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赖学良教授:基因修饰工具猪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基因君

赖学良教授:基因修饰工具猪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3月25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7模式动物与重大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在上海好望角大饭店继续进行。来自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学良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基因修饰工具猪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赖学良教授1995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动物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在密苏里大学动物研究中心晋升为研究助理教授。2007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国家863,、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开展人和动物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转基因动物的建立、动物克隆及人类治疗性克隆等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包括《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PNAS》、《Cell research》等发表论文100多篇,论文被引用6000多次,已成功建立了60余种在生物医药和农业领域具有重要用途的转基因猪。

赖教授提到基因修饰工具动物模型是指对已知基因加以修饰建立的,能够作为工具从而帮助实现其他目的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工具动物模型在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医药研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在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等生物学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猪不仅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动物,由于猪在器官结构、大小以及生理代谢方面与人更加接近,因此,猪是比较理想的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近几年,由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工具猪模型的建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人们已先后培育出了细胞多能性示踪工具猪模型,如细胞谱系示踪工具猪模型,可用于重组酶介导的基因交换工具猪模型,免疫缺陷猪模型以及可用于体内基因编辑的基因修饰工具猪模型,这些工具猪已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中国科学家在Cell子刊Trends in cancer发表融合基因评论

基因君

基因融合一直被认为是肿瘤独有的特征。最近弗吉尼亚大学李辉实验室发现几乎所有正常器官和组织中都存在融合基因,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他的研究方向是融合基因在肿瘤和正常发育过程中的病理和生理功能以及分子机制。这篇评论总结了融合基因领域的进展和瓶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目标是寻找肿瘤早期诊断和临床预后和治疗的标志性融合基因。

融合基因(Fusion gene)是指两个基因的全部或一部分序列相互融合为一个新的基因的过程,其有可能是染色体易位、中间缺失或染色体倒置所致的结果,通常具有致瘤性。1960 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Peter Nowel和Fox Chase癌症中心的 David Hungerford 首次发现此类染色体变异。1973 年,芝加哥大学的 Janet Rowley 确认了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机制来自于染色体易位,并在白血病中发现了第一个融合基因BCR-ABL。随后,在诸多实体瘤如尤文肉瘤、滑膜肉瘤、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中相继发现了融合基因的存在。目前,越来越多的融合基因在不同肿瘤中被报道。

融合基因领域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开发了针对融合基因BCR-ABL激酶抑制剂STI-571(伊马替尼,格列卫)。格列卫一直是临床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经典药物;另外一个代表就是前列腺癌SLC45A3-ELK4 融合基因,目前针对该靶点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再有一个代表就是PAX3-FOXO1融合基因一直是横纹肌肉瘤的诊断标准。但因为融合基因的研究有很多技术上的瓶颈,一直很少有突破。

李辉实验室在融合基因领域分子机理有两大理论上的突破。率先报道融合基因的反式剪接在正常发育中出现。该评论第一作者是博士生贾月萌和博士后谢仲秋。总结了实验室近几年在RNA领域取得的两大突破:一是RNA反式剪辑”RNA trans-splicing”,发现JAZF1-JJAZ1融合基因在子宫内膜细胞和PAX3-FOXO1在胚胎发育和干细胞肌肉分化过程中出现。而且发现这两个融合基因在肿瘤中是DNA水平融合(DNA translocation), 在正常细胞中是RNA水平上融合(RNA trans-splicing)。两个单独的RNA可以拼接在一起并产生一融合RNA,翻译成融合蛋白在正常生理发育过程中行使功能。成果发表在顶尖刊物Science, 2008 by Li H(highlighted in Nature Review Genetics and Cell, chosen by NIH official to present to the White House 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findings funded by NIH that year)和顶尖刊物Cancer Discovery, 2013 by Yuan H; 二是在肿瘤里两个相邻的基因在相同的方向转录,相邻基因的顺式剪接”Splicing of Adjacent Genes (cis-SAGe)” 发表在Cancer Discovery 封面文章 2012 by Zhang Y和PLoS Genet, 2015 by Qin F

中国科学家在Cell子刊Trends in cancer发表融合基因评论

生物谷Bioon.com)

原文摘要:

Intergenically Spliced Chimeric RNAs in Cancer

Gene fusions and their encoded products (fusion RNAs and proteins) are viewed as one of the hallmarks of cancer. Traditionally, they were thought to be generated solely by chromosomal rearrangements. However, recent discoveries of trans-splicing and cis-splicing events between neighboring gene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other mechanisms to generate chimeric fusion RNAs without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DNA. In addition, chimeric RNAs have been detected in normal physiology, complicating the use of fusions in cancer detection and therapy. By contrast, ‘intergenically spliced’ fusion RNAs represent a new repertoire of biomarker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We review here current knowledge on chimeric RNAs and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and discuss outstanding questions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he field.

英生物银行启动大规模基因测序计划

基因君

英生物银行启动大规模基因测序计划
英国生物银行日前宣布,它将与葛兰素史克制药公司(GSK)和美国再生元制药公司(RGC)合作,对该银行拥有的50万名志愿参与者样本进行基因测序;首批5万个样本的基因测序将于今年年底完成。
基因证据能够提供各种基因和疾病之间的清晰联系,因而近年来为科学发现和药物开发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目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各种潜在药物,90%都不能够证实其必需的效率和安全性,因而未能进入患者使用阶段,失败原因大多在于未能完全理解药物生物靶区和人类疾病之间的联系。而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利用人类基因证据,能大大提高药物开发的成功率。
英国生物银行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健康资源。十多年来,英国政府和慈善药物研究基金已对其投资了2亿英镑,采集了50万名志愿者信息和样品,且保证并不能利用提供给研究人员的数据来确定这些人的身份。此次合作的初始资金由RGC和GSK共同投入,计划在2017年年底之前对首批5万个样品进行基因测序。预计未来完成全部50万名志愿者样本的测序将耗资1.5亿英镑,历时3年—5年。GSK和RGC对所产生的基因测序数据拥有9个月的排他期使用权,之后这些数据将被归入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最终将对更多科学家和科技组织开放;所有的研究发现同样也将提交给同行审议的期刊发表。
英国生物银行首席调查员、牛津大学医学与流行病学教授罗里·科林斯表示:“期待该计划能够开启快速生产各种新药物之门,也使英国生物银行能为那些与健康相关的研究提供更多帮助。”GSK负责研发工作的总裁帕特里克服·瓦伦斯说:“人类基因组学发展使我们对人类生物学的理解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正处在药物发现的新时代。通过与RGC合作,我们能够丰富这一资源并为类似GSK这样的公司开发新药物提供潜在新机会。”(生物谷 Bioon.com)

上海生科院利用 CRISPR/Cpf1 系统简单高效实现水稻多基因定点编辑

基因君

上海生科院利用 CRISPR/Cpf1 系统简单高效实现水稻多基因定点编辑
3 月 19 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组题为 Multiplex Gene Editing in Rice using the CRISPR-Cpf1 System 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在水稻中利用 CRISPR/Cpf1 系统实现多基因位点编辑,效率达到 40-75%;同时该系统在载体构建上比 CRISPR/Cas9 系统更加简单易行。该工作为水稻多基因定点编辑提供了一个简单高效的新工具。
CRISPR/Cas9 系统在基因定点编辑方面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然而 CRISPR/Cas9 系统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 CRISPR/Cas9 系统中,需要 CRISPR 转录形成 RNACRISPR RNA (CrRNA) 与反式作用型 CrRNA(trans-activating crRNA, tracrRNA) 两种小 RNA 分子,两种 RNA 分子部分区域配对形成复合体。随后,该复合体引导具有非特异核酸酶活性的 Cas 蛋白切割与 crRNA 匹配的 DNA 序列。因此,工程化的 CRISPR/Cas9 系统也需要将 CrRNA 与 tracrRNA 融合在一起形成单一的 chimeric RNA(chiRNA),并且需要在宿主 RNA 酶的帮助下才能发挥作用。同时,利用该系统进行单次多基因定点编辑时,载体系统构建复杂,每一个定点编辑位点均需要单独的启动子和终止系列。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并改造出 Cpf1 (CRISPR from Prevotella and Francisella 1) 系统,研究表明该系统能克服 CRISPR/Cas9 的上述局限,它不需要 tracrRNA 的辅助,并且 Cpf1 蛋白兼具 DNA 剪切酶和 RNA 修剪酶的功能,不但能靶向切割 DNA 双链,而且能把相应的非成熟型 CrRNA(pre-crRNA) 加工剪切成成熟型 CrRNA。
朱健康研究组利用 Francisella novicida Cpf1 (FnCpf1) 和 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ND2006 Cpf1 (LbCpf1) 对水稻进行单位点和多位点基因敲除的测试,研究表明上述两个 Cpf1 只需一条非常短的 20-21bp 的直接重复序列(direct repeats, DR)加上 22-24bp 的靶位点识别序列(guide)即可实现单基因敲除,更重要的是,把多个 DR-guide 单元直接串联,只需要一个启动子驱动即可简单高效地实现多基因敲除。该研究利用 4 个 DR-guide 单元组成的 CrRNA 短阵列分别对水稻 RLK 和 CYP81A 家族的四个基因进行编辑,各位点的敲除效率达到 40-75%。该系统简单、高效地在水稻中实现了多基因定点编辑,拓展了 CRISPR 系统在植物中的应用,为水稻基因组定点编辑提供了一个新利器。
该工作得到了中科院的经费支持。(生物谷 Bioon.com)

基因编辑技术成本降低:或被“生物骇客”利用制造生物武器

基因君

北京时间9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位业内顶尖的专家警告称,业余的“生物骇客”在处理生物的基因构造时,可能会研发出新型的生物武器。

约翰·帕林顿教授(John Parrington)是牛津大学的一名分子生物学家,他指出,便宜的基因编辑工具正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取。这让业余的科学家们有了可乘之机,可以改变细菌酵母菌等生物的基因,赋予它们原本在自然状态不具备的特性。

虽然这些活动中大多数都是无害的,如研发出能够识别饭店中鱼的种类的测试方法、或者发明能够使啤酒具备特殊风味的酵母菌等,但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这一技术可能会被人错误地利用,从而造成损害。

基因编辑技术成本降低:或被“生物骇客”利用制造生物武器

生物骇客可能会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发明有害的病毒或细菌。如果这些病毒或细菌发生泄露、或是被用作生物武器的话,就会造成大规模的伤害,因而引起了安保界的恐慌。  

FBI(美国联邦调查局)非常担心生物骇客的种种行动,因此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局下面专门设立了一个分支机构。

帕林顿教授在英国科学节发表演讲时表示,科学界和安保界均担心,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该技术发明一种新型的致命病毒或细菌

他在演讲中指出:“我们都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安保界人士都在纷纷猜测这件事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

全世界正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生物骇客团体,业余“科学家”们纷纷聚到一块儿自学生物。例如,伦敦的一组生物骇客正在研发一种特殊的3D打印技术,把果汁和细菌产生的纤维素整合到一起。

基因编辑技术成本降低:或被“生物骇客”利用制造生物武器

有些生物骇客已经开始利用基因编辑工具CRISPR对酵母菌和植物进行改造了。

去年,《自然》杂志报道称,生物骇客还利用了一系列尖端技术。例如,他们已经开始利用基因编辑工具CRISPR对酵母菌和植物进行改造了。一支团队试图改造酵母菌,让其产生牛奶中含有的一种名叫“酪蛋白”的物质,从而生产出“素食”奶酪。还有些人希望通过改造酵母菌来改变啤酒的口味。

日本的一些生物骇客还希望将一种基因重新引入当地的一种蓝色康乃馨体内,使其恢复到原本的白色状态。

但FBI担心不法分子会对该技术进行滥用。为此,他们正努力与该领域的科学家达成合作,希望能找到一些对抗潜在风险的方法。

FBI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局的特别探员爱德华·尤(Edward You)去年表示:“合成生物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风险。我们应该赶紧识别出这些风险,并开始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

基因编辑技术成本降低:或被“生物骇客”利用制造生物武器

有人担心,随着基因编辑技术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容易获取,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该技术改变传染病细菌的基因,创造出新的病原体,并将其用作生物武器。  

2010年,尤先生提出警告称,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和开展生物实验的成本降低,与之相关的风险将会越来越高。

“如今做坏事的壁垒越来越低,因此不法分子造成的风险将会比从前更甚。”

不过,帕林顿教授也指出,发明新种类的有害细菌或病毒也并非乍看上去那么容易。(生物谷Bioon.com)

日本科学家开发光控技术可精确调节基因表达

基因君

日本科学家开发光控技术可精确调节基因表达
2017年1月26日/生物谷BIOON/–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成功开发了一种新方法能够通过光照精确操控基因表达,并通过创造双头斑马鱼证明了这种技术的可用性。
目前现有的基因操作技术都依赖于有机体自身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因此想要自由控制基因表达的时间和持续时长一直存在困难。近些年开发了一些利用光照调节基因表达的方法,但是都无法用于胚胎发育的调控。这主要是因为光照与蛋白合成的开始/终止存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差,现有的图像控制技术也需要基因修饰,不仅耗时而且受到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的严格约束。
北海道大学的Shinzi Ogasawara将他的研究重点放在蛋白质的翻译调控而非传统的转录过程。他开发的新技术作用于mRNA,不需要进行基因修饰。当受到UV照射,被修饰的mRNA就会与翻译起始因子结合开始翻译过程,当用蓝光进行照射时mRNA无法与翻译起始因子结合。
为了检测这种新技术,研究人员将荧光蛋白的mRNA注射到斑马鱼胚胎中,随后对胚胎进行蓝光或UV照射。研究结果证实受到UV照射的胚胎能够表达荧光蛋白而那些受到蓝光照射的胚胎不会表达荧光蛋白表明在整个过程中没有mRNA翻译成蛋白质。该研究还发现胚胎受到UV照射的几分钟后就开始了蛋白质的翻译,在蓝光照射的几十分钟后停止翻译过程。Ogasawara等人成功建立的这种技术能够大大缩短光照与蛋白合成之间的时间差。
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这种技术精确控制一个调节体轴形成的基因的表达持续时间创造了双头斑马鱼。Ogasawara表示:”我们的方法能够精确调节胚胎发育,表明基因表达的时间和持续时长在一些生物学事件中有重要意义。我们希望能够在未来将这种技术应用于更高等的模式动物中,发现每个基因在动物发育以及不同疾病中发挥的具体作用。”(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载!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APP.
日本科学家开发光控技术可精确调节基因表达
Duration Control of Protein Expression in Vivo by Light-Mediated Reversible Activation of Translation
Shinzi Ogasawara

Sci Rep:关键基因突变导致女性不孕

基因君

Sci Rep:关键基因突变导致女性不孕
(图片摘自www.medicalxpress.com)
2017年3月26日 生物谷BIOON-/-贝勒医学院、德克萨斯儿童医院和莱斯大学发现了:某个基因的突变可能会是导致女性不孕的原因,该研究发表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
资深作者Ignatia B. Van den Veyver博士表示”目前,有大约10-15%的夫妇患有不孕不育以及50%女性患有习惯性流产的原因不明。” Van den Veyver是贝勒大学妇产科学、分子及人类遗传学教授,也是贝勒大学及德克萨斯儿童医院的临床产前遗传学主任,他表示:”研究发现,基因突变导致NLRP家族的某些基因失去功能,导致习惯性流产、胎盘发育异常、着床前胚胎丢失或是极罕见的出现胎儿发育障碍,致使女性不能够顺利妊娠。”
文章第一作者Sangeetha Mahadevan是转化生物学与分子医药项目的毕业生,目前在Van den Veyver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表示:”带有这些基因突变的女性在其他方面均与常人无异,因而她们也无法察觉这些突变会导致她们无法怀孕。我们建立了小鼠模型,来探究NLRP2和NLRP7基因失活影响正常生殖及受精的机制。”
他们使用带有Nlrp2基因的小鼠来模拟NLRP2和NLRP7基因在人类中的作用。
Van den Veyver 表示:”我们早期实验中发现,正常母亲在怀孕期间有DNA甲基化的现象,而在NLRP7基因突变的女性妊娠期间,则不存在这种甲基化的现象。而甲基化,能够控制基因表达与否。”
同样的,缺少Nlrp2的小鼠模型的子代个体存在异常的DNA甲基化,这与人类的结果一致。
此外,该研究团队还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对小鼠卵细胞中Nlrp2基因存在与否是否会影响卵细胞的存活率进行了探究实验。Nlrp2基因的作用与体外受精存在一定相关性。这是由于体外受精过程中,需要在实验室特定的离体条件下对卵细胞进行培养,为下一步的受精做准备。
Mahadevan 表示:”我们试图在实验室人工条件下,对来自Nlrp2基因突变的雌性小鼠的卵细胞进行培养,却发现它们不能发育。这也就说明,如果女性存在这种突变,她们的胚胎将有可能不能被培养,那也就表示她们不能通过体外受精的技术来治疗不孕。”(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 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 app.

Am J Hum Genet:研究找到罕见致盲、致聋遗传病的基因突变

基因君

Am J Hum Genet:研究找到罕见致盲、致聋遗传病的基因突变

2017年3月25日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科学家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导致一种罕见疾病的遗传因素,这种疾病会导致新生儿耳聋、失明、患白化病、骨头脆弱等。这种综合征叫做COMMAD,当小孩遗传一个基因(MITF)的两个突变(从父母处各遗传一个)时就会发生这种疾病,同时父母还可能由于另一种叫做华尔登布尔氏综合症2A的罕见遗传疾病而失聪。

来自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NEI)的研究人员宣称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了解MITF在胎儿早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这个基因的突变如何造成华尔登布尔氏综合症2A和COMMAD。

COMMAD代表一系列由于这种疾病导致的症状,包括眼周组织缺失、骨密度异常导致易骨折、眼睛小或者异常、异常的大头、白化病(皮肤、眼睛和头发缺少黑色素)及耳聋。

因为耳聋的人通常会选择与耳聋的人结婚,因此发现COMMAD的遗传因素至关重要。研究人员解释说,这些耳聋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们的疾病与华尔登布尔氏综合症2A相关。

研究领导作者Brian Brooks博士在NEI新闻发布会上说道,耳聋夫妇在怀孕之前应该考虑遗传咨询,如果具有患华尔登布尔氏综合症2A的潜在风险,他们就可能将MITF突变遗传给下一代,导致小孩患COMMAD。

Brooks是NEI儿科、发育和遗传眼科学带头人。

这项研究描述了两个不相关的先天患有COMMAD的儿童,他们遗传了来自父母的两个MITF突变基因。

大多数先天聋人没有患华尔登布尔氏综合症2A,研究人员解释说患有该疾病的人丧失听力的同时会出现头发变灰、蓝眼睛、皮肤白皙,有时还会有视力问题。

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 app.

原文出处:

Brian P. Brooks et al.Biallelic Mutations in MITF Cause Coloboma, Osteopetrosis, Microphthalmia, Macrocephaly, Albinism, and Deafnes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DOI: http://dx.doi.org/10.1016/j.ajhg.2016.11.004

HMG:心脏病发作的记忆储存在我们的基因中

基因君

HMG:心脏病发作的记忆储存在我们的基因中

2016年9月17日/生物谷BIOON/–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我们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心脏病发作的记忆能够通过表观遗传变化储存在我们的基因中。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9月15日在线发表在Human Molecular Genetic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pi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Reveals Differential DNA Methyl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a Histo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在出生时,我们遗传来自我们的父母的基因。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开启或关闭基因的DNA化学修饰—所谓的表观遗传变化—会发生。这些变化能够导致不同的疾病产生。在当前的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之前发生过心脏病的人体内的表观遗传变化。

论文共同作者、乌普萨拉大学免疫学、遗传学与病理学系研究员Åsa Johansson说,“在心脏病发作期间,人体通过激活某些基因来作出反应。在这种疾病的急性期期间,这种机制保护心脏组织,并且在心脏病发作之后恢复人体健康。因此,与心脏病发作相关联的表观遗传变化很可能也会发生。”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经历过心脏病发作的个人体内存在很多表观遗传变化。几个这样的变化发生于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联的基因当中。然而,确定这些变化是否导致心脏病产生或者它们是否作为一种与心脏病发作相关联的基因激活记忆继续存在仍然是不可能的。

Åsa Johansson说,“我们希望我们的新的研究结果应当会增加人们了解表观遗传变化在心脏病发作的临床表现中的重要性,而且就长远而言,这可能导致人们开发出更好的药物和治疗方法。”(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载!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APP

Epi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 Reveals Differential DNA Methyla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a Histo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Mathias Rask-Andersen, David Martinsson1,*, Muhammad Ahsan1, Stefan Enroth1, Weronica E Ek1, Ulf Gyllensten1 and Åsa Johansson

doi:10.1093/hmg/ddw302

相关会议推荐

HMG:心脏病发作的记忆储存在我们的基因中

2016(第三届)健康管理产业峰会:慢病管理趋势新探讨

会议时间:2016.11.24-2016.11.25     会议地点:上海

会议详情: http://www.bioon.com/z/2016health/

重磅!Nat Methods单细胞基因组突变检测取得突破性进展

基因君

重磅!Nat Methods单细胞基因组突变检测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7年3月25日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宣布开发并验证了一种能够准确鉴定单细胞基因组基因突变的新方法,相关研究发表在Nature Methods上,文章通讯作者为Jan Vijg博士,他是爱因斯坦医学院遗传学系主任和分子遗传学Lola and Saul Kramer主席

在研究人员能够分析单细胞基因组之前,他们首先需要获得足够的DNA,这个过程叫做全基因组扩增(WGA),但是WGA通常会产生核算序列错误,造成突变的假阳性。在他们的这篇新文章中,Vijg博士及其同事描述了一种能够准确鉴定突变(单核苷酸变异分析)是否存在于单细胞基因组的方法。

研究人员开发的新方法将他们开发的两种技术结合在了一起:叫做单细胞多重置换扩增(SCMDA)和单细胞变异“访客”技术——可以修复基因扩增过程中发生的核苷酸序列错误的技术。通过比较发现这种方法比目前市场上用于基因组分析的技术效果更好。

“能够鉴定人体单细胞基因突变很重要,因为这可以在癌症早期告诉我们患癌的风险。”Vijg博士说道。他举例说那些在很年轻的年龄就患乳腺癌的女性,其中一些是由于遗传了突变的DNA修复基因BRCA1/2,这些缺陷导致乳腺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突变,最重的导致乳腺癌。“但是许多女性在没有BRCA1/21突变的情况下也会很早患癌症。”他补充道,“这些女性也有基因修复缺陷,但是我们不知道,因为DNA修复过程很复杂。史上首次,我们的基因组分析方法允许我们直接评估她们患乳腺癌的风险。我们能够对几个单细胞进行测序,以检测这些细胞中有多少基因突变,以及这些基因突变是否远高于不患癌症的病人的细胞中的基因突变。”

除了可以评估人体患癌风险,这种可以鉴定单细胞基因突变的新方法还可以帮助揭示基因突变在人体衰老中的作用。

这篇文章叫做“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 in whole genome amplified single cells”。(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 app.

原文出处:

Xiao Dong et al.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single-nucleotide variants in whole-genome-amplified single cells, Nature Methods (2017). DOI: 10.1038/nmeth.4227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