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Genome Research:加强版CRISPR-Cas9:可更精准编辑基因!脱靶效应大大降低!

基因君

2018年2月7日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基因疗法是治疗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的一种新型策略。一种基因疗法涉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直接修复缺陷基因。尽管它具有治疗潜力,但是也会导致不想要的甚至是有害的基因错误,因而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在一项最近发表于《Genome Research》上的新研究中,来自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改进版的CRISPR-Cas9系统,能够在显著降低编辑错误的情况下进行基因编辑。

Genome Research:加强版CRISPR-Cas9:可更精准编辑基因!脱靶效应大大降低!

图片来源:Cancer Research UK

CRISPR-Cas9系统通过将Cas9蛋白(切割DNA)和短的引导RNA(sgRNA,告诉Cas9该切割的地方)结合发挥效应。这两种分子结合在一起可以靶向基因组中的任何基因进行编辑。但是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靶向编辑基因实现特殊的基因变化。

“Cas9切割DNA的两条链,可以把靶基因切割成两段。”该研究主要研究员Shinichiro Nakada说道。“细胞会尝试通过将两段DNA连接在一起修复这些损伤,但是结果却并不精准,常常带来意外的突变。”

细胞具有一套精准修复系统,可以使用DNA作为模板修复损伤。这个模板可以使细胞更精准地修复DNA。因此通过引入外源DNA给细胞提供不同的模板,可以精准修复缺陷基因。

“问题在于Cas9切割很难以精准的方式修复。”Nakada说道。“因此我们使用了一种改进版的Cas9,仅仅攻击一条链。我们发现当我们把靶基因和供体DNA结合后,我们能够更精准地修复靶基因。”

研究人员发现与传统技术相比,这项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意外的基因突变。在一项实验中,传统技术在超过90%的情况下都会产生意外突变,而这项新技术产生意外突变的情况低于5%。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精准技术并没有牺牲基因编辑的效率。

“我们的研究是一个概念验证性研究,我们发现靶基因攻击可以在不切割DNA的情况下更精准进行基因编辑。”Nakada补充道。“精准Cas9系统可能以一种更有效、精准的方式治理一系列疾病。我们很高兴我们现在的技术能够与基因编辑技术结合在一起。”(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Kazuhiro Nakajima, Yue Zhou, Akiko Tomita, Yoshihiro Hirade, Channabasavaiah B. Gurumurthy, Shinichiro Nakada. Precise and efficient nucleotide substitution near genomic nick via noncanonical homology-directed repair. Genome Research, 2017; DOI: 10.1101/gr.226027.117

Nat Commun:早年间调节特殊基因的表达或能改善成年后饮食诱导的肥胖症

基因君

2018年3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东京医科牙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基因Fgf21一旦在个体早年间建立DNA的甲基化状态,其就会影响个体成年期的肥胖。

Nat Commun:早年间调节特殊基因的表达或能改善成年后饮食诱导的肥胖症

图片来源:Department of Molecular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几十年以来,科学家们认识到了良好的营养对于儿童早期发育的重要性,但早年间的营养经历或许会对个体后期生活中的机体体重产生深远和长期的效应,比如,因孕期或泌乳期营养不良导致的个体早年间营养状况不佳或许会被作为表观遗传记忆被储存到后代的基因组中,同时这种效应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从而就会增加个体后期生活中患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比如肥胖症等;如今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生物科学中发展最快且最复杂的研究领域之一。

此前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从产后开始哺乳,乳汁或许会充当一种配体来激活细胞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其是肝脏脂质代谢的关键转录调节子,同时研究人员还表示,围产期期间给予小鼠合成性的PPARα配体就能够激活后代机体肝脏中脂肪酸β氧化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下降,DNA甲基化是细胞用来控制基因表达的特殊表观遗传学机制。

相关研究结果就能促进研究人员深入阐明是否PPARα的DNA甲基化状态能够靶向作用基因的表达,在早年生活中其能够以一种PPARα依赖性的方式被调节并建立,同时还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研究者Koshi Hashimoto表示,当前研究中,利用对DNA甲基化的全基因组分析,我们鉴别除了一系列PPARα靶向基因,在围产期期间,这些基因会经历配体激活的PPARα依赖性DNA去甲基化阶段,同时其DNA甲基化状态还会持续到成年期。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提出证据表明,PPARα依赖性的基因Fgf21的去甲基化作用会在出生后小鼠机体的肝脏中发生,而且一旦这种状态被建立的话其就会持续到个体成年期,并且对基因表达的水平施加长期效应以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部分原因可能是饮食诱导的肥胖效应发生了减弱。文章中研究人员首次详细分析了特殊基因在个体一生中的DNA甲基化状态。

最后研究者Yoshihiro Ogawa表示,考虑到PPARα在哺乳期或许能作为乳汁的感测器,似乎哺乳期能为PPARα依赖性Fgf21的去甲基化作用提供一个关键的时间窗口来响应母体环境,Fgf21的甲基化作用能够代表一种表观遗传记忆的形式,一直持续到成年期,同时其在个体肥胖症的发育程序化(developmental programming)过程中似乎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Xunmei Yuan, Kazutaka Tsujimoto, Koshi Hashimoto, et al. Epigenetic modulation of Fgf21 in the perinatal mouse liver ameliorates diet-induced obesity in adulthood.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doi:10.1038/s41467-018-03038-w

mBio:关键基因介导“超级细菌”的产生

基因君

2019年5月9日 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在筛选沙门氏菌的细菌基因组时,康奈尔大学的食品科学家们发现了mcr-9,这是一种新的隐形跳跃基因,具有恶魔般的强大功能,可抵抗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最后抗生素之一。
当所有其他抗感染选项用尽时,医生会使用抗生素粘菌素。但是,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对粘菌素的抵抗,威胁到其疗效。
“这种最后的抗生素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最优先的抗生素,而mcr-9基因会导致细菌抵抗它,”食品安全教授,该研究的资深作者Martin Wiedmann说。 5月7日发表在mBio期刊上。 “在治疗中,如果粘菌素不起作用,它实际上可能意味着患者死亡。如果粘菌素耐药性扩散,很多人就会死亡。”
mBio:关键基因介导“超级细菌”的产生
(图片来源:Www.pixabay.com)
联合主要作者,计算生物学家和康奈尔大学博士候选人Laura Carroll在一种食源性病原体沙门氏菌的基因组中发现了mcr-9。Wiedmann解释说,国家和国际数据库中有关mcr-9的详细信息使科学家能够开发出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这提高了我们获得预警的能力,”他说。现在可以对从食品中分离的细菌进行mcr-9测试,并且可以筛选患有耐粘菌素的细菌,其具有mcr-9。(生物谷Bioon.com)

资讯出处:New ‘jumping’ superbug gene discovered, resistant to last-resort antibiotic

原始出处:Laura M. Carroll, Ahmed Gaballa, Claudia Guldimann, Genevieve Sullivan, Lory O. Henderson, Martin Wiedmann.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Mobilized Colistin Resistance Gene mcr-9 in a Multidrug-Resistant, Colistin-Susceptible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type Typhimurium Isolate. mBio, 2019; 10 (3) DOI: 10.1128/mBio.00853-19

国际首例大菱鲆鳗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诞生

基因君

国际首例大菱鲆鳗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诞生
如同人类会受到多种病菌的侵袭一样,从鱼苗到端上餐桌,多宝鱼(学名“大菱鲆”)在养殖过程中也会遭受多种病害——腹水病和弧菌病最容易引发多宝鱼的大规模发病和死亡。
4月29日,记者从华东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教授团队针对弧菌病研发的大菱鲆鳗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MVAV6203株)近日正式获批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
据悉,这是国际上首例被行政许可的海水鱼类弧菌病基因工程活疫苗,代表着我国水产疫苗研发的综合技术水平已经跻身国际前列。
2017年,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的诞生,使得腹水病得到有效防治。据悉,“两苗联用后,多宝鱼的养殖死亡率有望被控制在10%以内,并有效降低养殖用抗生素的使用。”张元兴教授团队用历时18年的探索,在为我国现代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核心技术与产品支撑的同时,也为我国水产疫苗的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技术体系与标准模式。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但近年来病害问题日渐突出,水产动物病害种类达200余种,每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平均死亡率达30%。面对海水鱼类病害,养殖户惯用的手段便是使用抗生素。以化学药物为主的病害防控方案已经深层次影响到水环境安全、水产食品安全以及人类健康,成为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早在2001年,张元兴团队就率先布局水产疫苗的创新研究与开发,从事水产病原致病机制研究及疫苗创制工作,并在国内最早建立了基因工程减毒活疫苗的设计与开发平台,以期建立以疫苗接种为核心的病害免疫防控策略,推动水产养殖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在国家“863”计划等科技项目的资助下,“海洋鳗弧菌减毒活菌疫苗的研制”项目率先开展。
弧菌病主要病原体为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团队在建立和阐明相关毒力基因组生物信息学的基础上,利用敲除相关毒力基因片段的基因工程手段构建环境安全、经济、高效价的新型减毒活菌疫苗株。
与传统的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相比,基因缺失减毒活疫苗能够有效激发细胞和体液免疫,并能通过简单的浸泡操作完成规模化免疫接种,因而具有突出的应用优势。
减毒活疫苗的开发需要精确调控免疫保护力与生物安全性之间的平衡,因此减毒靶点的选择和组合设计是产品创制的核心。基因缺失减毒活疫苗构建开发策略中的基因缺失是其技术关键所在。
团队核心成员刘琴教授、王启要教授等在对鳗弧菌、爱德华氏菌等毒力基因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国际上细菌减毒活疫苗开发的成功经验,确立了以下几方面的减毒活疫苗构建策略:一是选取影响病原菌在宿主体内定殖能力的芳香化合物代谢途径合成基因作为基本缺失靶基因,实现病原菌无法在侵染鱼体内增殖存活的目的;二是筛选适宜的毒力因子合成基因作为缺失靶点,使其毒力合成能力丧失;三是建立并完善适用于病原菌的无标记缺失技术平台,采用该技术平台,实施靶基因的框内定向缺失,构建获得目标病原株的靶基因单缺或双缺的无标记突变株作为减毒疫苗株候选株。
历经18年的努力,团队终于在国际上率先构建成功不携带任何外源基因片段的鳗弧菌减毒活菌疫苗株——在课题组进行的田间预试验中,1万尾规模的大菱鲆幼鱼在简单浸泡免疫给药(1-3 min)后,即可实现弧菌病3个月80%以上的有效免疫保护力。免疫后经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产品质量检测,鱼体内残留毒性安全指标优于国家标准。不仅是大菱鲆,对石斑鱼、大黄鱼、牙鲆等海水鱼均具有免疫保护力。
2010年,大菱鲆鳗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研发成果转化上海浩思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协作下完成了产品的新药注册,于2019年4月正式获批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团队主要成员马悦博士、刘晓红博士、吴海珍教授和肖婧凡副教授等在病原诊断、疫苗评价、临床试验、生产应用等各个环节作出了积极贡献。
“海水鱼发病,受病原、季节、地域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两苗联用可以更加有效对病害进行防治。”据刘琴教授介绍,与中国的海水鱼疫苗屈指可数相对应的,是挪威对三文鱼疫苗的研发已经发展到7联苗、日本也实现了3联苗的突破。
据介绍,该团队目前已在布局爱德华氏菌活疫苗和鳗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的联合应用,为推动国产海水养殖动物多联活疫苗的诞生,加快推进中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作出不懈努力。(生物谷Bioon.com)

高粱基因或能防鸟

基因君

高粱基因或能防鸟
高粱中的一种基因能通过同时调节味道不好分子和有吸引力挥发物的产生,控制鸟类的进食行为。9月23日发表在《分子植物》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一名为鞣酸1的基因控制着鸟类“不喜欢”的鞣酸类化合物,以及吸引鸟类的由脂肪酸衍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这些发现可能带来新的控制策略,以保护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谷类作物。
目前几乎没有有效措施保护农田作物免受鸟类伤害,鸟类导致高粱产量损失高达52%。一些证据表明,鸟类的味觉偏好取决于高粱的各种特性,但其潜在的分子或化学基础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鞣酸1调控鸟类的进食行为——鸟类不喜欢的高粱品种含有野生型的鞣酸1基因,而鸟类喜欢的高粱品种含有突变的鞣酸1基因。
研究人员通过质谱分析发现,从鸟类喜欢的高粱品种中收获的种子,减少了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代谢物的积累。这些发现与过去的研究一致,表明鞣酸1调控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同时,从鸟类偏爱的高粱种子中检测出了23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有9种含量较高,其中一些脂肪酸衍生挥发物的含量达普通水平的30倍,而植物中的芳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能够吸引传粉者和种子散布者。此外,鸟类偏爱的高粱系在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表达量更高。
研究结果表明,单基因位点鞣酸1的基因多态性可以对植物多酚和脂肪酸代谢产生影响,并最终决定一个高粱系是否会被鸟类视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食物来源。(生物谷Bioon.com)

如何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机体白细胞来有效抵御癌症?

基因君

2019年11月29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在美国,研究人员首次利用基因编辑工具来治疗3名晚期癌症患者,同时1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现出了很大的希望,截止到目前为止,治疗似乎是安全的,而且有更多的结果有望很快发布。为了开发出了一种安全高效的癌症治疗方法,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先进的免疫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研究者将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从其体内移除,随后对这些免疫细胞进行“训练”来使其能够识别特定的癌细胞,最后再将这些细胞注射回患者体内,这样其就能有效摧毁患者体内繁殖的癌细胞了。

如何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机体白细胞来有效抵御癌症?

图片来源:guidinginstincts.com

并不像化疗或放疗(其能直接杀灭癌细胞),免疫疗法能够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使其重新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利用名为CRISPR的基因编辑工具来改变免疫细胞,使其能够重新锁定并杀灭癌细胞,利用这种技术,研究人员就能够开发出副作用较小的高效免疫疗法。笔者就是一名药剂学家和生物分子工程师,其非常感兴趣研究新型疗法的开发,笔者的实验室重点关注与编辑基因编辑器,尤其是,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器,其能更好地对癌症和其它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研究人员能将化学、生物学、纳米技术相结合,更高效、更精确地设计、控制和提供基因编辑工具。

训练免疫细胞使其能够寻找并杀灭癌症

在癌症药物试验中制造杀灭肿瘤细胞的第一步就是从癌症患者的血液中分离T细胞(一种能够抵御病原体和癌细胞的白细胞),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2名患有晚期多发性骨髓瘤和1名患有粘液样圆形细胞脂肪肉瘤(myxoid/round cell liposarcoma)的患者参与到研究中。为了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武装T细胞并增强其抗癌能力,研究人员对T细胞进行了改造,使其缺失了三个基因并增加了一个基因,随后再将改造过的T细胞注回癌症患者体内。

其中缺失的两个基因能够编码T细胞受体,该受体是T细胞表面的特殊蛋白,其能识别并结合癌细胞上的抗原分子;当这些工程化的T细胞结合这些抗原时,其就能攻击并直接杀灭癌细胞;但问题是,单个T细胞能够识别机体内多种不同的抗原,这或许就会降低其寻找并攻击癌细胞的效率,通过消除这两个基因后,T细胞就不太可能会攻击错误的靶点或宿主了,这种现象称之为自身免疫

此外,研究人员还破坏了第三种基因,即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其能有效减缓机体的免疫反应,破坏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能够改善T细胞的效率。转化这些细胞的最后一步就是添加一种基因,其能产生新型的T细胞受体,该受体能够识别并抓住癌细胞上一种名为NY-ESO-1的特殊标志物,随着上述三个基因被剔除及一个基因的添加,T细胞就能够做好有效抵御癌症的准备。

如何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机体白细胞来有效抵御癌症?

图片来源:The Conversation

CRISPR在临床试验中处于什么位置?

那么研究人员如何对T细胞进行编辑呢?他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研究,该技术能利用两个组分来发挥作用,即导向CRISPR分子能寻找并结合靶向基因位点,Cas9能够切割DNA最终使基因失活;随后研究者利用电穿孔技术(该技术能在细胞膜上产生临时孔),从而将Cas9蛋白与靶向分子(靶向三个基因)传递给数百万个T细胞。

当利用CRISPR干扰这三个基因的功能后,研究者利用一种安全失活的病毒将另外一个基因运输到T细胞中,使其能够识别癌症特异性标志物NY-ESO-1,移除数百万个细胞中这些基因的功能,并促进T细胞在体外培养皿中繁殖成数十亿个细胞,这可能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在将CRISPR修饰的T细胞注射到患者体内的前四天,研究热暖给予三位患者每人注射了几剂化疗药物来剔除其体内存在的白细胞。最终,大约有1亿/公斤个改良的T细胞被注射到了患者体内。

CRISPR未来的潜力

当注射了T细胞后,研究人员在最初28天里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随后每月进行随访,持续六个月,此后研究者每三个月对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机体出现的不良反应,比如免疫反应等;这种T细胞疗法常常会带来多种副作用,包括发烧、肌肉疼痛、头痛、意识错乱、癫痫发作、低血压、出血性疾病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目前研究人员并未在任何患者机体中发现毒性作用的迹象。

但第一位晚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60天后仍然会继续出现肿瘤,尽管对于该患者而言治疗似乎并没有那么成功,但研究者所进行的1期临床试验主要是为了测试疗法的安全性,目前研究者并未报告任何出现出现毒性表现。研究者使用串联CT扫描对第二位晚期粘液样圆形细胞脂肪肉瘤患者进行监测,该患者在治疗90天后情况比较稳定;第三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近期才开始试验,目前并没有结果;研究者表示,这种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所产生新型疗法对于癌症患者治疗并不会带来严重的毒性作用,这或许是后期研究人员进一步向临床方向研究努力的重要一步。(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49 First-in-Human Assessment of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Multiplexed Genetic Engineering of Autologous T Cells Expressing NY-ESO -1 TCR and CRISPR/Cas9 Gene Edited to Eliminate Endogenous TCR and PD-1 (NYCE T cells) in Advanced Multiple Myeloma (MM) and Sarcoma

【2】NY-ESO-1-redirected CRISPR (TCRendo and PD1) Edited T Cells (NYCE T Cells)

【3】How gene-edited white blood cells are helping fight cancer

by Piyush K. Jain, The Conversation

震惊!在我们的身体里,近三分之一的基因在男女中表达不同!

基因君

2017年11月15日/基因宝jiyinbao.com/–大多数人都知道男女之间存在遗传差异。男人有X和Y性染色体,而女人则拥有两条X染色体。我们知道,这些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男女中不同。不过最近一篇文章表明,除了X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外,还有第三个”染色体组”在男性和女性中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
这些新数据将对科学、医学甚至性别平等问题都可能带来挑战。
震惊!在我们的身体里,近三分之一的基因在男女中表达不同!
图片来源:www.shutterstock.com
人类基因组
事实上,男人和女人拥有约20000个相同的基因。他们的遗传组成中仅有的物理差别存在于性染色体上。只有男性有Y染色体。虽然X染色体在两种性别人群中都存在,但它在女性中有两个”副本”,而在男性中只有一个。
人类Y染色体仅包含27个基因。其中一个是性别决定域Y基因(SRY),它能启动一个途径使一些细胞在12周大的胚胎中发育成睾丸。
直到最近,很多人都认为只有SRY的存在与否能区分男人和女人。
如前文提到,Y染色体上还有其它26个基因,并且也许在X染色体上有另外若干个基因在女性中双倍地表达,而在男性中单倍地表达。可以推测,也许有那么几百个基因会直接受到这些X或Y染色体基因的影响,或通过它们释放的荷尔蒙受影响。
基因,蛋白和组织
基因是长链DNA的片段,由包含4个不同碱基的分子组成。这些碱基序列编码出我们身体的蛋白质。
我们的20000个基因使蛋白质有各种各样的功能。有的构成了皮肤或头发纤维,有的成为了肌肉组织,还有的在血液里运输氧气。很多蛋白都是催化基础反应的酶类,它们能把食物转变成肌肉和能量。
基因通过自身复制来行使作用;基本的DNA序列被复制成RNA分子,然后与细胞器结合大量生产出蛋白。一个基因产生的RNA越多,制造的蛋白也就越多。
现在我们可以测量出每个基因产生的RNA拷贝数量。一个非常活跃的基因可能会产生数千个拷贝,而不活跃的基因只会产生很少甚至完全不产生。
这种关于基因活性的表观遗传规律使不同身体组织变得专业化。你的肝脏和你的大脑有同样的基因,但它们表达不同;一部分基因在肝脏中活跃,而另一部分在大脑中活跃。
基因活跃度在男性和女性中的表现
Gershoni 和 Pietrokovsk在他们的新文章中研究了同样的基因在男性和女性中的活跃度。他们在544个自愿捐献的成年人遗体(357男性和187名女性)中测量了来自53个组织的18670个基因产生的RNA。
他们发现,这些基因的差不多三分之一(超过6500个)在男性和女性中表现出非常不同的活性。有些基因是只在男性或女性中活跃。很多基因是在一个性别中的活跃度远远高于另一个性别。
少部分基因在每个身体组织中的活性都表现出了性别差异。不过更常见的情况是,它们仅在一个或少数组织中存在差异。
这些表现出性别偏倚的基因大部分都不在性染色体上:只有少数在Y或X染色体上。
我们为什么会有X和Y染色体之外的第三个”基因组”在男性和女性中受到不同的控制呢?
我们现在知道,蛋白在体内通过广泛的网络工作。改变一个基因生产的一种蛋白的数量,就能通过一条长长的指挥链改变很多基因生产的所有蛋白数量。
我们也知道,荷尔蒙对基因活性具有强烈的影响。比如,睾酮和雌性激素能上调或下调生殖系统和其它身体组织的很多基因。
对物理特征的影响
性别偏倚基因的功能是非常有用的。它们大部分会影响生殖系统,我们知道这在男女中差异非常大。例如,新研究表明乳腺中女性偏倚基因表达频率最高,而睾丸中男性偏倚基因表达频率最高。
其它性偏倚基因还涉及到皮肤,体毛,肌肉,脂肪组织和心脏,这些都在身体形态学或代谢上与性别差异相关联。
一项早前的报道证实,有些性偏倚基因还涉及大脑功能,这将重新开启关于男女行为差异的争论。
对疾病敏感性的影响
这些新发现可以揭示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对疾病的敏感性经常不同,并指出治疗方法需要基于对两个性别的研究。
我们长久以来都知道,很多疾病在男性(比如帕金森氏症)或女性(比如多发性硬化症)中要比另一个性别常见得多。
这项研究表明,一些性别偏倚基因与疾病相关联。比如,一个女性偏倚基因涉及心血管内稳态和骨质疏松症,而一个男性偏倚基因跟高血压相关。
新研究还表明,一个之前被发现对药物代谢很重要的基因的表达在男女中也有很大的区别,这揭示了为什么男性和女性对药物反应如此不同。
无论你是否喜欢,现在的证据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差异比我们之前所认为的要深刻得多。
这些新发现对我们推动性别平等进程有什么意义呢?一个坏结果或许是,我们被呼吁回到陈旧的性别观念上。好的结果是,能认识到药物和治疗方法在性别上的差异。(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Moran Gershoni et al. The landscape of sex-differential transcriptome and its consequent selection in human adults. BMC Biology 201715:7 Doi:10.1186/s12915-017-0352-z
SRY gene-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Owens, Nick D.L. et al. Measuring Absolute RNA Copy Numbers at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Reveals Transcriptome Kinetics in Development. Cell Reports,Volume 14,Issue 3,632 – 647
Daniah Trabzuni et al.Widespread sex differences in gene expression and splicing in the adult human brain .Nature Communications 4,Article number:2771(2013)doi:10.1038/ncomms3771
Institute of Medicine (US) Forum on Neuroscience and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 Sex Differ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 Research: Workshop Summar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11. 2, Studying Sex Differences in Health and Disease.
Guengerich FP et al. Recent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Cytochrome P450 Function.Trends Pharmacol Sci. 2016 Aug;37(8):625-40. doi: 10.1016/j.tips.2016.05.006.

基因之后,农作物“外表”成研究新热点

基因君

基因之后,农作物“外表”成研究新热点
“归根到底,农作物收获的是表型,而不是基因型。现在急需弄清楚作物表型与基因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日前举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物表型组学研究”国际论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等国内外23位专家共同建议,希望国家作为紧急事项批准建设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
表型,顾名思义是指作物基因型和环境决定的形状、结构、大小、颜色等生物体的外在性状。表型组学就是在基因组水平上系统研究生物或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所有表型的学科。
数十年来,特异基因资源的发现及利用成为农业育种的“武功秘籍”,但是,随着多数代表性植物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束,科研人员越来越认识到植物表型研究的重要性。
“在农作物育种研究中,通过基因型进行测序、选择、定位等工作,其实是间接的,转了个弯回来,最直接的还是表型。”盖钧镒说。
“比如说,同样的作物、同样的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出来可能就不一样。”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说。
专家们认为,基因组学正在加速基因的发现,但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建立基因功能和开发新基因型,如何将基因组数据用于作物改良,都需要通过表型组学,研究表型与基因、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未来的国家竞争中,种质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争夺将更趋激烈。而表型组学作为挖掘种质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的有效手段,起跑的发令枪已经鸣响:欧洲、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先后建立作物表型组学研究机构,我国在这一领域还缺乏大型基础设施和资源统筹的举措。
“虽然我国创造了以不足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全球近1/5人口的奇迹,但是良种对我国作物增产的贡献率仅占35%左右,与国际上优良品种占50%左右的贡献率存在较大差距。”丁艳锋说,这与我国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对作物重要性状形成机制解析不深入,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组编辑等育种新技术创新不足等有密切关系。
“过去,对作物表型性状的获取,大部分是在田间‘一把尺子一杆秤’地手工操作,粗放而且不精准。”盖钧镒说。随着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和整合生物学等的兴起和发展,使得大规模、高通量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这有助于加速了解作物性状的控制机制、筛选优良的作物种质、确定和利用关键控制基因并实现分子的精确、高效设计育种。
目前,我国保存的种质资源已达45万份(约2300个物种),如何用好这些种质资源必须重视起来。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农作物种质表型和基因研究设施建设,探索基因组学理论和各种基因组学技术方法,为种质资源表型鉴定及有效保护提供新手段。
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已经建立了一个跨学科的作物表型组学交叉研究中心,涵盖了植物表型研究的所有相关领域。接下来,该校还将建设四个子设施,涉及田间和室内高通量作物精准表型鉴定,作物生长环境精准模拟控制,用于整合多级别组学(包括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表型组学等)的大数据中心等。
记者了解到,“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专家认为,在表型组学研究领域,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几乎同步,而且我国有庞大的农业体系和市场需求,如能加速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必将促进相关的表型研究,中国将很快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生物谷Bioon.com)

Nat Genet:重大突破!发现200个非编码基因突变可导致癌症!

基因君

2018年4月5日讯 /生物谷BIOON /——人体基因组中98%的DNA都不会编码蛋白质。与癌症相关的大量基因突变都发生在这些非编码区域,但是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如何影响肿瘤生长和发展。现在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医学院和MOoores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非编码DNA中几乎有200个突变在癌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一个突变都代表着一个治疗癌症的新靶标。这项研究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Genetics》。

Nat Genet:重大突破!发现200个非编码基因突变可导致癌症!

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大多数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基因区域,但是很难知道其中很多基因突变是否在癌症中发挥作用。”该研究通讯作者、UCSD教授Trey Ideker博士说道。“我们第一次发现了非编码DNA区域有接近200个突变在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比我们之前知道的要多199个。”

当医生和科学家们提到“癌基因”时,他们通常指的是那数百个已知的突变后就会直接促使肿瘤形成和生长的基因。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后,它们会关闭这些基因原本编码的蛋白质或者产生错误的蛋白质。对于其中一些癌症相关基因突变而言,可以通过特异性靶向这些突变来抑制癌症生长,这也就是所谓的个性化/精准医疗。

Ideker及其研究团队对肿瘤中所有其他的发生在非编码区的基因突变感到好奇。几乎没有病人携带相同的这类基因突变。因此所有这些突变发挥什么功能?它们仅仅是噪音么?或者它们具有功能?不同病人之间的突变有什么不同?

研究人员此前尝试通过NIH包含超过15000种人类肿瘤信息的基因信息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找出答案。最终他们只找到了一个非编码区的基因突变似乎在癌症中发挥着作用。

据Ideker所说,过去的研究都没有将非编码突变与癌细胞行为联系在一起。他的团队也依赖于TCGA,他们比较了930例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健康组织,同时他们还进行了额外的操作。

“秘密在于寻找基因表达的差别。”Ideker说道。

在发现了近200个突变会改变基因表达之后,研究团队在实验室检测了其中三个。他们在细胞中实现了这三个突变,结果发现了相同的基因表达变化。

“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就是一个非编码区突变影响一个叫做DAAM1基因的表达。”该研究第一作者、Ideker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Wei Zhang说道。“激活DAAM1使癌细胞更恶性,更容易侵入周围组织。”

接下来,研究人员将尝试将这些非编码突变和编码突变结合起来,确定是否有某些特定亚型的乳腺癌具有相同的编码和非编码基因突变。他们的目标是根据这些信息找出应对策略,例如是否具有特殊突变模式的病人可以提供诊断和预后的线索,或者带来新的治疗方式。(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Wei Zhang et al, A global transcriptional network connecting noncoding mutations to changes in tumor gene expression, Nature Genetics (2018).  DOI: 10.1038/s41588-018-0091-2

抗性基因土壤食物链传递取得进展

基因君

抗性基因土壤食物链传递取得进展
抗性基因(ARGs)的扩散与传播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但人们对其在自然食物网和生态系统中传播的了解仍然有限,且ARGs的扩散可能受到食物网中动物及营养关系的重大影响。跳虫和捕食性螨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丰富的两种土壤小节肢类动物,在土壤食物网中占据着重要的营养级地位,在土壤生态过程中(如凋落物的分解和碳氮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各样的食物(如猪粪,凋落物,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线虫等)能够被跳虫取食;同时,它自己也是各种捕食者(如捕食性螨)的猎物。捕食性螨对跳虫的捕食可能导致ARGs的营养级转移,增加捕食性螨中病原菌获得耐药基因的机会。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土壤动物抗性组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更没有研究揭示捕食性螨微生物组中ARGs的丰度与多样性,以及粪肥对土壤食物链中ARGs营养级转移的影响。
鉴于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团队,通过构建跳虫—捕食性螨模式土壤食物链,研究了抗性基因在施加猪粪的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传递规律。研究发现,猪粪来源的ARGs会通过猎物跳虫传递到高一营养级的动物捕食性螨体内。猪粪的添加会增加土壤跳虫微生物组中ARGs的检出数与丰度。随着猎物跳虫微生物组中ARGs的增加,捕食性螨微生物组中的ARGs也随之增加。此外,猪粪改变了跳虫和捕食性螨微生物组的组成与结构,并降低其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细菌群落和MGEs是土壤模式食物链中ARGs营养级转移的两个重要驱动因素,分别解释了所有ARGs变异的50.63%和10.66%。这些结果表明,ARGs的食物链传递对土壤生态系统中抗性基因的扩散具有重要贡献。
相关成果以Trophic Transfer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a Soil Detritus Food Chain 为题发表于Environ. Sci. Technol. 2019, 53, 7770-7781。城市环境所博士生朱冬为第一作者,研究员朱永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中科院先导专项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