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研究破译构树基因组

基因君

研究破译构树基因组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又称纸皮树、肥猪树,为桑科构属多年生阔叶乔木,自然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和东南亚,是一种典型的乡土树种和先锋植物。构树雌雄异株,种子数量多,易繁殖,生长快,表型性状和遗传多样性丰富,基因组紧凑,可作木本植物研究的模式材料。同时,构树有着悠久的开发历史,是一种多用途资源植物。然而,以往关于构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树纤维特点、制浆造纸的工艺、饲用价值和饲喂方法、生态绿化、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缺乏对构树基础生物学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严重影响构树应用价值的开发。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沈世华研究组与多家单位合作,利用二代Illumina和三代PacBio单分子测序技术,结合mate-pair大片段文库、光学图谱、遗传图谱以及Hi-C等辅助组装策略,报告了一个高质量的、染色体级别的构树基因组(2n = 2x = 26)。该基因组序列386.83Mb,覆盖度接近100%,其中99.25%的序列挂载到了13条染色体上,注释了30512个蛋白编码基因。
研究人员对基因组数据的分析显示,构树与桑树大约在3100万年前分开,并在黄酮合成途径上发生了显着的基因家族扩张事件,大大增强了黄酮类的合成;尤其是查尔酮合成酶(CHS)家族基因数量远多于桃树、杨树等,与豆科植物相当。黄酮是构树的主要药效成分,也是其募集共生微生物的重要信号分子。共生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构树主要共生细菌与豆科植物相似,表现出固氮植物的特征;共生真菌多为食用菌类。这些共生菌增强了构树环境适应能力,并为构树的快速生长提供了氮素等营养元素。这些结果表明,构树叶片蛋白含量高的特性可能与黄酮合成的增强有着密切关系。
研究人员还发现,构树木质素合成基因家族收缩,削弱了木质素的含量;同时,咖啡酸-3-O-甲基转移酶(COMT)家族数量却显着增加,提高了木质素S单体含量和S/G比例,使得构树木质结构比较疏松,适于造纸,也易于被动物所消化和微生物降解,成为优质的饲料原料。
该研究揭示了构树用于造纸、饲料养殖、入药和适应性强的遗传基础,为蛋白木本饲用资源植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构树药物分子合成、纤维木质结构和抗逆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以及构树分子设计育种和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该研究结果于2月2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Plants。沈世华研究组副研究员彭献军和博士后刘辉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沈世华和北京百迈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海燕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的资助,以及国务院扶贫办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早期登陆藓类植物基因组复制事件研究取得进展

基因君

 

早期登陆藓类植物基因组复制事件研究取得进展

多倍化或整个基因组复制事件在植物的进化过程中非常普遍,是推动植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植物早期登陆是重要的进化事件,然而早期登陆植物(以苔藓为代表)古多倍化事件在进化中的意义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张道远团队高贝等针对早期登陆植物系统演化路径以及基因组进化问题,以被子植物所特有的VOZ转录因子为例,解析了藓类分支进化早期古多倍化发生事件及时间。

研究发现,VOZ基因发生T和ρ两种模式的早期多倍化事件,与早期的豆科植物分支及小立碗藓的多倍化现象一致,提供了植物界进化早期突出的多倍化个例。该研究首次从单个基因进化角度,解析了从藓类—高等植物系统进化的线索,为后续基于全基因组大数据基础上进一步解析植物进化关系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撑。

研究结果以Evolution by duplication: paleopolyploidy events in plants reconstructed by deciphering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VOZ transcription factors 为题发表于BMC plant biology 期刊上。

此外,苔藓植物不仅是研究植物进化的理想植物,也是抗逆基因挖掘的好材料,尤其是耐干沙漠苔藓蕴藏着丰富且独特的抗逆基因资源。李小双等对沙漠耐干苔藓齿肋赤藓AP2/ERF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研究及抗逆功能鉴定,发现新的A-5类DREB基因能显着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抗旱和耐盐性。研究结果丰富了目前研究较少的A-5类DREB基因的理论认识。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及Genes上。(生物谷Bioon.com)

 

刘光慧研究组在骨关节炎基因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基因君

骨关节炎是与机体衰老密切相关的退行性骨关节病,严重影响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对于骨关节炎患者,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和耗竭被认为是骨关节炎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揭示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将为有效干预骨关节炎提供线索和靶标。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组合作,首次揭示表观调节蛋白CBX4具有稳定人间充质干细胞核仁异染色质结构、维持细胞年轻化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基于该蛋白过表达的基因治疗可在小鼠中显着缓解骨关节炎的病理表型。该研究于2019年3月26日以“Maintenance of nucleolar homeostasis by CBX4 alleviates senescence and osteoarthritis”为题发表在Cell Reports杂志。
刘光慧研究组在骨关节炎基因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图 CBX4维持核仁异染色质稳态,抵御细胞衰老及骨关节炎
CBX4是PRC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蛋白复合物的组分之一,作为转录抑制因子,其在机体发育和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表观调控作用。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CBX4是维持人间充质干细胞年轻态的重要分子开关。CBX4在衰老的人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量显着下调;利用CRISPR/Cas9敲除CBX4可导致人间充质干细胞加速衰老。在机制方面,CBX4通过与核仁及异染色质蛋白的相互作用,维持核仁rDNA异染色质稳态,确保rRNA适度转录,防止蛋白质过度翻译,从而维持细胞的年轻状态。在细胞水平,过表达CBX4可延缓人间充质干细胞的衰老;在组织水平,向骨关节炎小鼠的关节腔中注射CBX4过表达慢病毒能降低衰老细胞比例、抑制炎症反应、刺激软骨再生,从而有效缓解骨关节炎的病理过程。
该研究首次从概念上证明了通过基因导入干细胞“年轻化”因子治疗骨关节炎的可行性,为衰老相关疾病的干预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在老年医学和再生医学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该研究工作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机构合作完成。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光慧研究员、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员以及中科院动物所曲静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博士后任晓庆、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胡博强及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宋默识为并列第一作者。该项目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BBI:科学家鉴别出与细胞衰老相关的基因突变

基因君

2019年4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我们都知道,精神压力往往与机体加速老化直接相关,近日,来自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基因突变或会与多种精神压力相互作用,这些精神压力包括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PTSD)、疼痛及与细胞老化相关的睡眠障碍等,相关研究结果刊登于国际杂志Brain,Behavior,and Immunity上。

BBI:科学家鉴别出与细胞衰老相关的基因突变

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研究者表示,克洛索基因(klotho gene)与机体长寿及多种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直接相关,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首次发现,该基因或许能作为指示人类细胞加速衰老的标志物。文章中,研究者对309名退伍军人进行研究,其中很大一部分军人都患有PTSD,其曾被派往伊拉克和阿富汗参战;研究者采集了参与者的血液样本进行遗传和代谢分析,随后对参与者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同时参与者还接受了MRI来检测其大脑结构和功能。

研究者发现,那些拥有特殊klotho基因型但出现严重PTSD症状的参与者往往也是能表现出机体细胞加速衰老的人群,我们都知道,压力会增加机体健康程度的下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klotho基因或许是协调机体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会使患有严重精神压力的个体更加容易受到病理学的影响。

本文研究或能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来帮助开发减缓或逆转机体加速衰老的策略,同时还能帮助理解机体加速衰老的病理学过程,而klotho基因有望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治疗靶点帮助开发抵御年龄相关的多种疾病的新型疗法,比如炎症、代谢异常和神经完整性丧失等。研究者希望能够鉴别出压力相关的细胞加速衰老的病理学机制并开发靶向特殊病理学通路的新型疗法,他们认为他们最终有望逆转或减缓机体细胞衰老的进程,并降低压力人群过早出现年龄相关健康程度下降的风险。(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Erika J. Wolf et al, The goddess who spins the thread of life: Klotho, psychiatric stress, and accelerated aging,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019). DOI: 10.1016/j.bbi.2019.03.007

当“基因剪刀”遇上农业生产

基因君

 

当“基因剪刀”遇上农业生产

自CRISPR/Cas9“基因剪刀”诞生后,生命科学领域各类研究成果相继涌现。这一发现于细菌天然免疫系统内的工具可对真核细胞DNA进行迅速高效的切割。经过多种改造和延伸,CRISPR/Cas9强悍的应用潜力引起诸多研究者的兴趣,其应用范围至今仍在不断拓展。

除了治愈遗传疾病、制造更强大的干细胞,基因编辑还可能为农业带来新的翻盘机会。比如让牛远离结核病、让水稻更耐寒、让大豆或玉米更高产。

目前,美国农业部已经明确基因编辑作物无需受到与转基因作物规格相同的监管,但欧盟最高法院却规定,基因编辑作物应与转基因生物遵守同样严格的法规。

无论是畜牧业还是种植业,都需要培育出更强壮、更高产的作物以提高经济效益。不管怎样,日渐增多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基因编辑的认识愈发深刻。

动物研究规模化道阻且长

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在基因编辑技术出现之前,养殖牲畜的小农场主往往要靠天吃饭。以乳制品产量为例,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即便是最好的情况,当地奶牛的生产力也远不及温带气候下的奶牛。

落后的养殖技术和方法也导致产量低下。此外,因为没有规模化养殖,小农场主承担风险的能力极弱,一场病害就可能导致贫困。

有研究者正利用基因编辑手段,通过长期、规模化的培育项目,帮助欠发达地区的农牧民培育出更强壮、更高产的动物。

appolinaire Djikeng是热带牲畜遗传学健康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他与同事追踪选定范围内的遗传信号,比如影响牲畜迅速生长或抵抗病害的基因。

不过,Djikeng本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的操作较多针对的是易识别的单个遗传信号,“如果我们识别出单一基因或变体与某个重要的遗传信号有关,那么就可以进行基因编辑”。这一研究项目得到了盖茨基金会的支持,但也遭到一些动物福利团体的反对。

一个所有研究者都无法忽略的问题是:对动物而言,许多性状并不只是由单一基因决定,而是由多个基因共同调控的结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徐坤对《中国科学报》表示,这会导致通过基因编辑育种获得优良动物新品种的难度大大提高。

“另外,基因编辑育种需要形成一定规模且繁殖多代以观成效,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徐坤指出,受限于评价标准和监管体制尚不完善、资金来源、社会认可等问题,目前针对牲畜的基因编辑育种研究大部分仍停留在实验室或处于封闭式小规模繁殖阶段,“因此针对牲畜的基因编辑育种研究,其规模化、市场化还有一段路要走”。

农作物成果频现但不明朗

与针对人类的临床研究和针对动物的遗传改造相比,植物的基因编辑较少受到伦理影响。但不少植物有坚韧的细胞壁,尤其是小麦、玉米等重要经济作物,用CRISPR对其进行改良也很困难。

可这无法阻挡研究者的脚步,“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影响农艺性状的关键控制基因用于育种改良和实际生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周焕斌告诉《中国科学报》。

周焕斌指出,大部分优良性状的获得是源于基因序列发生变异。理论上可通过CRISPR/Cas9技术以及基因组DNA的同源重组改变基因的序列,不过由于基础理论研究有限,相关应用的实际效果不尽人意。

解决方案之一是有针对性的改造,比如瞄准基因内部的关键核苷酸。借助CRISPR/Cas9技术,周焕斌与合作者开发出一系列单碱基编辑器,实现了水稻基因组中靶核苷酸4种碱基的编辑替换。这一研究可有效矫正水稻品种的缺陷性基因,并加快水稻育种进程。

的确,缩短育种进程、提高效率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强项。今年3月,来自农业科技企业先正达的科学家在《自然—生物学》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将单倍体诱导育种与基因编辑相结合,实现了对某些玉米品种的直接改良,进一步缩短育种周期。

据介绍,由于研究并未将CRISPR基因直接引入最终作物的DNA中,依照美国现行法规,该方法不属于转基因范畴,或许未来更易获得相关审批许可。

在监管态度明确、法律法规完善的情况下,判断基因编辑作物能否走出实验室有着更直接的依据。比如美国将基因编辑与转基因进行区分,而欧洲将二者划归到同一法律范畴管理。但在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较为缺乏,周焕斌表示,因此目前相关研究成果“还仅限于实验室内部使用,不能向田间释放”。

不与转基因画等号,脱靶风险可控

周焕斌表示,对大众而言,最常听到的生物安全风险概念实际源于上一代转基因技术,比如有没有外源转基因、外源转基因来自哪个物种。

但需要明确的是,基因编辑比转基因的概念更广泛,前者在研究中更多的是指基因的敲除或碱基的改变。

而经过基因编辑改造获得的种类与发生自然变异的品种,即便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也难以区分。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陈其军告诉《中国科学报》,在研究者看来,二者“其实是一样的”。

中科院院士刘耀光、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健康等人曾于今年年初发表综述文章,指出无转基因编辑的植物不应受到特殊的管理政策的约束,对转基因生物的现有定义和调控框架也应重新考虑,因为通过基因编辑方法实现的基因组修饰,与转基因技术实现的非常不同。

文章指出,大多数CRISPR诱导的基因突变并非大段大段的插入或重排,大多数是小的插入和缺失。这种小的插入或缺失也存在于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或经辐射、化学诱变剂等大规模诱导的植物中。

另外,传统转基因植物中的转基因是稳定遗传的,而使用CRISPR及其他基因编辑工具构建的性状改良植物则无稳定遗传的转基因。

今年4月,刘耀光等人还就植物基因组编辑中的脱靶效应发表文章。刘耀光在文中强调,有别于针对人类的临床研究和基因治疗,植物研究不受伦理学影响,因此对基因编辑中的脱靶效应具有更高耐受性。

陈其军也表示,与临床医疗面对的风险不同,植物和动物基因编辑中,脱靶效应的风险较为可控,“在选择靶点时,可提前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将有潜在脱靶风险的位点排除掉。即便出现脱靶风险,对作物育种来说,也不会存在太大的安全威胁”。(生物谷Bioon.com)

 

SpeeDx与Cepheid合作利用基因测试系统协助医生诊断传染病

基因君

SpeeDx与Cepheid合作利用基因测试系统协助医生诊断传染病
动脉网获悉,近日,专注于分子诊断的医疗科技公司SpeeDx宣布与Cepheid达成合作协议。根据协议,SpeeDx将获得Cepheid旗下GeneXpert系统的生产权,该系统主要用于ResistancePlus MG测试。
SpeeDx于2009年在澳大利亚悉尼成立,是一家专注于开发分子诊断解决方案的医疗科技公司。该公司利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多重检测,帮助医生诊断传染病和测试抗生素耐药性。SpeeDx的产品组合侧重于性传播感染(STI)的多重诊断抗生素耐药性标记和呼吸道疾病。
Cepheid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森尼维尔,也是一家专注于分子诊断的医疗科技公司,致力于开发、制造和营销准确而易用的分子诊断和测试系统。通过高度复杂的自动化和耗时的人工程序,该公司开发了一种可以对生物体进行复杂检测的基因测试系统。resistance plus MG测试是Cepheid在2019年初推出的柔性药筒计划之一。
resistance plus MG是检测生殖器支原体(Mgen)和与阿奇霉素耐药性相关的标志物。Mgen是一种性传播感染(STI)病菌,可引起尿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和盆腔炎等疾病。最近的研究发现,与淋病相比,Mgen的患病率更高。和淋病一样,Mgen正在演变成一种STI超级病菌,这种病菌会对许多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从而威胁到全球公共健康。
包括阿奇霉素在内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Mgen性传播感染问题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在一些国家,Mgen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性已上升到50%。由于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全球性STI管理指南建议,利用能够检测大环内酯耐药性相关突变的检测方法,补充使用分子检测来检测Mgen。
将ResistancePlus MG作为耐药性指导治疗方案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耐药性+ MG”的治愈率能显着提高到92%以上。该测试能在短时间内,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检测和抗生素耐药性信息,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耐药感染,降低病菌在易感染人群中传播的可能性。目前,SpeeDx ResistancePlus MG检测方法已获得欧洲CE认证,并已在欧洲和澳大利亚出售。
对于此次合作,SpeeDx首席执行官Colin Denver表示:“对我们来说,在运行GeneXpert系统的柔性药筒中添加“耐药性+ MG”是一个引人注目且令人兴奋的扩展。通过我们的中心实验室测试,患者已经从耐药性指导治疗中受益。现在临床医生可以更快地获得耐药性信息,以支持抗菌药物管理和更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决策。”
Cepheid首席医疗和技术官David H. Persing说:“我们很高兴SpeeDx能够利用柔性药筒程序开发靶向分子测试。目前,全球已安装了近2.2万个GeneXpert系统,这项技术有可能会被应用于多种可操作治疗信息的场合。”(生物谷Bioon.com)

Nat Med:绝症患者终获救!基因改造噬菌体战胜死神

基因君


2019年5月14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报道经过基因改造的病毒成功地治疗了一名十几岁女孩遭受的抗生素耐药性感染,挽救了她的生命。虽然这种使用了经过基因改造的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的方法仅在一个人的身上进行过测试,但是这种技术可用于对抗其他的“超级细菌”感染。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Engineered bacteriophages for treatment of a patient with a disseminated 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abscessus”。

Nat Med:绝症患者终获救!基因改造噬菌体战胜死神
图片来自Nature Medicine, 2019, doi:10.1038/s41591-019-0437-z。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教授Steffanie Strathdee(未参与这项研究)表示,“这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是第一次使用基因改造噬菌体成功治疗人类的超级细菌感染。这非常令人兴奋。”

在这项研究中,这名来自英格兰的女孩遭受一种分枝杆菌菌株感染,这种分枝杆菌菌株与导致结核病的细菌存在亲缘关系。她患有一种称为囊性纤维化(CF)的遗传疾病,并一直服用抗生素来控制导致与这种遗传疾病相关的并发症的细菌感染。她随后接受双肺移植来治疗这种疾病。之后,她遭受的这种分枝杆菌感染遍布全身,并且没有任何抗生素可以治疗它。就在这时,美国匹兹堡大学生物技术教授Graham Hatfull想要帮助她。Hatfull一直在研究噬菌体,从环境中收集它们。他开始分析他收集的噬菌体,看看是否有噬菌体可以杀死这种引起这名病人感染的细菌

Hatfull表示,“我们的想法是使用噬菌体作为抗生素,这样我们就能够杀死导致感染的细菌。”他的团队发现了三种噬菌体看起来很有希望。一种噬菌体能够感染并杀死让这名患者生病的细菌菌株。另外两种噬菌体并没有那么有效,因此Hatfull和他的同事们调整了这
些噬菌体的基因组,去除了一个基因,因此它们会杀死这种细菌

Hatfull团队利用这三种噬菌体配置出一种噬菌体混合物,并测试了它对患者皮肤的安全性。这种噬菌体混合物然后通过静脉注射给予这名十几岁女孩。几周后,她的肝脏扫描显示感染迹象显著下降,而且导致这种感染的细菌菌株似乎并没有对这种噬菌体混合物产生抗性
。 Hatfull及其同事们如今正在测试加入到这种治疗中的第四种噬菌体,并寻找将这种技术用于治疗其他致病菌感染的方法。

美国麻省总医院传染病专家Marcia Goldberg表示,“对于这种方法是否可以发展成可以大规模使用的东西,我仍然有一些保留意见。开发一种针对任何单个细菌菌株的治疗方法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Rebekah M. Dedrick et al. Engineered bacteriophages for treatment of a patient with a disseminated drug-resistant Mycobacterium abscessus. Nature Medicine, 2019, doi:10.1038/s41591-019-0437-z.

基因测序搞了多年 全面基因治疗还有多远

基因君

基因测序搞了多年 全面基因治疗还有多远

 

“基因关系到人的外貌、智力、性格等方方面面,但人们最关注的还是它对健康的影响。”5月25日,在2019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国际研讨会上,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季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精准医疗是基因技术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它意味着治病将从“对症下药”向“对人下药”转变。

专家认为,尽管基因治疗已经在诸如脑胶质瘤治疗领域开展了临床试验与应用,但离全面基因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且伦理约束和未知科学风险都在限制基因技术直接用于临床治疗。

作为现下医学最火的名词之一,精准医学代表了新一代医疗模式和解决方案的前进方向,精准医疗的出现和发展都离不开基因技术尤其是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大前提。

基因组测序是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能够从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测定基因全序列,锁定个人病变基因,提前预防和治疗。多年前,苹果教父乔布斯在确诊胰腺癌后,曾经花费10万美元进行个人基因组测序。而今天,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普通老百姓只需花费数千元就可以体验个人基因组测序。

伴随着精准医疗发展的还有基因修复的突破。基因修复技术指的是DNA修复,是细胞对DNA受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可使DNA结构恢复原样,能重新执行它原来的功能。季勇强调,基因修复目前并未用到临床上,只是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动物实验中,通常在动物上进行基因敲入或者是基因敲除,以便创造一个新的疾病模型,来确定一些遗传疾病的致病基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药物研究。

在很多病人看来,基因技术仿佛“神一般的存在”,很多过去束手无策的疾病现在似乎都可以被彻底治愈或延缓进程,甚至许多人通过精准医疗和基因组测序技术看到了“永葆青春”的希望。

那么,是否只要做了基因组测序,提前预知自己在哪些方面发病风险较高,就可以战胜疾病?专家的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大多数疾病是遗传、环境、生理、心理等因素共同引发的,除此以外,基因突变也难逃干系。基因突变不是人类轻易可控的因素。而包括饮食、睡眠、运动、感染、工作以及生理、心理压力等因素,在不少疾病中都占着很大的影响比例,这些是我们可以调控的方向。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靳光付强调,基因检测只是整个行程的开始,如何运用基因检测的结果才是关键,“遗传基因虽不可控,只要做到控制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早期筛查3点,还是能够很大程度上预防疾病、降低死亡率”。

基因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怎样确保这些新技术安全使用?怎样正确看待相关的伦理问题?怎样适当监管以引导它负责任而积极地发展?这些问题也引起了学界和公众的大讨论。

“基因技术运用的前提是基因信息的获取,由于基因信息的特殊性,如何安全使用和合法持有基因信息还是尚待探讨的问题,它已经超出了科学本质的范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新加坡基因研究所刘建军教授就基因信息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除了基因信息的使用,在基因技术中,争议最大的无疑是基因编辑技术。虽然基因干涉会提高人的能力,例如提高记忆力和智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人们的忧虑,基因治疗是否仅会成为有权有势之人的奢侈品?这项技术的广泛使用是否会重新定义“正常人”?

另一方面,基因编辑的科学风险问题尚待解决。“脱靶率是基因编辑发展过程中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由于脱靶率的存在,基因编辑可能治疗了一种疾病,但无意中可能又产生另一种疾病,并且许多疾病受到多基因控制,这些基因之间存在交叉作用,这些被编辑了的基因还会传给后代,对人类这个物种繁衍带来的风险是长远和不可预期的,因此尚未弄清机制之前不应该对人类进行编辑。”季勇还提到,为了规范基因技术的使用,我国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弥补法律空白,避免“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再次发生。(生物谷Bioon.com)

Vertex发力基因疗法布局 拓展合作、收购公司动作不断

基因君

 

Vertex发力基因疗法布局 拓展合作、收购公司动作不断

日前,Vertex Pharmaceuticals宣布将增强其基因编辑能力,以开发针对杜氏肌营养不良(DMD)与1型肌强直性营养不良(DM1)的新型疗法。为此,它与CRISPR Therapeutics拓展了现有的研发合作,并将收购Exonics Therapeutics。

在与CRISPR Therapeutics的合作上,Vertex将支付1.75亿美元的先期付款,获得其CRISPR/Cas9技术、新型核酸内切酶、向导RNA、以及AAV载体的独家权益,开发治疗DMD与DM1的基因编辑疗法。基于后续的研发和监管里程碑,CRISPR Therapeutics还有望获得1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此外,Vertex也与Exonics达成收购协议。目前,Exonics在DMD和其他疾病的治疗上有着专有的技术与知识产权。在收购后,其DMD临床前动物模型将助力Vertex进行新型疗法的开发。预计这一收购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据估计,这一收购金额约为10亿美元,包括2.45亿美元的先期付款。

“通过与CRISPR拓展合作,并收购Exonics,我们将所需的知识产权、技术、以及科学专精带到一块,开发治疗DMD和DM1的领先基因编辑平台。我们的战略是投资科学创新,为罹患严重疾病的患者带来革命性的疗法,这些合作符合我们的战略,”Vertex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effrey Leiden博士说道:“我们将继续打造小分子和核酸技术的工具箱,驱动科学创新,为更多疾病带来革命性疗法。”(生物谷Bioon.com)

 

数据盘点近10年基因疗法发展趋势

基因君

数据盘点近10年基因疗法发展趋势

 

本月初,bluebird bio的基因疗法Zynteglo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5月中,诺华公司的重磅基因疗法Zolgensma获得美国FDA批准,治疗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患者。多家大型药企也在通过并购或开展研发合作的形式,布局基因疗法领域。种种迹象表明,基因疗法领域在经历20年前的挫折之后不但已经复苏,而且正在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日前,DealForma对这一领域过去十年里出现的研发合作,M&A,和研发授权协议等投融资活动进行了统计。今天,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将与读者分享从这些数据中获得的洞见。

基因疗法领域加速发展,2018年出现爆发

DealForma对过去十年里基因疗法领域中的交易和合作数目进行了统计,这包括大学/基金会等非盈利机构开展的研发合作、颁发的研究基金、以及根据学术研究成立的初创公司;医药行业达成的研发合作,以及M&A事件。这一统计专注于基因疗法和用于基因疗法的载体技术。

统计数据表明,自2008年起,基因疗法领域开始了稳步发展,发展速度从2013年起开始加速,到2018年更是达到了一个飞跃,在2019年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

早期研发仍占主流,神经科、眼科、血液学疾病和癌症受关注

将这些活动根据疾病领域进行划分,可以看出,神经科疾病、眼科疾病和癌症是基因疗法最为活跃的三个领域。一方面,这些领域的未竟需求很大,另一方面,基因疗法也可能更为适合治疗这些领域的疾病。比如,很多遗传性眼科疾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而造成的,眼睛又是解剖学上相对隔离的器官,使用基因疗法脱靶风险较小。这让遗传性眼科疾病成为非常适于使用基因疗法治疗的疾病之一。

血液学疾病,特别是血友病、镰状细胞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是基因疗法的另一个热点。这些疾病通常需要患者终身接受常规疗法,而基因疗法有可能让他们接受一次治疗之后,达到“治愈性”效果。

这些合作大多数出现在专利和技术平台阶段。即便在医药行业,大多数合作也发生在基因疗法的技术平台开发阶段。

风投资本对基因疗法的支持

基因疗法的开发需要大量资金的帮助,风险投资是基因疗法开发资金的重要来源,从这个角度,也能够间接看出业界对基因疗法潜力的评估。2010年以来,DealForma在基因疗法领域跟踪到120个种子轮和风投轮融资,总计投资金额达到50亿美元。其中超过30亿美元投给了只有平台技术和临床前产品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18个月里,融资数额达到了25亿美元,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基因疗法领域在最近两年的爆发。

2019年虽然刚过去不到一半,但是对基因疗法领域的风投资金已经接近2018年的总和。我们期待在资本的助力之下,基因疗法这一创新治疗模式能够继续蓬勃发展,为难治性疾病患者提供真正“治愈性”疗法,让他们“一次治疗,终身获益”。

疗法获批:

2019年6月4日,bluebird bio公司的Zynteglo获欧盟批准,成为首款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疗法。

2019年5月25日,诺华公司的Zolgensma获美国FDA批准,成为首款治疗SMA的基因疗法。

2017年12月20日,Spark Therapeutics基因疗法Luxturna获美国FDA批准,治疗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这是首款体内给药治疗遗传病的基因疗法。

监管举措更新:

2019年1月15日,美国FDA前局长Scott Gottlieb博士和生物制剂评估和研究中心主任Peter Marks博士联合发表声明,预计到2025年,FDA每年将批准10-20个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FDA将至少雇佣50名新临床审评员来评估细胞和基因疗法。

2018年8月15日,NIH与FDA联合发表声明,标志人类基因疗法监管迈入新阶段。

大型药企布局基因疗法:

2019年3月21日,辉瑞(Pfizer)宣布与开发罕见病基因疗法的Vivet Therapeutics公司达成6.3亿美元研发合作,并保留收购Vivet公司的权利。

2019年3月4日,渤健(Biogen)宣布,拟以8亿美元的金额,收购开发眼科疾病基因疗法的Nightstar Therapeutics公司。

2019年2月26日,罗氏(Roche)宣布,欲以4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基因疗法明星Spark Therapeutics公司。

2018年4月10日,诺华(Novartis)以8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veXis公司。这家公司开发的AVXS-101成为最近获批的Zolgensma。(生物谷Bioon.com)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