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Clin Cancer Res:胶质瘤预后为什么这么差?可能是因为这个基因突变!

基因君

2018年5月2日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尽管我们对胶质瘤的生物学的理解有了迅猛的进展,但是胶质瘤的预后仍然很差。为了找到和胶质瘤相关的基因突变,来自印度科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对印度胶质瘤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WES),并将之与TCGA的数据联合在一起,结果找到了一个和胶质瘤相关的重要信号通路,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

Clin Cancer Res:胶质瘤预后为什么这么差?可能是因为这个基因突变!

图片来源:Jagriti Pal et. al.

研究人员对42名星形细胞瘤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了WES,并将之与TCGA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同时他们对印度患者数据及TCGA数据中的基因突变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找到和胶质瘤相关的突变的信号通路。研究人员使用病人来源的胶质瘤干细胞样细胞、胶质瘤细胞系和小鼠移植模型对降钙素受体(calcitonin receptor,CALCR)进行了功能分析。

研究人员发现印度患者和TCGA收录患者的突变谱很相似。综合分析显示刺激神经组织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信号通路缺陷的胶质瘤(n = 23; 9.54%)预后很差(P < 0.0001)。此外,CALCR突变或者转录水平较低也意味着患者预后较差。外源性加入降钙素(CT)可以以CALCR依赖性方式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各种性质致癌信号通路。CALCR突变导致这些功能缺失与病人生存率负相关。携带正常CALCR的细胞可以在体外抑制Ras介导的向永生性细胞的转化。此外,CT可以抑制病人来源的神经球的生长以及小鼠模型中胶质瘤的生长。

综上,研究人员发现CT-CALCR信号通路是一个重要的胶质瘤抑制因子信号通路,这表明CALCR是胶质瘤的一个新型治疗靶标。(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Kumaravel Somasundaram et al.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in Calcitonin Receptor (CALCR) Identify Highly Aggressive Glioblastoma with Poor Outcome.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7). DOI: 10.1158/1078-0432.CCR-17-1901

Nat Commun:科学家发现20个和晒伤相关的基因,或决定着患皮肤癌的风险

基因君

2018年5月14日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一些基因可以决定哪些人被晒伤的风险更高,这可能影响人因此患皮肤癌的风险。通过对180000名具有欧洲血统的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及美国人的基因进行分析,研究人员找出了20个晒伤基因,其中有8个基因已经被以前的研究证明与皮肤癌有关,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Nat&#160;Commun:科学家发现20个和晒伤相关的基因,或决定着患皮肤癌的风险

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至少在基因组中的一个位置,“我们发现了表明基因涉及黑素瘤风险的证据,主要通过增加晒伤风险发挥作用。”该研究共同作者、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 co-author Mario Falchi说道。

接受阳光对人体产生维生素D是很关键的,而维生素D控制着骨胳、牙齿和肌肉健康,科学界认为维生素D可以帮助延缓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症。

但是接受太多阳光会产生痛感、同时对健康也有害。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关于晒伤基因的研究,帮助解释了为什么具有相同肤色的人光照后皮肤的反应不同——一些人会晒伤发红,而另一些人会变棕色。该研究也可能帮助解释皮肤癌风险的影响因素。

“更深入地解释这些基因的作用以明白它们控制人们晒伤风险的机理很有必要。”Falchi说道。未来研究人员也许可以通过基因测试帮助找出高风险人群。

“人们似乎已经忘了晒伤很危险。”Falchi说道。“考虑到皮肤癌发病率逐渐上升,我们希望知道晒伤和皮肤癌之间有基因的联系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更健康的生活习惯。”(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Mario Falchi et al.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n 176,678 Europeans reveals genetic loci for tanning response to sun expos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Doi:10.1038/s41467-018-04086-y

多巴胺能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

基因君

多巴胺能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在经历重大创伤性事件后产生的一种心理疾患,由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目前的PTSD遗传学研究存在结果异质性高、缺乏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聚焦同一个生物学通路的基因是研究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的有效方法。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神经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经有研究显示多巴胺能系统与包括PTSD在内的多种心理疾患存在联系。因此,研究多巴胺能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PTSD的关系是揭示PTSD遗传基础的一个可能的有效途径。
基于这一思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王力研究组和遗传与生物医学信息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昆林合作,在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人群(156名 PTSD病例和978名健康人群对照,主体为成年人)中对三个多巴胺能基因座(DRD2/ANNK1,COMT和DBH)的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基因–基因交互作用DRD2/ANNK1-COMT(rs1800497×rs6269)与PTSD诊断结果显着相关(P=0.0008055),并且rs6269与PTSD诊断的关联受rs1800497控制。这一结果在另一个独立的汶川地震灾后人群中得到验证(P=0.01329)。Rs1800497标记了多巴胺D2受体(DRD2)的蛋白质密度,而rs6269标记了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蛋白质水平和酶活性。鉴于DRD2的作用在于接收多巴胺信号,而COMT的作用在于使多巴胺失活,两者的交互作用揭示了多巴胺能系统的动态平衡对PTSD发生的影响。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多巴胺能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对PTSD存在的影响,表明多巴胺能基因可以通过交互作用来影响PTSD的发生。这一非线性结果主要针对女性,并且有望推广至东亚人群。此外,存在交互作用的SNPs的基因型组合可以为PTSD的早期识别、分型和干预提供重要参考。
这一研究得到了中科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 (No. 153111KYSB201600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1471004, 31470070和 31271099)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16JJD190006)的支持。研究结果已经在线发表于Frontiers in Psychiatry。
论文信息:Kunlin Zhang, Li Wang*, Chengqi Cao, Gen Li, Ruojiao Fang, Ping Liu, Shu Luo, Xiangyang Zhang, Israel Liberzon. (2018) A DRD2/ANNK1–COMT interaction, consisting of functional variants, confers risk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raumatized Chinese.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9:170. doi: 10.3389/fpsyt.2018.00170。(生物谷Bioon.com)

Nature重磅:科学家创造人血液蛋白基因图谱

基因君

2018年6月9日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尽管血浆蛋白在生物过程中具有重要角色,同时也是许多药物的直接靶标,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并不清楚控制人体内血浆蛋白水平出现个体差异的遗传学因素。

Nature重磅:科学家创造人血液蛋白基因图谱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为了揭示血浆蛋白出现个体差异的原因,来自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在John Danesh及Adam S. Butterworth博士的带领下对来自INTERVAL研究中健康捐献者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组的基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发现了1927个与1478种蛋白相关的基因,这是已知数量的5倍,相关研究于近日发表在《Nature》上,题为“Genomic atlas of the human plasma proteome”。

为了探索扰乱血浆蛋白水平带来的影响,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将基因突变与生物信号通路、疾病和药物数据库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研究人员发现蛋白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与基因表达位点以及疾病相关位点重叠,研究人员通过孟德尔随机分析发现蛋白生物标记物与引发疾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通过特殊的蛋白质将基因和疾病联系在一起,研究人员强调了潜在的治疗靶点,可以指导现有药物与新的疾病症状进行配合,同时有助于解决正在开发的药物的安全问题。(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Benjamin B. Sun et al, Genomic atlas of the human plasma proteome, Nature (2018). DOI: 10.1038/s41586-018-0175-2

基因研究助力植物区系分区

基因君

基因研究助力植物区系分区
国家之间、省市之间的区域划分可以通过地理界限或者经纬度来区别,但是植物如何划分它们的分布区域呢?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大团队孙航研究组提出了“谱系地理区划”新概念,将谱系地理的研究结果与植物区系划分相结合,改变传统通过宏观认知植物区系划分,帮助人们更为精准地认识大自然。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遗传学前沿》。
植物区系划分
地球上现有的植物分布格局是历经不同起源与长期演变过程的结果。植物与古植物学家们一直不曾忽略植物起源和迁移过程等演化历史的证据。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植物分布规律,植物学家们将特定地区全部物种按科、属、种进行统计,然后按地理分布、起源地、迁移路线、历史成分和生态成分划分,这种划分被称之为“区系区划”。
“植物区系的形成是植物界在一定自然历史环境中发展演化和时空分布的综合反映。”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航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因为某个特定区域的植物区系,不仅反映了这一区域中植物与环境的因果关系,而且反映了植物区系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演化脉络。“植物区系分区的目的在于把各个地域的不同区系,综合其形成的历史和地理的诸多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从而为植物资源的开发、物种的引种、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农、林、牧的远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传统植物区系的划分主要是以植物分类单位的分布为主要依据,重点考虑各种等级的植物分类学单位,即科、属、种的分布状况及其在某一区域内的特有性程度。但是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很难客观地反映较小地理单元的区系区划合理性。
而今,伴随着分子生物学乃至基因组等学科的发展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孙航带领团队提出了“谱系地理区划”和“谱系地理小区”的新概念。“我们提出的谱系地理区划是在居群水平上,整合分子生物学和谱系地理学研究方法,基于遗传谱系结构,尤其是基因单倍型多样性分布格局以及地质历史和环境等多重证据进行区系分区。”另外,孙航表示,“谱系地理区划是传统的生物区系区划的深入和补充。”
突破口是康滇假合头菊
孙航的谱系地理区划构想,需要通过实际植物分布特点来验证。“而已有研究表明高山植物是研究山地植物区系划分的重要材料,而区域特有类群也利于研究材料的采集和分析,恰好,康滇合头菊符合这些特性,这类植物是分布于我国喜马拉雅—横断山区高山冰缘带的特有草本植物。”孙航说。
康滇合头菊所属的假合头菊属早在2011年就由孙航研究团队的张建文博士确立为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特有属。假合头菊属康滇合头菊是分布于我国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的类群,其主要分布于高海拔流石坡、碎石地、沙地。一直以来,康滇合头菊与狭义合头菊属因为形态相似而被归为一类,但是,通过已有的细胞学、分子系统发育和形态学资料,尤其是瘦果形态的特征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康滇合头菊仍然属于形态并不相似的莴苣亚族,而狭义合头菊属却属于还阳参亚族。
鉴于这一研究成果,孙航带领团队开始了进一步对植物的精细划分。“我们几乎每年都有两三个月在青藏地区采样。”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大团队孙航研究组邓涛博士告诉记者。
邓涛与张建文是同组成员,他们经常工作的地点是在海拔3500米到4500米之间开阔地带。“因为康滇合头菊的根茎比较特殊,一般生长在比较裸露的地区。”张建文介绍说。有时遇到因为修路而变开阔的地区,他们寻找康滇合头菊的工作也会相对容易;但如果没有道路,寻找的过程也会变得异常艰难。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研究组发现,传统的以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峡谷亚地区作为一个天然的生物地理屏障的亚地区划分方式并不合适,因为康滇合头菊在北纬29度线南北形成了独立的两大谱系分支,分别拥有各自的特有单倍型,因此北纬29度线作为南、北横断山脉亚地区的分界线更为合理。
“新概念的提出在整合多学科证据验证后,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孙航表示。以往的植物区系分区是植物特有性为重要依据来划分的,但该指标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在植物区系的次级单位作准确的划分,“现在,我们的研究促进了植物区系区划的定量化和精细化,为深入探讨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形成机制以及我国植物多样性精准保护和规划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孙航说。
作为喜马拉雅—横断山区高山冰缘带的特有的草本植物,康滇假合头菊可以作为反映这一区域内不同物种的地质历史和环境演变过程的代表。不过,康滇假合头菊仅是“谱系地理区划”的开始。“因为一个物种只能客观反映出部分区域或区域内部分小区,只有更多的物种证据才能完成一个区域相对科学和完整的区系区划。”孙航表示。
接下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整合多类群,运用谱系地理区划方法,基于谱系地理小区概念进行中国的区系区划的深入研究。“这对全面了解我国植物区系及植物多样性精准保护和规划制定十分必要。”孙航说。(生物谷Bioon.com)

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Cas9核酸酶 提高基因编辑安全性

基因君

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Cas9核酸酶&nbsp;提高基因编辑安全性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问世以来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一技术开发的基因疗法在医疗健康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CRISPR/Cas9技术能够对基因组在指定位点进行基因编辑,但是对这项技术的一个常见的忧虑是担心基因编辑会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发生。日前,英国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和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利用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Cas9核酸酶。它让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活性受到一个低成本、丰富、无毒的氨基酸的调控,从而让CRISPR/Cas9技术更为安全可控。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
CRISPR/Cas9技术的重要一环是名为Cas9的核酸酶,它能够切断双链DNA,从而介导基因编辑的产生。理想的Cas9应该在需要完成基因编辑任务时表达,在完成基因编辑任务后失活。在调控Cas9核酸酶活性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已经获得了重大进展,目前Cas9核酸酶的活性可以被光、温度、以及抗生素调控,但是这些调控手段都有不同的缺陷。例如,利用抗生素调控的Cas9核酸酶通常无法完全抑制Cas9的活性,而且使用抗生素可能影响动物的微生物组,从而产生其它的副作用,并且可能导致自然界中的细菌产生对抗生素的抗性。
巴斯大学和卡迪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了合成生物学中基因密码子扩展(codon expansion)技术生成了一种新型Cas9核酸酶。自然界的蛋白由20种天然氨基酸组成,而细胞的蛋白合成机制利用64种基因密码子来完成蛋白合成过程。基因密码自扩展技术将特定密码子与非天然氨基酸配对,让细胞在合成蛋白时在特定位点加入非天然氨基酸,从而赋予蛋白新的功能。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原本编码中止信号的“UAG”密码子与一种名为BOC的非天然氨基酸配对,他们同时在编码Cas9蛋白的基因序列中引入UAG密码子。这导致这种新型Cas9蛋白的合成时需要环境中存在BOC氨基酸,如果BOC氨基酸不存在,那么Cas9蛋白就无法合成,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就没有活性。而在环境中加入BOC氨基酸则会导致Cas9蛋白的合成,激发基因编辑系统的活性。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模型和转基因小鼠模型,研究人员证明了这种新型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只在BOC非天然氨基酸存在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基因编辑活性。这种调控系统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中止Cas9蛋白的产生,从而在不需要基因编辑的情况下完全抑制Cas9核酸酶的活性。而且BOC氨基酸是一种赖氨酸的衍生物,它无毒、丰富、成本低、而且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从生物医药到食品安全,基因编辑在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中具有巨大的潜力,”文章的负责人之一,卡迪夫大学的蔡羽轩博士说:“BOC提供了一种前景看好的调控基因编辑的方式。我们将继续努力完善这一创新基因编辑系统。”(生物谷Bioon.com)

Nat Biotechnol:厄运不断,CRISPR/Cas9基因编辑竟导致大片段DNA缺失和重排

基因君

2018年7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几天前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利用CRISPR/Cas9进行基因编辑遭遇失败(大约在15%的时间发生)时,这通常是由于Cas9蛋白持续地结合到DNA上,这会阻止DNA修复酶进入切割位点(详情参见生物新闻报道:Mol Cell:揭示CRISPR/Cas9基因编辑为何有时会遭遇失败)。

科学家们已将CRISPR基因编辑作为一种改变基因组的方法,但有些人提醒道,不想要的DNA变化可能因未检测到而被遗漏。

Nat&#160;Biotechnol:厄运不断,CRISPR/Cas9基因编辑竟导致大片段DNA缺失和重排
针对人胚胎干细胞的基因编辑实验揭示出CRISPR-Cas9系统的不精确性。图片来自Annie Cavanagh via Wellcome/CC BY NC。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这种基因编辑工具能够导致基因组上的靶位点附近发生大片段DNA缺失和重排。这些变化能够干扰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并且可能使得设计基于CRISPR的疗法的努力复杂化。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7月17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epair of double-strand breaks induced by CRISPR–Cas9 leads to large deletions and complex rearrangements”。

这一发现不仅与CRISPR而且也与其他的基因编辑系统的之前结果相一致(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doi:10.1038/ncomms15464)。美国沙克生物研究所生物工程师Patrick Hsu说,这些不想要的编辑是一个值得更多关注的问题。他指出,“我确实认为这一点在这个领域一直被低估。”

CRISPR-Cas9基因编辑依赖于Cas9酶在特定的靶位点上切割DNA。细胞随后尝试利用DNA修复机制重新密封这种DNA断裂。这些机制并不总是完美地起作用,有时DNA片段会被删除或重排,或者不相关的DNA片段被整合到染色体中。

领导这项新研究的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小鼠遗传学家Allan Bradley说,“细胞会尝试将DNA重新拼接在一起。但是,它并不知道哪些DNA片段彼此相邻。”

人们经常利用CRISPR产生小片段DNA缺失,希望这样能够破坏一个基因的功能。但是在检查CRISPR编辑时,Bradley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大片段DNA—通常长数千个碱基—的缺失和复杂的DNA序列重排,这些重排导致之前相隔遥远的DNA序列被拼接在一起。这种现象在他们测试的所有三种细胞类型—小鼠胚胎干细胞、小鼠造血祖细胞和一种人分化细胞系—中都很普遍。


质量控制

许多人使用一种扩增短片段DNA的方法来测试他们的编辑是否已经完成。但是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分子生物学家James Haber说,这种方法可能会错过更大的DNA片段缺失和重排。

Hsu指出,这些缺失和重排应当仅在依赖于DNA切割的基因编辑技术中发生,而在避免切割DNA的其他类型的CRISPR改进版本中不会发生。比如,一种被称作碱基编辑的方法使用一种改进的CRISPR系统在不切割DNA的情形下将一个DNA碱基转换为另一个碱基(Nature, doi:10.1038/nature.2016.19773)。其他的系统使用与其他的酶融合在一起的灭活Cas9来打开或关闭基因,或者靶向RNA(Nature, doi:10.1038/531156a)。

一些科学家已经在寻找更大的DNA片段缺失。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eGenesis公司正在利用基因编辑对猪器官进行基因改造以便用于移植。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Luhan Yang说,这家公司的科学家们经常利用多种方法来寻找大片段DNA和小片段DNA缺失。
同样地,在另一家致力于开发基于CRISPR的疗法的公司Intellia那里,科学家们在小鼠肝脏基因编辑研究中一直在寻找大片段DNA缺失。Intellia公司高级副总裁Thomas Barnes说,到目前为止,他们没有发现任何大片段DNA缺失的证据。他说,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团队研究的细胞不经常发生分裂。相比之下,Bradley及其同事们开展这项新的研究使用了活跃地发生分裂的细胞。

Haber说,总体而言,这些不想要的编辑是一个值得更多关注的问题,但这不应该阻止任何人使用CRISPR。他说,“这意味着当人们使用它时,他们需要开展更加充分的分析。了解您的突变是否与您认为的一样,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CRISPR gene editing produces unwanted DNA deletions

Michael Kosicki, Kärt Tomberg & Allan Bradley. Repair of double-strand breaks induced by CRISPR–Cas9 leads to large deletions and complex rearrangements. Nature Biotechnology, Published online: 16 July 2018, 10.1038/nbt.4192.

Nat Neurosci:科学家在果蝇中观察到一种与阿尔兹海默病相关的异常基因复制行为!并发现潜在药物!

基因君

Nat&#160;Neurosci:科学家在果蝇中观察到一种与阿尔兹海默病相关的异常基因复制行为!并发现潜在药物!
2018年7月25日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邪恶的基因自我复制,并把它们劣质的复制品放置到遥远的星系(也就是我们的DNA)前线,然后导致疾病发生。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然而却是真实的现象!在7月23日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中心的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基因复制粘贴活动在有tau蛋白病变(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病)的果蝇模型中显著增加。研究者们还发现,拉夫米定–一种被批准用于HIV和乙型肝炎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减少了这种复制行为,并减少了果蝇大脑中神经细胞的死亡。该研究揭示出了一种潜在的新方法来治疗这种劫持记忆的疾病,它在美国影响了570万病人,以及数百万为他们提供照顾的人。
研究者们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中心的Sam & Ann Barshop寿命与衰老研究所,Glenn Biggs 阿尔兹海默病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所和细胞系统与解剖部门。
团队发现”转座元件”的激活是tau蛋白病变中神经元死亡的关键因素。这些疾病的特征是大脑中的tau蛋白的沉积。蛋白病变一共有超过20种,阿尔兹海默病是其中一种。
拉夫米定限制了DNA逆转录转座子基因的表达,这是一种能自行复制并把拷贝插入一个新位点的基因片段。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健康中心细胞系统与解剖部门副教授、Barshop 和 Biggs 协会成员Bess Frost博士说。
“我们知道这些基因在果蝇蛋白病变模型中有高水平的自我复制,我们也知道我们可以通过给予它们这个药物来停止这个行为的发生。” Frost博士说。
通常认为,这种基因的复制粘贴行为是tau蛋白沉积积累的结果。最后神经元在其所导致的疾病中死亡。正常的果蝇能生存70天左右。tau蛋白病变模型只存活了约30至40天,并且科学家观察到在10天左右时便出现了大脑细胞死亡。Frost博士说。
“在机体中,有毒的tau蛋白可以存在,但是如果我们使用这种药物来阻止转座元件的活性,就足以降低果蝇模型中大脑细胞死亡的数量。” Frost博士说。
科学家们会研究这种药物在人体tau蛋白病变中是否具有相同的作用。目前他们有了线索。
“我们想要知道转座元件的活跃是否与人类tau蛋白病变相关,因此我们分析了来自一个名为促进药品合作组织(Accelerating Medicines Partnership)的公私合作项目的数据。” Frost博士说。
研究人员在人类阿尔兹海默病及另一种tau蛋白病变–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样本数据中发现,转座元件具有高水平的表达。这一基因表达是复制活动发生前的第一步,科学家们会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Frost博士说。
团队相信在果蝇和人类中的结果不仅关系到阿尔兹海病,还会同样关系到所有不太常见的tau蛋白病。(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罗氏诊断携手一点基因示范合作实验室揭幕仪式隆重举行

基因君

罗氏诊断分子解决方案-生命科学与组织诊断部携手山东一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在济南隆重举办了主题为“优者更优”的罗氏诊断-一点基因示范合作实验室授牌仪式,标志着以罗氏诊断先进医学检测技术为基础,依托山东一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肿瘤精准医疗创新研究平台在齐鲁大地正式成立。济南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济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银丰生物集团等单位的重要领导出席了授牌仪式。
罗氏诊断携手一点基因示范合作实验室揭幕仪式隆重举行
启动仪式
罗氏诊断作为全球体外诊断行业的领军企业,始终秉承“先患者之需而行”的理念,不断创新,致力于开发和提供贯穿疾病的早期发现、预防、诊断、监测等环节的诊断技术和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医务人员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并减少社会医疗成本。罗氏诊断分子解决方案-生命科学与组织诊断部作为罗氏诊断的创新引擎,致力于提供最领先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全自动PCR、高通量测序和病理衔接流程,引领科研,创建医学价值,助力转化医学造福人类。
罗氏诊断携手一点基因示范合作实验室揭幕仪式隆重举行
授牌仪式
山东一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分子诊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转化,以“多点了解、多点关爱”为企业理念,始终致力于探索更加精准、快速、便捷的检测方案,利用轻型化、快速化的检测技术为广大用户和合作单位提供贴合实际应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经过多年的技术深耕和数据积淀,公司逐步从产研结合向市场应用过渡,实现了从科研成果到检测产品封装、从提供检测服务到可交互检测产品的转化,开启了从技术服务型企业向临床诊断试剂企业的转型。公司希望在提供优秀产品的同时,承担更多的公共义务和社会责任。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NGS)的高速发展,肿瘤精准医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罗氏诊断作为肿瘤领域的引领者,始终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2017年,罗氏诊断在全球强势推出AVENIO肿瘤基因检测产品,彰显了公司在肿瘤NGS基因检测领域的强大信心与决心。AVENIO肿瘤基因测序系列产品基于罗氏诊断团队原创的Capp-seq技术、分子标签技术以及iDES错误抑制策略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实现了从核酸提取、捕获建库到生信分析的全流程系统解决方案,以标准化的操作和整体性质控确保检测结果客观真实、稳定可靠。鉴于AVENIO系列产品的卓越表现,山东一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牵手罗氏诊断,共建示范合作实验室,以严格的实验质控及专业的报告解读,满足临床专家对肿瘤学研究及临床检测的需求,树立行业标杆,进一步助力肿瘤精准医学的发展。
罗氏诊断携手一点基因示范合作实验室揭幕仪式隆重举行
罗氏诊断分子解决方案-生命科学与组织诊断事业部总监 苏忠美女士
罗氏诊断分子解决方案-生命科学与组织诊断部总监苏忠美女士表示,随着罗氏诊断的战略中心逐渐步入基因测序领域,罗氏测序之“罗马帝国”已经初露端倪,从样品前处理、测序类的高端工具,再到全流程的肿瘤基因检测平台,罗氏诊断的全面、先进的整体解决方案为“一点基因”这样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占领行业制高点的利器。正如大会主题所倡导的,所谓“优者更优”,就是依托罗氏诊断强大的技术后盾,支持“一点基因”这样的高潜力、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从而做到“强者更强”。
罗氏诊断携手一点基因示范合作实验室揭幕仪式隆重举行
山东一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李召春先生
一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李召春先生总结道,一点基因与罗氏诊断合作共建实验室是合作的开始,我们一定要全力以“有效利用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己任,以“优者更优”为目的,构建基因检测研究的大家庭,提供真正的全方位服务!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在肿瘤精准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的出台,NGS肿瘤基因检测将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高性能的检测试剂、标准化的分析流程、专业的报告解读以及整体性质控体系的建立缺一不可。医院、技术提供方及第三方临检实验室的紧密合作将是肿瘤NGS基因检测未来的重要模式。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对阿米什病研究有望开发新的基因疗法

基因君

2018年8月15日 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最近一项新的,关于阿米什病发生史方面的研究结果或许能够为这种致死性的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阿米什病是一种在婴儿群体中高发的肌肉系统紊乱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与TNNT1基因的突变之间存在明显联系。这项研究总结了从1923年到2017年之间该疾病发生的谱系特征、临床数据以及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与报道。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Journal of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杂志上,文章作者来自Special Children临床研究中心。
Human&#160;Molecular&#160;Genetics&#160;:对阿米什病研究有望开发新的基因疗法
(图片来源:www.pixabay.com)
所有的上述疾病患者在出生时体重都处于正常水平,但在9个月左右的时候就难以继续正常生长,最终会因为呼吸系统衰竭导致死亡,平均死亡年龄为18个月。该疾病的典型症状是胸腔的结构性病变,因此也被称为“鸡胸病”。该疾病的其它症状包括肌肉张力不足,肩颈僵硬、震颤等等。进而会出现肌肉萎缩,退化,关节挛缩等。在老一辈的阿米什种群中,该疾病的发生频率达到了6.5%。 由于该群体抗拒昂贵的治疗手段,因此能够观察到该疾病在自然条件下的发生发展以及恶化特征。
通过对患者体内采集的肌肉样本进行分析,作者发现其肌肉纤维存在异常,神经功能收到了影响。研究者们比较了人源的患者肌肉样本以及相关转基因的小鼠肌肉样本,发现它们的特征十分相似。因此作者认为这一小鼠可以作为研究阿米什病的理想模型。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阿米什并的基因疗法提供了新的平台。(生物谷Bioon.com)

资讯出处:Amish nemaline myopathy natural history study finds promise for gene therapy treatment

原始出处:Michael D Fox et al, TNNT1 nemaline myopathy: natural history and therapeutic frontier,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2018). DOI: 10.1093/hmg/ddy233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