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Nat Commun:突破!靶向这11个促转移基因可完全抑制癌细胞转移

基因君

2018年6月26日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转移是癌症最致命的原因,而目前的治疗策略却无法靶向它的限速步骤。过去我们知道肿瘤细胞进入血液(也叫作内渗)的能力高度依赖于肿瘤细胞体内的移动能力,这使得这个过程成为了极具吸引力的抗肿瘤靶标。

Nat Commun:突破!靶向这11个促转移基因可完全抑制癌细胞转移

图片来源:Melissa Fabrizio

为了系统性研究影响肿瘤细胞在体内肿瘤微环境中运动能力的基因,来自阿尔伯塔大学肿瘤学系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基于鸡胚中人肿瘤转移的活体成像,建立了一种新的体内定量筛查转移相关基因的平台,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Quantitative in vivo whole genome motility screen reveals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s to block cancer metastasis”。

通过使用这个平台对肿瘤全基因组shRNA文库进行筛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维持肿瘤细胞体内移动能力必需的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与人肿瘤的转移风险紧密相关。

通过使用RNAi技术抑制这些基因的表达,研究人员几乎完全(>99.5%)抑制了肿瘤的体内瞬时转移。

总的而言,这项研究发现了肿瘤转移关键步骤中必需的基因靶标,将为防止、诊断和治疗肿瘤转移带来新思路。(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Konstantin Stoletov et al, Quantitative in vivo whole genome motility screen reveals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s to block cancer metastasi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DOI: 10.1038/s41467-018-04743-2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三大热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基因君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三大热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是对某一核苷酸序列中的特定基因位点进行人为改变,插入、删除、替换或修饰基因组中的特定目的基因使其表达性状改变的一种新兴分子生物技术。CRISPR- Cas9作为一种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定向敲除肿瘤免疫检查点分子或者通过快速简便的基因编辑,而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其显着降低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操作难度,同时也极大促进了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发展。因此,本文就其在CAR-T、免疫检查点、抗体靶向疗法这三大主要肿瘤免疫疗法中的应用进行简要论述。
在CAR-T疗法中的应用
CAR-T细胞免疫疗法是多肿瘤免疫疗法中最热点的研究内容。CAR-T技术通过基因编辑获得修饰后的T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并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防御能力。
提高CAR-T细胞的制备效率
CAR-T疗法通过采集患者的T细胞进行基因修饰,成为CAR-T细胞后输入患者体内,过程用时长、难度高且成本大,还有T细胞自身的治疗数量限制。而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明显提高CAR-T细胞的制备效率,其对一个正常的免疫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在引入CAR序列时去除T细胞内源性αβT细胞受体基因和人白细胞抗原 I(HLA I)类编码基因,以防止用于不同患者时产生抗宿主反应。
提高CAR-T细胞的功能
CRISPR-Cas9 技术也可以通过敲除编码信号分子的基因或T细胞抑制性受体的基因来提高CAR-T细胞的功能。
CAR-T细胞疗法的抗肿瘤疗效显着,但只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受体,而肿瘤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T)细胞能够通过基因修饰表达特异性受体,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经I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呈递的抗原肽从而识别胞内特异性分子。但受体T细胞中存在的内源性TCR与修饰后的TCR可能会存在竞争反应,因此采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制备TCR、HLA I 类分子和PD1缺失的CAR-T细胞,使其异体反应降低又不引起抗宿主疾病,体内抗肿瘤疗效也得以提升。
其还能通过敲除免疫共抑制通路或信号分子的基因(如CTLA4、PD1)提高CAR-T细胞的功效。
科学家运用CRISPAR-Cas9 技术有效地对CAR-T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得到多基因敲除CAR-T细胞,防止免疫调节物对 T细胞活化与增殖的影响,成功提高CAR-T细胞对免疫细胞的防御作用,更好地发挥抗肿瘤疗效。
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Recombinant DNA Advisory Committee批准的由Carl June教授领导的一项CRISPR临床试验。在该试验中,研究人员将利用CRISPR-Cas9在靶向黑色素瘤的CAR-T中敲除编码PD-1的基因以及内源性T细胞受体的基因,敲除PD-1之后,CAR-T的杀伤性更强。
2017年12月,中国科学院王皓毅团队在Frontiers of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名为CRISPR-Cas9 mediated LAG-3 disruption in CAR-T cells的文章,该研究团队建立了利用CRISPR-Cas9系统在T细胞或CAR-T细胞中高效敲除LAG-3基因的方法,其发现敲除LAG-3的CAR-T细胞能够维持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释放和体内外抗肿瘤功能。
美国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技术运送CAR基因到T细胞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上,利用这种方法构建出更加强效的CAR-T细胞。而这些CAR-T细胞不容易耗竭,能够长时间地持续发挥抗肿瘤作用。
来自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对人类T细胞进行了改造,去除了CD7和T细胞受体α链(TRAC)表达,这是一种针对CD7+ T细胞恶性肿瘤,避免了“自相残杀”的CAR-T细胞疗法(UCART7)。其在保护正常T细胞的情况下,对癌性T细胞发起攻击。其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基因编辑改造的以CD7为靶点的T细胞治疗组的小鼠,中位生存期为65天,而接受对照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仅有31天。研究结果于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子刊Leukemia上,
CRISPR技术在CAR-T细胞的基因修饰方面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还存在两个限制性问题:
CRISPR技术导入T细胞的方法不能使普通细胞正常增殖,限制了细胞培养和富集过程。导入方法中,非整合转染方法虽安全但效率低,整合转染的方法效率较高但其安全性不能保证。
CRISPR编辑系统存在脱靶现象,一旦发生脱靶,将导致非靶标基因的改变或调控元件的破坏,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因此CAR-T细胞的精确编辑和高效导入是基因编辑技术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
在免疫检查点中的应用
PD-1和CTLA-4是如今十分熟知的免疫检查点,能显着抑制T细胞的活性,进而使得肿瘤细胞易于逃逸机体免疫机制,导致T细胞治疗效果较差。目前为了更好发挥T细胞肿瘤治疗的疗效,利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阻断抗体是常用的阻断免疫调节物对T细胞的免疫应答抑制有效方法。
其中通过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敲除参与免疫负调节的基因,也能达到同样的抗肿瘤效果,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利用电穿孔方法将Cas9和sgRNA导入T细胞并敲除PD-1基因,使其表达减少,长时间的体外培养过程中没有发现PD-1对T细胞活化的影响,使T细胞更好地发挥其抗肿瘤疗效。这种新的阻断疗法常常与过继性T细胞免疫疗法结合使用,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
CAR-T领域的先驱者Carl June教授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证实,体外和动物模型研究中,用CIRSPR技术敲除TCR和B2M这两个和免疫排除有关的基因后,T细胞同种异体反应性降低,且没有导致GVHD。
此外,中国和英国科学家也发现,用CRISPR敲除TRAC (T cell receptor alpha constant chain)后可以构建的通用型CAR-T。
同时,这些进展表明了利用靶向基因编辑技术敲除免疫检查点已是改进CAR-T治疗实体瘤非常有希望的策略。
在抗体靶向疗法中的应用
肿瘤细胞表面表达了与正常细胞不同的抗原,而这些抗原可以作为单克隆抗体识别的靶点,被抗体识别并结合,引起肿瘤细胞的死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目前,FDA已批准的许多抗体类药物,如抗HER2抗体、抗CD20 抗体、抗VEGF 抗体等。
鉴定肿瘤细胞表面的潜在特异性靶点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鉴定肿瘤细胞表面的潜在特异性靶点,进一步发展抗体的靶向治疗应用。Steinhart等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具有RNF43 突变的胰腺导管肿瘤细胞之间进行全基因组筛查,发现Frizzled-5受体在胰腺肿瘤细胞的生长中起着关键作用。特异性结合Frizzled-5的抗体能够明显抑制荷瘤小鼠中癌细胞的增加。
近日,来自耶鲁大学的陈斯迪研究团队开发出筛选CD8+T细胞上与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基因的CRISPR系统,并找到与肿瘤浸润相关以及发挥CD8+ T细胞毒性杀伤的关键基因,其发现名为DHX37基因能抑制CD8杀伤T细胞对小鼠肿瘤的反应,敲除CD8+ T细胞中该基因后,CD8+ T细胞在体内具有更强的肿瘤杀伤能力。
抗体的制备
另外,CRISPR-Cas9 不仅可以鉴别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靶点,同时也在抗体的制备中发挥着作用。根据抗体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不同,对应的抗体可分为IgG、IgA、IgM、IgD 和IgE五类,在激活补体系统、激活效应细胞以及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方面这五类抗体均存在差异,在肿瘤的抗体靶向治疗中也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抗体类型转换使抗体多样化,更多地应用于抗体的靶向治疗。B细胞特异性胞苷去氨酶(AID)参与了抗体类别转换的过程,Ig基因发生类别转换最重要的步骤是DNA双链的断裂,断裂一般是由B细胞特异性酶如重组激活基因蛋白 1/2(RAG 1/2)和AID启动。
研究者们运用 CRISPR-Cas9技术编辑人类和小鼠的Ig基因,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IgM+小鼠B细胞、杂交瘤细胞及人的B细胞重链恒定区基因高效DNA断裂,故发生类转换重组,实现IgM-IgG-IgA 的抗体类型转换。通过CRISPR/Cas9 技术,可靶向编辑杂交瘤细胞或者B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的基因,获得特定类别的抗体,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抗体的抗原结合片段(Fab)分子量小,更易渗透进入肿瘤组织,在肿瘤的抗体靶向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有研究了获得只分泌抗体 Fab 片段的杂交瘤细胞,利用CRISPR-Cas9 技术删除小鼠杂交瘤细胞的Fc段的基因,便可以更为高效简便地获得抗体的Fab片段,并易与其他药物偶联进而渗透入肿瘤组织,抗肿瘤效果更为显着。
结语
由于CRISPR-Cas9技术操作过程中存在脱靶效应以及细胞内递送效率低的问题,其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存在限制,如何在不影响CRISPR-Cas9 的简便性和高效性的同时又可以有效地降低其脱靶效应发生率,提升其对免疫细胞的转染效率,达到理想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效果,这也将是科学家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但不可否认的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该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将会使其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基因研究,同时促进抗肿瘤免疫的临床治疗。(生物谷Bioon.com)
小编推荐会议  2019无锡国际生物医药论坛暨第九届Cell Death & Disease国际研讨会-新药研发

基因疗法治疗大便失禁!安斯泰来与Juventas达成全球战略合作

基因君

基因疗法治疗大便失禁!安斯泰来与Juventas达成全球战略合作
2018年11月27日讯 /生物谷BIOON/ –日本药企安斯泰来(Astellas)近日宣布与Juventas Therapeutics公司就后者开发的基因疗法JVS-100达成了一项独家全球(不包括中国)选择和授权协议。JVS-100是一种非病毒性基因疗法,可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SDF-1是一种天然存在的信号蛋白,可激活内源性组织修复信号传导通路。
此次协议,将授予安斯泰来开展研究并推动JVS-100通过IIa期临床研究、以及从Juventas收购JVS-100以进一步开发和商业化的选择权。目前,安斯泰来计划将开发工作的重点放在大便失禁(FI)的治疗上。
大便失禁(FI)即肛门失禁(copracrasia),是指不能随意控制排便,直肠内容物不自主地流出肛门外。该病虽不直接威胁生命,但造成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严重地干扰正常生活和工作。该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年老、肌肉或神经损伤以及分娩。目前,该病的治疗尚无标准,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JVS-100是一种DNA质粒,不具有免疫原性,被设计为直接递送至损伤组织部位。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其安全性和允许重复给药的能力。在FI动物模型中,肌肉注射JVS-100可促进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组织学改善。
安斯泰来首席战略官Naoki Okamura博士表示,“安斯泰来致力于探索各种合作机会,将尖端的科技进步转化为对患者的价值。我们期待着进一步调查JVS-100作为全球IF患者的一种潜在的再生疗法的潜力。”
Juventas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ahul Aras博士,“在多项临床研究中,JVS-100表现出很好的耐受性,并已证明具有恢复内在再生过程和恢复组织功能的潜力。我们很高兴与安斯泰来合作推进治疗IF患者的临床计划。”
根据协议条款,安斯泰来将支付一笔未披露具体数额的预付款,并考虑选择权。安斯泰来将资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并负责与Juventas合作开展研发工作,调查JVS-100治疗FI的潜力。

Nature重磅:基因疗法促进心脏再生

基因君

2019年5月14日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疗法可以诱导心脏病发作后的心脏细胞再生。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心肌梗死是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通常被称为心脏病发作,由心脏冠状动脉的突然阻塞引起,目前全球有2300多万人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
目前,当一个病人心脏病发作后幸存下来,他们的心脏会留下永久性的结构性损伤,形成疤痕,这可能导致未来的心力衰竭。与鱼类和蝾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蝾螈的心脏能在一生中再生。
Nature重磅:基因疗法促进心脏再生
图片来源:Nature
在近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将一小段名为microRNA-199的基因材料植入猪的心脏。这段基因可以在猪发生心肌梗死一个月后,促进其心功能几乎完全恢复。
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者、伦敦国王学院的Mauro Giacca教授说:”这对这一领域来说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在用干细胞再生心脏的多次尝试都失败之后,我们第一次在大型动物身上看到了真正的心脏修复。”
这是第一次证明心脏再生可以通过使用一种有效的基因药物来实现,这种药物可以刺激大型动物的心脏再生,就像人类的心脏解剖和生理一样。
“我们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进行临床试验,”Giacca教授解释说。
“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如何将RNA作为一种合成分子应用于大型动物,然后应用于患者,但我们已经知道,这在老鼠身上效果很好。”(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Mauro Giacca et al. MicroRNA therapy stimulates uncontrolled cardiac repair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igs, Nature (2019). DOI: 10.1038/s41586-019-1191-6

纳米孔“ARMA”分析工作流——实时检测抗生素抗性基因

基因君

纳米孔“ARMA”分析工作流——实时检测抗生素抗性基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 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将会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发展”。纳米孔读长已作为一项独立工具或作为混合测序方法的一部分,成功应用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分析,以帮助处理复杂的重复区域。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发了能够实时进行微生物鉴定和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分析的“ARMA”分析工作流,能够突出显示表明给定抗生素耐药性的比对,且不需要全面深入的生物信息学专业知识,容许任何研究人员在其样本中对抗生素耐药性进行分析。

开发背景:

一、抗生素抗性随着抗生素使用的增加而增强

抗生素和其他抗微生物药物的有效性会随着微生物对其产生抗性而变得越来越低。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过去几十年间对此类药物的过度使用(图 1)。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被视为全球患者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之一。

某些细菌对特定类型的抗生素具有天然抗性,然而,由于新的突变和有机体之间基因转移而产生的获得性抗性才是更严峻的问题。

二、种间基因转移传播抗生素抗性

基因水平转移被看作是造成细菌抗生素抗性的主要原因。一种细菌内负责耐抗一种或多种抗生素的基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转移到其他菌种。当另一种细菌得到该基因后,也获得了对这些抗生素的抗性(图 2)。有鉴于此,我们设法编写了可在云端实时运行的分析工作流。它可以实时处理从细菌样本生成的序列读长,并且会确定其中存在的任何抗生素抗性基因。

“ARMA”分析工作流介绍

细菌抗性基因数据库 CARD(http://arpcard.mcmaster.ca/)获得抗性基因序列和抗生素抗性本体(ARO)。ARO描述基因如何与抗生素药物有关。在纳米孔测序过程中,当文库中的链通过纳米孔时,数据可立即用于碱基识别。这使得可以对各序列读长进行实时分析。抗生素抗性工作流运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的标准单链(1D)碱基识别,然后利用 lastal 将1D碱基识别与CARD数据库中的所有抗生素抗性基因进行比对。报告将突出哪些比对结果表明对特定抗生素具有抗性。由于抗性数据库中的许多序列是相互重复或密切关联的,可以预期同一特定簇的成员拥有相同或非常类似的序列读长比对结果(图 3)。(生物谷Bioon.com)

 

 

 

小编推荐会议 2019(第三届)微流控芯片前沿研讨会

http://meeting.bioon.com/2019MICROFLUID?__token=liaodefeng

 

安全性良好 长期疗效持久 诺华公布SMA基因疗法最新结果

基因君

安全性良好 长期疗效持久 诺华公布SMA基因疗法最新结果

 

今日,诺华(Novartis)旗下AveXis公司宣布,其治疗1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基因疗法Zolgensma(onasemnogene abeparvovac-xioi)在名为SPR1NT和STR1VE的3期试验和名为START的1期试验中,获得新的积极中期结果。Zolgensma的治疗可将患者无事件生存期(event-free survival)延长到5岁,并且在疾病症状发生前开始治疗,可使患者达到在未接受治疗情况下无法达到的发育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该公司报道有一名患者在试验中死亡,后续分析表明死因是由于呼吸道感染导致的缺氧缺血性大脑损伤。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或毒性,以及与疗法相关的大脑损伤。

SMA是一种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由于运动神经元死亡导致进行性肌肉无力和瘫痪。SMA是由于编码运动神经生存蛋白(SMN)的SMN1基因上出现突变,导致SMN蛋白水平的缺失。SMA是导致婴儿死亡的首要遗传因素。根据SMN蛋白水平缺失的程度,SMA可以被分为几个类型。最严重的1型SMA患者通常由于迅速的神经元死亡和肌肉损伤,大部分(>90%)在24个月时就会去世或者需要永久性呼吸支持。

Zolgensma是由AveXis公司开发的基因疗法,它将正常表达SMN蛋白的转基因装载在AAV9病毒载体中,并且对转基因进行了改良,提高它生成SMN蛋白的能力。它的设计旨在让患者接受一次治疗之后,能够在细胞中长期表达SMN蛋白,从而达到“治愈性”效果。

STR1VE是一项正在进行的3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年龄小于6个月的1型SMA患者接受Zolgensma治疗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患者携带1-2个SMN2基因拷贝,并且其SMN1基因缺失或突变。截至到2019年5月31日的试验结果表明,与疾病的自然历史数据相比,Zolgensma的治疗可显着延长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并且明显改善1型SMA患者的运动能力。在这些患者中,有13名患者可以在不协助的情况下做起来至少30秒。

此外,还有1名患者可以站立起来并且在协助下行走。在美国试验的患者中,CHOP-INTEND评分在接受基因疗法一个月后平均提高6.7点,在3个月后平均提高11.7点。在欧洲试验的患者中,这一数字分别为6.4点和10.6点。这表明了患者的运动能力与基线相比得到提高,而这一指标与患者能否达到预期的发育里程碑紧密相关。

名为START的1期长期随访研究数据表明,截至到2019年5月31日,参加长期随访的10名患者都存活并继续保持着发育里程碑。这些患者在接受一次性基因疗法之后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9年。两名接受Zolgensma治疗后,未接受nusinersen治疗的患者还可以在协助下站立。

总体来说,没有新的安全性问题被发现。以上3个试验的详细数据将在2019年欧洲儿科神经学会大会(EPNS)上公布。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名婴儿在一项3期试验中死亡的消息曾传出。对此,可能会发出关于使用Zolgensma的安全警告。但经过研究人员对该患者死因的进一步分析,该担忧可以被解除。

“Zolgensma给那些从来不敢期望他们的孩子能够达到运动能力里程碑的家庭带来了希望。试验结果证明,Zolgensma能对患有1型SMA的孩子产生改变一生的影响,”AveXis首席医学官Olga Santiago医学博士说:“对SMA患者来说,能够尽早开始治疗是非常重要,这样才能阻止不可逆的运动神经元丢失,并使爬行、坐着和行走等主要运动能力里程碑的实现成为可能。”(生物谷Bioon.com)

 

《自然》:灵长类有艾滋病自愈能力,其基因有望成为治愈HIV关键

基因君

《自然》:灵长类有艾滋病自愈能力,其基因有望成为治愈HIV关键
【研究人员在白眉猴的基因组中发现了抗艾滋病的线索】研究人员在西非发现了一种猴子,它们可以很好的处理艾滋病病毒SIV感染,避免发展类似艾滋病疾病,这一现象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
为了了解这一机制,来自耶尔克斯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的一组科学家对猴子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通过将其与人类和其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进行比较,该小组找到了帮助感染艾滋病毒人类的线索。研究SIV和它的天然宿主在没有艾滋病的情况下是如何共存的,可以转化为改善对艾滋病感染者的长期护理,减少母婴传播,以及指导艾滋病疫苗的开发。研究结果发表在今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由埃默里大学耶尔克斯研究中心微生物和免疫学的科学家们表示,这是第一个通过物种间基因组分析来识别和验证调控一种重要疾病过程的基因。“我们正在利用经过数千多年的进化实验,揭示出感染SIV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表示:“当我们将整个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专家对疾病原因的了解结合起来时,这个项目是科学进步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对SIV感染的免疫反应。通过整合贝勒医学院的基因组学专业知识,以及研究人员的长期经验,我们已经产生了真正令人兴奋和重要的结果。”
除了白眉猴之外,还有其他的猴子,如钻头和非洲绿猴都是病毒自然宿主。当被感染上这种病毒的时候,他们维持免疫细胞的健康水平并没有发展成艾滋病。保护与非自然宿主的对比,如猕猴,就是类似艾滋病的疾病进展,使他们了解HIV感染的人体模型。遗传分析表明,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是通过多个跨物种传播SIV从非人灵长类动物,包括黑猩猩和乌白眉猴。
“我们发现在白眉猴基因组的免疫系统蛋白两大差异,我们希望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乌白眉猴避免艾滋病或SIV感染。”其中一个主要区别是对免疫细胞粘附分子,叫ICAM2,在乌白眉猴没有这种分子的功能。ICAM2基因的缺失似乎是白眉猴和其他SIV自然宿主或其他的灵长类动物的特征,如狒狒和猕猴。
此外,乌白眉猴有改变的TLR4蛋白,TLR4是天然免疫传感部分,触发响应的细菌膜组件的激活。“这一发现是有趣的,因为肠屏障损伤及细菌释放有助于慢性免疫活化,这是与HIV感染人类和非自然宿主SIV感染艾滋病的进展有关。”
在白眉猴中,低活性形式的TLR4可能减少针对SIV感染的免疫激活。TLR4的变化在白眉猴和其他自然宿主的基因组共同存在,科学家们跟踪这些结果显示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免疫细胞的行为。下一步是探索微妙的基因组差异。
“这是艾滋病研究的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柏林的病人是唯一被治愈的艾滋病幸存者,我们看到了艾滋病的治疗是可能的。白眉猴和其他自然寄主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路线图,一种应对艾滋病的路线图,通过研究这些物种的整个基因组,我们团队认为可以加速研究抗击艾滋病毒和艾滋病的区别,彻底消灭艾滋病。”(生物谷 Bioon.com)

迄今最连续的人类基因组组装完成

基因君

 

迄今最连续的人类基因组组装完成

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29日在线发表了一项基因组学研究成果:英国科学家团队利用一个口袋大小的纳米孔测序装置,从头组装出人类基因组,这是迄今为止最连续的人类基因组组装,而且只用了单一测序技术。这项研究同时成功地分析了过去最先进的测序方法也分析不出的人类基因组区域。

理解和解读人类基因组是现代医学的基石,人们一直希望尽可能多地测序基因组。在此之前,因为速度、成本和测序系统有限等多种因素影响,这项工作令人望而生畏。虽然测序技术已有所改进,但是要快速、低成本地组装人类基因组并保证高准确率和完整性,依然颇具挑战性。

此次,英国诺丁汉大学研究人员马修·卢瑟、尼古拉斯·罗曼及他们的同事,采用了一种便携式生物纳米孔测序仪,对人类GM12878细胞系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组装,生成了91.2Gb的序列数据。利用这一方法,单个读长可长达882kb,使研究团队能够成功分析出此前最先进测序方法也分析不了的“盲区”。

基因组中存在无法探寻的区域是一种遗憾,而对未测序区域进行测序,则是人类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最新前沿。研究团队表示,利用此新方法可以检测基因组中的结构变异和表观遗传修饰,填补人类参考基因组GRCh38中的12个空缺,从而大幅提高了它的准确性。(生物谷Bioon.com)

基因“剪刀”可加速特定基因遗传

基因君

 

基因“剪刀”可加速特定基因遗传

 

近日,研究人员首次使用被称为基因“剪刀”的基因组技术CRISPR加快哺乳动物特定基因的遗传。这种极具争议的基因驱动策略几年前在实验室饲养的昆虫中得到证明。因为它能在整个物种中迅速传播一种基因,从而激发了人们利用致命基因消灭疟蚊等害虫的梦想。现在,被消灭的对象或许还有具有破坏作物或能致病的哺乳动物,如兔子和老鼠。

不过,这项新研究的目的是创造新实验鼠品种,而不是消灭野生种群,它表明基因驱动对啮齿类动物的作用不如对昆虫有效。尽管如此,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分子遗传学家Paul Thomas称,这是“在哺乳动物基因驱动技术方面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遗传学家Kimberly Cooper团队在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上发表了这项研究。该团队包括Ethan Bier和Valentino Gantz,他们在3年前证明CRISPR技术可以对果蝇进行一种高效的基因驱动。该团队表示已将这项研究成果提交给同行评议杂志。

“这是一项非常好的研究,而且意义重大。”澳大利亚堪培拉约翰·科廷医学院老鼠遗传学家Gaetan Burgio说,“关于啮齿类动物的基因驱动,我们还一无所知。我们都认为它与苍蝇的效率是一样的,但结果却大不相同。”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设计了携带DNA切割酶Cas9的雌鼠以及携带向导RNA(gRNA)的雄鼠——gRNA能将Cas9运送到基因组的一个特定目标上,再加上一个可以修饰皮毛颜色的基因。Cas9和gRNA是CRISPR的两种成分。

Cas9切割后,一个细胞会修复损伤,它是基因驱动成功的关键。这个细胞既可以重新连接被切断的DNA链,也可以通过插入新的DNA片段弥补缺口,这一过程被称为同源定向修复(HDR)。

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基本生物现象迫使细胞向HDR靠近。在减数分裂期间,他们对Cas9进行了控制。这一细胞分裂过程有助于产生精子或卵子。在减数分裂期间,染色体会自然地交换DNA,而在这些交换过程中,细胞只允许进行HDR。

结果显示,该策略在雄鼠中无效,可能是因为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经过了正常的有丝分裂。但在雌鼠中,基因驱动成功了。它将许多卵细胞的毛色修饰基因复制到了伴侣染色体上,这将显着提高后代继承该基因的几率。

在一只雌鼠身上,79%的卵细胞最终都在两条染色体上携带毛色修饰基因。如果它与没有该基因的雄性交配,大约90%的幼仔会遗传该基因。Cooper等人写道,这种策略可以加速培养具有引入或受损基因的老鼠。

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鼠生产商杰克逊实验室技术评估和发展部的负责人Michael Wiles表示,该方法可能“非常有用”,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几个基因畸变引起的,而且制作小鼠模型模仿这些疾病缓慢而艰难。Wiles说,有了这样的基因驱动技术,5年的工作可以在1年内完成。

尽管这项新研究的目的仅仅是设计实验鼠,但麻省理工学院进化生物学家Kevin Esvelt说,这让他感到担忧。他认为该技术形成的小鼠可能被释放到野生环境中从而产生不良影响。“令人不安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明确提到保障措施。”Esvelt说。

然而,基因驱动可能会在几代后停止在鼠群中扩散。因为Cas9和gRNA的基因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它们会逐渐分离从而失效。在预印文本中,研究人员强调了为野生哺乳动物创造高效基因驱动的持续挑战。他们得出结论说:“关于基因驱动很快会被用于减少野外入侵性啮齿类动物数量的乐观或忧虑,都可能为时过早。”(生物谷Bioon.com)

NAR:人类基因组中或含有超过20%的非编码基因

基因君

2018年9月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高达20%的编码基因可能根本就无法进行编码,因为这些基因具有非编码或伪基因(即过时的编码基因)的特征,由此导致的人类基因组的缩小或许会对生物医学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产生蛋白质的基因数量以及其身份对于科学家们研究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都至关重要。

NAR:人类基因组中或含有超过20%的非编码基因

图片来源:k_e_n / Fotolia

2003年科学家们完成了人类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基因中实际上携带有2万个彼此分离的编码基因。研究人员对编码相关人类蛋白质组的基因进行了分析,对来自数据库GENCODE/Ensembl, RefSeq和UniProtKB中参考蛋白质组的详细对比分析后他们发现了22210个编码基因,但这些基因中仅有19446个基因出现在数据库中;而剩下的2764个基因似乎仅存在于一个或两个数据库的注释中,而这些基因几乎所有都可能是非编码或伪基因,实际上,这些基因连同另外1470个编码基因都无法向典型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一样进化,也就是说,总共有4234个基因都不能编码产生蛋白质。

研究者Tress解释道,如今我们能够详细分析这些基因,而且有超过300个基因都被重新归类为非编码基因,而这些结果已经被GENCODE国际联合会在人类基因组中进行了全新注解。这项研究再次强调了科学家们对人类全基因组测序15年后人类细胞中真实基因数量的怀疑,尽管最新数据显示,编码人类蛋白质的基因数量超过了2万个,但研究人员表示,我们的研究证据指出,人类机体中或许仅有1.9万个编码基因,但研究人员目前并不清楚这1.9万个基因到底是哪些。

研究者David Juan说道,让我们非常不可思议的是,一些看似非常罕见的基因已经被大量研究了,而且有超过100个科学出版物都基于这样的假设认为这些基因能够产生蛋白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可能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后期研究人员仍然需要对人类蛋白质组进行大量研究,因为其对于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Federico Abascal, David Juan, Irwin Jungreis, et al. Loose ends: almost one in five human genes still have unresolved coding statu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8; 46 (14): 7070 DOI: 10.1093/nar/gky587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