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Nat Commun:阐明恶性癌细胞基因突变发生的分子机制

基因君

Nat Commun:阐明恶性癌细胞基因突变发生的分子机制

图片来源:medicalxpress.com

2016年10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描述了一种此前未知的分子机制,这种特殊的分子机制能够导致特殊类型的恶性癌细胞出现遗传突变,同时细胞自身的转录机器也参与到了该过程中。遗传突变对于机体中形成恶性肿瘤的癌细胞的扩散非常重要,通常这种遗传突变是由于细胞内的复制压力所导致的,即在DNA复制过程中其会被损伤,然而发生该过程背后的分子机制目前研究者并不清楚。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阐明了复制压力及随后的遗传突变如何通过细胞中转录机器活性的增加所引发;研究者指出,在携带被激活促癌基因H-RasV12的细胞中转录和蛋白质产生的比率会明显增加,而DNA转录产生的RNA能够在细胞中形成一种名为“R环”的特殊结构,从而引发DNA损伤及复制压力。

尽管此前研究者推测H-RasV12能够引发转录水平的增加,但本文研究首次给出了关于该机制的实质性证据,同时还首次描述了癌基因H-RasV12在R环结构形成过程中的角色。研究者Eva Petermann博士指出,这项研究首次发现癌基因诱导的基因表达足以干扰DNA的复制。而本文研究或许还能够帮助研究者阐明癌细胞突变过程中转录和复制所扮演的角色,这或许将促进基础癌症生物学的研究,同时还能够为深入研究转录蛋白和复制压力发生的机制提供一定线索。

最后研究者指出,深入更好地理解复制压力或将帮助我们改善当前临床试验中多种新型癌症药物的作用效果及应用。(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app.

Increased global transcription activity as a mechanism of replication stress in cancer

Panagiotis Kotsantis, Lara Marques Silva, Sarah Irmscher, Rebecca M. Jones, Lisa Folkes, Natalia Gromak & Eva Petermann

无头精子症主要致病基因找到

基因君

无头精子症主要致病基因找到

健康报讯 10月11日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悉,该院专家新近在全球首次发现了导致男性不育的无头精子症致病基因——SUN5基因。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刊发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

“在显微镜下看,正常精子的形状像一个小蝌蚪,而无头精子症患者的‘小蝌蚪’没有头,或者连接头和尾巴之间的‘脖子’是歪的。”安徽医科大学生殖医学中心朱复希博士解释说,目前将近15%的夫妻面临不孕不育症所带来的痛苦,其中50%由男方因素所致,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畸形精子症,但与人类该表型相关的基因突变一直未被发现。

该院生殖医学中心、生殖遗传学研究所及安徽省生命资源保存与人工器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曹云霞团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朱复希主导的男科研究组,首先发现10个不同位点存在SUN5基因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已知SUN5蛋白在睾丸中特异性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几乎无表达;在成熟精子中SUN5特异性定位在头尾连接部位。之后,生殖医学中心课题组通过比较正常人和患者成熟精子中SUN5蛋白的丰度及定位,证实SUN5基因突变导致患者成熟精子中该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甚至缺失,并影响SUN5蛋白在精子头颈连接区域的表达定位。

专家指出,该研究成果为无头精子症的精确诊断遗传咨询以及生育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该研究同时得到了安医大生命科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生殖医学中心以及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医学院Gecz Jozef教授的积极参与及大力支持。(生物谷Bioon.com)

科学家在解脂耶氏酵母中迭代整合途径基因高产β-胡萝卜素

基因君

科学家在解脂耶氏酵母中迭代整合途径基因高产β-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是一种四萜类化合物,常作为色素或营养添加剂用于食品和动物营养,目前主要由化学合成或三孢不拉霉发酵生产。β-胡萝卜素可由乙酰辅酶A(或丙酮酸和甘油醛-3-磷酸)经12步生物合成,将相关基因导入酿酒酵母或大肠杆菌可获得异源产β-胡萝卜素细胞。解脂耶氏酵母作为一种产油酵母,乙酰辅酶A供应充足,并能将高度疏水的萜类分子存储在胞内油滴中,具备高产β-胡萝卜素的潜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杨晟研究组与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医药三方合作开发了解脂耶氏酵母基因组编辑工具(Gao S, Biotechnol. Lett.2014;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6)。近日,《代谢工程》(Metabolic Engineering)发表了他们题为Iterativ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copy pathway genes in Yarrowia lipolytica for heterologous β-carotene production 的科研成果。通过对β-胡萝卜素异源合成途径的11个编码基因进行强启动子替换和多轮拷贝数叠加,以优化的培养基补料发酵可产4g/L的β-胡萝卜素,产物绝大部分储存在胞内油滴中。此项研究表明解脂耶氏酵母是一种理想的可用于生产疏水性萜类化合物的细胞工厂。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973”项目(973: 2014CB745101)和浙江医药的资助,由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高书良在前期多项工作基础上与其他组员合作完成,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副研究员蒋宇,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研究员陈代杰与浙江医药子公司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博士戈梅参与了指导。工程细胞已在浙江医药开展中试评估。(生物谷Bioon.com)

Nature Communications:我国科学家克隆“国宝级”小麦雄性不育基因

基因君

Nature Communications:我国科学家克隆“国宝级”小麦雄性不育基因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付道林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克隆了太谷核不育基因,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为将来实现小麦等作物的杂交制种创造了条件。4月28日,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普通小麦属于自花授粉作物,由于遗传基础狭窄,致使高产杂交育种研究的难度非常大。寻找雄性不育遗传资源是攻克这个难关的首要问题。1972年,山西省太谷县农业技术员高忠丽在田间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小麦,并被视为国宝级种质资源,后被命名为“太谷核不育小麦”,并将其不育基因命名为Ta1(国际基因代码Ms2)。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刘秉华创制出“矮败小麦”,即矮秆和不育紧密连锁的太谷核不育小麦。
然而小麦基因组庞大、基因复杂,Ms2基因克隆难度非常大。小麦图位克隆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能否建立目标基因所在区域的物理图谱。为此,付道林团队投资构建了“矮败鲁麦15”的基因组人工染色体文库,该文库包括大约70.6万个单克隆,覆盖普通小麦基因组5倍左右,是目前我国现存质量较好的普通小麦基因组人工染色体文库。他们还利用Ms2区域的特异标记,筛选并获得了8个阳性克隆,成功建立了Ms2区域的物理图谱,分离到太谷核不育Ms2基因,并通过反向遗传学验证了该基因的功能。
付道林团队研究人员还发现,该基因只在减数分裂时期的败育花药组织表达,其特异的时空表达模式受到一个反转录转座子(Taigu)的调控。进化分析显示,Ms2基因属于小麦族特有的进化产物,只在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和普通小麦等部分小麦族物种出现。遗传转化实验表明,Ms2不仅可以导致小麦雄性不育,也可以在大麦和短柄草(Brachypoidum)中引起雄性不育的表型。由此说明,Ms2不仅可以在小麦育种或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很有可能在其他作物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山东农业大学已经针对该基因及其启动子的应用申请了国际和国内专利。(生物谷Bioon.com)

意外!生殖细胞居然利用已有的病毒基因作为武器对抗新的病毒感染!

基因君

意外!生殖细胞居然利用已有的病毒基因作为武器对抗新的病毒感染!

2017年4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 /——我们的身体一直都处于外来入侵物的围攻中:病毒、细菌和寄生虫都想入侵我们的细胞。一项发表在eLife上的最新研究揭示了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入侵物的侵袭,以保护自己正确地将遗传物质传给下一代。

来自罗切斯特大学RNA生物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检查了生殖细胞中的piRNA在保护其遗传物质完整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目前已知piRNA(一种最容易在睾丸和卵巢中发现的RNA)可以通过沉默病毒入侵物的基因,以此保护生殖细胞,同时piRNA的突变或者缺失会导致人和动物不孕不育。但是不清楚的是piRNA最初是怎么产生的。

来自罗切斯特大学医学和牙科学院生化、生物物理系和泌尿科的助理教授Xin Li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分析了公鸡的睾丸以试图找出答案。

当病毒感染宿主(如鸡)后,它会不顾一切使自己生存,例如可以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插入到鸡的基因组中。随着鸡一代一代的繁衍,插入的病毒基因造成一系列突变,最终对动物产生伤害,但是它们本身仍然成为了鸡遗传物质中的一部分。

Li的团队聚焦于鸡白血病病毒,它通常会感染家鸡并导致家鸡患癌。通过分子和遗传分析,他们发现鸡将这些古老的病毒转变为了piRNA生产机器。当面临一种新的鸡白血病病毒时,这些古老的病毒基因会编码出piRNA以保护生殖细胞,确保完整的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

“我们的研究揭示了宿主如何将病毒基因转变为对抗未来病毒的武器。”Li说道,他们的工作部分由NIH一个旨在支持年轻科学家的早期研究的基金资助。“更清楚地认识piRNA将帮助我们靶向更多的病毒,包括在鸡和人体内。”

在美国,每年要消耗800亿只家鸡,关于这些家禽如何对抗病毒感染的认识将帮助增加全世界贫困地区的生产力。由于保留在鸡基因组中的病毒与人体内的病毒相似,因此这个领域未来的发现也将指导关于人体的研究。(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个人转发,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生物谷”,商业授权请联系我们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 app.

原文出处:

Yu Huining Sun et al.Domestic chickens activate a piRNA defense against avian leukosis virus.eLife. DOI: http://dx.doi.org/10.7554/eLife.24695

Nat Biotechnol:新型DNA图谱工具或帮助科学家更好理解基因调节机制

基因君

Nat Biotechnol:新型DNA图谱工具或帮助科学家更好理解基因调节机制

图片来源:www.phys.org

2016年10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近日通过研究设计了一种强大的新型工具,其或能够帮助理解细胞中DNA控制基因活性的分子机制,该工具还可以使得研究者在高分辨率下对大片细胞的基因组图谱进行绘制,基因组中的DNA核苷酸能够调节基因的活性,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

研究者Jason Ernst说道,这是首个方法帮助我们同时检测数千个人类DNA调节区域如何关闭或开启基因的表达,同时还可以在高分辨率下帮助绘制激活或抑制基因表达的元件的图谱。文章中,研究者将这种新型工具应用到了超过1.5万个DNA片段上,在两种人类细胞类型中,这些DNA片段被预测含有多种调节性控制元件,研究者发现,平均活性较高的DNA序列中的重复较短模式或许此前并未被描述过,同时较高活性的调控元件或许是那些被认为是古老逆转录病毒残留下来的DNA片段。

来自MIT的科学家Manolis Kellis教授说道,关于人类的DNA我们还有很多需要理解的,而且A、T、C、G核苷酸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也并不清楚;本文中所开发的新工具或许就能够阐明调节性元件中的重要核苷酸,为我们理解基因组的复杂语言或将提供很多思路。当我们生病或者健康时,阐明DNA调节基因的机制就能够帮助科学家理解细胞和器官的工作机制,目前很多疾病的发病机制我们并不清楚,而且也并没有什么特效的疗法,如果科学家们阐明调节基因的DNA区域或许就能够找到解决之策。

在实验自动化和先进算法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就能够对来自人类基因组中可疑的基因调节区域中数千个DNA片段进行分析检测,来判定其增强或者抑制特殊报道基因的活性;不同于此前的研究方法,文章中研究者检测了DNA的重叠部分,从而就能够更加清楚地发现相邻序列间的微小差异,同时还能够在高分辨率下对揭示调节性核苷酸被激活或抑制的机制。

最后研究者指出,这项研究或将加速我们的研究来对调节性DNA元件进行绘制和特性分析,从而为更好地理解基因被调节的机制,以及阐明调节性DNA中突变或核苷酸的变异引发疾病的相关机制。(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app.

Genome-scale high-resolution mapping of activating and repressive nucleotides in regulatory regions

Jason Ernst, Alexandre Melnikov, Xiaolan Zhang, Li Wang, Peter Rogov, Tarjei S Mikkelsen & Manolis Kellis

Human Gene Therapy T细胞激活及衰竭在AAV基因治疗中的角色?

基因君

Human Gene Therapy T细胞激活及衰竭在AAV基因治疗中的角色?

2017年4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 /——研究人员对使用腺相关病毒(AAV)输送基因进行基因治疗导致的免疫反应(活化免疫反应或免疫耐受)产生的方式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最近一篇发表在Human Gene Therapy上的综述性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包括AAV介导的对基因转输的免疫激活反应和调节性T细胞及T细胞耗竭在免疫耐受发生过程中的角色。

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Gwladys Gernoux和Christian Mueller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James M. Wilson博士在文中强调了关于对AAV的免疫反应及调节慢性感染的免疫机制相关的生物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在这篇题为“Regulatory and Exhausted T Cell Responses to AAV Capsid”的文章中,研究人员讨论了机体对AAV产生的免疫反应的复杂性、接受AAV治疗的个体间免疫反应差异的显著性、抑制免疫系统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策略及这个正在发展的领域对未来基于AAV的基因治疗的影响。

“尽管存在应对AAV的免疫反应,一些研究小组已经观察到rAAV载体在体内的长期表达。这篇文章讨论的调节性T细胞和耗竭的T细胞的反应可能是解释这个现象的关键所在,这对临床上基于AAV的治疗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Human Gene Therapy主编、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院长、医学教育Isaac Haidak教授Terence R. Flotte博士这样说道。(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个人转发,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生物谷”,商业授权请联系我们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 app.

原文出处:

Gwladys Gernoux et al, Regulatory and Exhausted T Cell Responses to AAV Capsid, Human Gene Therapy (2017). DOI: 10.1089/hum.2017.022

将CRISPR基因组编辑与免疫疗法结合起来用于治疗癌症

基因君


2017年4月30日/生物谷BIOON/—自从基因组编辑工具CRISPR首次登上新闻头条以来,已过去好几年了[1]。人们已开始讨论它治愈各种各样的疾病[2]、创造超人[3]和让恐龙起死回生[4]的潜力。

将CRISPR基因组编辑与免疫疗法结合起来用于治疗癌症
图片来自Cancer Research UK。

不过在猜测当中,一个医学领域已快速地选择这种技术,并且如今正在早期的临床试验中开展当中。

当我们更加密切地研究CRISPR时,我们探究了它在癌症免疫治疗开发中的潜力。

免疫疗法能够具有多种形式。一些实验性方法利用病毒杀死癌细胞,并且提醒免疫系统攻击它们。其他的方法涉及让病人服用激活免疫细胞的药物来靶向攻击癌症。一些免疫疗法使用经过特定改造的免疫细胞,这些免疫细胞当注入到病人体内时有潜力寻找和杀死癌细胞。免疫治疗药物的目标在于提醒免疫系统靶向癌症,这样它就有能力识别和抵抗这种疾病。

在每种情形下,科学家们需要能够理解和微调复杂的人免疫系统。一些人正寻求CRISPR的帮助。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血液科临床高级讲师Martin Pule博士说,CRISPR等基因组编辑技术快速地成为像他一样的研究人员的工具箱的一部分。

他说,“在过去,关于将新的基因导入细胞中的很多技术问题已解决了,但是我们并没有一种高效地和准确地破坏现存的基因的简单方法。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已改变了这一切。”

通过采用CRISPR,科学家们能够调整病毒或者人体自己的免疫细胞中的基因,因而让它们作出不同的表现。

研究人员在采用类似的技术之前,已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是关于CRISPR的令人激动人心之处在于这能够比之前更加快速地、廉价地和准确地做到这一点。

从实验室到病人

在此之前,基因组编辑技术已被用于病人体内来治疗癌症和其他的疾病。

2015年,一条新闻披露[5]之后,人们感到激动人心[6]。这条新闻报道了一名1岁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女孩患者在接受所有其他的疗法都失败之后,接受了一种类似的被称作TALEN的编辑技术的治疗。

她接受了来自供者的抵抗癌症的T细胞移植,在接受移植之前,这些T细胞已在实验室接受改造而具有两种新的特征。

在正常情形下,这些捐献的T细胞将它们的新环境视为外来的,并且攻击病人的健康细胞,但是控制这个过程的基因被关闭了。这些T细胞也容易遭受这名女孩服用的抗癌药物的攻击,因此对它们进行修饰而能够保护它们。

她对这种治疗反应良好,而且另一名婴儿也接受了类似的治疗[7]。

在跟随TALEN的脚步之后,CRISPR也已从实验室迈向临床试验。去年年底,一个中国团队首次在人体中使用经过CRISPR编辑的T细胞。

这个团队从一名侵袭性肺癌病人体内获取免疫细胞,在实验室对它们进行基因编辑。这种编辑让一种允许肿瘤抑制这些免疫细胞的基因失活,从而让它们能够攻击癌细胞。

通过关闭这种表达这些免疫细胞表面上的PD-1分子的基因,人体免疫系统的所有潜力都被释放出来,从而有助它清除肿瘤。靶向PD-1的药物属于大受赞扬的免疫治疗药物,这些免疫治疗药物已在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和肺癌当中表现出希望。因此,有极大希望的是,CRISPR可能也让免疫疗法向前更迈出一步。

10名病人将参与这项早期的中国临床试验,而且它将研究这种疗法是否是安全的,而不是测试它的疗效。

这个中国团队也希望开始开展利用CRISPR治疗膀胱癌[9]、前列腺癌和肾癌的临床试验

快速启动CAR-T细胞疗法

一种聪明的免疫疗法将免疫系统中两种具有不同功能的组分结合在一起。

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T细胞(CAR-T细胞)是将能够靶向肿瘤细胞表面上的一种特定靶标的抗体分子混合物融合到T细胞中,从而使得它们能够向癌细胞发出致命的一击。

我们之前针对这些基因改造的T细胞如何发挥功能写过博客[12],而且2011年的小型临床试验已让人激动人心。但是最新的进展之一是利用CRISPR而不是利用早前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如TALEN)可能进一步增强这些CAR-T细胞的功能。

这些早期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并不那么精确,而且能够导致基因在细胞DNA的随机位点上错误地插入。所产生的连锁效应是这些经过编辑的T细胞可能不那么有效或者可能引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不过,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已发现CRISPR会改进将经过修饰的基因插入到T细胞中的精准度。他们的研究已提示着这些T细胞随后更加强效地抵抗小鼠所患的白血病[13],从而使得它们更具活力。他们如今正希望在人体内测试这些发现。

领导这项研究的美国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员Michel Sadelain博士说,“癌细胞无止境地试图躲避治疗,因此我们需要能够匹配它们并且比它们活得更久的CAR-T细胞。”

诸如此类的发现有望让这些经过改造的T细胞疗法在未来表现得更好和更加温和,不过它们迄今为止仍不是这个领域的最高目标。

Pule说,“对一种被称作B-ALL的白血病而言,几乎100%的儿童患者在接受这些经过改造的T细胞治疗后作出反应,而在此之前,他们在接受所有的标准疗法治疗后都已失败了。”

这提示着在一些情形下,哪些人可能对这种CAR-T细胞疗法作出反应,可能是没有上限的。但是在其他的癌症中实现这一点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微调。在其他的疾病(如另一种被称作DLBCL的血癌)中,它的反应率大约是60%。

Pule补充道,“这反映着一种较好的CAR-T细胞是很难产生的,或者肿瘤内的一些因子让这些T细胞变得不那么有效。”

迄今为止,CAR-T细胞仅在治疗血癌(而不是实体瘤)上取得重大进展。

鉴于CRISPR允许科学家们开展大量的小规模调整,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研究人员正试图发现治疗实体瘤的方法。

“如今,大量的人正在询问为何DLBCL和B-ALL之间存在这种反应率差异。我们能够对CAR-T细胞中的基因进行编辑或者导入额外基因来增加这种反应率吗?”

一种原因可能是实体瘤生活在一种恶劣的环境中,这会阻止这些经过改造的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能力。解决这一点的一种方法是剔除T细胞表面上的协调来自这种微环境的这些阻止信息的分子。

Pule说,“这种策略看起来就像是它可能是非常有疗效的,而且可能增加对这种疗法作出反应的病人数量。”

免疫疗法的另一面

将CRISPR基因组编辑与免疫疗法结合起来用于治疗癌症

自从CRISPR横空出世以来,一些已开展的研究提出的问题也比提供的答案还要多。免疫系统是一种强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我们迄今为止并未理解如何控制它。

并不是所有的免疫疗法都与希望中的那样取得成功。除了不同的反应率之外,它们也能够导致严重的副反应,在罕见的情形下,还会导致死亡[14]。

近期已报道膀胱癌病人在接受免疫疗法治疗后会导致他们的肿瘤发生萎缩,不过这已在研究人员之间产生一些争论。它的副作用包括高烧或者器官损伤,已在临床试验中得到很好的记载。

在美国,在ALL病人接受一种实验性CAR-T细胞疗法治疗之后,共有5人死亡[15]。这种临床试验在3人死后暂停了,随后在另外2人死亡后停止了。

尽管这是非常罕见的,但是很明显的是,除了让免疫疗法在更多的人当中更加有效之外,研究人员也需要研究它们如何能够降低副作用。

在过去,类似的问题已在诸如联合化疗之类的治疗方法未优化前的早期观察到。

Pule指出科学家们如何利用基因组编辑增加安全性。比如,在很多情形下,对病人自己的T细胞进行改造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来自供者的T细胞。

但是这会提出一些挑战。

Pule说,“这些供者T细胞可能攻击受者,从而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16]。”在移植物抗宿主病中,这些供者T细胞将它们的新环境视为外来的,并且对它进行攻击。“如果我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移除供者T细胞中的一种特定的分子,那么我们能够降低这种疾病发生的风险。”

下一步是什么?

像很多新技术那样,CRISPR在一些地区广受宣传[17]。如今,一种更加谨慎的现实主义正在降临[18]。

很明显的是,CRISPR为免疫疗法打开大门,让研究人员比之前更容易地取得进一步的进展。但是,随着人们更好地理解这种技术,它的限制和挑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个人转发,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生物谷”,商业授权请联系我们 。更多资讯请下载 生物谷 app.

相关新闻参照:

1.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CRISPR makes the cut
Science, doi:10.1126/science.350.6267.1456

2.Gene-editing therapy could CURE cancer and all inherited diseases ‘in the next 20 years,’ leading doc claims

3.China will develop the first genetically enhanced ‘superhumans’, experts predict

4.The Dino-Chickens Are Coming

5.Baby girl is first in the world to be treated with ‘designer immune cells’

6.‘Designer cells’ reverse one-year-old’s cancer

7.Engineered immune cell treatment for childhood leukaemia may be a step closer

8.CRISPR gene-editing tested in a person for the first time
Nature, 24 November 2016, doi:10.1038/nature.2016.20988

9.PD-1 Knockout Engineered T Cells for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10.PD-1 Knockout Engineered T Cells for 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11.PD-1 Knockout Engineered T Cells for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12.Engineering a cancer-fighting immune super soldier

13.Targeting a CAR to the TRAC locus with CRISPR/Cas9 enhances tumour rejection
Nature, 02 March 2017, doi:10.1038/nature21405

14.Cancer immunotherapy trial stopped again after 2 more deaths

15.Two patient deaths halt trial of Juno’s new approach to treating cancer

16.About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

17.The closest thing yet to a cure for terminal cancer?

18.Cancer Immunotherapy: The Cutting Edge Gets Sharper

19.CRISPR genome editing and immunotherapy – the early adopter

Nucleic Acids Research 科学家成功用光控制细胞基因表达

基因君

Nucleic Acids Research 科学家成功用光控制细胞基因表达

2017年4月30日讯 /生物谷BIOON /——科罗拉多大学、杜克大学和赫尔辛基大学研究人员做了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光遗传学研究。研究表明光可以精确控制基因表达。

光遗传学是一种采用光控制细胞功能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光遗传学方法采用时间和空间上更精确的方式来控制细胞。在大脑研究中,这些方法已经成功使用光替代电刺激、以毫秒级的时间调节个体神经细胞。

光遗传学方法和工具的发展迅猛,不仅能控制细胞活动,研究人员现在还可以控制基因功能活性。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的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能够诱导和抑制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并使用光信号调节细胞内蛋白质水平。当与CRISPR/Cas9技术结合时,该方法也适用于调节内源基因组位点的基因转录。

“赫尔辛基大学斑马鱼小组的研究表明,除了细胞培养外,这些光遗传学方法也是适用于活组织,”研究员Jari Rossi说道。

这个领域有很多医疗应用。未来光遗传学可能会应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第一次临床研究正在用它恢复色素性视网膜炎患者的视力。

“尽管利用光调节基因表达的医学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首次应用可能是在急需基因功能精确控制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Rossi博士说。“我自己对使用这些工具改善肥胖和糖尿病研究很感兴趣。”

另一方面,生物制药仍然依赖于传统技术。“采用这些更加先进的方法,制药和生物工业可能会收益。这可用于更加准确和有效地控制细胞工厂的制药过程。”(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个人转发,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生物谷”,商业授权请联系我们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 app.

原文出处:

Gopal P. Pathak et al. Bidirectional approaches for optogenetic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in mammalian cells using Arabidopsis cryptochrome 2,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7). DOI: 10.1093/nar/gkx260

基因证明非洲外的人类都是同一批冒险者的后代

基因君

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基因分析再次证明,当今所有非洲之外人类的祖先都源自10万年前同一走出非洲的种群。

一项针对全球新基因开展的研究对证实:当今所有非洲之外人类的祖先都源自10万年前同一走出非洲的种群,对现代基因多样性和古人类种群动态的提出了解释。

该国际研究还指出,只用基因不能够解释5万年前人类文化认知发展。该研究由哈佛医学院的遗传学家牵头,并于9月21日发表于Nature。(论文信息见文末)

基因证明非洲外的人类都是同一批冒险者的后代【图注】热点地图显示了新发现 DNA 变异 的位置。红色表示发现的变异数量较多,黑色表示较少。

该研究描绘了当下在研人群最大一套高质量基因序列库,并向2001年公布的“标准”人类基因序列库添加了近六百万个DNA碱基对。

研究确立了上百万新的种群特异性变异,这为建立精确疗法、改善医疗水平低下人群的健康状况提供了基础。

迄今为止,全基因组测序的研究对象多是大种群。而哈佛医学院(HMS)所开展的这一测序研究中,其中142个小种群多数还尚未研究过。

“人类不仅由居住在工业化的国家的人组成,也不仅由大数量的人群组成。“论文的通讯作者、HMS 基因学教授 DavidReich 说道,“要想真正了解人类,我们就必需要记起那些被遗忘的小群体,他们正是人类多样性的表现。“

为了完成小群体的研究,Reich实验室生物信息系统主任、该研究第一作者 Swapan Mallick 表示:,“我们希望走向世界,尽全力收集更多种族、语言和人类学多样性的样品。”

澄清历史

首先,Reich,Mallick 团队从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Human Genome Diversity Project)所研究的51个人群数据中各选取两个基因组。随后他们在另外91个人群中采集样品并进行 DNA 测序,这些人群包括全基因组研究中未涉及的印第安人、南亚人和非洲人群体。该项目一共分析了300人的基因组。

研究所得关键结论之一——绝大部分非洲之外的现代人都来自同一个迁出非洲的群体——也得到了同时发表于 nature 的另外两篇全基因组研究论文的支持。其中一项研究针对379份全基因组测序,由爱沙尼亚研究者主导;另外一项研究分析了108名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由丹麦研究组牵头。

基因证明非洲外的人类都是同一批冒险者的后代

【图注】符合数据模型的不同人类族群之间的关系(红色为所选取的古代样本)。我们可以排除澳洲人、新几内亚人和安达曼人的主要祖先(超过数个百分点)来自早期迁出非洲人群的模型。

这三项研究都希望解决一个萦绕已久的问题: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安达曼岛的土着人是否来自另一群更早离开非洲并占领了印度洋海岸的人类?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证实,他们真的不是。

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博大研究院准会员Reich说,“我们对该群体来自更早迁出种群的最高估值也是零。总之,三个研究都最多只有2%的变动幅度。”

哈佛医学院牵头的研究还表示,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大约在200,000年前开始进行分化,远远早于走出非洲行动。

因此,走出非洲的群体是否代表非洲内部一个大种群仍值得讨论。研究结果显示人类种群在扩张之前,内部就有了丰富的子结构。“

研究还发现过去5万年间文化、经济和智力的加速发展仅用基因是无法解释的,这一结论与该领域的流行假设相悖。

Reich 表示,似乎没有突然出现的变异能让我们祖先的思维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反而是环境和生活方式(也许有某些基因参与)一起引起了这种思维改变。

但实际研究中,遗传学家经常搜寻基因的研究方式来解释的人类身上这样的改变,但基因数据恰恰说明了这种研究方式不能带来清晰的答案。

克服障碍

Mallick 和同事们克服了在共享和处理海量数据时的困难。

在这种规模的研究中,数据通常是通过多实验室收集的,而这些实验室使用的测序设备和实验技术各有差异。这会引起“批次效应”,为区分样品间的真实差异带来困难。该研究通过将所有样品送至同一中心同时测序,将批次效应最小化。

并且,团队早在2014年就将大部分数据公开,多个研究组已经使用这些数据开展了研究。

但作者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在所报道的发现仅仅是冰山一角。

“只依靠我们团队分析的话,连这些数据含义的一小部分也完成不了。” Malick 说,“我们的目标是将数据推出,让大家用来研究自己的问题。”(生物谷Bioon.com)

原文链接

http://phys.org/news/2016-09-human-dna-tied-exodus-africa.html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