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Oncotarget:中南大学梁德生课题组发表基因编辑干细胞对肿瘤生长抑制的研究进展

基因君

Oncotarget:中南大学梁德生课题组发表基因编辑干细胞对肿瘤生长抑制的研究进展
2017年3月27日,,国际肿瘤学学术期刊《Oncotarget》杂志上在线发表了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梁德生课题组在基因编辑干细胞抑制肿瘤生长研究的新进展,文章题为“Enhanced tumor growth inhibition by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ipsCs with targeted integration of interleukin 24 into rDNA loci”,博士研究生刘博为第一作者,梁德生教授和刘雄昊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间充质干细胞(MSCs)存在于骨髓、血液、脂肪等多种组织中,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MSCs参与免疫抑制并具有免疫原性低和向炎症及肿瘤区域迁移的能力等特性,可作为细胞载体用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向治疗而备受关注。然而,个体来源的MSCs数量有限,在体外扩增中分化潜能及增殖能力的衰减也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因其具有无限的增殖和分化潜能而展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源自患者自体iPSCs的MSCs已被用于癌症的自体细胞治疗。因此,该课题组尝试建立高效稳定表达抗癌因子的病人特异性ipsCs,诱导分化为MSCs用于肿瘤的自体化基因治疗
研究人员通过构建携带白介素24(IL24)基因的新型rDNA区打靶载体pHrn-IL24,借助自主研发针对多拷贝位点显着降低细胞毒性和脱靶效应的人工核酸切口酶TALENickase,将IL-24高效整合到人尿液细胞来源iPSCs的多拷贝rDNA区。随后通过优化方法将定点整合IL24的iPSCs分化成MSCs(IL24-iMSCs),并且检测到外源IL24在细胞中有效表达。在与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共培养和小鼠体内共注射的实验中显示,IL24-iMSCs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研究结果首次证明通过非病毒基因打靶病人特异性iPSCs获得自体MSCs用于癌症治疗的可行性,展示了基因编辑ipsCs在肿瘤自体化基因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前景。
梁德生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非病毒基因打靶研究,在自体干细胞核糖体基因(rDNA)区打靶应用于遗传病基因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这是首次将该策略应用于肿瘤的靶向基因治疗研究。
原文链接:
Enhanced tumor growth inhibition by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from ipsCs with targeted integration of interleukin24 into rDNA loci
原文摘要: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are a promising source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this study, we transformed human iPSCs using a non-viral vector carrying the IL24 transgene pHrn-IL24. PCR and Southern Blotting confirmed IL24 integration into the rDNA loci in four of 68 iPSC clones. We then differentiated a high expressing IL24-iPSC clone into MSCs (IL24-iMSCs) that showed higher expression of IL24 in culture supernatants and in cell lysates than control iMSCs. IL24-iMSCs efficiently differentiated into osteoblasts, chondrocytes and adipocytes. Functionally, IL24-iMSCs induced in vitro apoptosis in B16-F10 melanoma cells more efficiently than control iMSCs when co-cultured in Transwell assays. In vivo tumor xenograft studies in mice demonstrated that IL24-iMSCs inhibited melanoma growth more than control iMSCs did. Immunofluorescence and histochemical analysis showed larger necrotic areas and cell nuclear aggregation in tumors with IL24-iMSCs than control iMSCs, indicating that IL24-iMSCs inhibited tumor growth by inducing apoptosis.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ipsCs through gene targeting with non-viral vectors into a rDNA locus. The ability of these genetically modified MSCs to inhibit in vivomelanoma growth is suggestive of the clinical potential of autologous cell therapy in cancer.

相关会议推荐

Oncotarget:中南大学梁德生课题组发表基因编辑干细胞对肿瘤生长抑制的研究进展

2017(第八届)细胞治疗国际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7.06.23 – 06.24      会议地点:海南.海口

会议详情: http://meeting.bioon.com/2017cell-therapies/?__token=bpc-zixundibu

Am J Pathol:鉴别出开发炎性肠病新型疗法的关键基因靶点

基因君

Am J Pathol:鉴别出开发炎性肠病新型疗法的关键基因靶点

图片来源:medicalxpress.com

2017年4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炎性肠病(IBD)主要表现为肠道慢性炎症复发,这是目前全球人群普遍存在的一种疾病,然而IBD如何发生至今仍然是个谜,当前并没有有效的疗法来治疗IBD,而且部分疗法对于缓解疾病症状也并不理想;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汉诺威医学院(Hannover Medical School)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Cd14基因或许能够通过增强肠道屏障的功能来作为实验性炎性肠病中的一个保护性因子。

众所周知,患者的遗传学特征和肠道微生物菌群都会诱发IBD,研究人员通过对IBD小鼠模型进行研究鉴别出了Cd14基因,Cd14基因在小鼠肠道功能的模型系统中扮演着一种保护性的角色;相对对照小鼠而言,缺失Cd14的小鼠肠道中会发生多种炎症,而且其肠道屏障也会变得不再稳定,而刺激Cd14基因的表达就会增强肠道屏障的完整性。

研究者Andre Bleich表示,如今我们对机体微生物组以及其同宿主遗传因子之间的关联理解地越来越深入,尤其是在IBD的发病机制上,Cd14主要参与了细菌因子的检测,同时其还被鉴定为遗传筛查中的一种候选基因,这项研究就能够帮助研究者理解IBD患者机体中遗传易感性和肠道微生物群落改变之间的关联。作为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一部分,Cd14能够通过产生与部分细菌外膜中脂多糖相结合的蛋白来对细菌感染产生反应,这种蛋白也能够吸附到细胞表面或者以可溶解的形式被分泌;当然Cd14存在于不同的细胞类型中,包括上皮细胞、血细胞和树突细胞等;在小鼠机体中,Cd14的水平依赖于小鼠的品种以及组织的位置,肠道远端往往能够发现最高水平的Cd14,因为这部分包括有大量的细菌

文章中,研究者检测了Cd14缺乏对肠道功能的效应,同时研究了急性和慢性的结肠炎模型,在急性模型中,Cd14缺乏的小鼠会表现出体重大幅降低以及肠道屏障破坏,包括严重的肠道损伤和溃疡等,同时小鼠机体还会分泌大量的炎性因子(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Cd14似乎在维护肠道屏障完整性上扮演着关键角色,深入分析研究者发现,当肠道上皮层被扰乱而不是处于稳态时,Cd14的存在就非常重要了。

相比较而言,刺激Cd14的表达在肠道功能的发挥中扮演着保护性的角色,当注射锌后,锌离子就能够增加转基因小鼠模型中Cd14的水平,研究者发现,小鼠机体结肠中的炎性水平降低了,而且促炎性因子的水平也降低了。研究者Bleich指出,上皮屏障的功能主要依赖于致密蛋白,而致密蛋白能够细胞间的交流和运输机制,缺少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就会导致细菌侵袭和炎症的发生。促炎性因子同样也能引发炎症期间肠道屏障通透性的异常。

最后研究者表示,这项研究表明,Cd14能够帮助降低机体粗炎症因子的表达,其对于调节致密蛋白的功能非常重要,未来Cd14或许能够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靶点帮助我们在临床上开发治疗炎性肠病的新型靶向性疗法。(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个人转发,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生物谷”,商业授权请联系我们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 app.

原始出处:

Stephanie Buchheister, Manuela Buettner, Marijana Basic, et al. CD14 Plays a Protective Role in Experimental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by Enhancing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2017). DOI: 10.1016/j.ajpath.2017.01.012.

Science:科学家开发出效率明显优于其它方法的新型全基因组扩增方法

基因君

Science:科学家开发出效率明显优于其它方法的新型全基因组扩增方法

图片来源:www.phys.org

2017年4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全基因组扩增方法,这种方法优于当前使用的其它基因组扩增方法;在这项研究报告中,研究者对这项技术进行了描述,同时阐明了这项技术如何用于测定人类细胞暴露紫外辐射后所出现的单核苷酸改变。

随着科学家们不断完全深入理解机体的基因组,新型的研究工具也在不断诞生,其中一种研究就是探究人类机体近乎一样的细胞之间的差异,比如胚胎细胞等,每个细胞都有自身独特的基因组,甚至在相同的有机体中都是这种情况;此前研究中,研究者开发出了能够放大细胞间差异的工具,这不仅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基因组工作的原理,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其中研究者就开发了一种名为MALBAC的工具来研究并且测定单一细胞间的遗传改变,其能够在体外受精中对胚胎进行筛查,但研究者指出,这种技术往往也受限于等位基因的丢失,而这常常会限制他们了解单核苷酸突变的过程。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方法来改善MALBAC工具,这种改进版的工具名为LIANTI(Linear Amplification via Transposon Insertion,通过插入转座子来实现线性扩增),该工具有千个碱基的分辨率。LIANTI能够通过利用研究者所设计的转座子来破碎细胞遗传物质,转座子就是一种特殊的DNA片段,其能够改变在基因组中的位点,这种新型工具有19个碱基对长的转座子结合位点以及单链的T7启动子环状结构,转座子能够为该工具携带特殊的其中自,而启动子就能够用来对下游的DNA进行扩增,从而产生出用于测序的文库,早期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工具优于目前研究者所使用的工具。

最后研究者将人类细胞暴露于紫外线下检测了这种新型技术的作用机制,随后对细胞所发生的改变进行了测定,这种新方法对基因组的覆盖率能够达到97%,这要比其它技术覆盖率高很多。(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个人转发,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生物谷”,商业授权请联系我们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 app.

原始出处:

Chongyi Chen, Dong Xing, Longzhi Tan, et al. Single-cell whole-genome analyses by Linear Amplification via Transposon Insertion (LIANTI). Science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k9787.

全基因组扩增实现百分之九十七覆盖率

基因君

全基因组扩增实现百分之九十七覆盖率
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刊登了哈佛大学华人科学家陈崇毅课题组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一种名叫“转座子插入线性扩增”(LIANTI)的技术,首次实现了全基因组的线性扩增。陈崇毅博士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邮件采访时表示,这一全新技术能实现高达 97% 的单细胞基因组覆盖率,准确度超越了目前在用的所有扩增技术。
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技术(MALBAC)是目前最先进的全基因组扩增技术,能检测单细胞中较小的 DNA 序列变异,从而发现个别细胞之间的遗传差异。虽然该技术已经用于生殖医学临床,研究和测量胚胎细胞内的遗传变异来筛选健康胚胎,但也只能扩增单细胞中 93% 的基因组进行测序。
陈崇毅博士对科技日报记者解释道,LIANTI 技术是通过插入他们团队专门设计的一种转座子对单细胞内遗传物质扩增。转座子是一类可在基因组中转移位点的 DNA 片段,他们设计的新转座子含有一条 19 个碱基对双链转座酶和一条环状单链启动子,启动子启动转录过程后,线性扩增插入位点下游的 DNA 达到一定数量后即可进行测序研究。
他们对紫外线引起的人类细胞基因变异进行了扩增检测,结果表明,LIANTI 首次实现单细胞基因组扩增 97% 准确率,高于目前最先进扩增技术 MALBAC。陈崇毅表示,LIANTI 减少了扩增噪音和错误,因此基因拷贝数的准确度非常高,比之前技术提高了 3 个数量级。另外,其测量基因组内单个碱基突变的灵敏度大大增强,这对单碱基突变导致的大量癌症与遗传病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谷 Bioon.com)

AJHG:基因研究发现致命儿童疾病的致病基因

基因君

AJHG:基因研究发现致命儿童疾病的致病基因

2017年4月18日讯 /生物谷BIOON /——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与大脑发育相关的基因突变会导致严重的残疾和婴儿死亡。

研究人员发现,该基因突变会导致小孩有严重的发育问题以及癫痫。

科学家和医生通过研究患有癫痫和不正常脑扫描等严重问题的孩子,发现这些婴儿都有一个被称之为PLAA的基因突变。研究人员将这种情况命名为PLAA相关的神经发育紊乱(LAAND)。

大脑功能

爱丁堡大学领导的团队通过创造一只带有与病人体内相同突变的老鼠,展示了基因是如何正常发挥作用,从而促进大脑健康发展?

研究人员说,PLAA对于信号细胞(signaling cells)清除受损蛋白质的积累必不可少,这对脑细胞功能也至关重要。

有PLAAND的孩子体内细胞失去了这种能力,受损蛋白质日渐积累,从而导致脑发育和突触(与其他细胞交流的部分脑细胞)的一些严重问题。

未来治疗

从这项研究中获得的知识可以使科学家发现治疗这种罕见疾病的新药。他们也能解释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在这种条件下,受损蛋白质也会积累。

准确找出了受影响小孩体内的突变基因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

“患PLAAND的孩子在六岁前死亡。而令这些孩子父母更伤心的是始终没有看到任何重大的突破。目前,没有任何可行的疗法。在确认这个基因以及它控制的过程时,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它在大脑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这就帮助我们确定未来的药品研究方向,”人类遗传学医学理事会Pleasantine Mill博士说。(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个人转发,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生物谷”,商业授权请联系我们 。更多资讯请下载 生物谷 app.

原文出处:

Emma A. Hall, Michael S. Nahorski, Lyndsay M. Murray et al. Pleasantine Mill et al. PLAA Mutations Cause a Lethal Infantile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by Disrupting Ubiquitin-Mediated Endolysosomal Degradation of Synaptic protein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3, 2017, doi:10.1016/j.ajhg.2017.03.008

塑造免疫系统 环境远比基因更重要!

基因君

塑造免疫系统 环境远比基因更重要!
2016年10月4日讯 /生物谷BIOON/ –就像指纹一样,不同人的免疫系统也千差万别。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从父母那里遗传得到一套独一无二的基因帮助我们应对感染,最近一些研究已经发现人类环境–比如在哪里跟谁一起居住–可以解释60%~80%的免疫系统差异,基因占剩下的比例。
在一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Trends in Immunology上的最新综述文章中,三名免疫学家讨论了塑造免疫系统过程中蕴含的科学,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如何塑造免疫系统。
“就像破译基因密码需要花点时间一样,我们现在终于开始破译免疫密码,并且意识到并非只有一种免疫系统,”比利时科学家Adrian Liston这样说道。”多样性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基因当中,还在于我们的基因如何应对环境。”
长期感染是个体免疫系统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比如,当一个人出现疱疹,病毒有更多机会来接触免疫系统,这些接触会慢慢改变免疫系统的细胞组成,让免疫系统对这种特定感染更加敏感,但是也更容易导致其他感染绕过免疫系统的防御。不存在这些感染的人不会发生这些细胞改变,即使偶尔出现感冒发烧,他们的免疫系统还是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老人是例外。研究人员还不确定衰老在免疫系统的塑造过程中具体发挥什么作用,但是他们已经发现衰老会改变免疫系统如何应对威胁。随着一个人变老,胸腺会逐渐停止产生T细胞。不能产生新的T细胞,老年人就更容易发生疾病对疫苗的应答能力也更差。
除了T细胞,衰老可能还会广泛改变免疫系统的应答方式。”许多与衰老有关的疾病都有炎症成分,这表明有免疫系统参与,”另外一位作者Michelle Linterman这样说道。”理解免疫系统如何随衰老过程改变将对于未来治疗衰老相关疾病有巨大作用。”
但是个体免疫系统之间的差异可以克服,对共同生活的人进行的研究表明空气质量、食物、压力水平、睡眠模式以及生活方式选择对免疫应答都有很强的联合影响。比如说,相比于普通大众来说一对生活在一起的夫妻有更加相似的免疫系统。
文章作者接下来将会探讨如何改变环境能够有方向性地塑造我们的免疫系统,潜在地影响我们的健康。”为了破解免疫密码,我们首先需要真正理解塑造免疫系统的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改变环境,因此可以看出来环境比基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更大是多好的一件事。”(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载!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APP. 
塑造免疫系统 环境远比基因更重要!
Shaping Variation in the Human Immune System
Adrian Liston, Edward J. Carr, Michelle A. Linterman

新技术能窥探更细微基因变异

基因君

新技术能窥探更细微基因变异
中美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在此基础上不仅有望避免许多遗传性疾病遗传给后代,从基因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癌症也将成为可能。
单细胞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许多关键的生命活动都和细胞间个体差异密切相关;许多重要的生命科学和医学问题所能依赖的样品往往也是极少数细胞。但在相关研究中,由于单个细胞中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含量极少,先需要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将 DNA 进行扩增,从而便于单细胞测序。
最新单细胞扩增技术名为 LIANTI,由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经 4 年努力研发而成。谢晓亮同时在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任职。他告诉记者,跟以往的技术相比,新技术在所有指标上都有大幅度提高,让单细胞扩增与测序更加精准。
首先,单细胞基因组经 LIANTI 技术放大后,“噪音”非常小,这使测量基因拷贝数的精确度非常高。拷贝数是指某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个数。人的体细胞内基因拷贝数一般是两个, 分别来自父母,但在癌症中基因拷贝数有可能变多或变少,在遗传疾病中甚至有时缺失。许多癌症和遗传病都与拷贝数变异有关。
谢晓亮说,新技术使得测量拷贝数的空间分辨率提高了 3 个数量级,由此能查出基因组上以前查不出来的一些小段碱基微缺失。这意味着能更有效、更精准地检测出更多遗传疾病。
其次,测单碱基突变的灵敏度大大增强。单碱基突变是指基因组上只有一个碱基突变,它同样有可能导致癌症与遗传病。
第三,新技术测量基因组的覆盖率达到 97%。也就是说,一个细胞基因组里 97%的碱基可以测到。
谢晓亮说,LIANTI 技术跟 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类似,但不同的是,前者放大的不是单个基因,而是整个基因组。与 PCR 技术的指数放大方法相比,LIANTI 技术的线性放大方法减少了“噪音”与错误。PCR 技术是上世纪 80 年代发展起来的,其发明人因此获得 1993 年诺贝尔化学奖。
对于新技术的意义,谢晓亮说,人的基因组时刻在变化,LIANTI 技术使人们能了解细胞基因组怎样随时间推移而变化。临床方面,可以用它来筛选没有遗传疾病的受精卵,从而帮助许多夫妻获得健康后代;这项技术能在单细胞上看基因突变,对了解癌症也非常重要。(生物谷 Bioon.com)

基因突变让端粒失控 促发癌症

基因君

基因突变让端粒失控 促发癌症
近日,来自威斯达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保护端粒(我们染色体末端结构)的部分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该研究解释了与这个蛋白复合物相关的一组基因突变如何促进一系列癌症。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性结构,对人体基因组的复制和保护至关重要。端粒功能缺陷会导致癌症中的一系列基因不稳定性,同时端粒会随着细胞衰老而不断缩短。端粒保护机制的关键组分之一就是一个叫做端粒蛋白复合体的多蛋白复合物。端粒蛋白复合体可以通过刺激 DNA 损伤响应机制保护染色体末端,还可以通过端粒酶调节端粒的修复和复制。
这项新研究揭示了端粒蛋白复合体中两个亚单元(POT1 和 TPP1)发生相互作用的原子结构。此前研究已经表明几种基因突变会影响家族性黑素瘤、胶质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 POT1。基于一系列结构、生化及细胞生物学数据,这项研究解释了这些突变导致恶性转化的可能方式。
“端粒蛋白复合体是端粒 DNA 维持完整性的基础,我们的研究为解决端粒蛋白复合体结构的难题提供了一些信息。”威斯达研究所基因表达和调节项目副教授、研究首席作者 Emmanuel Skordalakes 博士说道,“基于我们的数据,我们认为已报道的 POT1 中癌症相关基因突变会影响端粒的完整性,导致染色体异常及基因组不稳定性,这是癌症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认为这种机制与这些恶性肿瘤中一些其他的基本基因缺陷一起导致了癌症进展。”
Skordalakes 实验室使用 X 射线晶体学揭示了 POT1-TPP1 复合物的结构,接着他们使用这个结构作为一个基本平台,设计了一系列生化及细胞生物学实验研究了几种基因突变对这个结构的影响。他们发现一些基因突变会降低两个蛋白的亲和力,其他基因突变则会扰乱 POT1 的结构。他们还使用成像技术从不同方向观察了染色体和端粒,结果发现这些突变会导致端粒长度和结构缺陷,例如可能在复制压力下破裂的更脆弱的端粒、端粒缺失或者不同染色体之间的端粒融合等。
这项研究为揭示这些癌症相关基因突变影响端粒稳定性的机制带来了曙光。但是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它们确切的功能及他们如何与癌症相关。(生物谷 Bioon.com)
原文出处:
Rice C et 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human POT1-TPP1 telomeric complex.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DOI:10.1038/ncomms14928

Nat Commun:科学家成功利用CRISPR-Cas9技术追踪活细胞内基因的表达

基因君

Nat Commun:科学家成功利用CRISPR-Cas9技术追踪活细胞内基因的表达

图片来源:www.phys.org

2017年4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能够追踪活细胞中基因表达的新方法,研究者表示,他们能够让这些基因变红,并且观察其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方式,这样就能够像天空的星空图一样记录基因的位置;类似于月亮会影响潮汐一样,基因的位置也会影响其所带来的效应,基因位置的3D图谱或许就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深入理解基因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人类健康的分子机制。

研究者Mazhar Adli表示,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实时对活细胞中任何基因组区域进行成像,利用金标准式的传统方法研究者或许永远无法获取到相关数据,因为我们不得不杀灭所要成像的细胞;然而本文中研究者所开发的方法就可以对活细胞进行实时观测。一般情况下DNA会聚集到细胞核中,我们都知道DNA并不是线性的,其会形成一些环状结构(大型的三维环状结构),研究者想从根本上对这些DNA的相互作用进行成像,并且阐明基因组是如何被组装形成三维结构的。

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利用CRISPR基因编辑系统进行研究,首先他们利用荧光蛋白对特殊的基因组区域进行了标记,随后利用CRISPR对染色体进行成像,随后研究者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开启或关闭基因的表达,同时还能够利用成像工具来观察所染色体中基因所发生的变化。

这种新方法克服了长期以来基因成像技术的限制,研究者Adli说道,我们被告知永远无法进行这种操作,目前有一些方法能够让我们在三维空间中对染色体进行研究,但如果要对成百上千万个细胞进行研究的话就必须杀死这些细胞;而本文研究中我们在单一细胞水平下进行了相关研究,同时细胞仍然能够保持活性,这样我们就能够以看电影的形式来观看细胞中所发生的的变化。

杀灭细胞往往不能够让研究人员很清楚地观察到细胞中DNA所发生的变化,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所开发的新方法就能够帮助他们实时观察到活细胞中DNA的折叠及其它活动,这对于后期研究者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或将非常重要。(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个人转发,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生物谷”,商业授权请联系我们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 app.

原始出处:

Peiwu Qin, Mahmut Parlak, Cem Kuscu, et al. Live cell imaging of low- and non-repetitive chromosome loci using CRISPR-Cas9.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doi:10.1038/ncomms14725.

eLife:出乎意料!人类和海绵有相同的基因调节机制!

基因君

eLife:出乎意料!人类和海绵有相同的基因调节机制!

2017年4月16日讯 /生物谷BIOON /——一项研究改变了我们对物种进化的思考方式。这项研究也表明人类和卑微的海绵有很多相似之处。

昆士兰大学(UQ)生物科学学院的研究员Milos Tanurdzic博士说,一项协作研究发现海绵使用类似于人类这等复杂生物的复杂基因调节工具箱。

基因调节指的是基因如何以及何时被激活?

“研究表明这种复杂的机制在多细胞生物、海绵、人类等多种物种进化初期就出现了。”Tanurdzic博士说。

“直到最近,我们还认为因为编码动物生长发育的基因数量不断增加,动物王国才变得越来越复杂。“

“然而,过去十年基因组学大爆发告诉我们大多数动物DNA内有相似数量的基因在进行编码。”

“目前,另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基因调节导致了动物多样性的演变。”

这项研究由目前在美国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UQ博士毕业生 Federico Gaiti 开展。

Tanurdzic 博士说在多细胞生物内负责调控基因的主要机制是DNA是如何被包装在遗传物质或基因组。

“DNA与细胞核内被称作组蛋白的特殊蛋白质有联系,”他说,“组蛋白能够有某种化学标记。这反过来又决定了与它们相关的DNA是否会被开启或者关闭。

组蛋白标记错误也会导致一些危险的基因错误,例如当正常细胞癌变时。

“通过使用大堡礁海绵, 我们开始寻找这种基因调节的特殊机制是否出现于最古老的多细胞动物——海绵中,“他说。

“通过分析某些带有组蛋白标记的DNA,我们确定基于组蛋白的基因调控是海绵基因调控工具包的一部分。”(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个人转发,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生物谷”,商业授权请联系我们 。更多资讯请下载 生物谷 app.

原文出处:

Federico Gaiti, Katia Jindrich, Selene L Fernandez-Valverde et al. Landscape of histone modifications in a sponge reveals the origin of animal cis-regulatory complexity. eLife, 2017; 6 DOI: 10.7554/eLife.22194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