来干扰非编码的DNA,但两个研究小组却是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者张峰(Zhang Feng)利用Cas9来对非编码DNA的重叠延伸片段进行精准的切割,在这种情况下,围绕在三个基因NF1, NF2和CUL3周围区域的功能就会丧失,而这与某些形式的黑色素瘤耐药性产生直接相关。研究者解释道,这种方法就能够帮助我们诱导一系列多样性突变的产生,而且我们也不必推测既定的序列为何会被干扰。

另外一组研究者Engreitz等人则利用了CRISPR的干扰系统,即利用失活形式的Cas9同KRAB蛋白相互融合从而沉默靶向序列的表达,这些靶向序列围绕在MYC和GATA1附近,这两个基因是重要的转录因子。Engreitz说道,这种系统能够帮助我们队非编码区域的调节性影响进行定量的评估,同时其还能够为我们展示如何能够控制一个既定的基因。

每个研究小组都利用了一种功能性的“读数器”以及深度的测序技术观察了哪种导向RNAs能够影响目标基因的表达,同时还能够帮助绘制出导向RNAs所影响的调节子的图谱。两个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都阐明了利用CRISPR工具追踪非编码基因组调节机制的重要性。研究者Engreitz等人阐明了7个MYC和3个GATA1增强子的重要性,而张峰研究团队则筛选出了多个增强子以及仅结合CUL3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如何利用基因魔剪—CRISPR技术来进行非编码基因组功能的研究?

在“自然栖息地”对序列进行研究

类似于传统的报道分子实验,即科学家们感兴趣的在质粒中将序列同报道自偶联进行研究;这些混合的CRISPR筛选技术有着明显的不同,其能够直接探查序列,也就是说在最原始的位点进行序列的研究解读。研究者Sanjana强调道,这些筛选技术能够从内源性的角度来对序列进行研究,同时报道子实验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其缺少了3D构象和局部的染色质环境,在这里这些调节性序列或许就会经历正常的一些相互作用。

研究者表示,举个例子说,我们或许能够在基因启动子和非编码位点之间观察到长期的循环结构,但如果我们仅仅观察这些调节性原件的话或许就会错过一些感兴趣的3D相互作用。Engreitz指出,目前存在一种限制,不管是CRISPR方法还是别的方法,在当前的形式下,发现基因组固有的冗余程度或许并不足以破碎一种增强子来理解基因被控制机制,或许我们需要对多个增强子进行打断来研究。

但Engreitz及其同事表示非常乐观,他们希望能够利用基于CRISPR的技术来阐明非编码基因组背后所隐藏的秘密。目前在非编码基因组上研究的最大挑战就是,尽管非编码基因组非常庞大,但其中所包含的单一功能性元件却是非常小的,未来研究者希望开发新的研究方法在保证非编码基因组较高分辨率的情况下对更大的基因组区域进行探索。

研究者指出,随着他们绘制出多个图谱以及其相关性,他们相信能够帮助预测关于非编码基因组的一些信息;利用导向RNAs文库引入CRISPR或者抑制子或许就能够帮助研究者阐明大块区域的非编码DNA对不同基因的作用以及效应,而届时科学家们或许才刚刚打开对基因调节的系统性图谱研究的第一步。(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APP.

参考资料:

【1】Reading the rules of gene regulation with CRISPR

【2】High-resolution interrogation of functional elements in the noncoding genome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f7613

【3】Systematic mapping of functional enhancer-promoter connections with CRISPR interference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g2445

【4】A massive approach to finding what’s “real” in genome-wide association data

【5】CRISPR system scales up in human cells

科学家发现人工合成时钟与基因天然回路的奥妙

基因君

科学家发现人工合成时钟与基因天然回路的奥妙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地改善一种被称作压缩振荡子(repressilator)的人工合成时钟的准确性。他们描述了他们采取的步骤来降低这种生物系统中的噪声数量和它如何好地发挥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10月1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ynchronous long-term oscillations in a synthetic gene circuit”。针对这项研究,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Xiaojing Gao和Michael Elowitz发表一篇“新闻与评论”类型的论文,论文标题为“Synthetic biology: Precision timing in a cell”,并且解释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如何可能改善对天然基因回路的理解。

科学家们已注意到一些活细胞—比如作为生物钟一部分的那些细胞—在追踪时间上表现出的高精度,并且试图复制这种过程。16年前,Michael Elowitz和Stanislas Leibler开发出如今被称作压缩振荡子—一种人工合成的振荡性基因回路—的东西。他们的结果已表明在实验室设计和构建基因回路是可行的。所构建出的基因回路能够发挥功能,但是噪声较大,因而并不比天然的细胞时钟那么准确。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这种压缩振荡子的几个设计步骤进行改善,每次改善都极大地降低噪声数量,而且通过这样做,增加它的精准度。

这种压缩振荡子是利用结合到位于靶向抑制的一个基因附近的DNA序列上的阻遏蛋白而被制造出来的。三种阻遏蛋白被制造出,当一种阻遏蛋白表达增加时,它导致第二种阻遏蛋白表达下降,接着这会导致第三种阻遏蛋白表达增加,如此一来,产生表达振荡—这些行为受到报告分子的监控。

不幸的是,每种振荡会受到被视为噪声的随机波动的干扰。为了降低这种噪声,研究人员将这些报告分子整合到这种压缩振荡子中,对这些阻遏蛋白进行改造,使得它们遭受降解,以便降低制造出的阻遏蛋白编码基因的拷贝数量,同时增加这三种阻遏蛋白中的一种与DNA序列之间的结合阈值。

在对这些改进进行测试时,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将振荡周期长度的标准差从35%降低到仅仅14%,Gao和Elowitz将14%描述为高精度—足够好而允许大量细胞保持同步。(生物谷Bioon.com)

基因突变中那些“披着狼皮的羊”

基因君

基因突变中那些“披着狼皮的羊”在正常人的基因里潜伏着约54个看上去好像应该会令其携带者生病或死亡的突变。不过,它们并没有。Sonia Vallabh希望,D178N是这样一个突变。

2010年,Vallabh看着她的母亲死于一种被称为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的神秘疾病。患上该疾病后,错误折叠的朊病毒蛋白会集中在一起并摧毁大脑。次年,Vallabh被检查出携带朊蛋白基因PRNP的一个拷贝,而该拷贝拥有和可能引发其母亲所患疾病的D178N突变相同的基因“故障”。这是名副其实的死刑判决: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并且病情恶化得非常快。然而,这并非当时仅有26岁的Vallabh不用抗争便会乖乖就范的判决。为此,她和丈夫Eric Minikel分别放弃了在法律和交通咨询领域的事业,并成为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他们的目标是了解关于致死性家族失眠症的一切事情以及可能采取何种措施阻止它。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弄清楚D178N突变是否明确引发了该疾病。

在若干年前,很少有人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过,近年来,医学遗传学经历了一些“自我反省”。自本世纪开始以来,基因组研究的快速发展使相关文献充满了上千个同疾病和残疾相关的基因突变。虽然很多此类关联证据确凿,但研究表明,大量曾被认为危险甚至致命的突变是无害的。多亏了迄今开展的最大规模遗传学研究之一 ——“外显子组聚合数据库”(ExAC),这些“披着狼皮的羊”的面具正在被揭开。

ExAC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将来自6万余人的基因组蛋白编码区,即外显子组的序列整合进一个数据库,使科学家得以比较它们并了解它们的变异程度。不过,该资源库正在对生物医学研究产生巨大影响。除了帮助科学家剔除各种假的疾病—基因关联,它还在产生新的发现。通过更加仔细地探究不同人群的突变频率,研究人员进一步了解了很多基因所做的事情以及它们的蛋白产品如何发挥作用。

在挫败中诞生

ExAC在挫败中诞生。2012年,遗传学家Daniel MacArthur开始在位于波士顿的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他想发现导致罕见肌肉疾病的基因突变,并且需要两样东西:此类疾病患者的基因组序列以及未患有这些疾病的人们的基因组序列。如果和健康的对照组相比,一个突变在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群中更加常见,那么便有理由认为,该突变是一个可能的病因。

问题在于,MacArthur无法找到来自未患病人群的足够序列。他需要很多外显子组。与此同时,尽管研究人员对外显子组进行了大批量测序,但现有数据集还是不够庞大。没有人将足够多的数据集整合成一个标准化的资源库。

为此,MacArthur开始让同事与其共享他们的数据。他很适合这项任务:很早便开始使用社交媒体,生动有趣的博客文章和尖刻的推特简讯则使其享有对年轻科学家来说不同寻常的受欢迎程度和权威性。MacArthur还在基因组测序的“重镇”——马萨诸塞州剑桥布罗德研究所任职。他说服研究人员与其共享来自上万个外显子组的数据,而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同布罗德研究所存在关联。

剩下的全部工作是分析数据,但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尽管基因已被测序,但原始数据是利用各种软件进行分析的,包括一些过时的软件。如果一个集合中有人表现出罕见突变,它可能是真的,或者可能是各种程序在判断所含碱基是A、C、T还是G时因识别方式不同而导致的人工产物。MacArthur需要对这个庞大的数据集进行标准化。虽然布罗德研究所开发出基因组识别软件,但其无法应对ExAC包含的海量数据。为此,MacArthur团队同该研究所程序员密切合作,对软件进行了测试并且扩展了它的能力。“那是异常恐怖的18个月。” MacArthur回忆说,“我们遇到了能想得到的每个障碍,并且经常一筹莫展。”

重塑对遗传危险的理解

当这一切正在进行时,2013年4月,Vallabh正在学习如何利用MGH的干细胞,而Minikel在研究生物信息学。Minikel在吃午饭时遇到了MacArthur,并且解释了他和Vallabh关于D178N是否在健康人群中存在的好奇心。Minikel承认自己有点被MacArthur的名气吸引。“我在想,如果能让他花半个小时思考我的问题,这或许将成为我整个月里最重要的事情。” Minikel夫妻上楼,来到MacArthur的实验室。在这里,生物信息学家Monkol Lek搜索了迄今被分析过的ExAC数据——约2万个外显子组。他们并未发现Vallabh的突变。这不是个好消息,但对进一步探究这些数据持有乐观态度的Minikel加入了MacArthur的实验室。

2014年6月,MacArthur团队及其合作者拥有了来自60706人的外显子组数据集。这些人代表了各个族群,并且符合特定的健康门槛。当年10月,该团队在于加州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人类遗传学协会年会上发布了ExAC。很快,研究人员和内科医生意识到,这些数据能帮助他们重塑对遗传危险的理解。

很多疾病关联研究,尤其是近年来的研究,将突变认定为具有致病性。这仅仅是因为对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群进行分析的科学家发现了看上去像是罪魁祸首的突变,但并未在健康人群中发现它们。不过,还有可能研究人员没有认真寻找,或者未对合适的人群进行分析。基础的“健康”遗传数据往往主要来自欧洲后裔人群,而这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今年8月,MacArthur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对ExAC数据进行的分析。研究发现,很多被认为有害的突变可能并非有害。在一项分析中,该团队辨认出192个此前被认为具有致病性但最终证实相对常见的变异体。科学家回顾了关于这些变异体的文章,以便寻找它们实际上会引发疾病的可信证据,但只发现了针对9个变异体的确凿证据。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设定的标准,大多数变异体其实是良性的,而且很多已被重新归类为良性变异体。

成为医学遗传学标准工具

ExAC正在悄然成为医学遗传学的标准工具。如今,全世界的临床实验室在告诉病人基因组中的某个特定“故障”可能导致其生病前,都会先检阅一下ExAC。如果该突变在ExAC中很常见,它不可能是有害的。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遗传学家Leslie Biesecker表示,他的实验室在每天的病人护理中都会用到ExAC。“它是我们在研究每个变异体时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ExAC还证实了Goldstein和其他研究人员多次阐明的一个观点:无法将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非欧洲血统的人群包括在内,正通过限制观察人类基因的多样性,妨碍着对基因如何影响疾病的理解。目前,已有科学家推动将代表性不足的群体包括进诸如美国精准医学计划等规划中的将遗传学和大规模人群的健康信息联系起来的研究。

对于Vallabh和Minikel来说,虽然ExAC提供了令人沮丧的确认信息,但也提供了一些有希望的见解。Minikel的研究发现,ExAC中有3人携带着应当会使朊蛋白基因两个拷贝中的其中一个沉默的突变。如果他们能在发挥作用的蛋白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活下来,或许能生产出一种令Vallabh体内的缺陷蛋白沉默的药物,从而在不产生危险的副作用的情况下防止朊蛋白累积和疾病恶化。Minikel同其中一人取得了联系。他生活在瑞典,并且同意捐献一些细胞用于研究。目前,Minikel和Vallabh加入了布罗德研究所生物化学家Stuart Schreiber的实验室。在那里,他们正竭尽全力地寻找治疗朊蛋白疾病的药物。(生物谷 Bioon.com)

 

Nature:借助第三代测序韩国发表最连续人类基因组

基因君

Nature:借助第三代测序韩国发表最连续人类基因组
国立首尔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和美国被誉为“测序黑马”的公司——10x Genomics联合运用去年新发售的GemCodeTM测序平台以及第三代测序PacBio单分子实时测序平台在本期的Nature上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对一名韩国人的基因组(AK1)进行从头组装和单倍体型定相信息分析。这是迄今为止发表的最为连续的人类基因组组装。作者填补了特异人群参考基因组的空白,并确定了结构变异。
该研究的显着改进
这项工作提供了了到目前为止最邻近的二倍体基因组装配与之前未报道的亚洲特异结构变异的广泛调查。其优质的临床相关的等位基因的单体型分析有着提高精准医疗的潜力。这对于目前基于欧洲人和白人人群的基因组分析方法,是一个显着的改进。这个方法提高了从一个个体的短读长序列比对形成到一个单倍体的一致性参考基因组的分析状况,调整了通常无法捕捉到相对于个体基因组或种族人群属于新序列的问题。
主要研究方法
GemCode平台能够与现有的短读取测序仪互补,产生长片段信息(10-100 kb),实现结构变异和单体型等分析。为了更全面了解结构变异的范围和更好地理解AK1二倍体基因组结构的相,研究者对从PacBio单分子实时测序reads组装得到的,每个染色体单倍型的装配体——“haplotig”进行从头组装。除了PacBio长读长测序,该研究还使用了Illumina短读长测序、10X Genomics连接读取、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测序和BioNano Genomics光学图谱。Contig N50达到17.9Mb,Scaffold N50达到44.8Mb。
Nature:借助第三代测序韩国发表最连续人类基因组
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流程
数据上的提升
到目前为止该研究在之前最佳的N50长度上提高了18Mb,最大的91个scaffold覆盖了基因组的90%,8个染色体的臂是由单个scaffold构成的。研究人员用AK1的组装序列补齐了在人类参考基因组GRCh38上的190个空缺中的105个,补齐的序列由364kb变成1.5Mb。另外也将剩下的85个空缺中的72个从663kb补充到4.1Mb。该研究鉴定到的18,210个结构变异,包含7,358个删除,10,077个插入,71个转换和704个复杂变异,所有这些变异均在AK1组装结果和人类参考基因组GRCh37之间进行了直接比较,达到了单碱基的分辨率。在18,210个结构变异中,总共有11,927个变异是以前未曾报道的。
Nature:借助第三代测序韩国发表最连续人类基因组
AK1 de novo assembly Scaffolds与GRCh38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
测序新技术的强大作用
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了测序新技术在从头基因组组装和“真正的”二倍体定相方面的强大能力,可以用来检测全方位的遗传变异和了解临床相关基因的单倍体的结构。这项基因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基因变异,对药物基因组非常重要的CYP2D6基因,以及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如家族性地中海热、Upshaw–Shalman综合征中涉及到的基因。
该项研究的领导者,国立首尔大学医学院的Jeong Sun Seo医生说:“10x Genomics的GemCode平台和有针对性的BAC克隆测序在这项研究中成功单倍体定相是必不可少的。”
10x Genomics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SergeSaxonov说:“从头装配和定相就像十字瞄准线一样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我们的技术非常适合于临床和人群规模的测序。”
Nature:借助第三代测序韩国发表最连续人类基因组
人类基因组从头组装及单倍体型定相信息总结统计
作者在文章中还比较了目前已有的人类基因组组装的测序平台、算法、组装和定相统计数据。该列表表明,单分子长读长测序技术在生成高质量组装数据上远超过短读长测序技术。这项研究清楚地表明了第三代测序长读长技术结合GemCode测序平台解决单倍型的从头组装方法的潜力,并揭示了以前未被发现的新的遗传变异,将迎来人类基因组测序的新标准。(生物谷Bioon.com)

相关会议推荐

Nature:借助第三代测序韩国发表最连续人类基因组 

2016(第三届)下一代测序发展论坛

会议时间:2016.11.17-2016.11.18     会议地点:上海

会议详情: http://www.bioon.com/z/2016ngs/

基因测序揭示EB病毒多样性

基因君

基因测序揭示EB病毒多样性
众所周知,EB 病毒 (Epstein-Barrvires,EBV ) 对人体感染率很高,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AIM ),并与某些肿瘤如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gp350是EBV表达的包膜糖蛋白,通 过与细胞受体CD21(CR2 )的结合,使 EBV得以进CD21细胞,并且因为在体内及体外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受到关注。gp350诱导的抗体可以中和病毒的感染活性,因而确定gp350上的抗原性表位至关重要。关于gp350生物活性的研究表明,gp350通过影响炎性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对免疫系统发挥广泛的调节作用,以至有些学者称之为免疫调节因子。因此进一步一对 gp350进行深入研究,对阐明其调节免疫系统的机制及发现新的免疫调节因子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了解EBV特异性抗体在不同DNA序列的病毒复制和进化中的作用,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们检测了EBV gp350特异性抗体反应,并且对初次感染EBV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者的gp350基因进行测序,待六个月后患者进入康复期时在进行一次基因测序。研究人员们在全部康复期患者的血清中都检测到了EBV gp350特异性抗体,但是在急性发作期只有71%的患者血清中检测到,并且抗体的效价从急性发作期到康复期是明显升高的。深度基因测序显示不同患者间gp350序列的差异,但CR2结合位点仍然是高度保守性的。通过基因测序发现,gp350特异性中和抗体的表达水平和活性随着外周血EBVDNA的表达水平上调而上升,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急性发作期到康复期gp350核苷酸序列不断进化,越发多样性,而抗体的滴度也随之直接升高。
此项研究主要通过基因测序发现与病毒包膜多样性密切相关的是gp350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原发性外周血病毒载量越高的患者,感染病毒的gp350基因就越加多样性。这项发现对于日后研究更加有效的抗体和研制更加精准的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大意义。(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 生物谷app.
相关文献链接: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7733645
http://dx.doi.org/10.1128/JVI.01562-16

相关会议推荐

基因测序揭示EB病毒多样性 

2016(第三届)下一代测序发展论坛

会议时间:2016.11.17-2016.11.18     会议地点:上海

会议详情: http://www.bioon.com/z/2016ngs/

基因测序解释RAS基因突变位点对于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

基因君

基因测序解释RAS基因突变位点对于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
基因测序揭示RAS基因突变位点对于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
在过去30年中的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更清楚地了解癌症基因突变及其在癌症发生发展当中的影响,对于评估癌症发展程度,转移风险及疾病预后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
结肠癌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发癌症,患者在就诊时经常出现或发展到转移性的阶段,最常见于肝或肺。而转移灶切除术为IV期结肠癌显着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甚至,可以出现长期治愈的情况,然而不同患者复发率和生存率相差极大,医生们仍然无法通过现有的知识来预测临床相关差异在治疗后的结果,因此对此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是十分重要的。
近日,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外科学院和纽约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病理学系的研究人员们通过基因测序发现RAS致癌基因突变位置的不同对于结肠癌肝转移肿瘤病理特性和转移瘤切除术后的生存率的影响。本研究中实验人员随机收集了165粒结肠癌肝转移患者肝内肿瘤切除术后的样本,并对其DNA进行检测。用西格诺分析法和桑格测序样本DNA中K/NRAS,PIK3CA,BRAF和TP53基因突变情况,并且对病人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和生存率统计。通过基因检测发现,BRAF突变与早期肿瘤复发和最终死亡相关,TP53和PIK3CA基因突变对复发和生存率并无影响,而RAS基因突变往往造成极低的存活率。检测发现K/NRAS突变的发生率是43%,更深入的检测发现K/NRAS基因约20%的突变发生在外显子3和4的位置,而这些位置通常被认为是不易发生突变,所以在以前的研究中被排除的。于是,通过基因测序方法,研究者们将不同K/NRAS突变位点的病人进行分类观察,结果发现随着外显子突变位点的不同,肝脏转移癌的病理特征和生存率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外显子2和3中的突变相较于外显子4 突变导致更多更强大的下游信号传导。而观察先关患者发现外显子2突变的RAS基因对患者预后几乎没有影响,外显子4突变倾向于形成更大的孤立性的转移瘤,可长时间内无任何病症,对身体不造成影响;而外显子3突变,呈现出更小的,却数量更多的转移灶。外显子4突变的患者复发几率相较于无突变或者其他突变的结肠癌肝转移瘤患者具有明显延长的生存期。本文第一作者Timothy L. Frankel说:“随着基因测序变得更快,更可靠,更容易负担得起,我们能够收集越来越多的来自切除肿瘤的信息,这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预后。这项研究揭示了比以前更加复杂的驱动肿瘤的生物学特征。虽然需要经过临床观察,但是这是有理有据的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基因突变导致肿瘤大小和数量的不同在指导我们进行转移性切除术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尽管如此,他也指出,此次实验只考虑了热点的基因突变,还没有考虑到存在于结肠癌中的许多其它突变,也不排除还存在未识别的与RAS基因突变发挥协同作用的其他基因突变。(生物谷Bioon.com)
Link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7737491
http://dx.doi.org/10.1002/cncr.30351

相关会议推荐

基因测序解释RAS基因突变位点对于转移性结肠癌患者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 

2016(第三届)下一代测序发展论坛

会议时间:2016.11.17-2016.11.18     会议地点:上海

会议详情: http://www.bioon.com/z/2016ngs/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