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Nature:大规模研究揭示生命所必需的基因

基因君

Nature:大规模研究揭示生命所必需的基因

2016年9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基因是生命所必需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等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描述了这些基因的大规模发现,以及它将如何影响对哺乳动物发育和人类疾病的理解。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9月1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igh-throughput discovery of novel developmental phenotypes”。

这项研究是由国际小鼠表型分析联盟(International Mouse Phenotyping Consortium, IMPC)开展的。参与的研究人员来自代表着全世界30多个研究机构的8个表型分析中心。IMPC对小鼠基因组中的所有蛋白编码基因进行敲除突变,并且对这些基因敲除突变进行表型分析—评估它们的形态性和生理学特征—以便构建一种小鼠基因目录,该目录记载着每个基因发挥什么功能。IMPC旨在发现与人类存在同源关系的大约2万个基因的新功能,以及构建所有可获得的小鼠品系以便提供一种平台对人类疾病机制进行分析。

这项研究报道了IMPC描述的首批1751个基因的结果,包括发现它们当中将近三分之一的基因是生命所必需的。这包括410种是完全致死性的小鼠品系,和另外的198种鉴定出小于预期突变体数量一半的小鼠品系。

利用一种新的标准化表型分析管线和具有单个C57BL/6N遗传背景的小鼠品系,研究人员建立起这些小鼠品系的胚胎致死时间和致死特征的性质,并且发现很多新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对这些基因的功能产生新的认识。将高分辨率三维成像与利用所获得的图片进行自动化计算分析整合在一起允许研究人员快速地收集详细数据,从而能够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发现新的特征。

研究人员也证实对小鼠体内必需基因的鉴定为研究人类疾病—包括发现许多新的病例,在这些病例中,人疾病基因与必需基因存在重叠—打开一个窗口。此外,通过与外显子整合联盟(Exome Aggregation Consortium, ExAC)合作,他们证实小鼠必需基因的人类直系同源基因—与小鼠必需基因存在共同祖先的人类基因—在人类的功能缺失突变中被显著剔除,因而这些基因是未被确诊的人类遗传疾病的强有力的候选物。

论文通信作者、美国杰克逊实验室高级研究员Steve Murray博士注意到“当观察每个基因敲除小鼠品系产生的7或8个胚胎时,我们以一种令人吃惊的频率发现特征上的变化。当我们观察不同的遗传背景时,我们期待发现多样性,但是这是首次对一种明确的遗传背景中普遍存在的可变的表现度(variable expressivity)进行大规模的详细记载。”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贝勒医学院分子生理学与生物物理学系主任Mary E. Dickinson教授说,“这篇论文真正地着重确定与对胚胎发育和出生后发育所必需的基因相关联的表型。这些基因是特别令人兴奋的,这是因为在这些对小鼠而言是必需的基因当中,有很多基因也与人类疾病相关联,而且这篇论文报道了为学术界构建这些发现的目录,包括观察到的这些缺陷的三维图片。”

论文共同作者、加拿大多伦多小鼠成像中心主任Mark Henkelman博士说,“让这项研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使用高通量三维成像和自动化分析来鉴定出在大体观察中很容易会丢失的新特征。这些使用三维成像获得的结果是显著的,而且肯定将会为这个领域设置新的标准。”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加拿大多伦多表型基因组学中心临床表型分析核心(Clinical Phenotyping Core The Centre for Phenogenomics)经理Ann Flenniken博士说,“这种免费提供的和访问的数据集提供大量新的基因-特征关联,从而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对在他们的临床前和发现研究中鉴定出的候选基因划分优先次序。”

论文共同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遗传学教授Maja Bucan博士注意到“在这篇论文中报道的巨大数量的新数据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对这篇论文中分析的基因与已知的人类疾病基因清单进行比较,这使得首次在小鼠体内为52个人类疾病基因鉴定出突变体表型成为可能。”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佩雷尔曼医学院基因组学与计算生物学项目研究生小组博士研究生Xiao Ji说,“IMPC的这项研究为功能性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史无前例的模式生物资源。”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英国医学委员会哈韦尔研究所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主任Lydia Teboul博士说,“IMPC的这项研究将显著促进我们对脊柱裂和心血管缺陷等人类疾病的遗传基础的理解。”

研究人员在这篇论文中注意到,正如当前的估计表明仅一小部分基因被人们研究过,对表型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无限制地访问IMPC提供的数据和小鼠模型有望填充我们理解哺乳动物基因功能上的大缺口。

Dickinson说,“这篇论文所涉及的只是冰山之一角。我们想要科学界更多地了解IMPC所作的研究和可以利用这些小鼠模型和表型数据。这项研究给科学家们提供巨大的信息。”

这项研究所产生的数据和图片可供研究界访问,并且通过一种开源的网页端口(www.mousephenotype.org)实时地进行传播。所产生的这些小鼠模型对可能正在研究特定通路或疾病表型的其他科学家们而言也是可利用的。(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载!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APP

High-throughput discovery of novel developmental phenotypes

Mary E. Dickinson, Ann M. Flenniken, Xiao Ji, Lydia Teboul, Michael D. Wong, Jacqueline K. White, Terrence F. Meehan, Wolfgang J. Weninger, Henrik Westerberg, Hibret Adissu, Candice N. Baker, Lynette Bower, James M. Brown, L. Brianna Caddle, Francesco Chiani, Dave Clary, James Cleak, Mark J. Daly, James M. Denegre, Brendan Doe, Mary E. Dolan, Sarah M. Edie, Helmut Fuchs, Valerie Gailus-Durner, Antonella Galli, Alessia Gambadoro, Juan Gallegos, Shiying Guo, Neil R. Horner, Chih-Wei Hsu, Sara J. Johnson, Sowmya Kalaga, Lance C. Keith, Louise Lanoue, Thomas N. Lawson, Monkol Lek, Manuel Mark, Susan Marschall, Jeremy Mason, Melissa L. McElwee, Susan Newbigging, Lauryl M. J. Nutter, Kevin A. Peterson, Ramiro Ramirez-Solis, Douglas J. Rowland, Edward Ryder, Kaitlin E. Samocha, John R. Seavitt, Mohammed Selloum, Zsombor Szoke-Kovacs, Masaru Tamura, Amanda G. Trainor, Ilinca Tudose, Shigeharu Wakana, Jonathan Warren, Olivia Wendling, David B. West, Leeyean Wong, Atsushi Yoshiki, The International Mouse Phenotyping Consortium, Daniel G. MacArthur, Glauco P. Tocchini-Valentini, Xiang Gao, Paul Flicek, Allan Bradley, William C. Skarnes, Monica J. Justice, Helen E. Parkinson, Mark Moore, Sara Wells, Robert E. Braun, Karen L. Svenson, Martin Hrabe de Angelis, Yann Herault, Tim Mohun, Ann-Marie Mallon, R. Mark Henkelman, Steve D. M. Brown, David J. Adams, K. C. Kent Lloyd, Colin McKerlie, Arthur L. Beaudet, Maja Bućan & Stephen A. Murray

doi:10.1038/nature19356

Leukemia:鉴定出与34种AML白血病亚群相关联的基因突变

基因君

Leukemia:鉴定出与34种AML白血病亚群相关联的基因突变
图片来自Wikipedia。

2017年3月24日/生物谷BIOON/—针对成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的一项新的大型研究将80种癌症相关基因突变与5种AML亚型相关联,这5种AML亚型可通过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加以确定。在未来,这些发现可能有助指导基因突变测试和治疗决策。

在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综合癌症中心阿瑟-詹姆斯癌症医院和理查德-斯洛夫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领导下,这项研究包括1603名新确诊的成年AML患者,这些患者在美国多个中心开展的癌症与白血病B组/肿瘤学临床试验联盟(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Alliance for Clinical Trials in Oncology)临床试验中接受治疗。

这些研究人员将确定着34种AML亚群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与80种癌症相关基因的突变状态相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肿瘤印记(oncoprint)”,即针对与每种AML亚群相关的基因突变进行简明的表格总结。

正如在Leukemia期刊上报道的那样,这项研究鉴定出:
(1)这34种AML亚群之间的潜在重要的遗传差异;
(2)这些AML亚群与特异性的基因突变和功能基因组之间存在的意想不到的关联;
(3)小于60岁、60岁及以上的AML患者在细胞遗传学特征和突变特征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师-科学家培训计划成员Ann-Kathrin Eisfeld博士说,“我们的研究在一张图片中总结了1603名AML成年患者的细胞遗传学信息和突变信息。鉴定出每种AML亚群的关键突变特征可能有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AML亚型的发病机理,并且为正在进行的和未来的研究提供大量信息。”

论文共同通信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知名教授Clara D. Bloomfield博士补充道,“如果我们的发现得到证实,那么这可能意味着我们的突变肿瘤印记可能有助指导突变测试和潜在地在未来为AML患者作出治疗决策。”

就这项研究而言,Eisfeld、Bloomfield和他们的同事们获得来自每名AML成年患者的预处理骨髓或外周血样品。在这些患者当中,1080人在60岁以下,523人在60岁或以上。所有的这些患者在癌症与白血病B组(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临床试验中接受相类似的治疗。

根据每名患者的白血病细胞是否存在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他或她经确诊后可归为5种AML亚型中的一种和34种AML亚群中的一种。没有染色体异常的AML患者被分类为患有细胞遗传学正常的AML(cytogenetically normal AML, CN-AML)。

这些患者的白血病细胞接受测序以便了解80种癌症/白血病相关基因的突变状态。基于这些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这些突变被分配给9种类型(比如,甲基化相关的,黏连蛋白复合体,染色质重塑,肿瘤抑制基因)。

这些研究人员在这些患者中鉴定出4390种基因突变,平均每名患者发生3种突变。总体而言,在这些患者当中,导致AML产生的最常见突变基因属于甲基化类型。

这种突变肿瘤印记的关键遗传差异包括:
(1)CN-AML患者、复杂核型AML患者或非平衡染色体异常的AML患者的甲基化相关基因存在较高的突变发生率;
(2)相比之下,甲基化相关基因的突变在CBF-AML患者体内几乎是缺乏的,或者在非CBF-AML相关平衡易位或倒置的患者体内是更加罕见的;
(3)剪接体基因突变在非平衡染色体异常的患者体内是比较常见的,特别是在那些染色体4三体综合征患者、染色体8三体综合征患者、染色体11三体综合征患者、染色体13三体综合征患者或染色体21三体综合征患者患者。(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载!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app

原始出处:

A-K Eisfeld, K Mrózek, J Kohlschmidt et al. The mutational oncoprint of recurrent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de novo acute myeloid leukemia. Leukemia, Accepted article preview online 21 March 2017, doi:10.1038/leu.2017.86

Cell Rep:新发现!明星癌基因BRCA1可影响造血干细胞功能

基因君

Cell Rep:新发现!明星癌基因BRCA1可影响造血干细胞功能
2017年1月26日/生物谷BIOON/–来自哈罗德-西蒙斯综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BRCA1基因对于造血干细胞存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可以帮助解释为何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病人很少出现白血病风险增加的情况,携带突变的干细胞在有机会转化成血液癌症之前就已经死亡。
“类似BRCA1这样的基因发生遗传突变为何只会在乳腺和卵巢这样的特定组织中引起癌症而不会在所有组织中发挥促癌作用是癌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谜题。我们的数据表明一种’死亡或转化’的假设或许可以解释这种组织特异性。”Theodora Ross教授这样说道。
该研究的另外一些数据表明这些携带突变的病人可能更加难以应对化疗引起的副作用。
“携带某些BRCA1基因突变的病人在化疗过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如果我们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证实这些临床发现,那么未来可能需要给予病人具有预防作用的抗生素或生长因子来降低化疗副作用风险。”Dr. Ross这样表示。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上。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今年将有超过246660女性被诊断为乳腺癌,超过22280名女性被诊断为卵巢癌。据估计这些女性中有大约10~15%受到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的影响,Dr. Ross说道。
“我们的数据还揭示了为何BRCA1基因上发生的罕见突变并不总是导致女性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发生增加的突变。我们和其他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BRCA1基因的多数罕见突变并非有害突变。”
Dr. Ross实验室主要研究细胞如何从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以及一些癌细胞如何对抗靶向药物。BRCA1基因是他们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之一。(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载!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APP.
Cell Rep:新发现!明星癌基因BRCA1可影响造血干细胞功能
Distinct Brca1 Mutations Differentially Reduc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Function
Victoria E. Mgbemena5, Robert A.J. Signer5, Ranjula Wijayatunge, Travis Laxson, Sean J. Morrison, Theodora S. Ross

导致“兔唇”的关键基因

基因君

导致“兔唇”的关键基因
(图片摘自www.medicalxpress.com)
2017年3月24日 生物谷BIOON-/-研究者们最近发现有三个兄妹出生时就都患有兔唇症,而且他们的基因组中也有与生俱来的突变。
这一突变的基因叫做IFT88,它负责传递讯号指引胚胎细胞向正确的地方迁移,从而确保面部以及头部的软骨、骨骼以及平滑肌的的发育。
“在一家中的三个孩子身上都发现了这一出生时的缺陷能够帮助我们精确地找到导致疾病发生的基因”,该文章的高级作者Yang Chai说道:”我们的发现表明IFT88基因的突变以及唇腭裂的发病之间并不仅仅是偶然的相关性”。
然而,由于该研究仅仅涉及三个孩子,因此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确定。
“Operation Smile”是一个旨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面部手术的国际非盈利组织,该组织最近发现在墨西哥有一家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出生时就患有唇腭裂,他们的母亲并没有这一症状,但他们的父亲也是如此。
在美国,先天性唇腭裂是十分常见的疾病,根据疾控中心的统计,每年有7000名新生儿患有唇腭裂的疾病。
“尽管很多人对唇腭裂并不了解,但它确实是最常见的疾病,并且会影响到新生儿的存活、进食、说话。如果治疗不及时的话还会导致长期的负面影响”。该文章的共同作者,医学遗传学家Pedro Sanchez说道。
对这一疾病的遗传机制的理解会对将来的疾病预防与控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会缓解患病家庭所面临的社会、精神以及经济方面的压力。
研究者们通过对32061个独立的基因变异情况进行分析,最终找到了IFT88这个关键基因。
“如果有人携带这一基因,那么他们的孩子出生时患有唇腭裂的风险就会明显增高。医生们需要在生育之前就对这些基因携带者进行充分地沟通,从而及早地锦绣谷相关手术的应对以及看护”。(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 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 app.

水稻理想株型基因超高产等位位点的克隆与作用机理解析获进展

基因君

水稻理想株型基因超高产等位位点的克隆与作用机理解析获进展
水稻株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抗倒性的主要农艺性状,水稻理想株型的塑造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主基因IPA1 (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 编码一个含SBP-box的转录因子,参与调控多个生长发育过程。我国近些年培育的很多超级稻品种都具备理想株型特征,然而其分子遗传调控机制一直没有得到挖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研究组等合作,在水稻理想株型优异等位位点克隆及精细调控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利用超级稻品种甬优12的原始育种品系,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克隆了调控株型的主效位点qWS8/ipa1-2D,该位点位于IPA1基因上游的一段大片段三元串联重复序列,这一基因组结构变异导致了IPA1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降低,IPA1基因表达量上升,从而使植株出现理想株型的表型,并同时具有适当的分蘖数。根据基因组重测序结果,推测该新位点大约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我国东南沿海。进一步研究表明,IPA1对株型有着精细的剂量调控效应,利用IPA1的不同等位位点,实现IPA1的适度表达是形成大穗、适当分蘖和粗秆抗倒理想株型的关键。利用ipa1(现定名为ipa1-1d )及ipa1-2d 新位点,与嘉兴农科院合作育成了嘉优中科系列品种,增产效果显着,实现了超级稻新品种的分子设计育种。该研究为今后水稻理想株型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重要遗传资源和技术途径,并为进一步解析水稻株型精细调控机理和水稻新品种设计培育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成果于3月20日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doi:10.1038/ncomms14789),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何祖华研究组毕业博士生和植物逆境中心李建明研究组博士后张林与遗传发育所李家洋研究组副研究员余泓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何祖华和李家洋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农业部转基因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生物谷 Bioon.com)

Nature:揭示microRNA沉默基因机制

基因君

Nature:揭示microRNA沉默基因机制

2017年1月25日/生物谷BIOON/—为了理解microRNAs如何调节基因和它们在分子水平上如何影响人类疾病,科学家们面临着一个难题:这些微小的RNA分子如何在拥挤的细胞舞池中发现它们的被称作为mRNA的舞伴?

microRNAs与mRNAs结合,降低蛋白表达。但是在拥挤的细胞舞池中,存在多得多的靶mRNAs,这就让科学家们考虑这些microRNAs如何能够高效地调节过量的靶mRNAs。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UTSW)的研究人员通过联合采用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和让一种microRNA靶标产生一种绿色荧光蛋白的传统方法而能够发现一种为这种复杂的分子舞蹈编舞的新机制。这种成功的“舞步”—称作Argonaute磷酸化—能够让一种microRNA更加高效地切换mRNA舞伴。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月2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n Argonaute phosphorylation cycle promotes microRNA-mediated silencing”。

论文通信作者、UTSW分子生物学教授Joshua Mendell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解决了关于一种microRNA如何能够调节大量的靶mRNA的一个根本问题,即便靶mRNA在数量上极大地超过这种microRNA。”

Mendell博士说,这种microRNA通路在健康和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基因表达量调节机制,降低特定的蛋白表达。比如,UTSW研究人员之前已发现这种microRNA通路存在的缺陷会导致某些儿童癌症,而且特定的microRNAs能够通过调节肿瘤抑制基因或肿瘤促进基因来加快或抑制癌症产生。microRNAs在心脏病等很多其他的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允许研究人员关闭上百万个细胞中每个细胞内的一个不同的基因。当关闭参与这种microRNA通路的基因时,细胞产生更多的绿色荧光,这导致他们发现这种新的参与控制miRNA-mRNA相互作用的磷酸化机制。

论文第一作者、Mendell实验室成员、UTSW医学科学家教育项目学生Ryan Golden说,“这项研究发现这种microRNA通路的一个新的基础方面:磷酸分子从这种通路的关键蛋白中快速地加入和移除。我们认为这个机制允许microRNAs结合到靶mRNAs上,沉默它们,然后高效地迁移到下一个靶标。”

除了对这种microRNA通路产生新的认识之外,研究人员说,被用来阐明这种通路的独特技术组合应当会广泛地用于解决其他的生物学问题,从而允许实验室快速地鉴定出重要的基因通路中的关键组分。

Mendell博士说,“这项研究首次代表着这种实验性策略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被用来研究这种microRNA通路。这项研究制定出一种可能被用来研究很多不同的生物医学问题的方法。”(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载!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APP

An Argonaute phosphorylation cycle promotes microRNA-mediated silencing

Ryan J. Golden, Beibei Chen, Tuo Li, Juliane Braun, Hema Manjunath, Xiang Chen, Jiaxi Wu, Vanessa Schmid, Tsung-Cheng Chang, Florian Kopp, Andres Ramirez-Martinez, Vincent S. Tagliabracci, Zhijian J. Chen, Yang Xie & Joshua T. Mendell

doi:10.1038/nature21025

Nature发现人体最早的基因突变,揭秘机体形成之谜!

基因君

Nature发现人体最早的基因突变,揭秘机体形成之谜!

2017年3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桑格研究员的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已经发现了人体最早的基因突变。通过分析成年细胞基因组,科学家们能够追溯每个胚胎发育的方式。这项研究发表在Nature上,表明人体胚胎在两个细胞的时期,其中一个细胞变得更强大,并形成了更大部分成年人体机体。

对研究人员而言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就是胚胎发育最早期发生了什么,因为科学家几乎不可能直接研究这个过程。现在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279名乳腺癌患者的血液样品中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了163个发生在这些人胚胎发育早期的基因突变。

鉴定出这些基因突变之后,研究人员使用第一代、二代和三代胚胎细胞的基因突变去计算胚胎的两个细胞形成了机体的哪些部分,结果发现最初的两个细胞对机体的贡献不同:一个细胞组成了机体的70%,另一个细胞的贡献只有30%。这种对机体组成贡献上的差异在第二、三代细胞中也存在。

研究人员随后在病人肿瘤组织样品中寻找了这些最初在癌症病人正常血细胞发现的突变,因为癌细胞是由一个突变的细胞发育而来,因此一个胚胎时期的突变要么在肿瘤组织中存在,要么不存在。事实上确实如此,研究人员也因此能够确定肿瘤组织中来源于胚胎早期的基因突变。

论文第一作者、来自桑格研究员的Young Seok Ju说道:“这是研究人员首次能够确定基因突变来自早期胚胎的位置。这就如同大海捞针一样。和数百万遗传基因突变相比,这些基因突变仅占其中很少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它们以追踪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事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还能够检测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的速度,这也是史上首次。此前研究人员估计每次细胞分裂会产生一个突变,但是研究人员发现每次细胞分裂会产生3个基因突变。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有两种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突变信号1和5。这些突变随机分布在基因组中,其中的大部分不会影响胚胎发育。但是重要基因上发生的突变会导致发育紊乱等疾病。

论文领导作者、桑格研究所主任Sir Mike Stratton教授说道:“这是利用基因组测序和突变拓宽我们对生物学了解的很重要的一步。事实上这些基因突变是留在我们成年组织中的考古学信息,我们能够通过这些信息更好地了解人类胚胎学。当然这仅仅是我们对人类发育的早期认识,未来我们有希望了解更多。”(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 app.

原文出处:

Young Seok Ju, Inigo Martincorena, Moritz Gerstung et al. Somatic mutations reveal asymmetric cellular dynamics in the early human embryo. Nature, 2017; DOI: 10.1038/nature21703

评论:莫让基因测序沦为“算命神器”

基因君

评论:莫让基因测序沦为“算命神器”
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必须经过严谨论证,不能存在含糊空间。通过基因测序来预测孩子的未来,缺乏严谨的论证,无非是一种想当然。
抽一滴血就能知晓孩子是否“天赋异禀”,取一滴唾液就能预测你的未来……近年来,基因检测市场日益火爆,各种基因测序项目层出不穷。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看似“无所不能”的基因测序项目,实际上不少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高科技陷阱”。
基因测序在医学领域很有发展前途,比如通过测序和分析,可以研究某种疾病与特定基因形态的对应关系,进而早期发现并干预这种疾病。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之所以在未发病时切除乳腺,是因为她存在家族性缺陷基因。假如不事先切除乳腺,她将来罹患乳腺癌的几率很高。许多类型的癌症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都能找到与特定基因的对应关系。
即使某些与基因相关的疾病已经出现,基因测序也可以帮助找到突变的基因,进而准确地进行靶向治疗,这正是精准医疗的研究方向。当人类化解伦理难题后,还可以在生命诞生前进行基因诊断及修复,大幅减少一些遗传病或慢性病的发病率。基因测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要保持正确的研发方向,它终将发挥出巨大潜力。
然而,基因测序技术也可能被滥用。当前被广泛运用的商业性基因测序,就是这类技术被滥用最突出的表现。这些项目虽然打个高科技的幌子,实际上是玩着伪科技的把戏。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必须经过严谨论证,不能存在含糊空间。通过基因测序来预测孩子的未来,缺乏严谨的论证,无非是一种想当然。
窥探孩子的天赋异禀,甚至预测婚姻,检测进取心、节俭程度、性格和生活习惯等,这是算命先生才干的事,与科技“八竿子打不着”。然而,借基因测序推广这些项目,不仅极具欺骗性,而且并不缺乏市场需求。这是因为,普遍民众不大愿意去探究深奥的科学理论,将基因测序通俗化,甚至通过想象去增补认知上的不足,易被民众认同和接受。
基因测序成为“算命神器”,不仅坑害了民众,而且影响这一科技项目的声誉。将来有一天,当基因测序正式被广泛运用于诊疗后,或许反而得不到患者的理解与支持。基因测序尚处初始阶段,在此期间若不矫正一些不良倾向,将来或将付出更大代价。规范基因测序,抬高准入门槛,叫停无序开发和技术滥用,已成这一领域的当务之急。(生物谷 Bioon.com)

结果当天可取,基因测序让结核病检测廉价迅捷

基因君

日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出一种创新结核病 (Tuberculosis, TB) 诊断检测方法。这一检测方法可以在24小时之内检测出患者是否患有结核病,并且确定结核病菌的抗药性,对改善结核病治疗和防止结核病扩散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结核病是世界范围的流行性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2015年全球有1040万新结核病例出现。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南非这六个国家中出现的新结核病例占总数的60%。而且,很多结核病菌株对治疗结核病的抗生素已经产生了抗性,在2015年,新出现了48万例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B)患者,另有10万名患者患有抗利福平结核病(Rifampicin-Resistance TB)。这两类共58万对抗生素产生抗性的患者中,45%来自印度、中国和俄罗斯三国。
结果当天可取,基因测序让结核病检测廉价迅捷
结核病症状(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目前,结核病诊断检测的标准方法是对病菌进行培养,然后进行测试。由于结核病菌在体外增殖速度缓慢,这种方法常常需要一两个月才能获得所有的检测结果。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一种通过检测患者痰液样本中结核病菌的DNA来诊断结核病的方法。
在这项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的研究中,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改良的DNA提取方法能够运用相对简单经济的试剂,提取痰液样本中结核病菌DNA,然后对它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检测出结核病菌的存在,而且能够发现菌株对抗生素的抗性特征。实验证明,用这种测序方法获得的结核病菌检测结果与用传统细菌培养方法获得的检测结果达到100%的吻合。
结果当天可取,基因测序让结核病检测廉价迅捷
结核杆菌(图片来源:pbs.org)
直到最近,DNA测序还需要沉重的仪器和一个装备齐全的实验室。对这些硬件的需求限制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范围。而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牛津大学开发的名为MinION的便携式测序仪。这种手持测序仪的重量只有不到100克,可以通过USB数据线连接到任何电脑上使用。研究结果显示用MinION便携式测序仪完成的结核病检测可以达到和使用Illumina台式测序仪一样准确的结果,而且某些情况下只需要12.5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检测。
结果当天可取,基因测序让结核病检测廉价迅捷
文章通讯作者Zamin Lqbal博士(图片来源:牛津大学官网)
文章通讯作者、牛津大学Wellcome基金会人类遗传中心 (Wellcome Trust Centre of Human Genetics) 的Zamin Lqbal博士说:“控制结核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开发出一种不需要高科技实验室就可以完成的迅速、全面的检测方法。我们的研究显示在从患者获得样本后24小时内,我们的检测方法就可以获得临床治疗和跟踪疾病扩展的所需要的所有相关信息。而且,运用手持测序仪就能达到这个目标让在医疗现场实现结核病诊断测试成为可能。”(生物谷 Bioon.com)
原文出处:
Votintseva A A et al. Same-day diagnostic and surveillance data for tuberculosis via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of direct respiratory samples. bioRxiv(2016).DOI: 10.1128/JCM.02483-16.

《自然通讯》报道香港大学发现H7N9病毒基因突变

基因君

 

《自然通讯》报道香港大学发现H7N9病毒基因突变

香港大学22日宣布,该校研究团队发现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突变,引致病毒容易感染人类,导致禽流感疫情持续。这项发现有利于监察禽流感病毒的跨物种传播和药物研发。

这项研究由港大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的研究团队进行,揭示了H7N9禽流感病毒在禽类有效传播以及可跨种感染人类的原因。

研究团队分析了2013年以来的H7N9病毒基因,发现所有H7N9病毒都在NS基因组带有一个名为NS-G540A的独特突变。研究人员证明这一突变能增强H7N9病毒在哺乳类细胞的感染和繁殖能力,以及在能感染人类的H10N8和H5N6禽流感病毒中出现。

进一步分析发现,此突变从2000年开始在H9N2病毒出现,此后这类变异病毒在禽类逐年增加,到了2012年演变成为在禽类流行的主要病毒群体。

港大指出,一般来说,能有效感染人类的病毒在禽类的繁殖和传播会受到限制,但H7N9病毒带有的这个独特突变,能增强病毒在哺乳类(包括人类)的细胞繁殖能力,同时保持病毒在禽类有效传播的特性,使H7N9病毒获得其它禽流感病毒没有的跨种感染人类的关键能力。

因为这种适应性繁殖预置突变可以让病毒在接触人类细胞时进行一定程度的繁殖,并同时继续在繁殖过程中获得其它重要的跨种感染适应性突变,结果使H7N9病毒能够比别的禽流感病毒更有效地跨种感染人类,引发疾病。

港大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教授陈鸿霖表示,此新发现解释了H7N9禽流感病毒在禽类流行同时又较容易感染人类的分子机制,为今后监测各种流行性禽流感病毒跨种感染人类的能力,及防止未来禽流感病毒演变成有效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病毒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标记,有助于研发新型抗流感药物。

这项研究于3月22日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中发表。(生物谷Bioon.com)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