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韩国学者再质疑韩春雨:该技术不能编辑基因只能“沉默”基因

基因君

韩春雨的NgAgo技术深陷可重复性泥潭,韩国学者发表文章称,NgAgo能在体外切割RNA(核糖核酸),而非如韩春雨论文所称在哺乳细胞内切割DNA(脱氧核糖核酸)。

2016年11月,在《自然-生物技术》上,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基因编辑中心金镇洙(Jin-Soo Kim)团队与另两个团队一起,发表了一篇评论通信文章,表示利用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课题组的NgAgo技术未能检测到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质疑了韩春雨NgAgo实验的可重复性。

近2个月后,1月20日,在生命科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金镇洙发表了另一篇关于NgAgo技术的论文。BioRxiv由非营利机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创办,旨在加速研究传播,在科学家的论文正式开始同行评议前,使其获得论文反馈的机会。

韩国学者再质疑韩春雨:该技术不能编辑基因只能“沉默”基因

在论文中,金镇洙没有否定两个月前那篇评论通信文章的结论,再次在文章中提到了无法重复实验。但他发现了关于NgAgo另一个特性——在体外,NgAgo能作为一种DNA引导的核酸内切酶切割RNA。

这意味着NgAgo或许可以作为“RNA干扰”的一种工具发挥作用。RNA干扰的一种形式是基因沉默,也就是让特定基因不表达,这可以用在疾病治疗上,通过让致病基因“沉默”来达到治疗效果。

据《自然》杂志1月20日的报道,金镇洙透露最近已经申请了一项关于使用NgAgo进行基因沉默的专利。

值得注意的是,韩春雨课题组于2016年5月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关于NgAgo技术的论文,报告的是在哺乳细胞系统中,以DNA为介导,NgAgo能对DNA进行高效地切割编辑。这和金镇洙最新报告的NgAgo特性并不一致——一个切割RNA,一个切割DNA,对应不同概念。

此前,2016年11月,南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团队发表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和金镇洙的最新结论相呼应。

那篇发表在《细胞研究》上的论文显示,研究团队在斑马鱼的细胞中使用NgAgo技术后,斑马鱼的眼睛发育出现了缺陷,疑似发生了基因编辑。但是进行测序后才发现,基因组层面上或者说DNA层面上,没发生任何编辑。进一步,他们检测发现,只是mRNA表达量上发生了改变。这意味着引起发育缺陷的原因是基因敲低,而不是基因编辑。

澎湃新闻此前也介绍过基因敲低和基因编辑的差别。简单而言,基因敲低是对RNA进行干扰,影响部分基因表达,基因编辑则是对DNA进行干扰,完全影响基因表达。两者在效果上的差别可以形象理解为锤子和剪刀之别。

从生命体的运转流程说起。DNA是负责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的“司令”,但具体的生物功能都由蛋白质来执行。所以,DNA需要先转录成为RNA,再通过RNA翻译成蛋白质。这个过程称为基因表达,其中,RNA充当了中介的角色。

韩国学者再质疑韩春雨:该技术不能编辑基因只能“沉默”基因

DNA与RNA之间的关系。 微信公众号“赛先生” 图

如果通过人为的方式,对RNA这个中介进行干扰,使得基因表达降低,只能完成一小部分的基因表达,让蛋白质无法正常工作,我们就将这一现象称为“基因敲低”。如果是对DNA这个发号“司令”进行变动,使得基因的序列发生变化,那是更高级别的干预,会完全改变基因表达,我们称为“基因编辑”。

此外,澎湃新闻了解到,NgAgo蛋白酶是Ago家族成员之一,而Ago能降解、调解RNA的研究结论并不新鲜,只是有的Ago通过RNA引导,有的通过DNA引导。金镇洙的最新研究是进一步揭示了NgAgo如何干预RNA的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迹象都在指向NgAgo技术或许只是在基因沉默上有潜力,而非基因编辑。

在《自然》杂志1月20日的报道中,韩春雨表示,诺维信有证据表明NgAgo能进行基因调控,并透露诺维信认可这一点。但《自然》杂志同时指出,基因调控既可以通过基因编辑也可以通过基因沉默来实现。韩春雨对《自然》表示,透露更多涉及专利的信息之前,他需要和律师商谈。

1月19日的两则动态让韩春雨NgAgo技术的可重复性争议有了新进展。

这一天中午,《自然-生物技术》表示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需要进行调查研究。韩春雨向澎湃新闻表示这是他们团队提交的,并否认了是原始数据。

紧接着,当日下午,河北科技大学官网贴出了“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与诺维信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的文章。次日,诺维信公司发表声明承认在NgAgo上达成合作。但河北科技大学和诺维信公司都在重复性问题上避而不提,只是分别表示NgAgo在“真菌表达系统”和“生产酶的微生物表达系统”上有潜力。

澳大利亚大学约翰?克汀医学研究中心的基因学家加埃唐?布尔焦(Gaetan Burgio)是最早公开质疑NgAgo实验可重复性的生物学家之一,他在小鼠受精卵中进行了实验,但未看到有基因编辑迹象。

布尔焦在接受《自然》采访时提到,诺维信有一项用于基因沉默的RNA干扰技术,布尔焦推测诺维信与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可能是找到了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沉默基因。

对于诺维信和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对《自然》表示:“这不能改变什么。韩春雨(在论文中)说NgAgo能在哺乳细胞系统中高效地进行基因编辑。那就证明这个!”

韩国学者再质疑韩春雨:该技术不能编辑基因只能“沉默”基因

基因君

韩春雨的NgAgo技术深陷可重复性泥潭,韩国学者发表文章称,NgAgo能在体外切割RNA(核糖核酸),而非如韩春雨论文所称在哺乳细胞内切割DNA(脱氧核糖核酸)。

2016年11月,在《自然-生物技术》上,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基因编辑中心金镇洙(Jin-Soo Kim)团队与另两个团队一起,发表了一篇评论通信文章,表示利用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课题组的NgAgo技术未能检测到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质疑了韩春雨NgAgo实验的可重复性。

近2个月后,1月20日,在生命科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金镇洙发表了另一篇关于NgAgo技术的论文。BioRxiv由非营利机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创办,旨在加速研究传播,在科学家的论文正式开始同行评议前,使其获得论文反馈的机会。

韩国学者再质疑韩春雨:该技术不能编辑基因只能“沉默”基因

在论文中,金镇洙没有否定两个月前那篇评论通信文章的结论,再次在文章中提到了无法重复实验。但他发现了关于NgAgo另一个特性——在体外,NgAgo能作为一种DNA引导的核酸内切酶切割RNA。

这意味着NgAgo或许可以作为“RNA干扰”的一种工具发挥作用。RNA干扰的一种形式是基因沉默,也就是让特定基因不表达,这可以用在疾病治疗上,通过让致病基因“沉默”来达到治疗效果。

据《自然》杂志1月20日的报道,金镇洙透露最近已经申请了一项关于使用NgAgo进行基因沉默的专利。

值得注意的是,韩春雨课题组于2016年5月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关于NgAgo技术的论文,报告的是在哺乳细胞系统中,以DNA为介导,NgAgo能对DNA进行高效地切割编辑。这和金镇洙最新报告的NgAgo特性并不一致——一个切割RNA,一个切割DNA,对应不同概念。

此前,2016年11月,南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团队发表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和金镇洙的最新结论相呼应。

那篇发表在《细胞研究》上的论文显示,研究团队在斑马鱼的细胞中使用NgAgo技术后,斑马鱼的眼睛发育出现了缺陷,疑似发生了基因编辑。但是进行测序后才发现,基因组层面上或者说DNA层面上,没发生任何编辑。进一步,他们检测发现,只是mRNA表达量上发生了改变。这意味着引起发育缺陷的原因是基因敲低,而不是基因编辑。

澎湃新闻此前也介绍过基因敲低和基因编辑的差别。简单而言,基因敲低是对RNA进行干扰,影响部分基因表达,基因编辑则是对DNA进行干扰,完全影响基因表达。两者在效果上的差别可以形象理解为锤子和剪刀之别。

从生命体的运转流程说起。DNA是负责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的“司令”,但具体的生物功能都由蛋白质来执行。所以,DNA需要先转录成为RNA,再通过RNA翻译成蛋白质。这个过程称为基因表达,其中,RNA充当了中介的角色。

韩国学者再质疑韩春雨:该技术不能编辑基因只能“沉默”基因

DNA与RNA之间的关系。 微信公众号“赛先生” 图

如果通过人为的方式,对RNA这个中介进行干扰,使得基因表达降低,只能完成一小部分的基因表达,让蛋白质无法正常工作,我们就将这一现象称为“基因敲低”。如果是对DNA这个发号“司令”进行变动,使得基因的序列发生变化,那是更高级别的干预,会完全改变基因表达,我们称为“基因编辑”。

此外,澎湃新闻了解到,NgAgo蛋白酶是Ago家族成员之一,而Ago能降解、调解RNA的研究结论并不新鲜,只是有的Ago通过RNA引导,有的通过DNA引导。金镇洙的最新研究是进一步揭示了NgAgo如何干预RNA的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迹象都在指向NgAgo技术或许只是在基因沉默上有潜力,而非基因编辑。

在《自然》杂志1月20日的报道中,韩春雨表示,诺维信有证据表明NgAgo能进行基因调控,并透露诺维信认可这一点。但《自然》杂志同时指出,基因调控既可以通过基因编辑也可以通过基因沉默来实现。韩春雨对《自然》表示,透露更多涉及专利的信息之前,他需要和律师商谈。

1月19日的两则动态让韩春雨NgAgo技术的可重复性争议有了新进展。

这一天中午,《自然-生物技术》表示获得了与NgAgo系统可重复性相关的新数据,需要进行调查研究。韩春雨向澎湃新闻表示这是他们团队提交的,并否认了是原始数据。

紧接着,当日下午,河北科技大学官网贴出了“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与诺维信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的文章。次日,诺维信公司发表声明承认在NgAgo上达成合作。但河北科技大学和诺维信公司都在重复性问题上避而不提,只是分别表示NgAgo在“真菌表达系统”和“生产酶的微生物表达系统”上有潜力。

澳大利亚大学约翰?克汀医学研究中心的基因学家加埃唐?布尔焦(Gaetan Burgio)是最早公开质疑NgAgo实验可重复性的生物学家之一,他在小鼠受精卵中进行了实验,但未看到有基因编辑迹象。

布尔焦在接受《自然》采访时提到,诺维信有一项用于基因沉默的RNA干扰技术,布尔焦推测诺维信与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可能是找到了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沉默基因。

对于诺维信和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对《自然》表示:“这不能改变什么。韩春雨(在论文中)说NgAgo能在哺乳细胞系统中高效地进行基因编辑。那就证明这个!”

恶性前列腺癌风险高,可能与这个基因突变有关!

基因君

恶性前列腺癌风险高,可能与这个基因突变有关!

2017年3月19日讯 /生物谷BIOON /——一项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的国际研究已经揭示了一个与恶性前列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这项研究发现携带该基因突变的男性患恶性前列腺癌的风险增加了三倍,而前列腺癌人群中出现该基因突变频率在6%-14%之间。就如同BRCA突变与女性乳腺癌风险关系的发现改变了乳腺癌的治疗与预防格局一样,通过由Lunenfeld-Tanenbaum研究所开发出的血液检测方法,这个关于组织激肽释放酶6基因区域的发现将带来前列腺癌症病人护理的革命。

这项研究由西奈山医院泌尿肿瘤学学主任Alexandre Zlotta博士与Lunenfeld-Tanenbaum研究所(加拿大西奈医疗系统的一部分)研究人员及安大略癌症研究所PIPaul Boutros博士领导完成,研究第一作者为Lunenfeld-Tanenbaum研究所高级研究员Laurent Briollais博士。

这项发现很重要,因为它发现许多前列腺癌病人是伴随着前列腺癌死亡,而不是因为前列腺癌而死亡。Zlotta博士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无痛前列腺癌在男性身上出乎预料的大流行,因此急需诊断恶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名肿瘤医师,我深知一种能够帮助我的病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基因诊断工具是多么的重要。”Zlotta说道,“它将帮助大量无痛前列腺癌病人免除不必要的治疗及毒副作用,并帮助诊断恶性前列腺癌以及指导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单一检测方法可以确定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目前的PSA测试(组织激肽释放酶3,位于组织激肽释放酶6附近)只能确定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并不能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

为了确定相关的基因突变,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欧美的三组独立人群(1858名男性)的血液样品:欧洲前列腺癌筛查随机试验瑞士部分,美国前列腺癌、肺癌、直肠癌、卵巢癌大型筛查试验、玛嘉烈公主癌症中心及西奈山医院。同时他们还发现在130名来自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的病人身上,KLK6突变可以独立预测病人手术或者放疗的预后结果。(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 app.

原文出处:

Laurent Briollais et al.Germline Mutations in the Kallikrein 6 Region and Predisposition for Aggressive Prostate Cancer J Natl Cancer Inst (2017) 109(4): djw258;   doi: 10.1093/jnci/djw258

韩春雨基因编辑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基因君

韩春雨基因编辑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韩春雨基因编辑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查询截图
9月9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查询发现,韩春雨作为项目负责人的《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及应用探究》项目已经获批100万元,项目起止年月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国家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捐资。中央财政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列入预算。
澎湃新闻此前曾报道,韩春雨课题组5月2日在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可以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被认为在医药等领域有很大发展前景。
该论文发表后,韩春雨暴得大名,但国际国内学术界对NgAgo实验是否具有可重复性的问题也争论不休。
但争论并未妨碍河北当地政府和河北科技大学对韩春雨的支持。
8月31月,隶属于财政部的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名为“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采购进口仪器设备项目公开招标”的公告,该项目预算1958万元。该招标项目一位联系人曾告诉澎湃新闻:“采购的这些仪器是韩春雨的,资金也来自于他。”
日前,韩春雨供职的河北科技大学的生物工程(基因编辑)还被纳入河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基因编辑是河北科技大学作为二层次大学唯一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学科。
在河北科技大学的新生开学典礼上,韩春雨的名字出现在了校长的致辞中。9月6日上午,河北科技大学举行2016年新生开学典礼,校长孙鹤旭发表演讲,提到:“(学校)拥有一批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在科研上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特别是一批像韩春雨一样的年轻老师。(生物谷Bioon.com)

Cell Rep:基因组中的病毒基因对我们的大脑如此重要

基因君

Cell Rep:基因组中的病毒基因对我们的大脑如此重要

2017年1月20日讯 /生物谷BIOON /——数百万年来,逆转录病毒已经整合到了我们的基因组中,迄今为止,已经占人基因组的10%。一个来自瑞典兰德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发现了这些逆转录病毒基因影响我们基因表达的机制,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在人的大脑发育及神经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一些逆转录病毒对人类无害,但是其中也包含某些危险病毒,如臭名昭著的HIV。来自瑞典兰德大学Johan Jakobsson及其团队研究的病毒叫做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它们已经在人体基因组中存在了数百万年。这些病毒DNA位于一些过去被认为不重要的垃圾DNA中,这意味着研究人员应该开始关注这些DNA。

“人体控制产生蛋白的基因占2%,而这些内源性病毒的DNA占8-10%。如果事实证明这些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DNA可以影响蛋白质的产生,那么这将为我们进行大脑研究提供大量的新数据。”Johan Jakobsson说道。

而这恰恰就是研究人员发现的事实,他们发现我们基因组中的数千种病毒可能是一种叫做TRIM28的蛋白的“码头”。这种蛋白不仅可以关闭病毒基因,还可以关闭与这些病毒基因相邻的人体DNA序列,这就导致ERV的存在可以间接影响人体基因的表达。

同时这种开关机制在不同的人体中作用不同,因为逆转录病毒的DNA可以嵌入到人体基因组的不同位置。这就意味着逆转录病毒可能是进化的一种工具,甚至可能是导致神经疾病的潜在原因。事实上,已经有研究表明几种神经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精神分裂症、躁郁症)中ERV的调节功能异常。

两年前Johan Jakobsson的团队在小鼠实验中发现ERV在神经元中发挥着独特的调节作用,而最近这项发表在《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则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

就逆转录病毒而言,人体和小鼠细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人DNA中存在的许多逆转录病毒在大猩猩、黑猩猩中都不存在。它们似乎在35-45百万年前就嵌入到了人基因组中,而灵长类动物的演化谱系在此之前就发生了分裂。

“我们关于大脑发育过程的知识很多都来自果蝇、斑马鱼和小鼠的研究,然而如果ERV确实影响大脑的功能,那么我们自己的ERV或许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大脑发育。”Johan Jakobsson如是说。(基因宝jiyinbao.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编译整理,欢迎转载!点击 获取授权 。更多资讯请下载生物谷APP.

Per Ludvik Brattås, Marie E. Jönsson, Liana Fasching, Jenny Nelander Wahlestedt, Mansoureh Shahsavani, Ronny Falk, Anna Falk, Patric Jern, Malin Parmar, Johan Jakobsson.

TRIM28 Controls a Gene Regulatory Network Based o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 in Human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Cell Reports, 2017; 18 (1): 1

DOI: 10.1016/j.celrep.2016.12.010

Nature:哺乳动物基因组三维结构首次确定

基因君

Nature:哺乳动物基因组三维结构首次确定
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网站日前报道称,英国科学家从单个细胞中确定出完整保存的哺乳动物基因组的首个 3D 结构,显示了细胞核内所有染色体中的 DNA 是如何复杂地折叠在一起的。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很多人对于呈现“X”形状的染色体十分熟悉,但事实上,染色体仅在细胞分裂时呈现这种形态。英国剑桥大学和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图像组合和对 DNA 不同部位多达 1 万个测量结果,对实验鼠胚胎干细胞内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
利用这种新方法,研究人员目前已能确定细胞内部各种活跃染色体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形成完整的基因组。关于细胞内部 DNA 折叠方式的知识,能够使科学家们深入研究某些特定基因和控制其 DNA 的间隔区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染色体的结构控制基因(特定的 DNA 间隔区)在何时、以何种强度被“打开”或者“关闭”,在生物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当这种功能出现差错时将会产生疾病。
剑桥大学生化学系欧内斯特·劳厄教授 指出:“知道某特定时刻所有基因处于何处及其控制元素,将帮助理解控制和保持其表达的分子机理。未来我们将能够研究干细胞分化时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在个体干细胞发育过程中其决定是如何做出的。目前科学家对这些机理知之甚少,而对其理解则可能是认识干细胞在医药领域潜能的关键。”(生物谷Bioon)
原文出处:
Stevens, TJ et al. 3D structures of individual mammalian genomes studied by single-cell Hi-C. Nature(2017).DOI: 10.1038/nature21429.

“坏”拷贝基因使人衰老

基因君

 

“坏”拷贝基因使人衰老

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破坏正常脑衰老并可能增加对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变性病症的易感性的常见遗传变异体。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具有基因TMEM106B的两个”坏”拷贝基因的老年人在额叶皮层(与更高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区域)中显示出比具有两个正常拷贝基因的人有更大的衰老状况。

研究共同领导者Herve Rhinn –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CUMC)的Taub阿尔茨海默病和老化大脑研究所的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助理教授 – 和同事们说,他们的研究表明,TMEM106B可能是脑衰老的生物标志物,该基因甚至可以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靶点。

该团队的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Cell Systems杂志上。

许多研究已经确定了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作用的特定基因。已引起许多关注的是载脂蛋白E(APOE),其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然而,根据Rhinn,这些基因只起到小作用。”到目前为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发生变化,使你更易患脑疾病。”他说。”这让我们思考,在遗传学上,什么驱动健康的大脑衰老?”

为了帮助回答这个问题,Rhinn和他的同事分析了没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1,904个尸体解剖的脑组织。

研究人员研究了每个组织样本的转录组。

然后,团队将每个人的脑组织样本的转录组与年龄匹配个体的平均转录组进行比较,搜索大约100个基因,其表达随着年龄上升或下降。

因此,研究人员能够确定一个人的额叶皮层的生物年龄和实足年龄之间的差异。

生物年龄是指基于外观的估计年龄,而实足年龄是指实际年龄。

接下来,团队分析了每个受试者的基因组,目的是鉴定与生物学和实足年龄的差异相关的遗传变异。

坏的TMEM106B变体可以将额叶皮层老化12年

研究人员发现基因TMEM106B的变体 – 存在于大约三分之二的普通人群中 – 在大脑衰老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解释,直到65岁,该基因似乎不影响大脑老化。

详细地,研究人员发现,具有TMEM106B的两个不良拷贝基因的老年人,其生物学上比具有两个正常拷贝的基因的个体生物学大12岁。

该研究揭示了颗粒蛋白前体基因中的另一种变体,其似乎也参与脑衰老,但是研究小组注意到,该变体的效果不如TMEM106B变体强。

虽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预防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铺平道路。(生物谷Bioon.com)

百迈客Nature Genetics芥菜基因组文章解读

基因君

  
2016年9月5日Nature Genetics 在线发表由浙江大学种质创新和分子育种检验实验室的张明方教授、杨景华老师与北京百迈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部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浙江园艺植物综合生物学省级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和花卉研究所、北京蔬菜研究中心、西澳大利亚大学等合作研究的异源四倍体芥菜基因组,小编在此为大家深入的解读下这篇文章。
   
一、研究背景

百迈客Nature Genetics芥菜基因组文章解读

 
异源四倍体芥菜(AABB)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是重要经济作物,主要包括菜用和油用芥菜两大类群,种植范围较广,经济价值较大。菜用芥菜主要分布在中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油用芥菜主要分布在印度等南亚国家和地区。芥菜是”禹氏三角”中重要的一员,由白菜和黑芥杂交后加倍而来,至少发生了三次古多倍化事件,因此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是由于其为异源多倍体,相关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一直很难开展。来自浙江大学、北京百迈客等单位的团队共同合作,利用最新的测序技术(PacBio+BioNano),成功的组装出高质量的芥菜基因组图谱,为进一步改良芥菜的农艺性状提供了基础,为多倍体物种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也从多角度论证了芥菜A亚基因组起源问题,揭示了多倍体亚基因组间同源基因表达与选择机制。
 
二、研究方法
 
1、组装
 
基于文章设计,我们选取菜用芥菜的一个变种(榨菜),使用二代测序和三代测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初步组装,然后利用光学图谱进行校正,得到了一版高质量的芥菜基因组,其中contig N50 由 28Kb 提升到61Kb ,scaffold N50 由710k 提升到1.5Mb.基因组完整性达到85%。另外我们还利用二代测序技术组装了一版黑芥的基因组,基因组大小为591Mb,完整度为68%。
 
然后利用遗传图和光学图谱对A、B亚基因组进行区分,整体挂载效果非常好,A为91.48%,B为72.32%。利用光学图谱和遗传图谱对基因组进行区分,为其他多倍体物种基因组研究提供了参考。
 
2、基因组注释情况
 
在高质量的基因组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从头+同源+转录组结合的方法在芥菜基因组中获得了80050个编码蛋白的基因,其中有97.8%的基因可以注释到Nr库。另外黑芥基因组预测出来49826个编码蛋白的基因,其中94.7%可以注释到Nr。重复序列部分芥菜A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比例为44.25%,B为52.37%。
 
芥菜基因组特征情况见下图

百迈客Nature Genetics芥菜基因组文章解读

 
三、研究结果
 
1、芥菜A亚基因组起源问题
 
芥菜的基因组是异源四倍体(AABB),在”禹氏三角”中由白菜(AA),黑芥(BB)杂交后加倍形成,在演化过程中变异类型非常丰富。问题是油用芥菜的AA和菜用芥菜的AA是来自同一个亚种,还是来自多个亚种呢,这个问题就是A亚基因组的起源问题。

百迈客Nature Genetics芥菜基因组文章解读

 
如上图,a中对芥菜A、白菜A、甘蓝型油菜A进行共线性分析,可以发现其是高度共线的。
 
我们对10个菜用的芥菜、7个油用的芥菜,5个甘蓝型油菜基因组、27个白菜基因组(多亚种)进行了重测序分析,并绘制如上图b中的进化树。从b图中可以看到芥菜全部聚在一起,没有出现分散的情况,说明芥菜中A的基因组是来源于同一个亚种,属于单系起源。
 
C图中对同源物种和芥菜进行了进化树构建,并计算了芥菜分化的具体时间为3-5万年。
 
除了从群体的角度研究了芥菜亚基因组A起源问题,还从PCA聚类和Fixed SNP角度验正了单系起源的结论。
 
2、基因表达的dominance现象
 
由于芥菜基因组是异源四倍体,也就是说基因组中存在两套非常相似的亚基因组,那么在基因表达的过程中,位于两套亚基因组上的等位基因的表达模式是怎么样的呢,是一起表达,是相互抑制,还是一方占主导?

百迈客Nature Genetics芥菜基因组文章解读

 
通过计算等位基因的表达量,发现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组织之间,发现存在dominance基因,存在dominance的基因经受的选择压力大于Neutral基因(不存在dominance现象,功能非常重要,纯化作用较强,不轻易突变),但是小于Subordinate基因(作用不重要,纯化作用较小,易丢失)。
 
3、油用芥菜和菜用芥菜的选择与分化
 
通过菜用和油用芥菜群体进行选择清除分析,发现dominance的基因被筛选出来的比例较高,同时结合转录组数据,这部分基因在油用和菜用两个群体中差异表达。同时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与硫苷,脂类代谢显著相关并且存在dominance的基因组,这些基因在油用菜用群体中有各自独特基因分型。

百迈客Nature Genetics芥菜基因组文章解读

 
四、文章亮点
 
1. 多倍体复杂基因组解决方案:二代+三代+光学,组装出高质量复杂基因组;
2. 多个角度证据解决芥菜亚基因组A亚基因组单系起源/杂交起源争论:Asubgenome phylogenetic tree,PCA, polymprphism and fixed SNP;
3. 通过构建群体模型及贝叶斯方法评估多倍体芥菜形成时间上下限,为新多倍体物种形成时间估算提供新方法;
4. 从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不同处理条件,不同进化时期多个角度系统分析异源多倍体dominance 现象;
5. 通过油用菜用群体选择角度识别vegetable- and oil- use B. juncea 分化选择区域,发现与硫苷,脂类代谢显著相关并且存在dominance的基因组,这些基因在油用菜用群体中有各自独特基因分型;
6. 首次找到dominance gene 与潜在农艺性状选择相关性的证据,为多倍体物种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基因候选材料。
 
五、摘要
 
The Brassica genus encompasses three diploid and three allopolyploid genomes, bu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ly important traits via polyploidy is lacking. We assembled an allopolyploid Brassica juncea genome by shotgun and single-molecule reads integrated to genomic and genetic maps. We discovered that the A subgenomes of B. juncea and Brassica napus each had independent origins.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 subgenomes of B. juncea were of monophyletic origin and evolved into vegetable-use and oil-use subvarieties. Homoeolog expression dominance occurs between subgenomes of allopolyploid B. juncea, in which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isplay more selection potential than neutral genes. Homoeolog expression dominance in B. juncea has facilitated selection of glucosinolate and lipid metabolism genes in subvarieties used as vegetables and for oil production. These homoeolog expression dominance relationships among Brassicaceae genomes have contributed to selection response, predicting the directional effects of selection in a polyploid crop genome.
 
六、参考文献
 
The genome sequence of allopolyploid Brassica juncea and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 homoeolog gene expression influencing selection
生物谷Bioon.com)

基因改造蚂蚁揭示社会性昆虫进化之谜

基因君

基因改造蚂蚁揭示社会性昆虫进化之谜
每个蚁群都能通力协作,每只蚂蚁东奔西走,同时与其他兄弟姐妹密切合作,完成指定任务。因此,蚁群有时也被称为“超个体”。现在,研究人员分析了世界上首只基因改造蚂蚁,发现蚂蚁的社会性主要依赖其嗅觉。该发现为了解昆虫社会性行为如何进化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是实验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突破性进展。”未参与该研究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行为生物学家Bert H?lldobler说。在这之前,没有人成功制作出基因改良蚂蚁用于研究。
通常,社会性昆虫具有不同的社会等级与分工,是研究行为和社会性进化的重要模型。 早在达尔文时代,生物学家就被社会性行为的进化深深吸引了。
蚂蚁和人类等非常不同的生物体都生活在紧密团结的群体中。以色列研究人员就曾观察到,一群蚂蚁合作将一块 “巨型”的食物弄回“家”,后方的蚂蚁向上“抬”,前方的蚂蚁则是向前“拉”。搬食物的蚂蚁越多,回家的速度也就越快,负责“校准”方向的是中途不时加入团队的“新队员”。每次有新蚂蚁加入搬运团队,它们的行进路线就会有所调整,且“老队员”都会按照“新队员”行进的方向前进。整个蚂蚁团队就在这样不断的校准前进中,将食物搬回了家。
另外,蜜蜂研究也提供了基因如何影响这种社会化的线索,但要确定蜜蜂和蚂蚁等昆虫的这些基因的机能十分困难。部分原因是研究人员没有好方法打断目标基因——虽然这在小鼠中容易做到,或者精确地搜寻出涉及的基因。
此外,社会性昆虫尤其难以基因改造。瑞士洛桑大学进化生物学家Laurent Keller表示,即便科学家能够修改一个个体的基因,但“蚂蚁的卵子非常敏感,并且在没有工蚁的情况下难以培育”,因此人们很难获得能存活下来的转基因蚂蚁卵。而且,社会性昆虫的生命周期十分复杂,这也使得人们很难在何时的时间范围内获得大量的转基因后代。
于是,美国纽约城洛克菲勒大学进化生物学家Daniel Kronauer将目光转向了一种无性繁殖蚂蚁——无性生殖行军蚁。无性生殖行军蚁属于猛蚁亚科,它能捕食蚂蚁并袭击其它蚂蚁的巢穴,其蚁群的一个生活周期包括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繁殖,另一阶段是捕食和保育。与其他蚂蚁种群不同,这种矮壮的行军蚁的蚁群中没有蚁后,它们的后代全部都是由全能型的工蚁通过无性生殖产生。
这意味着,一旦研究人员修改了单个蚂蚁的基因,就能很快培育出一个转基因链。“对于绝大多数的蚂蚁种群而言,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实现。”Kronauer说,由于处理卵子和幼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获得一个普通蚂蚁的转基因株需要数年,但这种蚂蚁是无性繁殖的,“就给了我们一条捷径”。
为了修改无性生殖行军蚁的基因,Kronauer团队的Waring Trible和Leonora Olivos-Cisneros使用了CRISPR技术,虽然这种基因编辑技术能让科学家更容易地改编基因。
之前,研究人员发现,同一蚁巢的行军蚁基因型非常相近,它们通过一种叫做中部融合自体受精的无性生殖方式进行繁衍。科学家可以把蚁群转移到实验室中养殖,并且可以控制每个蚁群的大小。此外,无性生殖行军蚁蚁群生活周期的同步交替也使得研究者可以对工蚁的年龄作很精确的控制。
新研究中,Trible破坏了一个名为orco的基因,该基因能为维持蚂蚁触角内的气味敏感神经细胞机能提供必要的蛋白质。这些名为气味受体的细胞是若干感觉器官的一种,能探测信息素。而蚂蚁等动物会使用这种化学物质进行交流。蚂蚁的气味接收器可能比其他动物更多,至少有350个,相比之下果蝇只有46个。因此研究人员怀疑这种感受器与蚂蚁复杂的社会体系有关。
结果,转基因蚂蚁的行为和大脑解剖研究显示,气味受体数量增多确实起了一定作用。研究人员近日在bioRxiv上报告称,年轻的成年蚂蚁在第一个月中更趋向于与蚁巢伙伴待在一起,而转基因蚂蚁却立刻四处行走。而且,转基因蚂蚁也无法探知其他蚂蚁留下的线索,但相互团结和找寻线索是蚂蚁种群能维持的重要行为。
更令人惊讶的是基因修饰对大脑的作用。各种类型的气味受体的神经末梢都会与肾小球簇接触。有研究组曾敲除果蝇的orca基因,其肾小球却不会受影响。但对于蚂蚁而言,改造后的蚂蚁没有形成肾小球。这与敲除小鼠大脑中的类似基因后产生的结果一致。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行为基因学家Gene Robinson表示,该成果“令人瞩目”,这让人们有机会对比不同物种的大脑发育,以便科学家弄清社会性动物复杂行为背后的脑进化机制。(生物谷 Bioon.com)

基因编辑技术可“定制婴儿”,你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吗?

基因君

基因编辑技术可“定制婴儿”,你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吗?

如果一位医生告诉你,在婴儿出生以前,就可以采用基因编辑技术,根据你的意愿为其”定制”发色、肤色,乃至智商–你会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吗?

自诞生以来,基因编辑技术既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那么,基因编辑技术原理是什么?最新研究进展如何?这把”神奇的剪刀”究竟有什么用?

让我们来听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魏文胜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黄志伟这两位教授怎么说。

基因编辑咋编辑

如同对文本进行修改一样,首先把错误或想要修改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使用工具,插入、删除或者改写一段”文字”

了解基因编辑的原理,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它能控制生物的性状,支持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自DNA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进行”基因编辑”,比如培育更高产的小麦、选育毛色更可爱的宠物……这些懵懂的”原始实验”从未间断。

专家介绍说,基因编辑就是特异性地来改变目标基因序列的技术。如同对文本进行修改一样,首先要把错误或想要修改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使用工具,按照修改的意图,插入、删除部分词句或者改写一段”文字”。当然,基因编辑是在细胞内对基因序列进行类似的操作,过程更加复杂:首先需要用一种复合体把目标基因序列特异性地识别出来,以避免”伤及无辜”;复合体再将DNA的双链剪断,在目标基因序列上制造断裂端,这时细胞自身的DNA修复机制马上会启动,对断裂端进行修复,让它重新连接起来。如果在修复过程中,有一个”模板”存在,细胞就会以此为标准进行修复,基因编辑就此完成。

这种能切割的复合体必须是一把自带”导航系统”的”剪刀”,即包含DNA识别区域和DNA切割区域。”剪刀”在基因编辑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找到更好用的”剪刀”一直是基因编辑的主要任务。

这把”剪刀”就是人工核酸酶。20世纪90年代,锌指核酸酶(ZFNs)出现,该技术由锌指蛋白实现对DNA的识别,由核酸酶进行精准切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锌指核酸酶技术已应用于果蝇、斑马鱼、大鼠、小鼠等多种模式动物的遗传研究,成功实现了基因的修饰。2005年,它还首次实现了对人类细胞基因的定点修饰。然而,锌指核酸酶的精确度要建立在庞大的锌指表达文库之上,从中筛选出锌指蛋白,耗时费力,成本也高,因此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另一把”剪刀”是类转录激活因子核酸酶(TALENs),理论上它可以实现对任意基因序列的编辑,原理与锌指核酸酶技术相似。虽然它在筛选、构建方面要容易一些,但同样比较繁琐,还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魏文胜指出,虽然锌指核酸酶、类转录激活因子核酸酶的使用门槛比较高,但是在一些领域如基因治疗中,仍然有重要的价值。

CRISPR为何火

CRISPR是一个平民化的”神奇剪刀手”,更便宜、更便捷、靶向更加准确

让基因编辑真正变得简便好用的,是一把叫CRISPR的基因”剪刀”。

细菌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和大多数生物一样,细菌也会受病毒感染,使其成为正常细菌的杀手–噬菌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细菌逐渐有了自己的应对之策–免疫系统。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人员在观测大肠杆菌时发现,在细菌基因的尾端,有一些看上去很奇怪的重复序列。这些序列随后被命名为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病毒性感染就像定时炸弹,在它”爆炸”之前,细菌只有很短的时间来处理,而CRISPR就是一个”拆弹专家”。

CRISPR是如何”拆弹”的?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些重复的序列之间总是由一些很古怪的间隔区(spacer)隔开,这些间隔区之所以看上去很古怪,是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细菌自身所有的东西,而是从噬菌体病毒的DNA上”剪”下来的小片段。简言之,细菌细胞产生CRISPR相关蛋白(Cas蛋白),在病毒入侵之后,Cas蛋白便会结合到病毒DNA上,从上面”剪”下一块病毒DNA,然后将其转运到细菌细胞的基因组,插入其中,使之成为一处”间隔区”。从此以后,细菌细胞便会利用这一间隔区来识别与之相对应的病毒,实现对病毒再次入侵的免疫应答。更神奇的是,CRISPR系统还可以将获得的部分DNA片段整合进基因组,形成记忆并遗传,从而可以保护后代的细胞免受病毒的攻击,就像随身带了一张基因的”疫苗接种卡”。

“科学家很快意识到,基于这种精确的靶向功能,CRISPR/Cas9系统可以被设计开发成一种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只要将被编辑的细胞基因组DNA看作病毒或外源DNA就可以了,从而使我们可以利用RNA(核糖核酸)来引导Cas9蛋白实现对多种细胞基因组的特定位点进行修饰。”黄志伟说。

在CRISPR/Cas9技术中,基因编辑的实现需要这两个工具–向导核糖核酸(gRNA)和Cas9蛋白,其中Cas9蛋白具有切割DNA片段的功能,可使DNA发生双链断裂,进而诱导细胞产生DNA 损伤修复。gRNA与Cas9蛋白结合在细胞中,会形成复合体,它会”检索”细胞中所有的DNA,找到与其内部gRNA的序列相对应的位点,然后连接,让Cas9蛋白质精确地把相关DNA”剪”掉,从而实现了对细胞中目标基因的编辑。”打个比方,CRISPR系统相当于一枚导弹,gRNA相当于它的引导部,而蛋白就相当于它的战斗部。剪切不同基因的时候,只要改变gRNA的序列就可以了。”黄志伟说。

与锌指核酸酶、类转录激活因子核酸酶技术相比,CRISPR技术显得非常”平民化”,它无物种限制、成本低、易上手、实验周期短、靶向更加准确,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科学家希望用这种技术对人类的基因进行编辑,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也希望将这种技术用到作物的改良之中。

“事实证明,CRISPR技术非常强大,因为它改写的是底层的密码。”魏文胜说。横空出世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被《科学》杂志评为2015年最重要的”突破性发现”,并被科学家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编辑不能滥用

这一技术利器不能”为所欲为”,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原则和标准

大红大紫的CRISPR技术把基因编辑带到了”十字路口”。”首先是技术本身的问题。就CRISPR技术来说,虽然它很好用,但是基因’剪刀’并不是越锋利越好,既然它能够’中靶’,就同时存在’脱靶’的可能,’滥杀无辜’的情况不能完全避免。”魏文胜说。

更让科学家担心的是,由于人类基因组也可以成为CRISPR的编辑对象,与此相关的伦理和安全准则相对滞后,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定制婴儿”,如果对人类的胚胎进行编辑,一些来自父母的遗传疾病可以被消除,父母缺乏的基因也可以被添加。

魏文胜认为,目前对一些技术的讨论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比如定制一个”高智商”的婴儿,影响人类智力的基因有很多,改变哪个基因或哪几个基因会提高人的智力?这方面的知识尚不具备,而伦理问题也确实需要谨慎。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技术的监管和引导问题,把技术引导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为此,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医学院成立了由全球22位学者组成的人类基因编辑研究委员会,就人类基因编辑的科学技术、伦理与监管开展了全面的研究,并于今年2月向全世界正式发布其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人类基因编辑这一技术利器不能”为所欲为”,必须”按规矩行事”,严格遵守相关原则和标准。

对于体细胞基因编辑,报告提出4条原则:利用现有的监管体系来管理人类体细胞基因编辑研究和应用,限制其临床试验与治疗在疾病与残疾的诊疗与预防范围内,从其应用的风险和益处来评价安全性与有效性,在应用前需要广泛征求大众意见。

报告还提出,各国可以参照本研究的成果与建议,结合自身国情及现有法律,来制定人类基因编辑的管理条例,甚至立法。黄志伟说:”技术本身的前景非常好,下一步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也要跟上,保证在一定的框架内让基因编辑更好地服务于我们。”

“基因编辑技术如果使用不当,的确有可能造成一定的风险。”魏文胜表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正因为如此,才应该更多地去了解并掌握这项技术–我们对它的了解越多、越充分,才有更大的机会将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基因宝jiyinbao.com)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