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Cell:基因给鹦鹉披上五彩衣

基因君

 

Cell:基因给鹦鹉披上五彩衣

当谈到绚丽多姿的色彩时,鸟类显然是自然界中的佼佼者。许多色彩鲜艳的鸟从食物中获得色素,但鹦鹉却并非如此。现在,研究人员报告了一项对虎皮鹦鹉的研究,提到有新证据解释这些鸟是如何产生其特有的黄色、蓝色和绿色羽毛的。研究人员称,近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该研究报告,有望为鹦鹉的进化研究增加一个重要维度。

“过去150年间的人工选择,让虎皮鹦鹉出现了大量影响颜色的简单孟德尔遗传性状,因此,虎皮鹦鹉是研究鹦鹉色彩的绝佳模式动物。”文章第一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Thomas Cooke说,“此次,我们在虎皮鹦鹉的生长羽毛中鉴定出了一种非典型的高表达基因,它能生产鹦鹉身上的黄色素。”

之前研究显示,虎皮鹦鹉身上有一类未在其他脊椎动物中发现的表现为红色到黄色的色素——psittacofulvins。而且,人们还发现一些不能产生黄色素的长尾小鹦鹉的羽毛也有黄色到绿色到蓝色的颜色变换。然而,参与鹦鹉羽毛颜色的基因和生化途径一直不得而知。

在新研究中,该研究组使用了全基因组关联图谱鉴定了一个包含蓝色突变的遗传区域,该区域富含几个基因,但不确定哪种基因起主要作用。为了缩小范围,研究人员测序了234只活虎皮鹦鹉(其中105只为蓝色)和澳大利亚15个博物馆鹦鹉标本的DNA。他们指出,蓝色鹦鹉携带单突变基因MuPKS,编码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聚酮合成酶。而且,实验显示,MuPKS在绿黄鹦鹉羽毛上出现高量表达,但是蓝鹦鹉羽毛中MuPKS的一个单氨基酸被替换了。

之后,研究人员克隆了MuPKS基因,并将其插入酵母基因组以检查酵母是否会产生黄色颜料。结果正如所料。这些实验证明,基因表达模式赋予了鹦鹉变换的羽色。(生物谷Bioon.com)

研究发现,家族遗传中重要的糖尿病基因!

基因君

研究发现,家族遗传中重要的糖尿病基因!
【特殊糖尿病基因被发现,会导致同一家庭血糖水平有高有低】
一项对罕见血糖状况的家庭的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基因被认为是调节胰岛素的关键。
这项研究在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和范德比尔特大学进行,并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可能会导致对罕见的和常见的糖尿病的新疗法的发展。
除了更常见的糖尿病(1型或2型)外,大约1-2%的糖尿病是由遗传疾病引起的。有缺陷的基因通常影响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细胞的功能,称为β细胞。
研究小组研究了一个家庭中有几个人患有糖尿病的独特病例,而其他家庭成员则在他们的胰腺中产生了胰岛素分泌肿瘤。这些肿瘤被称为胰岛素瘤,通常会导致低血糖,而糖尿病则会导致高血糖。
第一作者Marta Korbonits教授说:“我们最初感到惊讶的是同一家族中两种明显对比的病症 – 与高血糖有关的糖尿病和与低血糖有关的胰岛素瘤。我们的研究表明,令人惊讶的是,基因缺陷会影响胰腺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这两种相反的疾病。”
研究小组还观察到,男性更容易发生糖尿病,而女性更常见胰岛素瘤,但背后的原因尚不清楚。
Korbonits教授补充说:“探索的一个令人兴奋的途径是看看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个发现来发现新的方法来帮助细胞再生和治疗更常见的糖尿病。”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MAFA”基因的基因紊乱,该基因控制着细胞内胰岛素的生成。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基因缺陷出现在糖尿病家族成员和胰岛素瘤家族成员中,并且在另一个无关的家族中被鉴定出来,具有相同的不寻常的双重图像。
这是第一次将这个基因的缺陷与疾病联系起来。发现所得到的突变蛋白异常稳定,在细胞中具有更长的寿命,因此在β细胞中比正常细胞更丰富。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Donato Iacovazzo博士补充说:“我们相信这种基因缺陷对于疾病的发展至关重要,现在我们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这种缺陷如何能够一方面损害胰岛素的产生导致糖尿病,另一方面导致胰岛素瘤。”
英国糖尿病研究联络官Faye Riley说:“在英国,我们致力于更多地了解各种糖尿病的病因。这项研究让我们了解到这种特殊基因对胰岛素生成细胞的影响,以及这与一种罕见的糖尿病基因形式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如何研究更罕见的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常见类型的糖尿病。”(生物谷 Bioon.com)

荠菜亚基因组表达分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基因君

 

荠菜亚基因组表达分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基因组多倍化对植物进化起着重要作用,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一方面,多倍化增加了杂合性和等位基因多样性,从而增强了居群的可塑性和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多倍化可能是进化的死胡同,许多重复拷贝最终将丢失。研究多倍体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分化对理解重复拷贝丢失的概率,以及驱使其丢失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是非常年轻的异源多倍化物种,约在10-30万年前由祖先种Capsella grandiflora和Capsella orientalis自然杂交后再加倍形成。过去研究发现亚洲荠菜居群和欧洲居群的遗传分化较大,然而亚洲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低,且荠菜从起源地中东地区传入亚洲仅有约1000年历史。有趣的是,尽管遗传变异很小,亚洲居群却能在多种多样的环境中存活,比如在中国,从南方亚热带气候到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和东北寒带气候,从东部低海拔沿岸到西部青藏高原,荠菜都能够适应。因此,中国荠菜是研究异源多倍体在短期进化过程中的表达分化机制和环境适应性的理想选择。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分子生态学组博士黄慧润等对25个荠菜个体进行了基因组测序,揭示这些个体可分为三组:西北地区(新疆)、西部高海拔地区和东部低海拔地区。此外,通过比较32个荠菜个体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对这些个体的总体表达量和亚基因组表达量分化进行了分析。在总体表达量上,虽然西北地区的个体能够和其它个体分开,但是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总体表达量均没有分化(图1a、b、c)。然而,亚基因组的相对表达量却显示出与遗传结构一致的分化,即分为西北地区、西部高海拔地区和东部低海拔地区(图1d)。此外,两个亚基因组相对表达量的改变也呈现负相关。而亚基因组的表达分化并没有检测到与基因组分化相对应的适应性信号。这些发现与compensatory drift model一致,揭示亚基因组的表达漂变可能是重复基因进化的主要驱动力。这种中性漂变作用在短期内驱使荠菜亚基因组表达发生了居群分化,而在长期进化中可能会导致重复拷贝最终丢失。

该研究的国际合作团队包括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Stephen I. Wright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Martin Lascoux。研究相关结果已正式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期刊New Phytologist上。(生物谷Bioon.com)

早上起不来?是啊,有300多个基因不配合

基因君

早上起不来?是啊,有300多个基因不配合
有人喜欢早睡早起,有人偏爱晚睡晚起。什么时候睡觉,是人体的睡眠需求和体内生物钟共同决定的行为表现。尽管年龄、性别、周围环境的光照等条件都会对我们的睡眠模式有所影响,但总的来说,每个人的昼夜节律偏好更多地受到遗传变异的影响。换言之,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是一种先天倾向。
英国的研究人员通过一项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告诉我们,能不能成为早起型人可能与多达351个基因位点相关。研究人员还用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睡眠模式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发现早睡早起和晚睡晚起可能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后果。这项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虽然过去也有几项研究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出一些与早起/晚起型有关的基因位点。但相比之下,这一次的研究规模前所未有: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的Michael Weedon博士与同事总共分析了近70万人的基因组信息,并与这些参与者在问卷上回答的起床时间偏好相关联。最终,研究人员找出了300多个过去未发现的相关基因位点。
为了进一步验证他们的发现,研究人员让其中部分参与者采用可穿戴式设备对睡眠情况做客观检测。设备不仅记录入睡和醒来的时间,还能对睡眠持续时间和睡眠质量进行评估,因此既可以排除自我报告可能存在的主观偏差,还提供了更多基因位点与睡眠模式之间的信息。研究人员由此确认,这些基因位点影响一个人什么时候入睡,而与睡眠质量和时长无关。参与者中,携带早起型等位基因最多的5%和携带早起型等位基因最少的5%相比,平均入睡时间要提早25分钟。
常言道,早睡早起身体好。那么,这些影响我们早起的基因确实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吗?
过去有一些研究证据显示,昼夜节律的改变与某些代谢和精神疾病有关。也有些动物实验提示,昼夜节律的关键性基因发生突变或基因表达改变后,可能会造成动物肥胖、高血糖和糖尿病等。不过,在人类中,先天的昼夜节律偏好和疾病之间是否有关联?如果有的话,有什么样的因果关系?
研究人员采用了“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来分析与待定风险因素(也就是睡眠模式)有关的遗传变异。这种统计方法可以尽量减小混淆因果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早睡早起的人心理健康状态更好。根据问卷的结果,早睡早起型人的主观幸福感比较强,同时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风险较低。
看到这里,晚睡晚起型人也不要太悲观,分析结果还表明,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并不影响胖瘦(身体质量指数),与2型糖尿病的得病风险也没有关系。
此外,作者也指出,这些结果主要基于参与者的问卷回答,可能有主观性偏差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认这些和起床早晚有关的遗传变异对患病风险是否具有因果作用(生物谷Bioon.com)

基因治疗方面的核心技术及产业前景

基因君

一、 基因治疗:基于遗传操控的疾病治疗方案

基因治疗是指用正常的基因导入人体细胞,以纠正或补充因基因缺陷和异常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根本性的治疗策略。导入的基因可以是与缺陷基因对应、在体内表达具有特异功能的同源基因,也可以是与缺陷基因无关的治疗基因。
与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案相比,基因治疗能从源头上解决疾病的发生,故而在一些目前无法治疗或疗效不佳的疾病上有明显优势,比如血友病等。在安全性上,基因治疗仍属于新兴技术,基因更改后通常难以逆转,潜在风险较大。因此常规药物仍然是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案,基因治疗更多地是作为常规治疗方案的补充。
二、 核心技术:转基因和基因编辑
(一)转基因技术发展早、更成熟,是目前基因治疗主流技术,但应用受限
基因治疗最初主要就是用于正常基因功能缺失遗传病的治疗,如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20号染色体上的遗传突变)。因此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最直接的思路就是利用载体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体内实现治疗作用。目前最常用的载体就是人工改造后的工程病毒,目前临床上基因治疗使用最多的病毒载体就是逆转录病毒、慢病毒和腺相关病毒。
1. 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
逆转录病毒是由两条单链RNA、逆转录酶、核衣壳和包膜组成。其主要优势表现在感染效率高、感染细胞谱系广和基因稳定表达等。然而逆转录病毒载体其病毒本身的特性也带来了诸如病毒毒性、免疫原性、基因插入突变等诸多问题。
2. 慢病毒Lentivirus
针对第一代逆转录病毒的局限性,科学家又做了改进,发明了第二代逆转录病毒,主要代表就是慢病毒。慢病毒突破了“只感染分裂细胞”的局限性,对分裂细胞和非分裂细胞均可感染,可携带的目的基因片段更大,而且诱发癌变的风险也降低。但是病毒毒性、免疫原性、基因整合引起的宿主基因突变等问题依然存在。
3. 腺相关病毒AAV
腺相关病毒是一类单链线性DNA病毒,不能独立复制,只有在辅助病毒存在下才能感染并裂解宿主细胞。腺相关病毒的主要优势是基因组非整合性,其进入宿主细胞后是以游离DNA的形式存在,不会插入宿主基因组,也就不会引起宿主细胞基因组的插入突变,从而提高了基因治疗的安全性。腺相关病毒的另一个优势就是组织靶向性,不同亚型的病毒对不同的组织具有不同的亲和力。但是腺相关病毒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可携带的基因片段小,且目的基因易被稀释等。
4. 非病毒载体
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利用非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运送到患者细胞内,物理方法有显微注射、基因枪和电转导等,化学方法有脂质体和纳米颗粒等。非病毒载体具有低细胞毒性、弱免疫原性的优势,并且生产流程更加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更为容易。目前非病毒载体技术还在不断优化,待技术更加成熟以后,未来也会迎来更大的应用范围。
(二)基因编辑技术更强大,市场前景广阔
如果遗传疾病不是由于基因缺失,而是由于基因突变所导致的,那么转基因的策略就行不通了。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就是需要把出错的基因找出来进行纠正,使其恢复到正常的状态,也就是基因编辑。基因编辑主要分为3个步骤:定位异常基因、切除异常基因片段和修补恢复成正常基因。目前主要的技术可分为锌指酶技术、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和成簇规律性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技术三大类。
1. 锌指酶技术ZFN
一个锌指核酸酶由DNA识别域和DNA剪切域两部分组成。该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基因修复方式多样、精准更换基因、对基因表达强度影响较小。但是存在脱靶风险且细胞毒性较大,更大的问题是专利上的封锁,制约了该技术的进展和应用。
2. 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TALEN
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技术工作原理与锌指酶技术类似,均由DNA识别域和DNA剪切域组成,区别在于DNA序列的识别模式的区别。其工具蛋白设计更简便、可编辑性高、成本降低、细胞毒性也降低。但是TALEN的工具蛋白不可通用,不同的基因仍需特异性的设计,而且脱靶效应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3. 成簇规律性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技术CRISPR
CRISPER系统的DNA定位和剪切元件由Guide RNA(gRNA)和Cas9蛋白组成,gRNA通过碱基互补原则结合到目标DNA上,Cas9也顺势结合发挥剪切活性,进而利用细胞自带的DNA修复系统实现基因编辑。与ZFN和TALEN相比,CRISPR系统设计简便、易于操作、可实现多基因编辑,但仍存在脱靶风险。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优化CRISPR系统,相信未来基因编辑将会是CRISPR的天下。
三、 基因治疗的行业现状:转基因仍是主流,基因编辑潜力巨大
(一)基因治疗临床意义重大
在部分适应症上,基因治疗比传统治疗方案有明显优势,但是仍然只是对传统治疗方案的补充,主要用于对传统治疗方案效果不佳、致病机制或治疗方案非常明确的疾病的治疗,如基因遗传病、肿瘤CAR-T疗法等。因此对于大部分疾病来说,未来传统治疗方案仍是主流。作为新兴产业,能够解决行业痛点的关键技术和人才仍是现阶段基因治疗行业最大的壁垒。 

(二)国外多款产品接连上市,研发管线强劲;国内积极追赶,差距逐步缩小
近年来国外已有多款基因治疗产品上市,如诺华公司的CAR-T细胞疗法Kymriah2017年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Spark公司的AAV为载体的基因治疗药物AAV-RPE65(Luxturna),用于治疗RPE65基因缺陷引起的视网膜疾病;同月,FDA批准了Kite Pharma公司的CAR-T细胞疗法Yescarta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在研项目众多,部分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进入到临床后期阶段,如美国Sangamo Therapeutics公司利用锌指核酸酶(ZFN)技术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患者体内基因组的编辑;Editas获批FDA首例CRISPR-CAS9体内基因编辑进入临床1/2期试验。目前国外基因治疗行业已经逐步跨入成长期,有望于未来几年迎来大爆发。美国FDA预测在2025年,他们将能每年批准10-20个细胞疗法或者基因治疗产品。
由于起步晚、基础科研薄弱、政策更进不及时等原因,在包括基因治疗在内的创新药领域国内企业一直落后于国外,更多是成为国际制药巨头的追随者。因此,目前国内基因治疗主要集中在国外已经取得突破的领域,如CAR-T疗法等。此外,基因治疗在经历了10多年的行业大整改之后刚刚进入成长期,国内外的差距远小于其他传统医药领域,国内企业仍有后来居上的潜力。5月17-18日,生物谷将举办2019(第十届)细胞治疗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加快中国细胞治疗产品的上市”,设置主会场、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专场、CAR-T与干细胞临床研究专场、细胞治疗生产制造工艺专场和细胞治疗产品注册与临床申报专场。 会议将继续以转化医学为切入点,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邀请国内外顶尖的细胞治疗基础研究和临床专家,瞄准细胞治疗研究的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 围绕上市从细胞治疗的临床监管、治疗规范、细胞治疗安全性,新型细胞治疗技术、实体瘤治疗、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细胞治疗生产制造工艺等热门议题进行讨论。

会议日程:
基因治疗方面的核心技术及产业前景

基因治疗方面的核心技术及产业前景
基因治疗方面的核心技术及产业前景

基因治疗方面的核心技术及产业前景
基因治疗方面的核心技术及产业前景
基因治疗方面的核心技术及产业前景
基因治疗方面的核心技术及产业前景
基因治疗方面的核心技术及产业前景
会议联系人:
何老师
E-mail: chunxing.he@medsci.cn
Mt:     17321098232

基因泰克ADC今日获加速批准 完全缓解率可翻倍

基因君

 

基因泰克ADC今日获加速批准 完全缓解率可翻倍

今日,美国FDA宣布加速批准基因泰克的抗体偶联药物Polivy(polatuzumab vedotin-piiq)上市,与苯达莫司汀与rituximab联合使用,治疗难治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FDA指出,针对这一疾病,这也是首款免疫化疗(chemoimmunotherapy)。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缩写为DLBCL,是最为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据估计,每年美国新发DLBCL病例数超过1.8万。尽管许多患者的病情在最初治疗后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依然有30%-40%的患者会最终出现病情复发。

今日加速获批的Polivy是一款抗体偶联药物(ADC),其一端靶向B细胞表面特异的CD79b蛋白,另一端则连有化疗药物。按设想,当其在体内特异性地结合并进入B细胞后,就会释放化疗药物,对细胞进行杀伤,从而控制癌症病情。

在一项1b/2期临床试验中,Polivy的疗效得到了验证。该试验评估了80名患有复发性或难治性DLBCL的患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标准的苯达莫司汀与rituximab治疗,另一组则额外使用Polivy。研究结果表明在标准治疗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18%。而在Polivy治疗组,这一数字达到了40%,翻倍还有余!此外,在Polivy治疗组中取得部分或完全缓解的患者,有64%的缓解持续时间超过了半年,超过一年的比例也有近一半(48%)。基因泰克在其新闻稿中指出,这也是唯一一个比该标准疗法彰显更高缓解率的随机关键临床试验

基于这些优异的结果,美国FDA于今日加速批准Polivy与标准疗法联用,治疗这些难治的淋巴瘤患者。先前,它还曾斩获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优先审评资格、以及孤儿药资格。

“抗体偶联药物是一类新型的癌症靶向疗法。与传统化疗不同,它能靶向特定的细胞,”美国FDA药物评估与研究中心的Richard Pazdur博士说道:“今日获批的Polivy,为那些接受多轮治疗却不起效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案。”

“尽管在DLBCL的治疗上有着不少有意义的进展,但当疾病在多轮治疗后发生耐药或复发,患者的治疗方案就非常有限,”基因泰克的首席医学官兼全球产品开发负责人Sandra Horning博士点评道:“今日Polivy组合疗法的获批将带来全新的疗法,立即造福那些有着急需的患者。”

我们祝贺这款创新组合疗法能加速来到患者身边,也期待它能为诸多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生物谷Bioon.com)

 

PNAS:科学家鉴别出新型癌症驱动基因

基因君

2019年9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题为“Leveraging protein dynamics to identify cancer mutational hotspots using 3D structur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耶鲁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出了新型的癌症基因驱动子。

PNAS:科学家鉴别出新型癌症驱动基因

图片来源:Yale University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促进癌症进展的驱动子基因,但当前技术很难将真正的驱动突变与其它只是简单的“乘客”突变区分开来,这些突变并不直接参与肿瘤的扩散,如今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能将生物物理学、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的新模型,其能够帮助研究者鉴别出至少200个驱动癌症进展的新型基因。

迄今为止发现的大多数驱动因素都是通过识别癌症患者基因组区域中突变的过度表达来实现的,研究者对受这些突变影响的蛋白质的静态结构进行了研究来确定潜在的癌症驱动基因。通过对蛋白质运动的动态三维模型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就能欧确定蛋白质的关键部分,这些部分含有明显较高频率的癌症相关突变。

最后研究者表示,利用这种新型模型他们鉴别出了434个潜在的驱动基因,其中很多基因目前研究人员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后期研究人员还将继续深入研究来发现更多驱动癌症进展的关键基因,从而为开发有效的抗癌疗法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Sushant Kumar, Declan Clarke,Mark B. Gerstein. Leveraging protein dynamics to identify cancer mutational hotspots using 3D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DOI:10.1073/pnas.1901156116

针对胶质母细胞瘤 基因泰克疗法今日获批

基因君

 

针对胶质母细胞瘤 基因泰克疗法今日获批

今日,罗氏集团(Roche)成员基因泰克(Genentech)宣布美国FDA已经批准Avastin(贝伐珠单抗)用于治疗接受治疗后进展(称为复发性疾病)的胶质母细胞瘤成人患者。该药物之前获得了FDA加速批准程序的临时批准,于今日获得完全批准。

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脑瘤,占所有原发性脑瘤的近四分之一,占所有恶性肿瘤的四分之三。胶质母细胞瘤(或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和最具侵袭性的胶质瘤类型,占所有胶质瘤的一半以上。预计2017年美国将有超过1.23万人被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这一群体还有巨大的医疗需求未被满足。

基因泰克带来的Avastin是一种生物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它在整个肿瘤生命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肿瘤发展、维持血管生成。Avastin可以通过直接结合VEGF蛋白,来阻止它与血管细胞上的受体相互作用,从而干扰肿瘤的血液供应。肿瘤血液供应被认为是肿瘤在体内生长和扩散的能力的关键。它已经获批用于多种肿瘤类型,包括转移性结直肠癌、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肾癌、晚期宫颈癌、复发型卵巢癌等。此次获批用于胶质母细胞瘤成人患者,也为这一患者群体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Avastin获得完全批准是基于它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所有证据,包括一项来自3期临床试验EORTC 26101的数据。该试验是由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进行的一项独立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3期试验,该研究评估了Avastin加洛莫司汀化疗在432名曾接受过胶质母细胞瘤治疗的患者中的疗效。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和研究者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体缓解率(ORR)是关键次要终点。结果显示,

基于Avastin的治疗没有显着增加OS(HR=0.91, p=0.4578)。由于主要终点没有达到,所有次要终点应被视为描述性的

与单独化疗相比,基于Avastin的治疗延长了无疾病进展或死亡的时间(中位PFS: 4.2个月 vs. 1.5个月, HR=0.52, 95%CI: 0.41-0.64)

在基线时服用皮质类固醇的患者(50%)中,Avastin组比对照组有更多患者在治疗期间能够完全停用皮质类固醇(23% vs. 12%)

在Avastin组中,有22%的人因为不良反应停止治疗,而在对照组中有10%的人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事件与之前在Avastin批准的适应症的试验中所见一致

“胶质母细胞瘤是脑瘤中最常见和最具侵袭性的形式,可能很难治疗,”罗氏首席医学官兼全球产品开发负责人Sandra Horning博士表示:“在治疗过程中延缓疾病进展并减少皮质类固醇的需求,被认为是那些受到这种破坏性疾病影响的患者的重要目标,他们的治疗方案有限。”(生物谷Bioon.com)

PGD技术成功阻断单基因遗传病

基因君

 

PGD技术成功阻断单基因遗传病

近日,患有单基因遗传病的吴雷(化名)夫妇顺利诞下一个3.8千克的健康男婴。而此前,身体健康的他们,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却患有脊肌萎缩症,第二胎又引产了一个脊肌萎缩症胎儿。原来,夫妻俩均携带遗传病致病基因。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院,经基因诊断和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D),成功阻断了致病基因。这种技术有望使更多携带单基因遗传病基因的夫妇拥有正常的孩子。

我国单基因遗传病高达7000多种。每诞生一个遗传病宝宝,就将有一个家庭面临严峻的考验。吴雷夫妇同为一种脊肌萎缩症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导致他们的后代有相当高的概率患病。生育第一个孩子时,他们不知道这一点。等怀上第二胎,夫妻俩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做了产前诊断,没想到依然是脊肌萎缩症患者,无奈只能忍痛引产。

据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院常务副院长张翠莲介绍,如今,运用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即在常规试管婴儿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基因诊断技术挑选出健康的胚胎移植,能让吴雷夫妇如愿怀上健康宝宝。这种技术对别的单基因遗传病携带夫妇也有帮助。

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院通过前期的基因检测,发现吴雷夫妇两个孩子均为SMN1基因外显子7和8纯合性缺失,夫妻俩则为SMN1基因外显子7和8杂合性缺失(携带者)。他们生育后代的可能性为:25%患病,25%完全正常(不患病),50%携带者(不患病)。

生殖医院的团队通过实施体外受精、胚胎培养、活检的囊胚滋养层细胞经过MAL-BAC-PGD检测后,从吴雷夫妇的4枚胚胎中筛选出3枚可利用胚胎。今年2月,经充分准备,一枚健康胚胎成功移植入母体内。孕18周时,羊水穿刺检测再次确认了胎儿的健康。11月13日,小吴妻子足月剖宫产,分娩了重3.8千克的大胖小子。(生物谷Bioon.com)

药明康德年度盘点:基因疗法

基因君

 

药明康德年度盘点:基因疗法

 

201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昨日,我们选择“中国”作为药明康德年度关键词,共庆这个中国医药自信走向世界的时代。今天,药明康德微信团队选择“基因疗法”作为我们的年度盘点对象,以记录这一重磅临床突破在今年为人们带来的惊喜。

三款基因疗法获批

今年8月,医药行业迎来里程碑——由诺华(Novartis)带来的突破性CAR-T疗法Kymriah获批,用于白血病的治疗。几周后,Kite Pharma的又一款CAR-T疗法Yescarta获批,治疗淋巴瘤。这不但是人类历史上前两款获批的CAR-T疗法,也是在美国境内获批的前两款基因疗法。

这两款CAR-T疗法都遵循了FDA体细胞疗法和基因疗法指南,对活体细胞的遗传物质进行修改,并用于人类的治疗。但这类先在“体外”进行基因编辑,再将修改后的细胞输回人体的方法,与传统意义上“修复体内基因”的理念依旧有着不少形式上的差距。因此,在对两款CAR-T疗法获批感到振奋的同时,不少行业资深人士也依旧在期盼着“体内给药式”基因疗法的到来。

FDA没有让我们等待太久。12月,由Spark Therapeutics带来的基因疗法Luxturna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患有特定遗传性眼疾的儿童和成人患者。它更符合人们对基因疗法的想象——通过注射,腺相关病毒载体将把健康的基因送入所需的人体细胞内,合成具有正常功能的蛋白。简单的生物学原理,为人生深陷黑暗的患者带来了光明。

“今日的批准标志着基因疗法领域的又一个‘第一次’,它不但有着全新作用机理,而且还将基因疗法应用到了癌症之外,治疗视力下降,” 美国FDA局长Scott Gottlieb博士在Luxturna获批的官方通告中说道:“这个里程碑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突破性方法有望治疗广泛疾病的潜力。几十年来的研究努力在今年为罹患严重和罕见疾病的患者带来了3款基因疗法。我相信基因疗法会成为治疗的主流,甚至有望治愈许多最为严重和棘手的疾病。”

可喜的临床进展

三款获批的基因疗法并不是我们在今年收获的全部惊喜。事实上,还有不少基因疗法登上了今年的头条。11月,药明康德集团合作伙伴Sangamo Therapeutics宣布其在研疗法SB-913完成了首例患者给药。与获批的三款基因疗法不同,这款疗法直接作用于患者体内的生命源代码,引入健康基因。换句话说,当这款基因疗法生效的那一刻,这名患者的基因将就此不同。这是生物技术史上的重要一步!

当体内基因疗法还在砥砺前行时,体外基因疗法正在不断扩大其影响范围。同样是在今年11月,《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让我们看到了基因疗法能如何改变患者的生命:哈桑是一名来自叙利亚的儿童,他患有罕见的遗传病。由于LAMB3基因突变,哈桑的皮肤异常脆弱,容易出现大面积的损伤和水泡。这些伤口则会进一步诱发严重感染,带来令人无法忍受的疼痛。2015年,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引发的严重感染横扫了哈桑的全身。入院时,他全身60%的表皮已经坏死脱落,生命岌岌可危。医生除了提供吗啡缓解疼痛外,别无他法。

基因疗法救了他的命。医生们从哈桑仅存的完整皮肤上取下一小块组织,并送往实验室进行培养。在那里,科学家们利用基因改造的方法,在细胞内插入了健康的LAMB3基因,并确保基因的引入没有影响其他基因,也没有增加癌变风险。随后,他们大量培养皮肤组织,并一块块移植到了他的体表上。最终,他们替换的皮肤比例高达80%,面积近一个平方米!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一切发生在短短的两个月内。

2016年2月,哈桑出院了。3月,他回到了学校。令人欣喜的是,新移植上的皮肤和健康的皮肤如出一辙,哈桑不再需要涂抹药膏,甚至都感觉不到伴随了他大半辈子的皮肤瘙痒。“他没有再出现哪怕一个水泡,”为他提供治疗的医生自豪地说道:“他正在恢复体重,也终于能运动了。他过上了正常生活。”

改写人类的未来

基因编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人们经历过第一次编辑生物的欣喜,也遭遇过基因疗法受挫停摆的危机。幸运的是,基因疗法从阴影中走了出来。ZFN、TALEN、以及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问世更让基因疗法的研发进入了快车道。据统计,目前美国注册的基因疗法临床试验约有3000项,日本与中国注册的基因疗法分别有将近1000项。未来,我们有望看到基因疗法的爆炸式成长。

相关阅读:药明康德独家深度报告——基因编辑改写人类的未来

一些广受关注的临床试验已经取得了非常出色的进展。由Spark Therapeutics与辉瑞(Pfizer)带来的基因疗法SPK-9001在1/2期临床试验中彰显出良好的血友病控制率。在最初接受治疗的10名男性患者中,只需一次治疗,他们的每年出血率(ARR)就下降了97%,对因子IX的需求也减少了99%;在今年的美国血液病学会(ASH)年会上,BioMarin的血友病基因疗法valoctocogene提高了患者体内的因子VIII水平,将平均年出血事件数降低到了1次以下;11月,AveXis公司公布了治疗脊髓性肌萎缩(SMA)1型的AVXS-101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Biogen和Ionis公司带来的SPINRAZA (nusinersen)也公布了最新3期临床试验ENDEAR的数据。这两款疗法将SMA患儿原本只有8%的存活率提高到了100%!10月,bluebird bio的基因疗法Lenti-D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结果。通过编辑干细胞,这款疗法可将含有正常功能的ABCD1基因引入到细胞内。当干细胞回到患者体内时,就能产生功能性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蛋白(ALDP),治疗罕见病“脑性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当然,基因疗法离完美还有不少距离。在接受药明康德专访时,基因组学先驱之一、哈佛大学的遗传学教授George Church表示“(获批的临床试验中)几乎所有这些试验都涉及增加基因,少数涉及抑制基因功能,如RNAi(RNA干扰),ZFNs和TALEN。几乎没有涉及精准的基因编辑。”

Church教授补充说:“精准基因编辑是指拿走一个胸腺嘧啶,补上一个腺嘌呤这样的操作,或者是指正好移除4个碱基,不多不少。这才是精准编辑。我相信每个人都做过类似于编辑的工作,或者至少都和编辑打过交道。你不会把‘从书中撕下一整页’这样的行为称为编辑,但这就是目前的现状。”在这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前沿突破。

但希望就在眼前。今年,两名华人学者张锋教授和David Liu教授同日分别在《科学》和《自然》上发表最新科研成果,介绍了能对基因组进行单碱基修补的技术。如果我们能最终解决基因疗法的递送问题,将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届时,科幻将成为现实。

毫无疑问,对生命源代码的改造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有人相信,自智人崛起以来,基因编辑和改造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事件。在这个基因疗法的新纪元,人类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从根本上治疗癌症和罕见遗传病的方法,或许就在不远方。 (生物谷Bioon.com)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