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Nat Med:重大进展!等位基因特异性基因编辑有望治疗遗传性耳聋

基因君

2019年7月7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方法挽救了患有遗传性听力丧失的小鼠的听力,而且在成功地做到这一点的同时没有产生任何明显的脱靶效应。这些被称为贝多芬小鼠(Beethoven mice)的动物因为具有相同的导致人类进行性听力丧失(progressive hearing loss)并且最终在20岁左右耳聋的基因突变而接受了这种方法的治疗。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7月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llele-specific gene editing prevents deafness in a model of dominant progressive hearing loss”。

Nat Med:重大进展!等位基因特异性基因编辑有望治疗遗传性耳聋
图片来自CC0 Public Domain。

这种新的方法涉及经典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一种优化的更加精确的版本,能够更好地识别在贝多芬小鼠中发现的这种引起疾病的基因突变。这种精确的工具允许科学家们选择性地让一个称为Tmc1的听力基因的缺陷拷贝失活,同时让它的健康拷贝发挥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人员报道,他们的系统成功地在小鼠基因组的30亿个碱基中识别出Tmc1基因缺陷拷贝中单个错误的DNA碱基。

这些研究人员提醒说,即使是像这样的高精度基因编辑疗法在可用于人体之前,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不过,他们说,这项研究代表了一个里程碑,这是因为它极大地提高了标准基因编辑技术的功效和安全性。

哈佛医学院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转化医学科学教授David Corey说道,“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目前经典的CRISPR/Cas9编辑工具的这种更精确、靶向性更好的版本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识别水平和准确性。”

此外,Corey及其团队表示,这些研究结果为使用相同的精确方法治疗由基因的单个缺陷拷贝引起的其他显性遗传的遗传疾病奠定了基础。

每个人都继承了同一个基因的两个拷贝—一个拷贝来自父亲,另一个拷贝来自母亲。在许多情况下,一个正常的基因足以确保正常的功能,让人体免于疾病。相反,在所谓的显性遗传性遗传疾病中,一个基因的单个缺陷拷贝就能够导致疾病。

论文通讯作者、哈佛医学院耳鼻喉科与神经病学教授Jeffrey Holt说道,“我们相信,我们的研究为一种治疗一系列由基因的单个缺陷拷贝引起的遗传疾病的超定向方法打开了一扇大门。这真地是精准医疗。”

携带有缺陷性Tmc1基因的小鼠被称为贝多芬小鼠,这是因为它们的疾病过程模拟了德国著名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所经历的进行性听力损失。不过,贝多芬耳聋的原因仍然是一个猜测的问题。

在贝多芬小鼠中,它们存在的标志性缺陷是Tmc1基因的DNA序列中存在一个不正确的碱基—碱基A替换碱基T,即单个碱基错误表示着正常听力和耳聋之间的差异。

让Tmc1基因的突变拷贝失去功能或沉默足以保护贝多芬小鼠的听力,但是这如何在不会无意中让健康的基因拷贝失去功能的情况下完成呢?


双重识别

经典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通过使用向导RNA(gRNA)来识别发生突变的靶DNA序列。一旦确定了靶DNA的位置,切割酶Cas9就会进行切割。

到目前为止,这些基因编辑器的准确度并不完美。这是因为引导酶Cas9到达靶位点的gRNA和切割靶DNA的酶Cas9并不完全精确,最终可能会切割错误的DNA位点。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这些研究人员采用了对最初由哈佛医学院病理学教授Keith Joung和哈佛医学院病理学助理教授Ben Kleinstiver开发的一种工具进行了改进,其中这种工具使用源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经过修饰的Cas9酶,而不是来自酿脓链球菌的标准Cas9。

为了提高检测和破坏的准确性,这种新的优化系统将两个层次的识别结合在一起—gRNA用于确定靶基因的位置和Cas9的一种修饰形式用于精确定位贝多芬小鼠中的特定DNA突变所在的位置。使用这种两种形式的识别可确保精确地和选择性地切割基因Tmc1的异常拷贝,而不影响它的健康拷贝。

论文第一作者Bence Gyorgy说道,“我们利用了这个系统识别突变DNA而非正常DNA的事实,并使用双重识别系统来提高精确度。这种方法在靶向突变基因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特异性。”

在对具有和不具有这种贝多芬突变的细胞开展的一组初始实验中,这种工具准确地区分Tmc1基因的两个拷贝中的突变DNA和正常DNA。进一步分析显示,在含有这个基因的一个缺陷拷贝和一个正常拷贝的贝多芬细胞中,至少99%的分子“切割”仅发生在这个基因的缺陷拷贝中。

接下来,这些研究人员将这种基因编辑工具注射到含有或没有这种贝多芬突变的小鼠内耳中。DNA分析显示编辑活性仅发生在具有贝多芬突变的小鼠的内耳细胞中。在接受这种注射的没有这种突变的小鼠的内耳细胞中没有检测到编辑变化—这一发现证实了这种工具的精确度。

为了确定这种基因编辑疗法是否干扰了正常的基因功能,这些研究人员以没有携带贝多芬突变的小鼠为实验对象,刺激了来自这些接受这种治疗的小鼠的听力细胞(称为毛细胞)。这些细胞显示出不变的正常听力反应,从而证实这种基因编辑疗法对正常基因功能没有影响。


沉默贝多芬突变

为了测量这种基因编辑疗法是否在动物体内而不仅仅是在细胞中起作用,这些研究人员进行了金标准的听力测试。他们测量了这些小鼠的听觉脑干反应,以便捕捉了内耳毛细胞检测到多少声音并传递到大脑中。

如果不进行治疗,贝多芬小鼠通常在6个月大时就完全失聪。相比之下,没有这种遗传缺陷的小鼠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能保持正常的听力,并且可以检测到大约30分贝的声音(相当于耳语的声音水平)。

在接受这种基因编辑治疗两个月后,贝多芬小鼠的表现明显好于未治疗的携带这种基因突变的贝多芬小鼠。这些经过治疗的小鼠能够检测到约45分贝的声音(相当于正常谈话的声音水平)。听力保持最大的贝多芬鼠标能够听到25至30分贝的声音,几乎与健康的同龄小鼠无法区分。

总之,这些研究结果证实这种新的基因疗法有效地让Tmc1基因的缺陷拷贝沉默,并挽救了贝多芬小鼠的听力,使得它们免于在这种疾病中经常出现的快速死亡。

鉴于这种疾病以进行性听力丧失为特征,这些研究人员评估了这种治疗在数月内对疾病进展的影响。他们在小鼠出生后不久就提供这种治疗,并且每4周在接受治疗和未接受治疗的携带和未携带这种突变的小鼠中进行听力测试,持续长达6个月。

在第一个月,未经治疗的贝多芬小鼠能够听到低频声音但在高频时听力明显下降。到出生后6个月时,未经治疗的贝多芬小鼠失去了所有的听力。相比之下,经过治疗的贝多芬小鼠在低频时保持接近正常的听力,而且其中的一些甚至在高频率下仍显示接近正常的听力。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治疗的没有携带这种贝多芬突变的小鼠没有因为这种基因治疗而出现任何听力损失—这一发现证实了这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其选择性靶向这个基因的异常拷贝的能力。更令人鼓舞的是,在接下来近一年的时间里,一小部分经过治疗的贝多芬小鼠保持稳定的接近正常的听力。

鉴于贝多芬突变的特点是内耳中听力细胞的逐渐恶化和死亡,这些研究人员使用电子显微镜可视化观察这些至关重要的听力细胞的结构。正如预期的那样,在未经治疗的贝多芬小鼠中,他们发现听力细胞逐渐丧失,它们的结构也逐渐恶化。相比之下,经过治疗的贝多芬小鼠和经过治疗的健康小鼠都保留了正常数量的具有完整或接近完整结构的听力细胞。

在最后的实验中,这些研究人员在一系列携带贝多芬突变的人体细胞中测试了这种治疗的效果。DNA分析显示这种治疗仅在Tmc1基因的突变拷贝中进行编辑,而正常的拷贝不受影响。

鉴于这种方法能够靶向单点基因突变,它也有望治疗15种其他形式的也由其他听力基因的DNA序列中的单碱基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耳聋。

此外,这些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技术可能适用于由单点突变引起的其他显性遗传性遗传疾病。为了确定它的潜在用途,他们扫描了联邦ClinVar数据库—一个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所有已知基因突变的国家信息库。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这种工具的特异性,它能够正确识别3759个缺陷的基因变异,这些基因变异总共导致五分之一的显性人类基因突变。

Holt说道,“毫无疑问,这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是我们在这项研究中的原理论证表明这种高度特异性、高度靶向的治疗方法经开发出来后能够选择性地抑制携带单点突变的基因,并有可能治疗许多其他形式的人类疾病。”(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Bence György et al. Allele-specific gene editing prevents deafness in a model of dominant progressive hearing loss. Nature Medicine, 2019, doi:10.1038/s41591-019-0500-9.

Neuron:不同关键基因之间的“串扰”或会促进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大脑炎症表现

基因君

2019年7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eur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阐明了如何有效抑制大脑组织的炎症表现,大脑组织的炎症会促进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生,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新型疗法。

Neuron:不同关键基因之间的“串扰”或会促进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大脑炎症表现

图片来源:public domain

我们都知道,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充满了受损神经细胞和其它蛋白质(称之为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缠结)的沉积物,但如果仅有淀粉样斑块和tau蛋白缠结的话,一个人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患上阿尔兹海默病;研究者表示,大脑组织应对淀粉样斑块和tau蛋白缠结所产生的炎症(神经炎症)是神经元细胞的主要杀手,其会导致个体大脑认知功能下降。

2008年,研究人员发现了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大脑神经炎症相关的第一个基因—CD33,其能够携带编码小胶质细胞表面受体的遗传代码,小胶质细胞能作为大脑的“管家”,有效清除大脑中的神经碎片,包括淀粉样斑块和tau蛋白缠结等;2013年,研究人员发现,CD33能够影响小胶质细胞的活性,当该基因高度表达时,小胶质细胞就会从大脑“管家”的角色转变为神经元杀手,从而诱发神经炎症发生。

此外,研究人员还调查了另外一种名为TREM2的基因,该基因与CD33具有相反的效应,其能够关闭小胶质细胞促进神经炎症的能力;换句话说,CD33是神经炎症的开启开关,而TREM2则扮演关闭开关的角色,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就是阐明如何关闭小胶质细胞中的神经炎症表现。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想通过研究阐明CD33如何与TREM2相互作用,以及其二者之间的串扰(crosstalk)在神经炎症的发生及阿尔兹海默病的起源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研究者想知道当这些关键的基因被分别和同时关闭后到底会发生什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对在实验室中培育的小鼠进行研究,这些小鼠会发生大脑改变,且行为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一致;研究者首先观察并分析了机体中CD33基因被关闭的阿尔兹海默病小鼠,他们发现,这些小鼠大脑中淀粉样斑块的水平下降了,而且在学习和记忆测试中(比如在迷宫中找到出口等)相比其它阿尔兹海默病小鼠而言表现较好;然而,当小鼠机体中CD33和TREM2的表达都被沉默时,其大脑和行为益处都会消失,而且当单一的TREM2基因被抑制时也会出现这种状况。

研究者表示,TREM2在CD33的下游发挥着控制神经炎症的作用,而这一理论得到了小胶质细胞RNA测序结果的支持,这就提示,CD33和TREM2能够通过增加或降低免疫细胞IL-1β及细胞受体IL-1RN的活性来调节神经炎症的发生。最后研究者Tanzi说道,如今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需要开发出阿尔兹海默病新型疗法,而最关键的是阻断因神经炎症所引发的大量大脑神经细胞的死亡,CD33和TREM2基因或许有望成为未来开发新型药物的潜在靶点。(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Ana Griciuc et al, TREM2 Acts Downstream of CD33 in Modulating Microglial Pathology i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n (2019). DOI:10.1016/j.neuron.2019.06.010

Nature子刊:利用免疫正交直向同源物有望提高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效率

基因君


2019年8月22日讯/生物谷BIOON/—近年来,进入临床试验的蛋白治疗剂的数量急剧增加。这类治疗剂的一个重要限制是它们可能是宿主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靶标。业已存在的免疫力和治疗诱导的免疫应答都能够潜在地降低治疗效果。

鉴于CRISPR-Cas9的功效和高通量能力,它引发了基因组编辑领域的变革。一项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的临床试验于今年年初开始,并且还将有更多的临床试验。然而,人们仍然关注Cas9蛋白在人体中的潜在免疫原性,特别是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介导的Cas9递送在体内的应用。最近,几个独立的研究团队报道了人体对Cas9蛋白的免疫力早已存在。幸运的是,科学家们在自然界中发现了来自不同细菌物种的几种Cas9变体(Cas9的直向同源物)。

Nature子刊:利用免疫正交直向同源物有望提高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效率
图片来自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9, doi:10.1038/s41551-019-0431-2。

考虑到这些因素,Moreno及其同事们在一项新的研究中,通过预测Cas9变体和AAV各自的氨基酸序列对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型(MHCI)和II型(MHCII)的结合能力来分析它们的免疫正交性(immune-orthogonality)。通过使用Cas9和AAV的免疫正交直向同源物(immune-orthogonal ortholog),它们在预先接受Cas9蛋白免疫的动物中实现了高效的基因组编辑。有趣的是,预先免疫仅导致编辑效率的部分降低,这表明抗Cas9适应性免疫应答在体内的影响是有限的。

然而,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限制是使用与人类相比具有有限MHC谱系的近交小鼠。这些研究人员承认,鉴于不同AAV衣壳之间的高度保守性和人群中众多MHC免疫基因的存在,使用免疫正交直向同源物可能是降低人类抗衣壳免疫原性的一个较差的解决方案。Cas9在体内的使用可能存在类似的限制。然而,细菌中Cas9的进化具有较长的历史,并且每个月从不同的细菌菌株中分离出新的Cas9变体。降低对Cas9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风险的另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通过mRNA或蛋白递送实现Cas9核酸酶的瞬时表达。

自然界中存在的Cas9蛋白的免疫正交性似乎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来潜在地降低预先存在的和治疗后产生的免疫应答对基因组编辑功效的影响。如果在具有更大MHC谱的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那么这种方法可以允许利用基因组编辑对体细胞进行修饰和在体内校正人类的基因突变。(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Ana M. Moreno et al. Immune-orthogonal orthologues of AAV capsids and of Cas9 circumvent the immune response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gene therapy.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9, doi:10.1038/s41551-019-0431-2.

2.Giuseppe Ronzitti. Immune-orthogonal orthologs: The solution for genome editing?.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9, doi:10.1126/scitranslmed.aay7701.

Sci Adv:揭示基因和环境影响机体BMI和身高的分子机制

基因君

2019年9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昆士兰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环境因素或会通过增加或降低遗传性基因突变的效应来影响机体的体重指数(BMI)。研究者发现这恰恰与人类身高相反,影响机体身高的遗传效应在不同环境中是非常稳定的。

Sci Adv:揭示基因和环境影响机体BMI和身高的分子机制

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相关研究或能帮助确定,对于任何特定的性状,基因变异的效应是否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者Yang表示,诸如身高和BMI等大部分人类机体特征都非常复杂,因为其会受到很多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这些特征的遗传性控制是否依赖于环境因素,DNA的差异会影响机体特征,但在不同环境中这种效应是否处于稳定状态?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遗传变异会影响肺部功能,那么这种遗传变异的功能是否会因个体吸烟而发生明显改变呢?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清楚吸烟和肺部功能之间的关联,那么我们并不知道的环境条件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又是如何发现基因变异如何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呢?在人类机体中,我们很难测定一个人所暴露的所有可能性的环境因素,因此研究人员决定采用一种不同的方法。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超过30万人的数据进行研究,这些参与者的身高和BMI值等机体复杂特征是已知的,随后研究者搜寻了与每一种特征改变相关的遗传变异,他们发现,即使对于携带相同遗传突变对个体而言,BMI也可能存在着显著差异,但对于身高相关的遗传变异而言,情况或许并非如此。研究者发现了与身高相关的大量遗传因素,其效应似乎对环境因素并不敏感,而与BMI相关的遗传效应及部分其他肥胖相关的特征或许对环境因素非常敏感。身高不仅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基因的影响,但这些似乎都是独立的,知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其能帮助研究人员寻找那些可能干扰基因功能且令人难以捉摸的环境因素。

本文研究结果为研究人员阐明与BMI和身高相关的基因组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后期研究人员还需要深入研究理解特定基因位点的遗传效应为何会对环境因素变得敏感,阐明背后的分子机制或对后期进行更为深入的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Huanwei Wang, Futao Zhang, Jian Zeng,et al. Genotype-by-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ferred from genetic effects on phenotypic variability in the UK Biobank, Science Advances (2019). DOI:10.1126/sciadv.aaw3538

Science:基因组图谱揭示多种免疫细胞参与多发性硬化的发生

基因君

2019年9月27日 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根据最近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研究者们找到了多发性硬化的新型致病机制。在一项对115,803名个体的研究中,作者确定了人类基因组中233个位点,这些位点与MS的发病有关。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在MS领域中最大规模的,它基于47,429名MS患者和68,374名健康个体的DNA样本。研究结果证实此前的结论,并为多发性硬化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丰富的新见解:似乎外周血和脑中许多不同免疫细胞类型的功能障碍导致一系列免疫反应的发生,最终导致脑部炎症和神经变性。
Science:基因组图谱揭示多种免疫细胞参与多发性硬化的发生
(图片来源:Www.pixabay.com)
该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Philip De Jager博士是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多发性硬化症中心以及转化与计算神经免疫学中心的负责人,他认为:“该研究表明这一疾病并非由单一免疫细胞类型引起,而是由免疫系统广泛功能障碍引起的。”在此之前,研究者们发现骨髓、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对于多发性硬化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小胶质细胞,即人类大脑中的免疫细胞,也被认为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但是,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其他大脑细胞(例如大脑中的神经元)与多发性硬化之间的关系。
 
另一参与该研究的研究者,来自哈佛大学的Nikolaos Patsopoulos博士说:“我们的研究解释了多发性硬化的大约一半遗传特征。这项研究通过鉴定基因组中具有多个遗传变异的几个区域,突显了遗传对导致多发性硬化发生的复杂本质。此外,我们首次报道了X染色体上遗传变异与疾病的相关性。然而,要完全理解人类基因组如何参与MS,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Research Article Multiple sclerosis genomic map implicates peripheral immune cells and microglia in susceptibility International Multiple Sclerosis Genetics Consortium. Multiple sclerosis genomic map implicates peripheral immune cells and microglia in susceptibility. Science,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v7188

中国学者研发无创眼内基因药物递送载体

基因君

 

中国学者研发无创眼内基因药物递送载体

 

慢性眼底疾病是导致人们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

记者11日获悉,经过近8年攻关,复旦大学药学院魏刚教授研究团队在无创眼内基因药物递送研究领域获重要进展,对治疗致盲性慢性眼底疾病有重要意义。该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纳米快报》(《Nano Letters》)上。

据魏刚介绍,遗传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慢性眼底疾病是导致人们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当下,治疗此类疾病采用的方法是,将获准应用于临床的眼科基因药物,通过眼内注射方法给药。

这位专家表示,但由于基因药物分子量大、亲水性强,眼球的特殊保护机制会自动阻止药物进入,使其无法在眼部吸收,即便是小分子药物,其吸收率也不足5%,且潜在副反应发生率高、眼内炎、视网膜劈裂或脱落患者顺应性差等风险。

为改变这一现状,7年多前,魏刚团队开始了无创给药眼内基因药物递送研究,他们首先设计了一系列用于滴眼给药的基因递送系统。据介绍,在研发过程中,研究团队受到章鱼的启发,成功构建了一种类似章鱼结构的柔性多“手臂”渗透素。这是一种基因复合物,作为递送基因药物的载体,保持对眼部吸收屏障的高效渗透能力。

据悉,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市售基因药物载体相比,这种新的基因复合物,安全性优势突出,且制备方法简便、稳定性好,眼部吸收效果更佳,有望成为一种通用的基因递送载体,可有效促进基因治疗技术的临床转化。(生物谷Bioon.com)

Nature:新一代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诞生,或为人体细胞提供多种功能

基因君


2019年10月22日 讯 /基因宝jiyinbao.com/ –近日,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Broad 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开发了一种新的CRISPR基因组编辑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基因编辑的效率与准确性。

该系统称为“prime编辑”,能够以精确,高效和高度通用的方式直接编辑人体细胞。该方法扩大了生物学和治疗学研究的基因编辑范围,并有可能纠正多达89%的已知致病基因变异。

“分子生命科学的主要宗旨是能够达到在任何位置精确地改变基因组的能力。我们认为这一新开发的基因编辑技术使我们离这一目标更近”,该研究的作者之一David Liu说到。

Nature:新一代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诞生,或为人体细胞提供多种功能
(图片来源:Www.pixabay.com)

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的《Nature》杂志上。该研究第一作者为Andrew Anzalone。

“prime编辑”与以前的基因组编辑系统不同,它使用RNA指导DNA序列的定点插入。

Cas9蛋白是最早在人类细胞中进行基因组编辑的CRISPR工具,它是由Broad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率先开发。 Cas9能够切割DNA链,从而可以在特定位置破坏靶基因,然后通过将新的DNA重组到位点而添加新的序列。

最近这项由Liu等人开发的“prime编辑”工具,是在原有CRISPR-Cas9技术的基础上将Cas9进一步融合到另外一个蛋白质上。后者可以进行特殊的生化反应,将一个DNA碱基进行转换。目前开发出的蛋白质可以有效地进行四种类型的碱基转换:C到T,T到C,A到G和G到A。

该编辑系统的另一大特色是将Cas9与另一种称为逆转录酶的蛋白质偶联。该复合物将目标DNA区域的其中一条链变为“prime”链,从而能够定向的进行基因序列编辑。

关于sgRNA,作者使用了一种新型的工程化sgRNA,称为pegRNA,可将“prime编辑”工具引导至其靶位点,在该位点,经过修饰的Cas9会切割DNA的一条链。 pegRNA还包含能够编码新序列的RNA片段。逆转录酶元件通过读取RNA信息并将相应的DNA“写入”靶点区域。

在《自然》杂志的论文中,研究小组证明了主要编辑技术能够通过基因编辑的方式准确纠正导致镰状细胞性贫血的基因变异。

“通过初步编辑,我们现在可以将镰状细胞贫血突变直接改回正常序列,并去除引起泰晤士病的四个额外的DNA碱基,而无需完全切割DNA或需要DNA模板,” Liu说:“该系统的优点在于对编辑的序列几乎没有限制。由于添加的核苷酸由pegRNA指定,因此它们与prime链即使仅仅只有一个碱基的差异,也能够做到准确识别。”

Liu的团队打算继续优化主要编辑,包括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在许多不同细胞类型中的效率,进一步研究主要编辑对细胞的潜在影响,在疾病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进行额外测试,并探索动物体内的给药途径,以提供潜在的用于人体治疗的途径。(生物谷Bioon.com)

基因治疗公司Dicerna宣布与罗氏共同开发乙肝疗法

基因君


  Dicerna是一家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致力于研究使用RNAi治疗疾病的公司。该公司于10月31日宣布与罗氏公司达成研究合作和许可协议,共同开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疗法(使用Dicerna专有的GalXC™RNAi平台技术进行HBV)感染。此次合作将专注于Dicerna在1期临床开发中的治疗性疗法DCR-HBVS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双方的合作还包括利用两家公司的技术平台发现和开发针对多种其他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相关的人类和病毒基因的疗法。

基因治疗公司Dicerna宣布与罗氏共同开发乙肝疗法
  “Dicerna很高兴与罗氏(Roche)合作,以发挥DCR-HBVS的全部潜力,并利用我们的GalXC平台靶向并沉默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定基因,”Dicerna的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法姆布拉夫(Douglas M. Fambrough)博士说:“凭借在HBV方面的深厚专业知识和已建立的全球基础设施,罗氏非常适合帮助我们加快DCR-HBVS的开发和商业化,寻求治愈慢性HBV感染的方法,并应对这种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威胁。”
  根据该协议的条款,Dicerna将获得2亿美元的首期预付款,并有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多达14.7亿美元的额外款项,以实现特定的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此外,Dicerna可能有资格根据DCR-HBVS的潜在产品销售获得特许权使用费。 Dicerna保留了共同资助DCR-HBVS在全球范围内关键发展的选择,如果行使这一权利,Dicerna有权在美国获得提高的专利使用费并共同推广包括DCR-HBVS在内的产品。
  Dicerna和罗氏公司还同意使用两家公司的技术合作研究和开发针对多种与慢性HBV感染有关的人类和病毒基因的其他疗法,Dicerna有资格获得任何潜在产品的额外里程碑和特许权使用费。(生物谷/bioon.com)
原文出处:Dicerna官网

基因泰克公布CD20抗体治疗狼疮性肾炎最新结果

基因君

 

基因泰克公布CD20抗体治疗狼疮性肾炎最新结果

日前,罗氏(Roche)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宣布了Gazyva(obinutuzumab)治疗增生性狼疮肾炎(proliferative lupus nephritis)的最新临床结果。试验达到了主要终点,在接受治疗52周到76周之间,接受Gazyva与标准护理手段联用治疗的患者组中达到完全肾脏缓解的患者比例显着优于对照组。Gazayva还达到了关键性次要疗效终点。这些数据在美国风湿病学院年会上公布。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一种严重并且危及生命的表现。它因为肾脏炎症反应而产生,而增生性狼疮肾炎则是最为严重的狼疮性肾炎形式,患者转变为终末期肾病和死亡的风险很高。据估计,每10万人中有24人患有SLE。高达60%的SLE患者伴随狼疮性肾炎,其中25%的患者会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在SLE患者中,大约90%是女性,其中来自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女性患者数量大约是白人女性患者数量的2到3倍。目前狼疮性肾炎没有获批的疗法,具有高度未被满足的需求。

Gazyva是一款对抗体Fc片段进行糖基化改造(glycoengineered)的抗CD20抗体,它具有更好的清除组织中B细胞的能力。近年来的科学研究显示,组织中存在的B细胞在狼疮性肾炎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们需要被完全清除。Gazyva曾获得FDA批准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美国FDA已经授予Gazyva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狼疮性肾炎成人患者。

在名为NOBILITY的随机双盲,含安慰剂对照的2期多中心临床试验中,126名患者接受了Gazyva与标准疗法联用,或安慰剂与标准疗法联用的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在接受治疗52周到76周之间,Gazyva组中40%的患者达到完全肾脏缓解,对照组的这一数值为18%(p=0.007)。同时Gazyva与安慰剂相比,提高了患者的总肾脏缓解率。在安全性方面,Gazyva没有提高严重不良反应(24%,对照组为29%)和严重感染(6%,对照组为18%)的发生率。

“NOBILITY的结果给予我们很大鼓舞,这意味着Gazyva能够为增生性狼疮肾炎患者提供具有临床意义的益处。”罗氏首席医学官兼全球产品开发负责人Levi Garraway博士说。基因泰克将在2020年启动3期临床试验的患者注册。(生物谷Bioon.com)

 

全球首个血友病基因疗法:BioMarin公司valrox治疗A型血友病申请上市,单次注射年出血率降低96%

基因君

全球首个血友病基因疗法:BioMarin公司valrox治疗A型血友病申请上市,单次注射年出血率降低96%
2019年11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BioMarin是一家全球性的生物技术公司,专注于开发治疗严重且危及生命的罕见和超罕见遗传疾病的创新疗法。近日,该公司宣布,已向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提交了一份营销授权申请(MAA),寻求批准其基因疗法valoctocogene roxaparvovec(valrox,BMN270)成人患者的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针对任何类型血友病基因治疗的第一份营销授权申请。若被EMA受理,BioMarin公司预计该基因疗法的MAA将于2020年1月开始进行加速评估。此外,BioMarin公司计划在年底前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提交valoctocogene roxaparvovec的一份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此前,valoctocogene roxaparvovec已获FDA授予突破性药物资格(BTD)、获EMA授予优先药物资格(PRIME)、获FDA和EMA授予孤儿药资格。
A型血友病也被称为因子VIII(FIII)缺乏或经典血友病,是一种由凝血因子VIII缺失或缺陷引起的X连锁遗传病,患者会反复发生持续或自发性出血,特别是在关节、肌肉或内脏器官中,长期可导致残疾。目前,重度A型血友病的护理标准是每周2-3次静脉输注凝血因子VIII的预防性治疗方案。
valoctocogene roxaparvovec是一种基于腺相关病毒(AAV)的基因疗法,开发用于A型血友病的治疗。该药通过向患者体内递送凝血因子VIII功能基因,恢复VIII的产生,从而消除或减少静脉VIII输注需求。
BioMarin公司全球研发总裁Hank Fuchs表示:“我们对研究的参与者表示感谢,他们在首批第一个参与者进入临床计划以来大约四年的时间内取得了这一进展,”M.D.生物研究院院长Hank Fuchs说。我们对我们与全球卫生当局的接触程度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符合我们的信念,即基因治疗是下一轮创新浪潮,有可能成为治疗严重血友病a患者的一个有意义的进步。”
今年5月底,BioMarin公司宣布,valoctocogene roxaparvovec治疗重度A型血友病达到了美国和欧盟监管审查的预先规定的临床标准。截至2019年5月28日,在III期GENEr8-1研究的20-patient队列中,有8例患者在第23-26周时达到凝血因子VIII活性水平≥40国际单位/分升(IU/dL)的预先规定标准。
今年7月,在第27届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2019年大会上,BioMarin公司公布了正在进行的I/II期研究6e13 vg/kg剂量队列的最新数据。
结果显示,单次给药valoctocogene roxaparvovec后,出血率控制和因子VIII使用减少在第三年继续维持。在研究开始前,患者平均年出血率(ABR)为16.3次、中位ABR为16.5次;三年后,平均ABR降至0.6次,中位ABR为0。这意味着,患者的平均ABR降低了96%,目标关节出血100%消除。在三年内,患者平均年化因子VIII使用率也降低了96%,所有患者继续保持无需因子VIII预防性治疗。患者因子VIII水平在三年内维持足以达到显著的止血效果。因子VIII的表达已经进入一个平稳期,下降的速度已经大大减缓,这可能实现持久的、长期的表达。(生物谷Bioon.com)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