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研究人员拓展Cas12a基因编辑工具盒并优化其编辑效率

基因君

 

研究人员拓展Cas12a基因编辑工具盒并优化其编辑效率

近年来CRISPR基因编辑工具的出现,依靠其简单、快速、高效等优势,极大地优化了基因工程的操作方法和手段,并且为基因治疗等领域带来了变革。

目前,科学家已经鉴定出6种类型、20余亚类的CRISPR系统。但是,只有Cas9、Cas12a和Cas12b三种系统被成功改造为基因组编辑工具。其中,Cas12a作为第二种用于哺乳动物基因组编辑的CRISPR系统,其自身独特性,使得Cas12a与Cas9系统相互补足,促进了CRISPR基因组编辑工具的进一步发展。但是,Cas12a系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包括基因组覆盖度低以及编辑效率低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团队对25种尚未挖掘的V-A型Cas12a蛋白进行研究,最终成功获得6种新的Cas12a系统,能够有效实现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的编辑。与之前报道的Cas12a系统相比,该研究工作取得以下进步:(1)发现6种新的Cas12a基因编辑系统,拓宽了Cas12a基因组编辑工具的选择范围;(2)新发现的部分Cas12a蛋白可以识别5’-TTN的PAM序列,从而提高基因组的识别范围。甚至,HkCas12a可以识别更为简单的PAM序列(5’-YTN和5’-TYYN),进一步提高基因组的识别范围;(3)通过优化crRNA骨架序列,有效地提高了Cas12a的编辑效率。针对这些新的Cas12a编辑系统,该研究团队已于两年前提交了专利申请。

相关成果于2月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Genome Biology 发表。该研究工作由动物所和中科院干细胞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完成。动物所研究员李伟和周琪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博士生滕飞、李静、崔彤彤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受到中科院战略科技先导专项及科技部、基金委等的资助。(生物谷Bioon.com)

 

福建农林大学等破译四倍体栽培种花生全基因组

基因君

福建农林大学等破译四倍体栽培种花生全基因组

 

5月1日,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庄伟建,联合印度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华北理工大学等23个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栽培种花生基因组揭示了豆科植物的核型、多倍体进化和作物驯化在《自然·遗传学》在线发表。该项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破译了四倍体栽培种花生的全基因组,标志着我国在栽培种花生基因组、花生染色体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类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组结构变异、花生物种起源与分子育种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因异源四倍体栽培种花生基因组大、结构复杂,研究难度大;花生的基础生物学研究、重要基因精细定位与功能鉴定、花生分子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落后,长期影响了产业发展。栽培种花生基因组是节段异源四倍体,由两个相近基因组演化而来,一直未能破译。

本项目在国际上率先完成并公布了高质量栽培种花生全基因组序列和精细结构框架,并精确注释到无冗余等位基因水平;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深入比较了花生与其它豆科物种及双子叶植物葡萄的基因组,揭示了花生与其它豆科物种染色体起源、核型演化和栽培种花生基因组结构变化,重构了花生及豆科物种主要类群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变化复杂历程,并发现花生核型是直接从豆科祖先染色体独立进化产生;为解释花生物种特有的生物学性状演化提供了遗传依据。

栽培花生四倍化后种子大小、抗病性、含油量等发生了极大变化,本项目在全基因组尺度上揭示了栽培花生基因含量变化,解析了种子大小、抗病性、油脂代谢和特殊固氮特性与基因含量及序列演化的关系。

研究系统深入提示了栽培种花生的物种起源、演化和栽培驯化,证明已测序的野生种A.duranensis不是栽培种花生A亚基因供体,栽培花生起源于42~47万年前,其两个变种和各亚种是独立演变和驯化形成的,揭示了现代花生育成品种的基因组结构,特别是提出了全新的花生演化学说,这将为花生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指导。

花生育种的主要目标是高产、优质、抗逆,本研究首次通过基因组精细定位获得了花生种子大小、种皮颜色的决定基因、花生抗晚斑病和锈病的R基因簇,通过基因组也证实了诱变产生双基因隐性突变高油酸新材料。该研究使花生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精准育种和大规模基因组编辑成为可能,可大大提高花生遗传改良效率,培育更高产、优质、抗病、安全新品种。研究表明花生基因组也可作为双子叶植物的重要的参考基因组,用于研究双子叶植物及豆科物种起源、演化和物种多样性。

该项研究主要依托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印度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武汉未来组生物科学研究院、华北理工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美国乔治亚大学等23个研究机构共同完成,对全球花生的遗传改良具有里程碑贡献。(生物谷Bioon.com)

一项基因分析宣称找到“开膛手杰克”

基因君

 

一项基因分析宣称找到“开膛手杰克”

法医学家日前表示,他们终于查明了“开膛手杰克”的身份。一个多世纪前,这个臭名昭着的连环杀手在英国伦敦街头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案件。上周公布的基因检测结果表明,23岁的波兰理发师Aaron Kosminski便是“开膛手杰克”,他同时也是当时警方的主要嫌疑人。但批评人士认为,这些证据并不足以宣布结案。

新的调查结果来自于对一条披肩的法医检验。调查人员称,这条披肩是1888年在Catherine Eddowes被肢解的尸体旁发现的,后者是“开膛手杰克”的第四名受害者。披肩上的斑点据称是血迹和精液的混合物,而精液据信是由凶手留下的。伦敦另外4名女性也在3个月中相继被谋杀,而罪犯的身份一直没有得到确认。

这并不是Kosminski第一次与犯罪联系在一起。但这是支持DNA证据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被发表在一本同行评议期刊上。

几年前,利物浦市约翰·摩尔斯大学生化学家Jari Louhelainen对披肩样品进行了第一次基因测试,但他说自己想等到争议平息后再提交该研究结果。

在2014年出版的一本名为《开膛手杰克》的书中,作者Russell Edwards曾利用尚未发表的基因测试结果确认Kosminski就是凶手。Edwards在2007年购买了这条披肩并将其赠与Louhelainen。

然而遗传学家当时抱怨说,由于几乎没有关于披肩基因样本分析的任何技术细节,因此无法对这些说法进行评估。

新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这一结论。Louhelainen及其同事、利兹大学生殖和精子专家David Miller表示,这是“迄今为止对‘开膛手杰克’谋杀案进行的最系统、最先进的基因分析”,他们描述了从披肩中提取和放大脱氧核糖核酸(DNA)的过程。

这些测试比较了从披肩中提取的线粒体DNA片段(从母亲那里遗传的一部分DNA)与从Eddowes和Kosminski的后代身上提取的DNA样本。研究人员在3月12日出版的《法医科学杂志》上总结说,这些DNA与Kosminski的一位在世亲属的DNA相匹配。

新的分析还表明,凶手生有棕色头发和棕色眼睛,这与当时一位目击证人的证词相符。“这些特征肯定不是独一无二的。”作者在其论文中承认。但研究人员强调,在英国,蓝色眼睛比棕色眼睛更为常见。

然而这些研究结果不太可能让批评者满意。关于特定遗传变异识别以及DNA样本之间比较的关键细节并没有包含在这篇论文中。相反,作者用一系列含有彩色框的图形来表示它们。科学家说,在框重叠的地方,披肩上的DNA序列和现代DNA序列便是匹配的。

作者在这篇论文中表示,《数据保护法》(英国一项旨在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禁止他们公布Eddowes和Kosminski在世亲属的基因序列。他们说,论文中的图表对非科学工作者来说更容易理解,尤其是“那些对真正的犯罪行为感兴趣的人”。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法律医学研究所法医学家Walther Parson说,线粒体DNA序列不会对个人隐私构成威胁,作者应该把它们包括在论文中。“否则读者无法判断这一结果。我想知道,当我们开始避免展示结果,而只是用彩色的盒子加以替代时,科学和研究将走向何方。”

同样在因斯布鲁克工作的线粒体DNA专家Hansi Weissensteiner也对这一线粒体DNA分析结果提出异议。他说,线粒体DNA分析只能可靠地证明人们或两个DNA样本之间没有关联。“根据线粒体DNA,我们只能排除一个嫌疑人。”换句话说,披肩上的线粒体DNA可能来自Kosminski,但也可能来自当时居住在伦敦的数千人。

Kosminski理论的其他批评者则指出,没有证据表明这条披肩曾出现在犯罪现场。他们说,这些年来,它也可能受到了污染。

新的测试并不是第一次尝试通过DNA的途径鉴别“开膛手杰克”的身份。几年前,美国犯罪小说作家Patricia Cornwell曾要求其他科学家分析从可能由连环杀手寄给警方的信件样本中提取的任何DNA。根据DNA分析和其他线索,Cornwell认为,凶手是画家Walter Sickert,不过许多专家认为这些信件是伪造的。对这些信件进行的另一项基因分析则表明,凶手可能是一名女性。(生物谷Bioon.com)

 

中国研究人员发现让水稻既优质又高产的基因

基因君

 

中国研究人员发现让水稻既优质又高产的基因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员课题组27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网络版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个可以让稻米品质和产量“协同提高”的关键基因,厘清了植物细胞G蛋白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种子大小作用的全新分子机制,应用到新品种水稻培育中,有望让水稻好吃又高产。

“我们的‘初心’是给水稻高产关键基因dep1找个合适的‘伴侣’,没想到一找就是8年。”傅向东幽默地说。dep1能通过增加种子数量实现增产,对我国高产水稻育种贡献很大,但其品质一般。优质大米一般色泽透亮、形状细长,用专业词汇表述就是垩白面积少,垩白粒率低,长宽比大。比如,泰国香米就很细,长宽比在3.2:1左右。

如何给dep1找个身材苗条、皮肤透亮的“对象”,既不改变高产的优良性状,又可以降低垩白、增加长宽比,从而提高品质?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过去8年傅向东团队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从长粒型美国粳稻品种L204中成功分离并克隆了一个控制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基因OsMADS1。这个基因的突变可以让稻米变得更为细长,减少垩白率和垩白面积,提高稻米在外观、口感等多方面的品质。

第二步进一步筛选并鉴定出具有育种利用价值的一个优异等位变异类型lgy3,它可以把优质和高产这两个优异性状结合起来。揭示了G蛋白通过与OsMADS1转录因子相互作用来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高的新机制。

第三步聚合育种。研究发现,在我国大面积种植的高产水稻品种中不含这种基因的变异类型。在安徽省的三年田间试验显示,将这个新的等位基因lgy3引入高产杂交水稻后,在显着提升稻米品质的基础上还可使其产量增加7%以上。

“这是一项接地气、造福百姓的科学研究。”育种专家钮中一说。优异等位基因lgy3的发现和应用有望解决水稻高产与优质之间的矛盾,未来可用于“超级稻”新品种培育并推广,让更多稻米既好吃又高产,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这项研究为水稻高产优质分子设计育种直接提供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基因。”牛津大学植物系教授尼克·哈伯德说。

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先导科技专项资助。(生物谷Bioon.com)

非洲首个大型人类基因组学研究揭示高水平遗传多样性

基因君

非洲首个大型人类基因组学研究揭示高水平遗传多样性
南非科技部资助的“南部非洲人类基因组计划(SAHGP)”,顺利完成了对24名来自不同民族语言个体的全基因组测序,证实非洲人群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上。
该计划是非洲首个由政府资助开展的人类基因组学研究,旨在揭示南部非洲人群的独特遗传特征,全方位发掘各类人群的多样性。研究由南非金山大学实施,来自4个省份、讲4种民族语言的24名南非人作为样本采集对象,包括16名黑人以及8名混血或有色人种。金山大学研究团队利用所获得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开展了语言群体与遗传聚类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并分析了这些个体的祖先构成。
研究显示,讲Nguni语与讲Sotho-Tswana语的人群之间虽然只有短暂的地理和文化分隔,但已出现可测量的遗传差异。这些差异部分是由于不同地区祖先造成的结果,也有遗传漂变的影响。从祖先构成来看,父系祖先几乎全是非洲裔,而母系祖先多为Khoesan族(注:Khoesan为非洲南部的土着人群)。这与此前研究结果相一致,即女性狩猎采集者进入讲Nguni和Sotho-Tswana语的农耕地区,形成了跨越文化的同化。对有色人种的研究发现,来自Khoesan族、非洲、欧洲以及印度的人群,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混合比例;与此前研究相比,南亚裔血统表现更突出。该研究证实了南非的非洲移民和外来移民的大致历史记载,增进了对南非历史的深入了解。
非洲拥有最高的人群遗传多样性和最重的人均健康负担,但极少开展涉及疾病相关的大型基因组研究。该研究强调了对非洲人群疾病易感性的潜在影响,奠定了提供精准医疗的基础,未来有望使非洲人从基因组药物中受益。(生物谷Bioon.com)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高新生物技术滥用缺法律约束

基因君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高新生物技术滥用缺法律约束

日内瓦时间12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Tedros Adhanom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基因编辑不能在没有清晰的指南条件下实施,世卫组织正在组织专家研究基因编辑的健康影响,对此需要“非常、非常小心”。当下,全球对基因编辑用于人体试验,普遍缺乏强有力约束。特别是在中国,目前对高新生物技术临床应用,最高级别的规范性文件,仅为一部行政法规,法制约束力有待提升。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如果把所有的责任均指向某个人,是不客观的,是不公平的,也是于事无补的。为了从根本上杜绝高新生物技术滥用,预防其危害,必须从社会层面深刻反思。

回顾我国高新生物科技临床应用二十年的历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是全社会长期滥用新技术的结果。

我们弱于创造技术,却强于技术滥用:从器官移植干细胞疗法,从免疫疗法到手术机器人,从试管婴儿到基因编辑,有哪项临床新技术不被滥用过?

器官移植技术滥用,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推高了医疗收费,制造了无数因病返贫家庭。

干细胞疗法滥用,使顽疾患者雪上加霜,很多人掏空了钱包,还有的人“原因不明”地死了。

免疫疗法滥用,制造了尽人皆知的“魏则西事件”。

是全社会正视技术滥用的时候了。

改变急功近利的恶习,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重产业发展轻科学监管;学界重硬科技轻人文社科;医院重技术应用轻伦理调整;技术人员重名利轻道义;全社会浮燥、轻狂、追名逐利、红尘滚滚,长期缺乏深刻反思。

文化先进国家(地区)基于对生命健康的深刻理解,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关怀,对责任道义的坚守坚持,对弱势群体的尊重保护,无不重视生物(医学)技术立法,无不重视这一领域的良法善治。

英国自1961年以来,颁发了多项关于生物技术的立法。

《人体组织法》(Human Tissue Act 1961),1985年《代孕协议法》(Surrogacy Arrangements Act 1985),1989年《人体器官移植法》(Organs Transplant Act 1989 )、1990年《人工授精和胚胎学法》(Human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logy Act1990),1998年《数据保护法》(TheData Protection Act 1998),2001年《人类生殖克隆法》(HumanReproductive Cloning Act 2001),2003年《人工授精和胚胎学(已故父亲)法》 (Human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logy(Deceased Fathers) Act 2003),2003年《妇女生殖阻断(毁损)法》(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Act 2003 ),2004年《人体组织法》(Human Tissue Act 2004), 2008年《人工授精和胚胎学法》,这些法规规范着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应用活动。

至于英国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案例法、行政法规、技术应用指南、伦理审查程序,更是不胜枚举。

英国如此,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莫不如此。

相比之下,国内关于生物技术相应的法律法规机制还存在很大改进空间。

对于高新生物技术临床应用的法制调整,我国目前最高级别的规范性文件,只是一部行政法规——2007年《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在其他方面,有的仅仅是一些部委发布的伦理规范,例如2001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2003年国家科技部和原卫生部发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的审查办法》。

对此,笔者认为,我国卫生健康基本(立)法应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鉴于《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二审稿》对此问题尚无有力度的回应,建议该法《草案》增加一条:“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必须依法定程序通过伦理审查。未通过伦理审查的,不得实施。”笔者建议,应该将这条规定融入到相关的法律责任之中,以强有力的法治推动生命健康伦理建设。(生物谷Bioon.com)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基因君

2018年12月23日/生物谷BIOON/—2018年11月,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声称世界上首批经过基因编辑的婴儿-一对双胞胎女性婴儿—出生。他利用一种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对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进行修改,使得她们出生后就能够天然地抵抗HIV感染。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这条消息瞬间在国内外网站上迅速发酵,引发千层浪,有部分科学家支持贺建奎的研究,但是更多的是质疑,甚至是谴责。那么到底什么是基因编辑呢?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

基因编辑技术中,以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 ZFN)和TALEN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为代表的序列特异性核酸酶技术以其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定点基因组编辑,在基因研究、基因治疗遗传改良等方面展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CRISPR/Cas9是继ZFN和TALEN之后出现的第三代“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与前两代技术相比,其成本低、制作简便、快捷高效的优点,让它迅速风靡于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成为科研、医疗等领域的有效工具,而且经过不断改进后,更被认为能够在活细胞中最有效、最便捷地“编辑”任何基因。

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被《科学》杂志列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CRISPR是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的简称,Cas是CRISPR相关蛋白的简称。CRISPR/Cas9是由一种原始的细菌免疫系统改编而成的,它的作用方式是首先在基因组的一个靶位点上切割双链DNA。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系统,图片来自Thomas Splettstoesser (Wikipedia, CC BY-SA 4.0)。
在CRISPR/Cas9系统中,酶Cas9在DNA靶位点上进行切割,其中这种靶位点是这样确定的:一种被称作CRISPR RNA(crRNA)的RNA分子利用它的一部分序列与另一种被称作tracrRNA的RNA分子通过碱基配对结合在一起,形成嵌合RNA(tracrRNA/crRNA),然后,借助crRNA的另一部分序列与靶DNA位点进行碱基配对,以这种方式,这种嵌合RNA就能够引导Cas9结合到这个靶位点上并进行切割。在实际应用时,人们可以将tracrRNA和crRNA作为两种向导RNA(gRNA)或者融合在一起形成单向导RNA(single guide RNA, sgRNA),并被用来引导酶Cas9结合到靶DNA序列上并进行切割,其中Cas9与sgRNA一起被称作Cas9-sgRNA系统。

此外,CRISPR/Cas9系统靶向识别和切割与前间隔序列邻近基序(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 PAM)相邻的特定DNA位点。作为一种最为频繁用于基因组编辑的Cas9酶,来自酿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Cas9(SpCas9)仅识别作为PAM的NGG序列(简称NGG PAM,其中N代表任何一种碱基),这就限制了基因组中能够被靶向的区域。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CRISPR/Cas9作用机制. 图片来自Frontiers in Genetics, 24 September 2015, doi:10.3389/fgene.2015.00300。

与CRISPR/Cas9相比,碱基编辑并不切割DNA双螺旋,而是在组成DNA或RNA的四个碱基中,利用酶精确地重新排列其中的一个碱基上的一些原子,从而将这个碱基转化为一个不同的碱基,同时不改变其周围的碱基。这种能力大大增加了改变遗传物质的选择手段。2017年,通过碱基编辑器编辑单个碱基的技术入选2017年《科学》杂志“科学十大突破”。

在2018年,科学家们在基因编辑取得重大的进展,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领域在这一年里取得的重大发现。

2018年12月,鉴于9p21.3单倍型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具影响力的心血管疾病遗传原因,Valentina Lo Sardo等人收集了来自携带着9p21.3单倍型高风险版本或低风险版本的人的血液,并让血液中的细胞经过重编程后产生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随后利用称为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的分子剪刀对产生的iPS细胞进行基因修饰,从而移除供者细胞基因组中的9p21.3单倍型高风险或低风险版本[1]。接下来,他们诱导这些经过基因编辑的ips细胞变成血管平滑肌细胞。结果表明利用TALEN剔除9p21.3单倍型高风险版本会拯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粘附和收缩。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图片来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11.014。

2018年11月,Felicity Allen等人在一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探究CRISPR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发现对经过CRISPR-Cas9切割的DNA的修复依赖于靶DNA和gRNA的精确序列,并且发现在相同的序列中,细胞的这种修复机制是可重复的[2]。他们随后利用大量的序列数据开发出一种称为FORECasT的机器学习计算工具,该工具能够仅使用靶DNA序列来预测修复后的DNA序列。与此同时,HMax W. Shen等人观察细胞如何修复小鼠和人类基因组中CRISPR靶向切割的2000个位点,并将所获得的数据输入到一种称为inDelphi的机器学习模型中,从而促进这种算法学习细胞如何对每个位点上的切割作出反应,它的预测结果表明在很多位点上,经过校正的基因并不包含大量的变异,而是一种单一的结果,如校正致病性的基因[3]。

2018年11月,Haibao Zhu等人将磁性纳米颗粒(MNP)与重组的圆柱形杆状病毒载体(baculovirus vector, BV)相结合,开发出运送CRISPR/Cas9的MNP-BV载体,选择杆状病毒载体是因为是它具有较大的装载能力,而且在局部磁场的作用下能够克服补体系统导致的杆状病毒载体局部失活[4]。施加局部的磁场能够高效地靶向运送MNP-BV载体,并促进将MNP-BV载体转导到细胞中,从而实现通过空间控制对特定组织或器官中的基因进行修饰。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图片来自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doi:10.1038/s41551-018-0318-7。

2018年10月,Lucas B. Harrington等人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小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在从科罗拉多州来复镇(Rifle)的一个有毒的净化场所获得的地下水样品中经过测序的古细菌基因组中发现了Cas14蛋白[5]。与Cas9一样,Cas14具有作为生物技术工具的潜力。由于具有较小的体积,Cas14可能用于编辑小细胞或某些病毒中的基因。不过鉴于Cas14的单链DNA切割活性,它更有可能改善目前正在开发的用于快速诊断传染病、基因突变和癌症的CRISPR诊断系统。

2018年10月,Florian Schmidt等人利用肠道细菌大肠杆菌开展研究,将来自一种不同的细菌物种的编码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中,其中的Cas9基因与一种逆转录酶融合在一起[6]。导入这些编码CRISPR-Cas9的外源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能够产生一种结合短mRNA分子的蛋白复合物。这种逆转录酶将mRNA翻译为含有与初始的mRNA相同的遗传信息的DNA,然后将它们作为间隔序列存储在CRISPR阵列中。这种过程能够多次发生,从而使得新的间隔序列以相反的时间顺序添加到CRISPR阵列,因此最近获得的DNA片段总是位于最前面,由此,就开发出开发出一种存储转录事件的细胞记录设备。在此之前,Weixin Tang等人利用CRISPR构建出一种称为CAMERA(CRISPR-mediated analog multi-event recording apparatus)的细胞事件记录技术[7]。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图片来自Nature, doi:10.1038/s41586-018-0569-1。

2018年9月,鉴于在临床中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一个障碍是Cas9核酸酶可能会在错误的位点上切割DNA,Pinar Akcakaya等人开发出一种让脱靶效应最小化的方法:将基因组DNA切割为大约长300个碱基对的片段,给这些片段连接上一系列让DNA环化的接头(adapter),随后引入Cas9和gRNA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在某些位点上切割环状DNA,从而让它线性化[8]。另一批核酸酶会降解剩余的未被切割的环状DNA。通过这种方式,这些研究人员能够对线性化的DNA进行测序,从而能够观察Cas9切割(不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的位点并预测gRNA是否会导致体内脱靶效应。随后,他们在小鼠中测试了他们的预测结果:当使用在体外发现的会在基因组中数千个错误位点进行切割的gRNA时,在检测的一部分的预测位点中,超过40%的位点也在小鼠肝脏中发生突变。一个位点在体外筛选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它在体内发生突变的可能性就越大。换句话说,在体外发生差错的gRNA在体内也会发生差错。

2018年9月,美国迈阿密大学的Carlos Moraes团队将含有靶向线粒体的TALEN(mitochondrial-targeted TALEN, MitoTALEN)的腺相关病毒(AAV)注射到携带着mtDNA突变的小鼠肌肉中,在六个月后,小鼠肌肉组织中的突变mtDNA的水平下降了50%以上—低于通常与线粒体疾病的症状相关的水平[9]。与此同时,英国剑桥大学的Michal Minczuk团队,研究人员将含有靶向线粒体的ZFN(mitochondrially targeted zinc-finger nuclease, mtZFN)的AAV病毒注射到小鼠的尾静脉中,从而被系统性地运送到心脏中。仅两个多月后,突变mtDNA的水平在心脏组织中下降了大约40%[10]。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图片来自Nature Medicine, doi:10.1038/s41591-018-0166-8。

2018年9月,Hiroshi Nishimasu等人构建出一种合理设计的SpCas9变异体(SpCas9-NG),它能够识别作为PAM的NG而不是NGG[11]。这种SpCas9-NG变异体增加了基因组中的靶向范围,但是具有与野生型SpCas9类似的特异性:在人细胞中,这种SpCas9-NG变异体在携带着NG PAM的内源性靶位点中诱导碱基插入或删除(insertion or deletion, indel);将这种SpCas9-NG变异体与活化诱导的胞苷脱氨酶(activation-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 AID)融合在一起能够调节人细胞中携带着NG PAM的靶位点上的C→T转化,即由碱基胞嘧啶(C)转化为碱基胸腺嘧啶(T)。

2018年9月,Avery C. Rossidis等人将名为BH3的碱基编辑器和CRISPR系统一起导入患有遗传性酪氨酸血症1型(HT1)的小鼠胚胎中,结果表明,接受BH3治疗的小鼠胚胎,在出生后的3个月里肝脏中经过编辑的肝细胞数量稳定[12]。在HT1小鼠模型中,BH3治疗提高了它们的肝脏功能和生存率。与此同时,Lukas Villiger等人将CRISPR/Cas9系统和胞苷脱氨酶结合在一起,将导致苯丙酮尿症的DNA碱基对C-G转变为在正常人中出现的T-A,而且接受这种碱基编辑治疗的小鼠肝脏中60%的致病基因突变能够被成功校正,从而使得小鼠体内的苯丙氨酸水平降低到正常水准,而且不再显示出任何苯丙酮尿症的症状[13]。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CRISPR/Cas9系统和碱基编辑器作用机制示意图,图片来自Science期刊。

2018年9月,鉴于III型CRISPR/Cas效应复合物在结合到靶RNA时会合成由4或6个腺苷一磷酸(AMP)分子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环寡腺苷酸,所产生的环寡腺苷酸诱导细胞进入抗病毒状态,但是如果长时间处于激活状态的话,细胞也会死亡,Januka S. Athukoralage等人鉴定出一种称为环状核酸酶(ring nuclease)的关闭开关,它特异性地切割这些环寡腺苷酸分子,并且当入侵的病毒遭受破坏时,它让细胞恢复到未受感染的状态[14]。环状核酸酶是CRISPR基因组工程工具包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组分。这将引发遗传病和感染治疗变革。

2018年9月,Kyle E. Watters等人利用一种全面的生物学信息学和实验筛选方法鉴定出三种阻断或减少在人细胞中进行CRISPR/Cas12a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的抑制剂[15]。与此同时,Nicole D. Marino等人发现了12个Acr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的Acr蛋白包括抑制V-A型CRISPR/Cas系统和I-C型CRISPR/Cas系统的蛋白,如AcrVA1。值得注意的是,当在人细胞中进行测试时,AcrVA1最为有效地抑制Cas12a的一系列直向同源物,包括MbCas12a、Mb3Cas12a、AsCas12a和LbCas12a[16]。这些CRISPR/Cas12a抑制剂提供了对CRISPR基因编辑进行控制的生物技术工具。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通过生物信息手段发现抑制CRISPR/Cas12a的Acr蛋白。图片来自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u5138。

2018年8月,我国科学家Weiqi Zhang等人在全球首次实现了SIRT6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全身敲除,获得了世界上首例特定长寿基因敲除的食蟹猴模型[17]。与SIRT6敲除小鼠表现的加速衰老表型明显不同,SIRT6敲除的食蟹猴在出生数小时内即死亡。多项分析结果显示,SIRT6敲除的食蟹猴未见加速衰老表型,却表现出严重的全身发育迟缓。新生SIRT6敲除猴的脑及多种其他器官组织均表现出明显的胚胎期未成熟的细胞和分子特征。在此之前,我国科学家Sen Yan等人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人体中导致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的具有非常长的谷氨酰胺重复序列的mHTT编码基因的一个片段导入到猪成纤维细胞中[18]。随后,体细胞核移植产生携带这种基因改变的猪胚胎,由此构建出基因敲入HD猪模型。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SIRT6全身敲除的食蟹猴,图片来自Nature, doi: 10.1038/s41586-018-0437-z.

2018年7月,Alex Marson团队开发出一种强大的分子“剪切和粘贴”系统,用于重写人T细胞中的基因组序列:当某些数量的T细胞、DNA和CRISPR“剪刀”混合在一起然后暴露在一种适当的电场中时,这些T细胞将摄入DNA和CRISPR剪刀,并且精确地将特定的基因序列整合到CRISPR在基因组中的靶切割位点上[19]。它在未来有助于加速开发出新的更加安全的治疗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和其他疾病(包括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的疗法。

2018年7月,Michael Kosicki等人发现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能够导致基因组上的靶位点附近发生大片段DNA缺失和重排。这些重排导致之前相隔遥远的DNA序列被拼接在一起。这种现象在他们测试的所有三种细胞类型—小鼠胚胎干细胞、小鼠造血祖细胞和一种人分化细胞系—中都很普遍[20]。这些变化能够干扰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并且可能使得设计基于CRISPR的疗法的努力复杂化。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针对人胚胎干细胞的基因编辑实验揭示出CRISPR-Cas9系统的不精确性。图片来自Annie Cavanagh via Wellcome/CC BY NC。

2018年7月,Lili Wang等人对归巢核酸内切酶(meganuclease)进行基因形式,使得它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且失活PCSK9基因,随后利用腺病毒载体(AAV)携带经过基因修饰的归巢核酸内切酶来干扰灵长类动物肝脏中的PCSK9基因,结果发现在利用中等和高剂量AAV载体治疗的动物机体中,PCSK9的水平下降了45%-84%,而且有害胆固醇的水平也下降了30%-60%[21]。

2018年7月,Demosthenes P. Morales等人开发出光触发的基因组编辑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空心的金纳米球,在这些金纳米球上包被着DNA报告链(发出红色荧光)和由Cre重组酶与细胞穿透肽组成的融合蛋白[22]。一旦被摄入到细胞中,这些金纳米球被包埋在内体(endosome)中。超快脉冲近红外激光 —对细胞无害且高效地穿过组织—随后照射这些被包埋的金纳米球和它们的蛋白涂层。这种照射导致这些金纳米球受到激发,这会导致纳米气泡形成,从而让内体出现开口并允许它的蛋白内含物逃出。这些蛋白如今自由地前往存储着遗传物质的细胞核中,并让细胞穿透肽进入。Cre能够寻找、剪切细胞中的双螺旋DNA,并且将DNA报告链粘贴到双螺旋DNA中。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图片来自Small, doi:10.1002/smll.201800543。

2018年6月,Emma Haapaniemi等人发现在实验室环境中对人类细胞进行CRISPR-Cas9基因编辑操作或许会激活名为p53的癌症抑制蛋白,一旦被激活后,p53就会降低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效率,而不携带p53或无法激活p53表达的细胞就会表现出较好的基因编辑效果,但不幸的是,缺少p53常备认为会使得细胞失控生长并且发生癌变[23]。通过挑选已经成功修复损伤基因的细胞,这可能就会在无意中选择不携带功能性p53的细胞,如果将这种细胞转移到患者体内,以此作为基因疗法来治疗遗传性疾病,这样的细胞或许就会诱发癌症。

2018年5月,Matthew G. Costales等人开发出一种经设计后能够精确和有选择性地结合特定RNA的称为RIBOTAC(ribonuclease-targeting chimeras)的技术,这种RIBOTAC复合物的第一部分是RNA降解酶RNase L,它的另一个部分是药物类似分子Targaprimir-96,用于与一种已知促进癌细胞增殖的microRNA致癌基因(即miRNA-96)结合[24]。这种RIBOTAC复合物局部激活内源性的RNase L,从而切割癌细胞中的miRNA-96前体,这又会增加促凋亡转录因子FOXO1表达,从而选择性地触发恶性肿瘤细胞死亡。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图片来自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doi:10.1021/jacs.8b01233。

2018年4月,Cameron Myhrvold等人开发出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从而允许Cas13直接在唾液或血液等体液样品中检测它的靶标。这种方法被称作HUDSON(Heating Unextracted Diagnostic Samples to Obliterate Nucleases),通过对临床样品进行快速的化学和热处理来灭活某些会降解基因靶标的酶。这些经过处理的临床样品随后通过SHERLOCK诊断平台进行检测,最终的检测结果(阳性或阴性)能够在试纸条上很容易地观察到[25]。Feng Zhang团队对SHERLOCK诊断平台进行一系列优化,让这种平台使用来自不同细菌种类的Cas13和Cas12a(以前称为Cpf1)酶来产生额外的信号;此外,还添加了一种额外的CRISPR相关酶(即Csm6)来放大检测信号,从而增加了SHERLOCK的灵敏度,并增加准确地定量确定样品中的靶分子水平和一次测试多种靶分子的能力[26]。Jennifer A. Doudna团队观察到Cas12a锁定它的靶标并进行切割,它就会开始撕碎它能够发现的所有单链DNA,开发出一种简单的被称作DETECTR(DNA Endonuclease Targeted CRISPR Trans Reporter)的新方法,它能够实现灵敏而又准确的DNA检测[27]。这种SHERLOCK诊断平台是Feng Zhang团队在一年之前基于Cas13酶和RNA报告分子开发出来的:在经过两个扩增步骤后,当Cas13a检测到靶RNA序列时,它的无区分的RNA酶活性(即附带切割活性)也会切割这种RNA报告分子,从而释放可检测到的荧光信号[28]。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图片来自Zhang lab, Broad Institute。

2018年3月,Silvana Konermann等人构建出一种靶向RNA而不是靶向DNA的新工具,并利用它校正来自一名痴呆症患者的细胞中的蛋白不平衡,从而让它们恢复到健康水平。这种被称作CasRx的新工具来自黄化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XPD3002,它为科学家们提供一种强大的方法来开发新的基因疗法和研究基础的生物学功能[29]。

2018年2月,鉴于spCas9对靶DNA序列的识别依赖于特定的PAM序列—NGG序列,仅1/16的人类基因组区域含有这种PAM序列,这无疑限制了基因编辑的范围,为此,Johnny H. Hu等人开发出称为xCas9的SpCas9变体,该变体广泛识别多种PAM序列,包括NG、GAA和GAT,编辑范围至少增加了4倍,可以靶向编辑基因组的1/4区域[30]。更重要的是,相比于spCas9,xCas9错误编辑的概率降低了。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在gRNA(绿色和红色)的帮助下,CRISPR/Cas9通过结合到PAM序列(黄色)上切割靶DNA序列,图片来自KC Roey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18年2月,X. Shawn Liu等人鉴于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由患者X染色体上的FMR1基因发生突变引起,X. Shawn Liu等人开发一种移除甲基化的改进型CRISPR / Cas9系统:将没有切割活性的dCas9与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Tet1融合在一起,移除FMR1基因中的三核苷酸(CGG)重复序列上的甲基化标签[31]。移除这些甲基化标签会让FMR1基因的表达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2018年1月,Carsten Trevor Charlesworth等人分析了22名婴儿和12名健康成年人的血液样品以便确定这些人是否对这两种最常用的Cas9酶版本—来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的Cas9酶(即SaCas9)和来自酿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的Cas9酶(SpCas9)—产生免疫反应,结果发现79%的研究参与者对SaCas9产生抗体, 65%的研究参与者对SpCas9产生抗体[32]。此外,Sojung Kim等人也发现体外转录的gRNA(in vitro transcribed gRNA, IVT gRNA)含有5’ 三磷酸(5’ppp)基团,这会触发人细胞中的I型干扰素介导的免疫反应,以及干扰素激活的抗病毒效应蛋白(如DDX58)的表达增加,从而导致细胞死亡[33]。

年终盘点:2018年基因编辑盘点
图片来自Genome Research, doi:10.1101/gr.231936.117。

其实,科学家们针对基因编辑领域的研究不胜枚举,以上罗列的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当然,迄今为止,涉及基因编辑的疾病治疗研究基本上局限在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上,这是因为诸如CRISPR/Cas9之类的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着编辑效率较低和脱靶效应等缺点,因此贸然进行开展人体临床试验,会引发难以预测的结果,这不奇怪当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声称世界上首批经过基因编辑的婴儿出生时,国内外的口诛笔伐纷至杳来。不过,在未来,科学家们将从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因、蛋白和组学等不同角度深入探究ZFN、TALEN和不同类型的CRISPR/Cas系统及其改进版本等基因编辑技术的详细作用机制,人们最终有朝一日能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HIV感染、癌症、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遗传疾病等一系列疾病。(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文献:
1. Valentina Lo Sardo et al. Unveiling the Role of the Most Impactful Cardiovascular Risk Locus through Haplotype Editing. Cell,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6, 2018, doi:10.1016/j.cell.2018.11.014.

2. Felicity Allen et al, Predicting the mutations generated by repair of Cas9-induced double-strand breaks,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8). DOI: 10.1038/nbt.4317.

3. HMax W. Shen, Mandana Arbab, Jonathan Y. Hsu et al. Predictable and precise template-free CRISPR editing of pathogenic variants.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07 November 2018, doi:10.1038/s41586-018-0686-x.

4. Haibao Zhu et al. Spatial control of in vivo 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via nanomagnets.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ublished Online: 12 November 2018, doi:10.1038/s41551-018-0318-7.

5. Lucas B. Harrington et al. Programmed DNA destruction by miniature CRISPR-Cas14 enzymes.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18 October 2018, doi:10.1126/science.aav4294.

6. Florian Schmidt et al. Transcriptional recording by CRISPR spacer acquisition from RNA.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03 October 2018, doi:10.1038/s41586-018-0569-1.

7. Weixin Tang et al. Rewritable multi-event analog recording in bacterial and mammalian cells.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15 Feb 2018, doi:10.1126/science.aap8992.

8. Pinar Akcakaya et al. In vivo CRISPR editing with no detectable genome-wide off-target mutations.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12 September 2018, doi:10.1038/s41586-018-0500-9.

9. Sandra R. Bacman, Johanna H. K. Kauppila, Claudia V. Pereira et al. MitoTALEN reduces mutant mtDNA load and restores tRNAAla levels in a mouse model of heteroplasmic mtDNA mutation. Nature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24 September 2018, doi:10.1038/s41591-018-0166-8.

10. Payam A. Gammage, Carlo Viscomi, Marie-Lune Simard et al. Genome editing in mitochondria corrects a pathogenic mtDNA mutation in vivo. Nature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24 September 2018, doi:10.1038/s41591-018-0165-9.

11. Hiroshi Nishimasu et al. Engineered CRISPR-Cas9 nuclease with expanded targeting space. Science, 21 Sep 2018, 361(6408):1259-1262, doi:10.1126/science.aas9129.

12. Avery C. Rossidis et al. In utero CRISPR-mediated therapeutic editing of metabolic genes. Nature Medicine, October 2018, 24(10):1513–1518, doi:10.1038/s41591-018-0184-6.

13. Lukas Villiger et al. Treatment of a metabolic liver disease by in vivo genome base editing in adult mice. Nature Medicine, October 2018, 24(10):1519–1525, doi:10.1038/s41591-018-0209-1.

14. Januka S. Athukoralage et al. Ring nucleases deactivate type III CRISPR ribonucleases by degrading cyclic oligoadenylate.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19 September 2018, doi:10.1038/s41586-018-0557-5.

15. Kyle E. Watters et al. Systematic discovery of natural CRISPR-Cas12a inhibitors.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06 Sep 2018, doi:10.1126/science.aau5138.

16. Nicole D. Marino et al. Discovery of widespread Type I and Type V CRISPR-Cas inhibitors.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06 Sep 2018, doi:10.1126/science.aau5174.

17. Weiqi Zhang et al. SIRT6 deficiency results in 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 in cynomolgus monkeys. Nature, 560:661–665 (2018) , doi:10.1038/s41586-018-0437-z.

18. Sen Yan et al. A Huntingtin Knockin Pig Model Recapitulates Features of Selective Neurodegeneration in Huntington’s Disease. Cell,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9, 2018, doi:10.1016/j.cell.2018.03.005.

19. Theodore L. Roth et al. Reprogramming human T cell function and specificity with non-viral genome targeting.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11 July 2018, doi:10.1038/s41586-018-0326-5.

20. Michael Kosicki et al. Repair of double-strand breaks induced by CRISPR–Cas9 leads to large deletions and complex rearrangements. Nature Biotechnology, Published online: 16 July 2018, doi:10.1038/nbt.4192.

21. Lili Wang, Jeff Smith, Camilo Breton, et al. Meganuclease targeting of PCSK9 in macaque liver leads to stable reduction in serum cholesterol.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8). DOI:10.1038/nbt.4182.

22. Demosthenes P. Morales et al. Light‐Triggered Genome Editing: Cre Recombinase Mediated Gene Editing with Near‐Infrared Light. Small, Published Online: 02 July 2018, doi:10.1002/smll.201800543.

23. Emma Haapaniemi et al. 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induces a p53-mediated DNA damage response. Nature Medicine (2018). DOI: 10.1038/s41591-018-0049-z.

24. Matthew G. Costales et al. Small Molecule Targeted Recruitment of a Nuclease to R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Published online:May 24, 2018, doi:10.1021/jacs.8b01233.

25. Cameron Myhrvold et al. Field-deployable viral diagnostics using CRISPR-Cas13. Science, 27 Apr 2018, 360(6387):444-448, doi:10.1126/science.aas8836.

26. Jonathan S. Gootenberg et al. Multiplexed and portable nucleic acid detection platform with Cas13, Cas12a, and Csm6. Science, 27 Apr 2018, 360(6387):439-444, doi:10.1126/science.aaq0179.

27. Janice S. Chen et al. CRISPR-Cas12a target binding unleashes indiscriminate single-stranded DNase activity. Science, 27 Apr 2018, 360(6387):436-439, doi:10.1126/science.aar6245.

28.Jonathan S. Gootenberg et al. Nucleic acid detection with CRISPR-Cas13a/C2c2. Science, 13 Apr 2017, doi:10.1126/science.aam9321.

29. Silvana Konermann et al. Transcriptome Engineering with RNA-Targeting Type VI-D CRISPR Effectors. Cell, Published online: March 15, 2018, doi:10.1016/j.cell.2018.02.033.

30. Johnny H. Hu, Shannon M. Miller, Maarten H. Geurts et al. Evolved Cas9 variants with broad PAM compatibility and high DNA specificity.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28 February 2018, doi:10.1038/nature26155.

31. X. Shawn Liu et al. Rescue of Fragile X Syndrome Neurons by DNA Methylation Editing of the FMR1 Gene. Cell,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5, 2018, doi:10.1016/j.cell.2018.01.012.

32. Carsten Trevor Charlesworth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re-Existing Adaptive Immunity to Cas9 Proteins in Humans. bioRxiv, doi:10.1101/243345.

33. Sojung Kim, Taeyoung Koo, Hyeon-Gun Jee et al. CRISPR RNAs trigger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in human cells. Genome Research, 2018, 28(3), doi:10.1101/gr.231936.117.

最具潜力的25个基因疗法

基因君

最具潜力的25个基因疗法

 

生物技术网站GEN近日发文,对基因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统计。根据再生医学联盟(ARM)于本月初发布2019年第一季度的《全球再生医学季度数据报告》,截止一季度末,有372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其中大多数(217项,58%)是II期研究、其次是I期研究(123项,33%)和III期研究(32项,9%)。这一数字较2018年底增加了10个,与2018年一季度相比增长了17%。

除了临床试验数量在增加,基因治疗领域的活动速度也在加快。4月15日,Catalent公司表示,计划将业务扩大到基因治疗领域,并表示同意以12亿美元收购Paragon Bioservices。赛默飞世尔计划在第二季度末17亿美元收购病毒载体cdmo brammer bio后扩大其在该领域的布局。

今年,最大的基因治疗并购交易发生在2月,罗氏以48亿美元收购Spark Therapeutics。然而,由于Spark股东要求更高交易价的抵制迫使罗氏将其投标截止日期一再延长,报价将于6月3日到期。

新基因疗法批准方面,有2个被认为接近批准的候选疗法出现在今年的名单中。其一是Zynteglo?(原Lentiglobin?),由蓝鸟生物开发,用于治疗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病,已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推荐批准。另一个是诺华子公司Avexis的Zolgensma?(原AVXS-101),这是一种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疗法,与积极的III期数据相比,其数百万美元的价格引发了更大的行业关注。

根据ARM数据以及clinicaltrials.gov公告,GEN确定了《2019年最有前途的25个基因疗法》榜单,除了Zynteglo和Zolgensma,还有其他23个“未来”基因治疗候选疗法,这些疗法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已进入III期临床和/或注册试验。

由于篇幅过长,小编将分上、下篇为大家以下介绍这份榜单。

1

axalimogene filolisbac和ADXS-DUAL

公司:Advaxis

适应症:转移性宫颈癌

机制:这两款靶向免疫疗法基于Advaxis的技术平台,利用活的减毒李斯特菌经生物工程化分泌抗原/佐剂融合蛋白。ADXS-DUAL是第二代axalimogene filolisbac。

临床试验:ADXS11-001治疗高危局部晚期宫颈癌处于III期临床(AIM2CERV,NCT02853604),ADXS11-001在机器人手术前接种治疗HPV阳性口咽癌处于II期临床(NCT02002182)。

最新消息:5月15日,FDA取消了之前对AIM2CERV研究的部分叫停,称Advaxis圆满地解决了“某些AXAL化学、制造和控制(CMC)事项”方面的问题。目前,该公司也正在评估ADXS11-001与Keytruda、Opdivo、Imfinzi的联合用药。

2

AMT-061

公司:uniQure

适应症:B型血友病

机制:AMT-061是由携带有因子IX Padua变异体(Fix-Padua)基因盒的AAV5病毒载体组成。

临床试验:NCT03569891(HOPE-B,III期);NCT03489291(II期)

最新消息:Uniqure 5月10日公布的最新临床数据显示,3例患者在接受AMT-061治疗后的6个月内,FIX活性表现出临床显着升高,分别达到正常活性水平的51%、33%和57%。

3

fidanacogene elaparvovec

公司:辉瑞

适应症:B型血友病

机制:生物工程化腺相关病毒(AAV)衣壳(蛋白外壳)和一个高活性人凝血因子IX基因。

临床试验:NCT03587116(III期)

最新消息:Spark Therapeutics在去年将SPK-9001研发工作移交给辉瑞,辉瑞于2018年7月启动了一项III期项目,最初开展了一项导入研究评估当前因子IX预防性替代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后对fidanacogene elaparvovec治疗B型血友病进行评估。

4

Generx

公司:Angionetics,华邦生命健康(中国市场独家授权)

适应症:难治性心绞痛(III期);心脏X综合征(I/II期);充血性心力衰竭(I/II期);烟雾病(IND申请),脑缺血(候选药物选择)

机制:Generx由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基因、CMV启动子序列和信号肽组成,包裹在人血清型5腺病毒中。Generx利用Angionetic公司优化的心脏导管技术递送至心脏,通过柯萨奇腺病毒受体与心脏细胞结合,将FGF-4基因递送至细胞内。

临床试验:NCT02928094(AFFIRM,III期)

最新消息:NCT02928094计划于2019年6月1日启动,预计初步完成日期为2021年6月1日。Angionetic是Gene Biotherapeutics的控股子公司,但独立运作。去年,Angionetic表示,计划从外部获取资金支持Generx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这可能包括2019年的IPO。

5

GS010

公司:GenSight Biologics

适应症:由ND4基因突变引起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机制:编码人类野生型ND4蛋白的AAV2基因治疗载体

临床试验:NCT02652780(REVERSE,III期);NCT02652767(RESCUE,III期);NCT03293524(REFLECT,III期)。

最新消息:5月15日,Gensight公布REVERSE研究96周阳性结果,显示GS010在注射2年后仍然有效。在第96周,GS010治疗眼与基线相比平均改善了-0.308 LogMAR,相当于ETDRS视力表上提高15.4个ETDRS字母或三行。

6

Instiladrin

公司:FKD Therapies,辉凌制药

适应症:卡介苗(BCG)-无反应性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NMIBC)

机制: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干扰素α-2b(IFNα2b)及Syn3(rAd-IFN/Syn3),通过灌注感染邻近肿瘤细胞并在细胞内表达IFNα2b,产生增强的抗肿瘤活性。

临床试验:NCT02773849(III期)

最新消息:5月5日,安德森癌症中心Colin Dinney医师公布了BCG治疗无反应NMIBC患者II期研究更新数据:在后续研究中的34例男性患者中,24例在治疗后3年仍然活着。其他10例,3例死于膀胱癌,7例死于其他原因。辉凌制药去年获得了全球商业化权利的选择权。

7

Lenti-D

公司:蓝鸟生物

适应症:脑部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机制:将患者自身的干细胞进行修饰使其含有功能性拷贝的ABCD1基因,该基因旨在产生功能性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蛋白(ALDP),之后移植干细胞治疗。

临床试验:NCT03852498(ALD-104,III期);NCT01896102(Starbeam或ALD-102,II/III期);NCT02698579(长期随访)

最新消息:5月2日,蓝鸟生物表示,在4月对第一例ALD-104患者进行了治疗。研究主要终点是在第24个月时仍然存活且无6种重大功能性残疾任何一种的患者比例。

8

LYS-SAF302

公司:Lysogene

适应症:粘多糖病IIIA(MPS IIIA),也被称为Sanfilippo A型综合征

机制:AAVrh10病毒含有健康拷贝的N-磺基葡糖胺磺基水解酶(SGSH)基因,通过注射直接施用于脑内,旨在刺激分解硫酸乙酰肝素酶的产生,从而减缓或阻止疾病进展。

临床试验:NCT03612869(AAVance,II/III期);NCT02746341(SAMOS,自然史研究)

最新消息:4月29日,LysGene表示,预计将于2020年上半年完成患者招募工作。第一例患者于2018年12月招募,两个月后接受治疗。2018年10月,Sarepta Therapeutics收购了LYS-SAF302的美国和其他欧洲地区权利,这笔交易可能为LysGene带来超过1.25亿美元收益。

9

Nexagon

公司:Eyevance,OcuNexus Therapeutics

适应症:对当前标准护理治疗无反应的持续性上皮缺陷(PED)

机制:天然的、未修饰的寡核苷酸(30-mer),下调关键细胞间隙连接半通道蛋白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的表达。Nexagon是在置于隐形眼镜或羊膜下的热凝胶中形成的,以确保与角膜/结膜表面接触,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将活性药物送入细胞。

临床试验:目前的试验详情不可用。Nexagon是8项临床试验的主题,其中5项已完成,2项终止,1项撤回。

最新消息:Eyevance在2018年10月以未披露价格从Ocnexus获得了Nexagon的全球范围权利,称将为预期今年启动的关键性试验提供资金,IIb阶段的研究将评估Nexagon作为热烧伤或化学烧伤导致的PED的潜在治疗方法。

10

NSR-REP1

公司:Nightstar Therapeutics

适应症:无脉络膜症

机制:含有重组人互补DNA(cDNA)的AAV2载体,用于在眼内产生REP1。NSR-REP1通过手术注射到视网膜下腔给药。

临床试验:NCT03496012(STAR,III期),NCT03507686(GEMINI,II期),NCT03584165(SOLSTICE,长期随访)

最新消息:Nightstar公司3月4日表示,同意以约8.77亿美元的价格被渤健收购,该交易旨在利用NSR-REP1领导的基因疗法补充渤健的眼科药物管线。5月8日,Nightstar股东同意了这项收购,预计将于6月7日完成。NCT03496012的数据预计在2020年下半年发布。

11

OTL-101

公司:Orchard Therapeutics,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NHS基金会

适应症:腺苷脱氨酶严重联合免疫缺陷(ADA-SCID)

机制:自体、体外、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

临床试验:NCT03765632(I期/II期)

最新消息:2月22日,Orchard公布了来自OTL-101新配方注册试验20例患者的两年随访数据:在第24个月,接受OTL-101治疗的患者总生存率100%、无事件生存率100%,而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分别为88%和56%。Orchard CMO AndreaSpezzi博士表示,公司计划在2020年提交BLA申请。

12

OTL-103

公司:Orchard Therapeutics,Ospedale(医院)San Raffaele-Telethon基因治疗研究所(OSR-TIGET)

适应症: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

机制:从骨髓中采集和/或从外周血中动员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用编码WAS的慢病毒载体转导。

临床试验:NCT015462(TIGET-WAS,III期);NCT03837483(II期)

最新消息:Orchard在3月21日表示,仍按原计划2019年公布NCT015462试验中8例患者的3年随访数据,并开始NCT03837483试验入组。去年,Orchard从GSK收购了OTL-103。

13

OTL-200

公司:Orchard Therapeutics,OSR-TIGET

适应症: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

机制:用自体CD34+细胞转导含有人芳基硫酸酯酶A (ARSA)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的慢病毒载体。

临床试验:NCT03392987(III期)

最新消息:3月26日,Orchard提供了I/II期试验(NCT0560182)的注册数据:晚期婴儿患者在治疗后2年和3年的总运动功能评分增加了65和72个百分点,而早期青少年患者则增加了40个百分点。Orchard计划在2020年提交监管文件。去年,Orchard从葛兰素史克收购了OTL-200。(生物谷Bioon.com)

 

茄子基因组研究迈入高清时代

基因君

茄子基因组研究迈入高清时代
10月31日,由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王益奎领衔的研究团队,于生物学论文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在线发布了染色体级别的高质量茄子基因组序列。该团队采用PacBio测序技术,结合Dovetail Hi-C建库技术与HiRise组装算法,获得了目前连续性最好的茄科作物基因组,标志着茄子基因组研究迈入了高清时代。
茄子是茄科最重要的作物之一,在茄属植物中产量和经济价值居第三位。本次公布的茄子参考基因组,Contig N50达到了5.3Mb,Scaffold N50 更是达到了93.9 Mb,序列总长度1155.8 Mb。
“之前,日本和意大利的团队分别发表了以二代测序技术为主获得的茄子参考基因组。这次我们采用最新的三代测序技术和Hi-C技术,在组装质量和连续性上远远高于国外研究团队的基因组版本。”论文通讯作者、项目负责人王益奎说,“以最近意大利团队发表的茄子基因组为例,其Contig N50 为16.7Kb,而我们的基因组版本Contig N50达到5.3Mb,连续性提高300多倍。”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茄子物种特异的646个基因家族和364个阳性选择基因,赋予了茄子特有的性状。研究团队进行了抗病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发现在茄子和辣椒中有一个扩张的细菌斑点抗性基因家族,而在番茄和马铃薯中没有。此外研究团队发现在茄子、番茄和马铃薯基因组中,多酚氧化酶基因的染色体分布模式高度相似。高质量的茄子参考基因组序列不仅有利于茄科植物的进化研究,更为茄科植物的选育和改良提供了便利。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大宗蔬菜创新团队项目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基因泰克兰尼单抗注射液FDA批准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基因君

 

 

基因泰克兰尼单抗注射液FDA批准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3月21日,罗氏子公司基因泰克公布称,美国FDA已批准公司Lucentis(ranibizumab-兰尼单抗)0.3mg预填充注射剂(PFS)作为一种新给药剂型用于所有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治疗。预计将在2018年第二季度上市销售。

基因泰克全球产品开发主管、首席医学官Sandra Horning博士表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影响着美国数百万人。今天,0.3mg Lucentis预填充注射剂型的批准,加强了我们为那些受这种视力威胁疾病患者提供疗法革新的使命。”

2016年10月,Lucentis 0.5mg PFS已在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视网膜静脉阻塞后黄斑水肿(RVO)和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2017年4月,Lucentis 0.3mg成为首个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各种形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或不伴有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药物。

Lucentis 0.3mg PFS由硼硅酸盐玻璃制成,包装在一个单一的无菌密封托盘中。该制剂允许医生在配制和给药过程中减少几个操作步骤,包括消毒小瓶,固定过滤针,用针头从小瓶中提取药物,从注射器中取出滤针并用注射针将其替换。使用Lucentis PFS,医生们可以将注射器帽摘下来,将注射针连接到注射器上,并在给药前调整剂量。

Lucentis由基因泰克开发,基因泰克拥有该药物美国地区商业化权益,诺华拥有该药物在世界其它地区的独家商业权利。

Lucentis是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其可以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结合并抑制它,VEGF-A是一种在血管新生和血管高通透性(渗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蛋白质。该药物在美国被批准的适应症包括: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视网膜静脉阻塞后黄斑水肿(RVO)、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以及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生物谷Bioon.com)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