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Cell:Pumilio1基因表达水平竟影响神经疾病的严重程度

基因君


2018年2月27日/生物谷BIOON/—当蛋白Ataxin1在神经元中堆积时,它会导致一种被称作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1, SCA1)的神经系统疾病,这种疾病的特征是渐进性的平衡问题。Ataxin1因发生突变而堆积着,这种突变产生这种蛋白的一种非常长的异常版本,并且这种异常的蛋白版本在神经元内形成团块。然而,针对动物模型的研究已表明具有正常长度的Ataxin1堆积也能够导致类似于SCA1的神经变性。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在于调节Ataxin1产生的一个被称作Pumilio1的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正常的Ataxin1过量产生。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受到动物模型研究结果的启发,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探究了类似的现象在人体发生的可能性。他们报道人PUMILIO1基因发生的突变也会导致与SCA1相类似的病症。这些发现有助更好地理解神经疾病的遗传基础,并且提示着鉴定蛋白调节物将会筛选出新的候选致病性基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2月22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Mild PUM1 Mu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dult-Onset Ataxia, whereas Haploinsufficiency Causes Developmental Delay and Seizures”。

Cell:Pumilio1基因表达水平竟影响神经疾病的严重程度
图片来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02.006。

论文第一作者、贝勒医学院Huda Zoghbi博士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Vincenzo Gennarino博士说,“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探究了我们在小鼠体内的发现—作为Ataxin1的一种调节物,Pumilio1发生的突变导致类似于SCA1的神经疾病—适用于人体的可能性。”


单一蛋白的数量能够影响疾病的临床表现

这些研究人员开始在世界各地的大型基因组数据库中寻找具有与SCA1相类似症状的患者。他们鉴定出15名PUMILIO1基因发生不同突变的患者,他们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在一组中,PUMILIO1蛋白的数量大约是未患上这种疾病的人的一半。这组患者患上这种疾病的一种严重形式,并且这种疾病形式早在5个月至1岁之间就已开始发生。这些儿童出现癫痫发作、共济失调、运动协调性差和发育迟缓等问题。在另一组患者中,PUMILIO1的数量是未患上这种疾病的人的75%。这组患者在40或50多岁时出现较为温和的共济失调形式。

这项研究表明同一个基因发生的突变基于对它表达的蛋白产物的破坏程度能够导致显著不同的神经问题。

Gennarino说,“这些发现是非常激动人心的。我们了解到这种疾病的症状依据PUMILIO1蛋白水平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我们过去认为某些蛋白水平的适度变化,比如降低25%,不会对个人产生不利的影响。就这项研究而言,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从临床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PUMILIO1或其他蛋白的水平下降25%的人可能仅在晚年才会出现症状。”

这些发现也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等其他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产生影响。鉴定参与这些疾病的蛋白调节物将提供一个与它们存在潜在关联性的候选基因列表,并且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开辟新的途径。(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Vincenzo A. Gennarino, Elizabeth E. Palmer, Laura M. McDonell et al. A Mild PUM1 Mu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dult-Onset Ataxia, whereas Haploinsufficiency Causes Developmental Delay and Seizures. Cell, 22 Feb 2018, 172(5):924–936, doi:10.1016/j.cell.2018.02.006

JNCI: 哪些基因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呢?

基因君

2018年8月8日 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根据最近发表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研究者们鉴定出了一种三阴性乳腺癌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这一发现或许有助于上述癌症的治疗。
三异性乳腺癌是一种恶性癌症,难以通过现有的常规疗法治愈。爱疾病有很高的复发率,而且5年存活期十分有限。
遗传学检测能够帮助确诊哪些女性有患癌症的风险,然而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来说则十分困难,这是由于目前只有一种叫做BRCA1的基因与该类癌症的发病有关。
JNCI: 哪些基因会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呢?
(图片来源:Tom Misteli, Ph.D., and Karen Meaburn, Ph.D. at the NIH IRP.)
在这一研究中,作者通过对10901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分析,在接受筛选的基因中,作者发现BARD1、BRCA1、BRCA2、BALB2以及RAD51D等的突变会伴随着高加索人群中患病几率的上升,而BRIP1以及RAD51C的突变则伴随着非裔人群患上述疾病的风险的提升。
这项研究首次鉴定出了与三阴性乳腺癌有关的基因类型,相比以往的研究,该研究更为细致。上述结果还能够帮助扩展遗传筛查范围,从而提升女性患病风险的诊断准确性。
“这些结果表明与三阴性乳腺癌发生有关的基因突变是多样化的,因此这将有利于更加准确地进行三阴性乳腺癌的诊断与预防”。作者们说道。2018年8月8日 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

资讯出处:Paper identifies genes associated with risk for aggressive breast cancer

原始出处:Hermela Shimelis et al,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Risk Genes Identified by Multigene Hereditary Cancer Panel Testing, JNCI: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8). DOI: 10.1093/jnci/djy106 

Cell:癌症治疗新策略!抑制CDK9可重新激活在表观遗传上被癌症沉默的基因

基因君


2018年10月28日/生物谷BIOON/—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9(CDK9)是一种DNA转录调节因子。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天普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抑制CDK9可重新激活在表观遗传上被癌症沉默的基因。这种重新激活恢复肿瘤抑制基因表达和增强抗癌免疫反应。这是首次发现这种特定的激酶与哺乳动物中的基因沉默相关联。

Cell:癌症治疗新策略!抑制CDK9可重新激活在表观遗传上被癌症沉默的基因
图片来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09.051。

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10月25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argeting CDK9 Reactivates Epigenetically Silenced Genes in Cancer”。论文通信作者为天普大学路易斯-卡茨医学院费尔斯癌症研究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主任Jean-Pierre Issa博士。论文第一作者为该研究所的Hanghang Zhang博士。

科学家们已确定用于基因沉默的表观遗传因子为癌症药物提供了新的靶标。Zhang通过遗传验证进行了活细胞药物筛选,鉴定出CDK9是一种开发和测试一种有效的抑制剂—MC180295—的蛋白靶标。这种新的药物具有高度选择性,可潜在地避免与抑制细胞周期相关的副作用。在这项新的研究中,它在体内和体外表现出广泛的抗癌活性。这种药物分子是与天普大学药学院莫尔德药物发现中心的研究人员一起合作发现的。

Issa说,“除了重新激活肿瘤抑制基因之外,CDK9抑制还能够在体内诱导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α-PD-1的敏感性。CDK9是表观遗传癌症治疗药物的一种绝佳的靶标。”(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Hanghang Zhang, Somnath Pandey, Meghan Travers et al. Targeting CDK9 Reactivates Epigenetically Silenced Genes in Cancer. Cell, Published Online: 25 October 2018, doi:10.1016/j.cell.2018.09.051.

Nat Commun:研究人员发现基因组的三维结构是如何调控细胞分化的

基因君

2019年5月31日讯 /生物谷BIOON /——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的一项新研究阐明了在骨骼肌形成之初,基因组的三维结构是如何被调控的。虽然基因组的DNA序列是一个线性的代码,就像一个很长的句子,但实际的DNA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扭曲和折叠,其中一些序列彼此距离较远,但却在空间中物理上彼此接近。这些三维相互作用被认为可以使结合DNA的蛋白质调节离它们结合位置很远的基因的活动。
Nat Commun:研究人员发现基因组的三维结构是如何调控细胞分化的
图片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刚刚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副教授Alessandro Magli博士、医学教授Rita Perlingeiro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其中一个DNA结合蛋白质Pax3的活性,这个蛋白质对骨骼肌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发现在Pax3结合的DNA序列和Pax3调控的肌肉特异性基因之间形成了大的环状结构,这对肌肉的发育非常重要。
此前,同一个研究小组绘制了Pax3在中胚层细胞基因组中结合的所有位点的图谱。中胚层细胞是一种胚胎组织,具有形成肌肉的能力。他们发现当Pax3与DNA结合时,它会在局部区域打开并放松DNA分子的包装。在目前的研究中,他们发现,Pax3蛋白随后会引入一种叫做Ldb1的桥接分子,通过在Pax3蛋白和它所调控的远端基因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远端序列之间形成三维环。
为了证明Ldb1对基因组结构变化的影响,Magli表示他们使用了一种基因技巧,因为他们强迫招募Ldb1,而Pax3通常通过创建一个Pax3-Ldb1嵌合体与基因组结合。他们还表明,在缺乏Ldb1的情况下,小鼠胚胎中不能正常形成肌肉。
马格里说:”总的来说,我们证明Pax3除了调控染色质结构外,还操纵着肌原性增强子的激活。肌原性增强子是对基因表达具有重要调控功能的基因组DNA片段。”
有证据表明,DNA分子环(也被称为染色质结构)的变化可以导致遗传疾病和癌症。Magli说:”通过研究染色质结构在细胞核内是如何调控的,我们将更好地了解正常和病理过程,并有可能发现治疗癌症等疾病的新靶点。”
Perlingeiro说:”这两篇论文都很好地说明了多能干细胞是研究细胞命运和分析转录调控的宝贵工具。”
未来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回答。Magli的目标之一是通过确定引起染色质结构变化的信号,并利用这些信息有效地生成骨骼肌再生细胞,用于治疗肌肉营养不良等疾病。(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Alessandro Magli et al. Pax3 cooperates with Ldb1 to direct local chromosome architecture during myogenic lineage specific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DOI: 10.1038/s41467-019-10318-6

Nat Commun:小心!没有基因突变,你也可能遗传乳腺癌!

基因君

2018年3月5日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接受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基因测试的人中只有20%的人携带乳腺癌基因BRCA1和BRCA2的突变。

Nat Commun:小心!没有基因突变,你也可能遗传乳腺癌!

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来自墨尔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Melissa Southey教授的带领下研究了总计21种乳腺癌的210例病人。他们发现了24个此前未知的表观遗传学变化,这些变化会改变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并在不改变基因DNA序列的情况下遗传给后代。

“大部分进行基因测试的女性都得不到关于她们是乳腺癌易感人群的解释。”Southey说道,他是墨尔本大学临床病理学系教授及莫纳什大学精准医疗系主任。

“这项突破性工作不仅对有多例乳腺癌患者的家庭的妇女有好处,还将为所有女性的乳腺癌风险预测做出贡献,并将推动乳腺癌的表观遗传学治疗。”

这项研究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了DNA甲基化这一表观遗传学改变。DNA甲基化可以模拟基因突变,使家族成为乳腺癌易感家族。这项研究是最初的系统扫描基因组探索遗传性DNA甲基化的研究之一,也是首个将之应用于家族性乳腺癌的研究。

墨尔本大学统计学家James Dowty博士说道:“我们的方法应用于乳腺癌很成功,而令人更兴奋的是这些方法可以用于许多其他的遗传性癌症。这项工作是分子生物学家和统计学家完美合作的结果,就和许多其他的现代医学研究一样。”

墨尔本大学和莫纳什大学研究员Eric Joo博士说道:“一些人知道她们来自乳腺癌患者很多的家庭,但是她们不携带已知的乳腺癌基因。这项研究帮助回答了为什么一些家庭有很多乳腺癌患者。揭示这些未知的事情令人很兴奋。”

Joo博士希望做更多的工作开发测试以筛查与乳腺癌相关的甲基化标记物。(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Melissa C. Southey et al. Heritable DNA methylation marks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breast cancer.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1) DOI: 10.1038/s41467-018-03058-6

研究发现孤独症新基因PAK2并阐述其致病机制

基因君

研究发现孤独症新基因PAK2并阐述其致病机制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孙中生教授和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夏昆教授合作,题为“PAK2 Haploinsufficiency Results in Synaptic Cytoskeleton Impairment and Autism-Related Behavior”的研究论文。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类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统称,简称孤独症。大量研究发现孤独症具有很高的遗传性,并为此开展了大规模的测序研究。迄今为止孤独症数据库(AutDB)中已收录了大约数百个孤独症相关的基因,然而单个基因却只贡献了不到1%的遗传风险,显示孤独症具有很强的异质性。此外,已经报道的孤独症基因也只有少数基因的致病机制得以阐述。寻找新的关键基因、阐明其致病机理是实现孤独症精确诊疗至关重要的工作。

该项研究通过对孤独症患儿进行大规模测序分析后发现了一个位于PAK2激酶结构域的新生无义突变位点(C1435T),同时还在另一名孤独症患儿中发现了一个包含PAK2基因的新生缺失片段。PAK2基因编码合成的PAK2 蛋白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之一,参与细胞骨架重排、周期进程、凋亡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然而,目前尚缺乏PAK2参与神经发育和相关行为的证据。而该团队取得的这些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PAK2是一个新的孤独症风险基因。通过构建基因敲除小鼠,该研究发现Pak2 基因缺失会导致神经元突触密度降低,突触可塑性受损以及孤独症样行为。分子机制研究显示,调控肌动蛋白的关键分子LIMK1和Cofilin磷酸化水平以及这些分子调控的肌动蛋白聚合水平在PAK2杂合小鼠海马和皮层中显着下降。通过建立PAK2缺陷细胞模型和胚胎电转试验,该研究还发现PAK2-C1435T在体内和体外都能够影响PAK2的功能,进而会在皮层发育早期影响神经元迁移。最后,他们还发现PAK2缺失可广泛地干扰多个与孤独症相关的功能网路,这也显示出PAK2/LIMK1/CFL调控的突触细胞骨架是孤独症相关基因突变后共同影响的通路。此项研究从分子、生化、形态结构、行为学和遗传学等多个水平确定了PAK2在脑发育中的重要功能,并阐明了其在孤独症发病中的内在分子机制。

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王彦博士、博士生曾程和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津臣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孙中生教授和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夏昆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资助和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资助。

该合作研究团队致力于孤独症的医学遗传学研究,在孤独症的易感基因鉴定、分子病理机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已先后在Molecular Psychiatry、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search、Cell Report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等杂志发表数十篇研究论文,这些研究有望为推动建立孤独症的精准诊疗作出重要贡献。(生物谷Bioon.com)

新生儿基因检测现状分析

基因君

 

新生儿基因检测现状分析

 

一、我国新生儿遗传疾病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出生缺陷疾病已日渐成为中国儿童残疾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数据显示,我国是出生缺陷疾病高发国家,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病例高达90万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超过13万例,神经管缺陷约1.8万例,出生缺陷的筛查、治疗和预防迫在眉睫。

我国新生儿基因检测已经开始逐渐开展,但由于人口及地域环境的限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国家卫计委《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的要求,在新生儿期对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施行的专项检查,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对防止残疾、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国家已经启动实施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地中海贫血防控、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广泛开展出生缺陷防治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逐步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治疗纳入大病保障,着力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神经管缺陷、重型地中海贫血等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从整体来看,出生缺陷防治服务能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生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出生缺陷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新生儿遗传基因检测种类众多,主要包括听力筛查、遗传代谢筛查等。我国《母婴保健法》中有明确规定新生儿筛查疾病包括: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听力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新生儿免疫缺陷病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及滥用药物筛查等,其中主要是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

我国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儿童健康水平,减少社会经济负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新生儿筛查。2018年国家卫健委第19号文,《关于印发全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22年,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0%;确诊病例治疗率达到80%。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耳聋、神经管缺陷、地中海贫血等严重出生缺陷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在地方检测机构建设方面,地市级原则上至少有1个经批准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医疗机构、1个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心、1个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设置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诊断中心、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断中心。

二、新生儿基因检测发展现状

对于新生儿遗传疾病筛查,基因检测相比传统检测优势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传统筛查技术筛查的病种较少,基因检测技术一次可筛查上千种遗传病;②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新生儿疾病筛查时,在新生儿出生时采用血片采集脐带血即可,无需等待新生儿出生72小时后扎足跟取血,传统筛查技术是有创取血,而基因检测是无创取血;③传统筛查技术筛查结果显示阳性时,需再采一次新生儿足跟血,第二次还是阳性的,需要进行基因检测;若出生后直接选择基因检测,可一步到位,筛查价钱也相差不大;④传统筛查技术检测的是新生儿血液中代谢物的产量,检测结果易受生理状态的影响,而基因检测查的是基因,检测准确性高,无需重复检测。

目前,我国新生儿基因筛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12年4月,北京市率先开展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工作,成为全世界首个实现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城市。基于其示范效应,成都、郑州、福州、太原、南通、东莞、济南、新疆等近20个省市区也将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免费筛查列入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平均每投入1元可获得7.27元的社会和经济收益。截至2018年底,全国接受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的新生儿数量超过320万,检出总突变率为4.4%,其中药物致聋基因携带者就有8400多人,避免了约8万多受检者和家庭成员因使用药物不当而致聋。

我国新生儿遗传疾病基因检测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主要是由于政策对产业的大力扶持和我国巨大的新生儿检测需求。根据火石数据库显示,目前已经有数十家基因检测企业积极布局新生儿遗传疾病筛查。包括我国基因检测头部企业:诺禾致源、贝瑞基因、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博奥生物、明码生物,也有京方生物、中科金臻生物等公司。

三、新生儿遗传病基因筛查企业发展机会

对于新成立的公司来说,应把握国家在新生儿筛查方面的政策契机,积极在省市布局相应的检测中心,以点为出发点,逐步扩大业务范围。

对于头部企业来说,应积极与政府卫生机构开展合作,争取当地政策,在基因检测的同时,加大数据量的积累,在遗传数据的解读方面加大投入,探索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寻找更多机遇。(生物谷Bioon.com)

 

 

小编推荐会议  2019先进体外诊断行业峰会

http://meeting.bioon.com/2019ivd?__token=liaodefeng

前列腺癌精准治疗!Lynparza(利普卓)治疗同源重组修复(HRR)基因突变mCRPC展现强劲疗效!

基因君

前列腺癌精准治疗!Lynparza(利普卓)治疗同源重组修复(HRR)基因突变mCRPC展现强劲疗效!
2019年10月08日讯 /生物谷BIOON/ —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默沙东(Merck & Co)近日公布了Lynparza(中文品牌名:利普卓,通用名:olaparib,奥拉帕利片剂)治疗前列腺癌III期临床研究PROfound的详细结果。该研究共入组了387例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男性患者,这些患者在其同源重组修复(HRR)基因中发生突变、并且其疾病在接受新的激素制剂(NHA,如阿比特龙[abiraterone]或恩杂鲁胺[enzalutamide])治疗后病情进展。
研究的目的是在2个队列中携带HRR突变(HRRm)基因的mCRPC男性患者:主要终点是BRCA1/2或ATM基因存在突变的男性患者,然后,如果Lynparza显示临床出获益,则对携带HRRm基因(BRCA 1/2,ATM,CDK12和其他11个HRRm基因)的总体试验群体进行正式分析。
值得一提的,PROfound研究是评估一种靶向药物在生物标志物选择的前列腺癌患者群体中获得阳性结果的首个III期研究。结果显示,在BRCA 1/2或ATM突变肿瘤患者中,Lynparza在主要终点——放射学无进展生存(rPFS)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具体而言,与接受阿比特龙或恩杂鲁胺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Lynparza治疗的患者放射学无进展生存期延长一倍(中位rPFS:7.4个月 vs 3.6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66%(HR=0.34[95%CI:0.25-0.47],p<0.0001)。
此外,该研究还达到了在总体HRRm群体中的rPFS关键次要终点:与接受阿比特龙或恩杂鲁胺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Lynparza治疗的患者放射学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中位rPFS:5.8个月 vs 3.5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51%(HR=0.49[95%CI:0.38-0.63],p<0.0001)。
在关键次要终点疼痛进展时间(TTPP)方面,在携带BRCA 1/2或ATM突变的患者中,Lynparza的中位TTPP尚未达到,阿比特龙和恩杂鲁胺的中位PFS为9.92个月(HR=0.44[95%CI:0.22-0.91],p=0.0192)。
前列腺癌精准治疗!Lynparza(利普卓)治疗同源重组修复(HRR)基因突变mCRPC展现强劲疗效!
在中期分析时间点,结果还显示出改善总生存期(OS)的趋势,这是研究的另一个关键次要终点。具体数据为,在携带BRCA 1/2或ATM突变的患者中,Lynparza的中位OS为18.5个月、阿比特龙或恩杂鲁胺的中位OS为15.1个月(HR=0.64[95%CI:0.43-0.97],p<0.0173)。需要指出的是,在最初接受阿比特龙或恩杂鲁胺治疗的患者中,有81%的患者在确认疾病进展后转入了Lynparza治疗。在此次中期分析时间点,OS终点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探索性分析显示,此次中期分析时在HRRm群体中观察到了OS的类似趋势,接受Lynparza治疗的患者中位OS为17.5个月,接受阿比特龙或恩杂鲁胺治疗的患者中位OS为14.3个月(HR=0.67[95%CI:0.49-0.93])。
确认的总缓解率(ORR)关键次要终点方面,在携带BRCA 1/2或ATM突变的患者中,Lynparza治疗患者中确认的ORR为33.3%、阿比特龙或恩杂鲁胺治疗患者中确认的ORR为2.3%(p<0.0001)。对总体HRRm群体开展的一项探索性分析显示,Lynparza治疗患者中确认的ORR为21.7%、阿比特龙或恩杂鲁胺治疗患者中确认的ORR为4.5%。
该研究中,Lynparza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之前的临床研究中观察到的一致。目前,阿斯利康和默沙东还在探索前列腺癌的其他试验,包括正在进行的III期PROpel试验,评估Lynparza作为一种一线疗法联合阿比特龙治疗携带或不携带HRR突变的mCRPC患者。
阿斯利康肿瘤学研发执行副总裁José Baselga博士表示:“PROfound研究的结果表明,除了作为一种精准药物为携带BRCA突变肿瘤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提供实质性益处之外,Lynparza在BRCA之外的其他同源重组修复(HRR)相关基因中存在突变的肿瘤也有效。PROfound研究验证了在该疾病中与同源重组修复相关的多个基因中PARP敏感性的概念,该研究也标志着首个使用分子标志物来识别靶向药物治疗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首个阳性III期研究。我们正与全球监管机构合作,尽快将Lynparza带给这些患者。”
PROfound研究的首席调查员之一、西北大学综合癌症中心副主任Maha Hussain表示:“在过去15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了男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治疗的进步。然而,到目前为止,这种疾病的治疗继续使用“一刀切”的方法,忽略了肿瘤的基因组组成及其如何提示治疗决策以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护理并影响预后。我对PROfound研究中Lynparza具有临床意义的治疗益处感到兴奋,该药为这种晚期疾病患者群体提供了分子靶向治疗的潜力。我相信,我们正在进入转移性去势抗性前列腺癌个性化护理和精确治疗的一个新时代。”
前列腺癌精准治疗!Lynparza(利普卓)治疗同源重组修复(HRR)基因突变mCRPC展现强劲疗效!
Lynparza是一种首创、口服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可利用肿瘤DNA损伤修复(DDR)通路的缺陷优先杀死癌细胞,这种作用模式赋予了Lynparza治疗存在DNA损伤修复缺陷的广泛类型肿瘤的潜力。
Lynparza是全球上市的首个PARP抑制剂,于2014年12月首次获美国FDA批准。截至目前,该药已获全球64个国家批准,用于维持治疗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不论BRCA状态如何)。该药在美国、欧盟、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被批准作为一线维持疗法,用于含铂化疗后病情缓解的BRCA突变(BRCAm)晚期卵巢癌。此外,在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43个国家还被批准用于先前接受过化疗的生殖系BRCAm 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在欧盟,该适应症包括局部晚期乳腺癌。目前,Lynparza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正在接受其他管辖区域的审查。
阿斯利康与默沙东于2017年7月达成肿瘤学全球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和商业化Lynparza及另一种MEK抑制剂selumetinib治疗多种类型肿瘤。在PARP抑制剂范畴,Lynparza拥有最广泛和最先进的临床试验开发项目。目前,双方正在合作,调查Lynparza作为单药疗法以及组合疗法用于广泛类型肿瘤的治疗潜力。
在中国市场,Lynparza(利普卓)于2018年8月获批,用于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的维持治疗。Lynparza是中国市场首个获批治疗卵巢癌的靶向药物,标志着中国卵巢癌治疗进入PARP抑制剂时代。(生物谷Bioon.com)

中国科学家开发首个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知识库

基因君

中国科学家开发首个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知识库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生命与健康大数据中心开发了国际上首个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知识库——ICG。该知识库基于群体审编策略,对经生物学实验手段鉴定出的内参基因及其应用场景实现了有效的挖掘、整合及注释。研究成果以ICG:a wiki-driven knowledgebase of internal control genes for RT-qPCR normalization为题,在线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
实时定量PCR是一种能够对目标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准确定量分析的实验技术。与传统的基因表达检测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低样品需求量及检测范围广等特点。实时定量PCR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为了有效地降低实验偏差,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该技术依赖于稳定的内参基因以便对其结果进行标准化分析。研究表明,内参基因具有强烈的条件特异性,因此在不同条件下筛选出合理的内参基因是有效地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的先决条件。
近年来,随着实时定量PCR技术的普及,科学家们已在多个物种特定组织、发育时期、不同实验条件或病理状态下的内参基因进行了筛选及鉴定。挖掘内参基因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依赖于精确的实验设计并配合一系列严谨的算法综合分析才能完成。为此,对海量文献中所报道的宝贵的内参基因资源及其对应的应用场景实现有效地挖掘及整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ICG收录了来自209个物种的内参基因,涉及73种动物,115种植物,12种真菌及9种细菌。该知识库提供了丰富的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信息,如引物序列、扩增长度、推荐的应用场景、退火温度、荧光染料,及该内参基因在相关论文中的引用情况等,以帮助分子生物学家们针对其各自的实验目的来定制出合理的标准化分析策略。ICG不仅为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提供实时定量PCR技术的标准化分析方案,也关注非编码RNA(如miRNA和circular RNA)的表达分析研究。
一方面,ICG通过引入维基系统,在海量生物数据急速增长的背景下将提高生命科学审编人员对数据搜集、整合及共享的效率;另一方面,ICG为用户们提供了灵活的数据查询方式、友好的知识展示界面及免费的数据下载服务。科研人员将在每年定期地对ICG进行更新,以期望能够不断地为分子生物学家们提供关于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最新的相关信息。ICG最终的目标是构建出一部详尽地记录模式生物及非模式生物中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及其相关信息的百科全书。
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等的资助。(生物谷Bioon.com)

研究发现真核基因组更像“一窝社会性昆虫”

基因君

研究发现真核基因组更像“一窝社会性昆虫”

 

传统上,基因组被喻为一本书,即“生命之书”,主要是指蛋白质编码DNA贮藏遗传信息、能够被转录和翻译为蛋白质的功能。

然而,随着人类和越来越多其他高等生物基因组的完成,人们渐渐认识到将基因组比喻为书可能有点不合适了。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邱国华等经过多年研究后将其比喻为“一窝社会性昆虫”。近日,相关文章发表于国际期刊《表观基因组学》。

非编码DNA是“保镖”

邱国华等人认为,基因组有别于一本书,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一是在结构上,书中的内容是固定的、静止的,而基因组的内容,如果不是全部,大部分则是动态的;二是在功能上,书也没有反映出编码DNA需要转录和翻译才有生理功能这个特性;三是在内容上,基因组除了少数能翻译为蛋白质的编码DNA外,还有占大多数的不翻译为蛋白质的非编码DNA。

因此,邱国华发现,有必要用一个更形象直观的比喻来形容基因组,以反映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据介绍,真核基因组的重要特征是:一般来说,编码蛋白质的编码DNA处于细胞核内基因组的核心位置,而不编码蛋白质的非编码DNA则处于基因组的外周,而且,越是外周的位置,编码DNA越少,非编码DNA越多;非编码DNA可以转录为很多小分子RNA。

根据这些特征,邱国华首次提出了非编码DNA保护基因组和编码DNA的观点。并且,在《突变研究—突变研究评述》上发表了有关非编码DNA功能的文章,分别从抵抗辐射和外源核酸入侵所引起的DNA损伤的角度,阐述了非编码DNA在对基因组和编码DNA的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就是说,在细胞受到辐射时,因为水分的存在,辐射的能量在细胞质里产生自由基。辐射的能量和自由基穿过细胞核时,处于外周的非编码DNA组成的异染色质像‘保镖’挡子弹一样,为处于核心位置的蛋白质编码DNA减少辐射的能量和自由基,从而减少对蛋白质编码DNA的损伤,也就是减少了对生物体的伤害。”邱国华说。

同时,自由基在非编码DNA区域所产生的DNA损伤,则会以“染色体外环形DNA”的形式,排到细胞质里,然后被核酸酶降解。因此,在细胞受到辐射时,编码DNA受到了非编码DNA的双重保护:“阻挡和排出”。

另一方面,当细胞受到外源核酸的入侵,如病毒感染时,非编码DNA会被诱导转录,在细胞质里产生与病毒相关的小分子RNA,使得病毒核酸被降解和失活等。

因此,在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时,编码DNA受到非编码DNA的三重保护:“长程的”小分子RNA的降解和失活(在细胞质);“短程的”保镖阻挡以及排出(在细胞核)。

一个“生命之窝”

基因组的这些特性,在与社会性昆虫的憩息、社会性,特别是防御机制比较后,邱国华等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相较于一本书,真核基因组在结构和功能上更像是“一窝社会性昆虫”,该文章发表于国际期刊《表观基因组学》。

实际上,基因组与社会性昆虫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在结构方面,细胞核类似于社会性昆虫的巢,核孔是巢的出口;少数蛋白质编码序列类似于一只或者数只王后,位居中央;占大多数的非编码DNA类似于工蜂或者工蚁,处于外围。

其次,在防御机制方面,病毒的核酸在细胞质被小分子RNA失活,就像社会性昆虫被引出巢外,围剿入侵者。有些病毒核酸可能躲过了小分子RNA的杀戮,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在到达核心区破坏蛋白质编码序列之前,受到基因组外围的非编码DNA阻挡,就像入侵者在巢内受到工蜂或者工蚁围攻一样。

而且,外源核酸的插入会引起非编码DNA的损伤,而损伤的非编码DNA和外源DNA一起,会被无损伤的非编码DNA转移至细胞质,就像入侵者被工蜂或者工蚁杀死,死亡的入侵者和工蜂或者工蚁都会被活的工蜂或者工蚁移出巢一样。

以上种种相似之处,使得社会性昆虫可能是对基因组的更好的比喻。“基因组可能更像是一个‘生命之窝’。”邱国华表示。(生物谷Bioon.com)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