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Science:揭示西兰花抗癌新机制!让肿瘤抑制基因再激活的新型抗癌疗法出炉

基因君


2019年5月18日讯/生物谷BIOON/—要听妈妈的话:西兰花是有好处的。长期以来与降低癌症风险有关的西兰花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包括花椰菜、卷心菜、羽衣甘蓝、球芽甘蓝和无头甘蓝—含有一种让一个已知在多种常见人类癌症中发挥作用的基因失活的分子。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南卡罗来纳大学、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国立台湾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意大利都灵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印度海德拉巴语调研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证实利用在西兰花中发现的这种成分靶向这个称为WWP1的基因抑制易患癌症的实验室动物中的肿瘤生长。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5月17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eactivation of PTEN tumor suppressor for cancer treatment through inhibition of a MYC-WWP1 inhibitory pathway”。论文通讯作者为哈佛医学院的Pier Paolo Pandolfi博士。

Science:揭示西兰花抗癌新机制!让肿瘤抑制基因再激活的新型抗癌疗法出炉
图片来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u0159。

Pandolfi说,“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参与者,它推动了一种对癌症产生至关重要的途径。这种参与者是一种酶,可以用在西兰花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中发现的一种天然化合物来加以抑制。这条途径不仅作为肿瘤生长控制的调节剂,而且作为一种我们能够利用治疗方案加以靶向的致命弱点。”

作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强效的肿瘤抑制基因,PTEN是人类癌症中最常发生突变、缺失、下调或沉默的肿瘤抑制基因之一。某些遗传性PTEN突变可导致以癌症易感性和发育缺陷为特征的综合征。不过鉴于这个基因的完全丧失会触发一种不可逆转的强效的安全机制来阻止癌细胞增殖,这个基因的两个拷贝(人类的每个基因有两个拷贝,一个拷贝来自父本,另一个拷贝来自母本)很少同时受到影响。相反,肿瘤细胞表现出较低水平的PTEN,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将癌症环境中的PTEN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是否能够激活这个基因的肿瘤抑制活性。

为了找到答案,Pandolfi及其同事们鉴定出调节PTEN功能和激活的分子和化合物。Pandolfi团队在易患癌症的小鼠和人类细胞中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发现一种称为WWP1的基因—也已知它在癌症产生中发挥作用—产生一种酶来抑制PTEN的肿瘤抑制活性。如何让抑制PTEN的这个酶失活?通过分析这种酶的物理形状,他们认识到一种小分子—正式命名为吲哚-3-甲醇(indole-3-carbinol, I3C),即一种在西兰花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中发现的成分,可能是抑制WWP1致癌作用的关键。

当Pandolfi及其同事们通过给易患癌症的实验室动物提供I3C来测试这一想法时,他们发现这个在西兰花中天然存在的成分让WWP1失活,从而解除WWP1对PTEN的肿瘤抑制活性的抑制。

但是,先别去农贸市场;论文第一作者、Pandolfi实验室成员Yu-Ru Lee博士指出,你必须每天吃将近6磅的球芽甘蓝—并且在那里吃未经烹煮的球芽甘蓝—才能获得潜在的抗癌益处。这就是Pandolfi团队正在寻求其他方式来利用这些新知识的原因。他们计划进一步研究WWP1的功能,最终目标是开发更有效的WWP1抑制剂。

Pandolfi说,“使用CRISPR技术或I3C对WWP1进行遗传或药物灭活可能能够恢复PTEN的功能并进一步释放它的肿瘤抑制活性。这些研究结果为长期寻求用于癌症治疗的肿瘤抑制基因再激活方法铺平了道路。”(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Yu-Ru Lee et al. Reactivation of PTEN tumor suppressor for cancer treatment through inhibition of a MYC-WWP1 inhibitory pathway.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u0159.


Ramon Parsons. Restoring tumor suppression.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x5526.

SMA首款基因疗法获批上市 官宣定价212.5万美元

基因君

SMA首款基因疗法获批上市 官宣定价212.5万美元
5月24日,诺华Zolgensma?(onasemnogene abeparvovec-xioi,AVXS-101)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SMN-1(survival of motor neuron)双等位基因缺失的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婴儿患者(<2岁)。Zolgensma成为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一次性治疗方案,也是唯一一个基因替代疗法,Zolgensma有望长期改善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生存质量,药物上市具有里程碑意义。
Zolgensma给脊髓性肌萎缩患者(包括正在接受Spinraza治疗患者)带来了突破性的创新疗法,同时AveXis给出支付方案,官宣定价在212.5万美元,可签订Outcomes-based contracts,拆分5年支付,Zolgensma关注脊髓性肌萎缩患者长期获益。
本文关注Zolgensma注册临床试验数据START,STR1VE,同时简单对比Spinraza(nusinersen)和Zolgensma。
一次性治疗方案:Zolgensma长期改善1型脊髓性肌萎缩患者生存质量
Zolgensma是由AveXis,Inc.开发的一款SMN1基因替代疗法,2018年4月7日,诺华以87亿美元收购AveXis,Inc.,获得该重磅资产。
该款药物是全球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脊髓性肌萎缩症一次性治疗方案,药物的上市开启了脊髓性肌萎缩症治疗新的一页。
Zolgensma注册临床试验数据概述:长期改善1型脊髓性肌萎缩患者生存质量
根据clinical trials数据,笔者查询到Zolgensma共计有7项临床试验,此次获批主要基于临床试验START(CT-101)(NCT02122952),START(LT-101)(NCT03421977)的2年随访数据以及STR1VE(NCT03306277)。
START(CT-101) 患者baseline:
15例患者,分为低剂量组cohort 1 (3例) 和 高剂量组 cohort 2 (12例);
低剂量组:6.7 X 10^13 vg/kg;
高剂量组:2.0 X 10^14 vg/kg;
SMN1基因双等位基因缺失,SMN2拷贝数为2;
无药物治疗情况下,婴儿存活寿命小于24个月。
高剂量组:2.0 X 10^14 vg/kg,AVXS-101明显改善患者运动能力,CHOP-INTEND评分大于40的患者比例高达91.7%。
START(LT-101) (Cohort 2)24月随访数据:
Zolgensma治疗后,随访24月,患者总生存率为100%,根据研究数据,未接受药物治疗1型脊髓性肌萎缩患者2年总生存率仅为8%;另外,Zolgensma治疗能够改善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24月 CHOP-INTEND评分大于50的患者比例高达91.7%,根据研究数据,未接受药物治疗1型脊髓性肌萎缩患者,6月龄及以上,CHOP-INTEND评分均低于40。
Zolgensma长期随访数据仍将继续公布,Zolgensma能够给1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带来长期获益,敬请关注。
该临床数据显示,Zolgensma显着延长了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21/22例患者仍然生存,中位年龄可达到14.4月,并显示持续获益;同时,Zolgensma显示运动功能改善,治疗后平均8月,11例(50%)婴儿可坐立,21/22例婴儿患者CHOP-INTEND评分可达到40!
基因疗法给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带来创新疗法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是一款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由基因SMN-1(survival of motor neuron)双等位基因缺失或是突变引起,发病率约1/5000-1/12000。
SMN-1和SMN-2基因编码SMN蛋白,高度相似,SMN-2仅在第7外显子与SMN-1有1个碱基差异。其中,SMN-1基因是产生正常SMN蛋白的主力军,一旦突变,SMN-2基因无法产生足够SMN蛋白,从而严重影响机体功能,产生SMA,累计肌肉,骨骼,血管等多器官和部位。
脊髓性肌萎缩症,严重程度与SMN-2基因拷贝数以及SMN蛋白水平直接相关,这其中1型是最为严重的一个类型,出现症状时,婴儿一般6月龄大,仅有约8%婴儿年龄能够超过2岁。
两种治疗方案:
SMN-1基因替代疗法,例如诺华基因疗法onasemnogene abeparvovec(AVXS-101),通过递送全长的SMN基因,重建基因功能。
调节SMN-2基因前mRNA的拼接,从而一定程度上,功能性恢复SMN-1基因功能,如Spinraza(nusinersen)。
所以,我们能够理解,Zolgensma作为一款一次性治疗基因疗法获批上市具有特别的意义,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进展。相比较而言,Spinraza则需要多次用药,以求功能性恢复SMN-1基因功能。
价格来讲,百健Spinraza第一年治疗费用75万美元,第2年及以后,每年37.5万美元,5年费用为225万美元,10年费用450万美元;Zolgensma定价在212.5万美元,同时Zolgensma为一次性治疗,无需多次使用,Zolgensma能够给患者带来长期获益。(生物谷Bioon.com)

全球规模最大肺炎链球菌基因组普查完成

基因君

 

全球规模最大肺炎链球菌基因组普查完成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新近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肺炎链球菌“基因组普查”。研究人员对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万份病菌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相关数据对了解不同菌株的分布和进化有重要意义,可帮助确定未来的疫苗研发方向。

这个名为“全球肺炎链球菌测序计划”的项目由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主导,美国、以色列、南非和中国香港等地的多家机构参与。相关论文发表在英国《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上。

桑格研究所日前发表新闻公报说,研究人员总共发现了621个肺炎链球菌菌株,每个菌株都有一种或多种表面抗原类型。病菌样本取自接种疫苗前后不同时期,揭示了病菌进化出新形态以躲避疫苗攻击的情形。

肺炎是全球主要传染病之一,也是5岁以下儿童的头号致死疾病,其细菌型病原体以肺炎链球菌为主。许多国家近年来针对儿童开展大规模疫苗接种,但全球肺炎发病率仍然很高。其中一个原因是,主要肺炎疫苗针对7种或13种常见的肺炎链球菌表面抗原,而已知的表面抗原类型超过100种。

研究人员说,相关数据使人们首次了解全球范围的肺炎链球菌感染情况,弄清不同地区常见的菌株。此外,根据病菌在疫苗压力下的进化规律,可以预测特定地区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新菌株,及时制订应对方案。由于细菌进化速度非常快,研究人员认为应当持续进行全球范围的基因组监测。

该项目首席研究员、美国埃默里大学全球卫生研究所所长罗伯特·布雷曼说,“全球肺炎链球菌测序计划”开启了基因组学与公共卫生工作结合的新时代,这种结合在优化疾病预防策略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能力,并为预测和应对新挑战提供了一种极富价值的工具。(生物谷Bioon.com)

 

研究发现植物布尼亚病毒“情商EQ”基因

基因君

 

研究发现植物布尼亚病毒“情商EQ”基因

 

随着世界范围内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人类动植物新发或再发传染病暴发流行,例如最近在我国持续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白蛉病毒属病毒,新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 phlebovirus),布尼亚病毒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早在1915年,澳大利亚就已经报道了由植物布尼亚病毒“番茄斑萎病毒,TSWV”引起的番茄病害,该植物布尼亚病毒目前已在全球造成危害,是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大部分布尼亚病毒均由媒介生物传播,病毒与其传播媒介能够“和平相处”,但对人类和植物宿主却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引起严重的出血热等致命症状和作物绝收。另外该类病毒具有操纵媒介生物的行为,加速病毒自身向脊椎动物、鸟类、昆虫和植物的传播。这种病毒与媒介生物和谐共处,并通过操纵宿主有利于媒介昆虫,从而间接有利于病毒传播的行为,被学界称为病毒的“情商,EQ”。然而,这种EQ背后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控制该类病毒引起的病害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其传播媒介,阻断其传播途径,因此研究病毒操控宿主的机制,把对布尼亚病毒病的控制关口前移,将最大程度地减轻布尼亚病毒病的危害。这种保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各种布尼亚病毒的,在高致病性人类布尼亚病毒进行分子机制研究较困难,所以,植物布尼亚病毒为这类现象的解析提供了好的模式系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叶健课题组最新的研究成果鉴定了植物布尼亚病毒“EQ”基因,并且找到了病毒靶向植物宿主的“阿喀琉斯之踵”,一类人类原癌基因MYC的植物同源基因。

植物挥发性萜烯类化合物是重要的抗性分子和关键的生态因子,调控了植物—媒介昆虫,植物—授粉昆虫,以及植物—植物的生态互作。研究人员发现TSWV可以通过感染辣椒,抑制辣椒基因组8号染色体的多个TPS基因的转录水平,降低多种辣椒挥发性单萜的生物合成和释放,昆虫行为学测定表明这类单萜是媒介西花蓟马的趋避剂(图1)。研究人员进一步鉴定了TSWV的非结构蛋白NSs是这种病毒“EQ”的决定因子。NSs抑制植物趋避剂单萜的生物合成,导致了对媒介昆虫的吸引作用。

植物激素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是一种介导植物对昆虫抗性的重要激素,转录因子MYC2及其同源蛋白MYC3,MYC4是JA途径中的关键调控因子。研究人员发现,包括本世纪初入侵我国的TSWV在内的多种植物布尼亚病毒进化出了一种保守的分子机制,NSs蛋白能够通过与MYC2/3/4互作而干扰其原有细胞定位模式。MYC家族是其激活所调控的下游多种抗虫相关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代谢相关的基因所必需的,例如萜烯类化合物挥发物和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等,这种病毒对关键抗虫调控转录因子的“胁持”,使得西花蓟马在寄主定位时更偏好选择被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植物;而且定殖在病毒感染或表达NSs蛋白植物上的西花蓟马具有产卵量多的特点,西花蓟马种群密度的增长造成了大范围病毒病害的发生(图2)。

由于NSs蛋白在大多布尼亚病毒目病毒中保守存在,该项研究成果不但为绿色防控植物布尼亚病毒病害和西花蓟马提供了分子靶标和化合物前体,也为其他虫媒人类和动物布尼亚病毒等病害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研究成果同该课题组早先发表的植物双生病毒与其媒介昆虫烟粉虱形成的互惠共生关系,有很多相似点,例如其宿主靶标蛋白均趋同靶向为MYC家族转录因子(Li et al. Plant Cell 2014),说明对植物抗性具有重要作用的MYC蛋白,同时也是植物的“阿喀琉斯之踵”,是多种植物病原攻击宿主的主要靶标之一。该成果已经在线发表在国际病原学领域期刊PLoS Pathogens。叶健课题组的研究生吴秀娟和徐爽为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院士方荣祥和助理研究员赵平芝、姚香梅、孙艳伟、博后张璇为文章的共同作者,叶健为通讯作者。此项研究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国家优青项目等的支持。(生物谷Bioon.com)

 

改良CRISPR-Cas9将为耳聋带来精准基因疗法

基因君

改良CRISPR-Cas9将为耳聋带来精准基因疗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世界有4.66亿人患残疾性听力损失,相当于平均不到20人中就有1人丧失听力。遗传造成的听力损失还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残疾之一。基因编辑技术的问世,为治疗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性耳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最近,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儿童医院的一支联合研究团队,利用优化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在耳聋小鼠模型上精确识别并修正内耳的致聋突变,帮助小鼠留住听力。这一概念验证的完成有望为众多遗传性耳聋患者带来安全的基因编辑疗法。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学术期刊《自然-医学》。
贝多芬小鼠
在我们的耳朵深处,也就是被称为内耳的部分,有一类“毛细胞”,它们分布在内耳表面,形状如一丛丛鬃毛,在听觉中发挥重要作用。
耳鼻喉科教授Jeffrey Holt和转化医学科学教授David Corey领导的研究小组过去发现,毛细胞要行使传导听觉信号的功能,离不开一种叫作TMC1的蛋白。当编码TMC1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毛细胞会逐渐退化和死亡,导致听力丧失。某些遗传性耳聋患者在10~15岁开始逐渐失聪、到25岁左右完全丧失听力,正是因为TMC1基因突变。
科学家发现TMC1基因后,利用同样的突变构建了一种疾病模型小鼠,希望在此基础上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这些基因突变小鼠会在出生一段时间后逐渐损失听力,到“青壮年”时完全失聪。科学家们给这种疾病模型起名为“贝多芬小鼠”,因为它们表现出的病程正与大音乐家贝多芬经历的进行性听力丧失相似。不过,顺便一提,贝多芬失聪的真正原因仍没有定论。
精确找到30亿分之一
和TMC1突变的耳聋患者一样,贝多芬小鼠体内的Tmc1基因仅仅出现了“一点”小错误:在来自父母双方的两个基因拷贝中,一个Tmc1出现突变就会致聋;而突变的DNA序列,仅仅是一个碱基发生了变化。
想要通过基因疗法修正DNA错误,用研究者的话说,意味着他们的基因编辑系统需要成功地在小鼠基因组的30亿个碱基字母中找出一个错误的字母。
为了精确定位贝多芬小鼠的错误基因拷贝,同时不影响正常基因,研究团队在经典CRISPR-Cas9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分别对引导分子gRNA和内切酶Cas9都做了优化。细胞实验中的初步检验表明,优化后的CRISPR-Cas9工具能在Tmc1基因的两个拷贝中准确区分突变版本和正常版本。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将基因疗法递送到小鼠内耳。
DNA分析的结果显示,基因编辑活性只局限于在贝多芬小鼠的内耳细胞。而对正常小鼠做同样的“治疗”,没有在内耳细胞中检测到任何编辑变化,说明这种疗法没有干扰正常的基因功能,进一步说明了该工具的特异性。
研究人员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小鼠内耳的毛细胞。不出所料,在未经治疗的贝多芬小鼠中,毛细胞随着结构的恶化逐渐消失;相比之下,接受治疗后的小鼠,保留了正常数量的毛细胞,结构完整或近乎完整。
内耳毛细胞的结构得到挽救后确实能起到改善听力的作用吗?科学家们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了小鼠的听力。这种测试方法检查不同强度声音刺激下的脑电波反应,意味着内耳中听觉细胞捕获到声音后把信号传到了大脑。这也是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
在不治疗的情况下,贝多芬小鼠通常在1个月大时就开始对高频声音反应降低,6个月大时完全失聪。相比之下,出生后不久就接受基因编辑疗法的小鼠,在2个月时与健康小鼠的听力几乎没有差别;到6个月大时,对低频声音的听力仍保持正常,有些甚至对高频声音的反应也接近健康小鼠。更令人鼓舞的是,有一部分经过治疗的贝多芬小鼠,在此后的近一年里保持了稳定的听力!
在人们非常关注的安全性上,这种疗法的表现也值得一提。科学家们给没有携带缺陷基因的小鼠施用疗法后,小鼠没有因此遭受任何听力损失。
在这项研究的最后,为测试该疗法在遗传性失聪患者上的治疗潜力,科学家们在一系列携带TMC1突变的人类细胞系上进行了实验。DNA分析显示,只有突变拷贝会被编辑,同一个细胞中的正常拷贝不会受影响。
从这些结果来看,研究团队带来的新CRISPR-Cas9工具“大大提高了标准基因编辑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他们也提醒,即便是像这样已经高度精确的基因编辑疗法,在用于人类之前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做。
由于这种方法能够靶向单个点突变,受益的将不仅仅是TMC1突变造成的遗传性耳聋患者,由其他听觉基因单突变造成的15种遗传性耳聋也都有望通过这种方法得到治疗。这样的进展无疑令人期待!“我们相信,这些结果打开了一扇大门,由基因单拷贝缺陷造成的一系列遗传疾病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靶向治疗。”Holt教授说,“这真的是精准治疗。”
贝多芬本人没有亲耳听过《欢乐颂》,而精准的基因编辑疗法正在接近治愈疾病的目标,为众多耳聋患者带来一曲欢乐颂。(生物谷Bioon.com)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克隆出水稻小穗发育新基因

基因君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克隆出水稻小穗发育新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克隆了水稻小穗发育新基因OsPEX5,并对其调控水稻小穗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新植物学家》上。

小穗是禾本科植物花序的独特结构单位,其是否正常发育决定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对水稻小穗发育分子调控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团队以水稻小穗发育畸形突变体为材料,通过图位克隆方法鉴定了一个编码过氧化物酶体受体蛋白基因OsPEX5。OsPEX5蛋白可以与茉莉酸生物合成途径的12-氧—植物二烯酸还原酶发生互作,并影响其过氧化物酶体定位,造成突变体中茉莉酸含量下降,且通过外源甲基茉莉酸处理部分恢复其小穗异常的表型。

进一步研究发现,水稻茉莉酸信号途径中的正向调控因子可以结合到花发育关键基因的启动子上并激活其表达,这种激活作用会被茉莉酸信号途径中的负调控因子所拮抗。该研究完善了茉莉酸调节植物生殖发育的分子机制,并为调控植物中茉莉酸的生物合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生物谷Bioon.com)

 

Science: 促进基因多样性可以拯救濒危生物么,也许会适得其反!

基因君

2019年8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不断扩大的全球人类足迹正在将世界动植物划分为越来越小、越来越孤立的种群,这些种群可能会因为近亲繁殖、疾病或环境变化而灭绝。几十年来,环保人士一直在提议通过从更多的人口中引进新的血液来振兴这些顽固分子。但他们想知道这是否真的有效,以及如何在不破坏处于危险中的群体的基因特性和独特适应性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上个月举行的2019年进化大会上,研究人员描述了基因组工具是如何改进所谓的基因拯救的。
Science:&nbsp;促进基因多样性可以拯救濒危生物么,也许会适得其反!
图片来源:http://cn.bing.com
尽管动物园一直在努力通过仔细匹配个别动物进行繁殖来保持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但这种策略在自然界中很少被尝试过。基因拯救”应该更频繁地尝试,”密苏里州蒙大拿大学(University of Montana)的保守基因组学家Andrew Whiteley和他的同事上周在《生态与进化趋势》(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写道。但要想证明它的有效性,需要对好几代生命进行数年的跟踪,这是很少有研究尝试过的。研究人员直到最近才能够在分子水平上探测到发生了什么。现在,密歇根州立大学(MSU) W. K. Kellogg生物站的进化生物学家Sarah Fitzpatrick说,”我们有基因组工具来研究这些种群……以我们以前从未有过的方式。”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与Fitzpatrick合作的自然保护生物学家Brendan Reid说,在Trinidad对野生孔雀鱼进行的长期实验进化研究表明,为小种群注入新鲜血液确实有帮助。几十年前,研究人员在这个多山的国家的两条溪流的源头播种了取自遥远栖息地的孔雀鱼。在一条小溪里,被转移的鱼必须走很长的路,只能缓慢地向下游的一小群孤立的鱼游去。在另一条小溪里,这些鱼更快地加入了另一个孤立的群体。在两年半的时间里,Fitzpatrick和她的同事们每个月都要捕捉、标记并研究他们在这些孤立群体的领地上能找到的所有鱼类,然后再把它们放回溪流。他们在大约七代的时间里追踪了这种鱼的生长、生存和遗传多样性。
在这两条河流中,种群数量增加了10倍,遗传多样性增加了一倍。Reid在会议上报告说,后代更加多产,许多最健康的后代是当地和外来鱼类的杂交后代。但研究结果也发出了警告。在第二条河流中,新鱼的快速注入几乎完全消灭了土着鱼–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通常希望避免这种结果。Fitzpatrick说,这一结果表明,”少量移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Science:&nbsp;促进基因多样性可以拯救濒危生物么,也许会适得其反!
图片来源:http://cn.bing.com
另一项基因组研究显示,一些小群体经历了自然的基因拯救–并从中受益。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的种群遗传学家Nancy Chen和她的团队研究了濒临灭绝的佛罗里达丛林鸦(Aphelocoma coulescens),它们的数量已经减少到几千只,分布在几百个地点。50年来,研究人员定期对佛罗里达州Placid湖附近Archbold生物站发现的所有丛林鸦进行统计和评估。最近,他们收集了每只鸟的血液样本,这使得陈和她的同事能够跟踪基因随时间的变化。
研究小组发现,这些鸟群体天生就能缓慢地注入新鲜血液。通常情况下,鸟类会从几公里外的小群体中缓慢进入。新来者的基因多样性不如那些已经在那里的鸟,但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群体,他们有助于保持居民群体的多样性。然而,由于鸟类数量的下降,近年来抵达的鸟类越来越少,这种多样性正在下降,使鸟类面临灭绝的危险。”来自小群体的基因流动可能真的很重要,”她在会议上总结道。
大多数生物学家认为,人口越多,新生血液的来源就越好。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研究生Chris Kyriazis使用计算机模型研究了隐藏在源种群中的有害突变的影响。因为只有当父母双方都将这种突变传递给后代时,这种突变才有可能是有害的,因此它们很可能从历史上规模较小的近亲繁殖种群中被淘汰,并在更大的种群中持续存在。Kyriazis在会议上以及bioRxiv上发表的一篇预印本上报告说,他的模型表明,中等规模的种群,而不是最大的种群,可能是基因拯救的最佳来源。
有时,基因组结果显示,这种拯救策略可能适得其反。加州Santa Catalina岛上只剩下1000只岛狐,其中60%患有影响耳朵的癌症。来自莫斯科爱达荷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Paul Hohenlohe发现了许多使狐狸易患癌症的基因,他想知道狐狸是否是基因拯救的候选对象。但他在会议上报告说,他发现Santa Catalina狐与可能是新血液来源的邻近种群相比,具有遗传优势:它们的基因组有更多的变异,包括癌症基因。此外,Santa Catalina狐狸比其他狐狸更能适应岛上炎热干旱的气候,其中许多狐狸生活在更潮湿、更凉爽的岛屿上。因此,他建议顺其自然,观察狐狸是否最终进化出了对癌症的抵抗力。
Science:&nbsp;促进基因多样性可以拯救濒危生物么,也许会适得其反!
图片来源:http://cn.bing.com
这些研究正在帮助振兴一项许多人认为迫切需要的战略。Fitzpatrick说:”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工具的可用性使它成为一个真正令人兴奋的时刻。”(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Elizabeth Pennisi. Boosting genetic diversity may save vanishing animal populations. But it may also backfire.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y7653

【2】Elizabeth Pennisi. The Great Guppy Experiment. Science  24 Aug 2012: Vol. 337, Issue 6097, pp. 904-908 DOI: 10.1126/science.337.6097.904

【3】Donovan A. Bell et al. The Exciting Potential and Remaining Uncertainties of Genetic Rescue.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DOI:https://doi.org/10.1016/j.tree.2019.06.006

Science争论:用CRISPR对胚胎进行基因编辑有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

基因君

2019年9月8日讯 /生物谷BIOON /——自2018年11月”露露”(Lulu)和”娜娜”(Nana)这对基因编辑过的婴儿成为国际新闻以来,科学辩论和媒体猜测围绕着修改他们的CCR5基因的潜在影响展开。最近的一项研究促使《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指出,这对双胞胎增强了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模仿故事减少了限制。今年6月,根据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一篇对CCR5基因变异的人群分析,头条新闻大肆宣扬这些女孩可能缩短了寿命。领导这项研究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遗传学家Rasmus Nielsen在推特上反驳道:”这种解释既不合理也不负责任。”
一个主要的担忧是,贺建奎试图削弱CCR5基因,该基因是HIV用来感染细胞的免疫细胞上的一种蛋白质的基因,它也使女孩基因组的其他地方发生了”偏离目标”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癌症或其他问题。他认为这些婴儿没有这种脱靶突变,尽管一些科学家对目前提供的证据持怀疑态度。
Science争论:用CRISPR对胚胎进行基因编辑有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
图片来源;Science
人们继承两个CCR5副本,每个副本来自父母双方。他选择该基因作为目标,因为他知道大约1%的北欧人出生时,这两种基因都缺失了32对碱基对,导致缺失的蛋白质无法到达细胞表面。这些人称为CCR5Δ32纯合体,显得健康、高度抗艾滋病毒感染。
在他的团队编辑的胚胎中,研究人员并没有试图删除这32对碱基对;相反,研究小组设计了CRISPR,在自然缺失的一端切断碱基对上的CCR5。CRISPR依靠易出错的细胞修复机制完成基因敲除,然后删除Lulu的一个基因副本中的15个碱基对,而另一个则没有。如果只有一个正常的CCR5,预计她将无法预防艾滋病毒。根据他在2018年11月在中国香港举行的国际基因组编辑峰会上展示的一张幻灯片中的数据,娜娜在一份CCR5拷贝中添加了碱基,并从另一份拷贝中删除了碱基,这可能会削弱这两种基因的功能,并提供对艾滋病毒的抵抗力。
他几乎是在每一个胚胎通过体外受精形成后立即添加CRISPR机制的基因,但几位密切研究这张幻灯片的研究人员警告说,它可能是在娜娜的胚胎已经经过单细胞阶段之后才进行编辑的。这意味着她可能是一个基因”嵌合体”,拥有一些正常CCR5的未受影响的细胞,最终可能无法抵御艾滋病毒。
Science争论:用CRISPR对胚胎进行基因编辑有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
图片来源:www.technologyreview.com
1996年,免疫学家Philip Murphy帮助发现了CCR5在HIV感染中的作用,并发表了早期研究成果,展示了这种32碱基对突变如何赋予HIV耐药性。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的Murphy警告说,他对这两个女孩进行的CRISPR编辑可能会产生一种功能不可预测的蛋白质突变,从而造成伤害。Murphy说:”这是编辑的一个潜在的复杂性,与潜在的非目标编辑和效果相比,它得到的关注要少得多。”
CCR5蛋白的天然功能是作为趋化因子的受体,趋化因子是免疫系统的信使,但该蛋白的确切影响仍然是一个谜。Murphy在2005年发表的一项小鼠实验中表明,在感染西尼罗病毒期间,CCR5促进了重要免疫细胞向大脑的转运。后来他发现CCR5Δ32纯合子的人感染这种病毒更容易比别人患上严重脑炎,甚至死亡。老鼠和人类的一些研究也发现,从流感病毒CCR5Δ32该得到更多的严重症状;然而,其他研究人员对这种担忧不屑一顾,指出流行病学分析相互矛盾。
进化生物学家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种突变能在北欧人群中存活下来–在东亚几乎不存在–一些人把它与过去对抗黑死病和天花等疾病的生存优势联系在一起。但这些观点几乎没有得到支持。Murphy说:”除了艾滋病毒/艾滋病,所有与CCR5相关的疾病都需要更多的实验支持,才能有信心降低CCR5编辑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理解CCR5Δ32是否该遭受任何伤害的突变, Nielsen所在的自然医学研究团队分析了英国生物库中大约400000个自愿提供他们的DNA进行测序的英国血统的人的数据。研究发现,CCR5Δ32纯合体的人达到76岁的比例比其他人低20%。”世界上第一个基因编辑的婴儿’更有可能’英年早逝,”这是英国《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对这项研究的新闻报道的标题。
但是人们平均在56.5岁时加入这项研究,因此,尽管《每日电讯报》的报道和许多其他知名媒体的新闻报道都提出了建议,但这项研究并没有说明基因突变是否会影响年轻人或76岁以上老人的生存。在tweet上,Nielsen强调说,他的团队的研究结果也有”非常大”的误差范围,因为该研究中涉及的CCR5Δ32纯合体死亡人数较少。更重要的是,露露显然不是CCR5Δ32纯合体,所以结果并不适用于她。至于娜娜,她没有32碱基对突变,而且她的中国基因背景意味着,无论如何,对CCR5的任何改变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于这对双胞胎大脑功能增强的猜测甚至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持。研究人员在2016年表示,敲除小鼠体内的一个或两个CCR5可以增强它们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随后的一项研究发现,与对照组动物相比,CCR5受损的小鼠能更快地从中风中恢复,并在脑外伤后改善运动和认知功能。随后的研究发表在2月21日的《Cell》杂志上,其中还包括对68名中风患者的分析,这些患者都有一份CCR5的拷贝,带有HIV耐药性突变;报告的结论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也有所改善。从这项研究中推断,《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是”中国的CRISPR双胞胎可能在不经意间增强了他们的大脑”。
Science争论:用CRISPR对胚胎进行基因编辑有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
图片来源:https://cn.bing.com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 Los Angeles)的神经生物学家Alcino Silva是这两项小鼠研究的合着者之一。”不幸的是,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我们知道如何设计’更聪明的’婴儿,” Silva说–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文章确实强调了这一点。他的结论是,像他所做的那样进行实验”为时尚早”。他说:”我们知道的还不够多,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或者在Lulu和Nana中编辑CCR5可能根本没有可检测的结果。由于没有人提供有关儿童健康状况的最新消息,这个结果(或许是最有可能的一个)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头条新闻。(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2】Xinzhu Wei et al. CCR5-?32 is deleterious in the homozygous state in humans. Nature Medicine. pages909-910 (2019). Nature Medicinevolume 25, pages909-910 (2019)




【6】Miou Zhou et al. CCR5 is a suppressor for cortical plasticity and hippocampal learning and memory. eLife 2016;5:e20985 DOI: 10.7554/eLife.20985

【7】Mary T. Joy et al. CCR5 I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Recovery after Stroke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ell.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1.044

【8】William G. Glass et al. Chemokine receptor CCR5 promotes leukocyte trafficking to the brain and survival in West Nile virus infe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05, 202(8): 1087-1098.  DOI: 10.1084/jem.20042530

eLife:基因突变协同让肺癌更恶性!

基因君

2019年9月28日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开放获取的期刊《eLife》上的一篇新报告,科学家已经确切地展示了两种不同基因的突变如何协调驱动恶性肺部肿瘤的发展。
这项在新型基因工程小鼠身上进行的研究观察了肺肿瘤的特征–从小到肉眼看不到到大到可能致命的肿瘤。这一结果为肿瘤进展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并将有助于目前正在开发治疗肺肿瘤药物的研究人员。
肺癌的类型很多: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肺腺癌是NSCLC最常见的亚型。约75%的肺腺癌的影响细胞生长的两种重要控制机制发生突变–MAP激酶途径和PI3′-激酶途径。单独的每一种途径都不足以导致肺癌;他们需要协调才能做到这一点。
eLife:基因突变协同让肺癌更恶性!
图片来源:Rutgers University
“我们知道突变MAP激酶途径促进良性肺肿瘤的生长,但相同的细胞的PI3的激酶突变单独不足以启动肿瘤形成,”该研究领导作者、犹他大学洪博培癌症研究所Martin McMahon(通讯作者)实验室前博士后Ed van Veen说道。”相反,这些通路协同驱动恶性肿瘤的生长,但我们不知道这种协同导致了什么分子变化,以及随着癌症的发展,以及肺细胞是如何失去其特征的。”
研究小组研究了只活跃于肺细胞(2型肺泡细胞)发生突变的突变小鼠。他们分析了这些突变在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单个细胞的基因和蛋白质分子的影响。当他们观察MAP和PI3′-激酶驱动的肿瘤的基因表达时,他们发现肿瘤细胞中作为2型肺细胞特征的基因水平降低了,这表明这些肺细胞已经失去了它们的特性。
接下来,研究小组研究了负责协调MAP和PI3′-激酶通路的分子。荧光标记已知的参与肺细胞特化的分子显示了一些令人惊讶的结果–这些分子没有在导致肿瘤进展的肺细胞身份的丧失过程中发挥作用。相反,一个称为PGC1α的分子似乎参与其中。
为了研究在肺肿瘤的发展过程中PGC1α是否直接控制2型肺泡细胞身份丢,研究小组研究了老鼠版本的分子,与MAP激酶通路中的基因突变。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的机制通路参与肺肿瘤发展也影响肿瘤细胞的专业化合作,”解释了资深作家、皮肤学教授Martin McMahon说道。”由于MAP激酶和PI3′-激酶通路都是药物开发的靶点,因此这项研究可能会影响目前临床试验中药物的部署、对试验结果的解释以及新肺癌药物发现的过程。”(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PNAS:开发出在基因编辑时阻止基因组不稳定的CRISPR-BEST技术

基因君


2019年10月13日讯/生物谷BIOON/—尽管CRISPR技术允许对基因组进行更好的操纵,并对现代药物开发和更好的新型抗生素的发现产生许多积极影响,但是当使用该技术时,仍然存在诸如基因组不稳定和Cas9蛋白毒性等重大问题。

不过,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丹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称为CRISPR-BEST的新工具,它有望成为CRISPR工具箱中的新成员。这种工具可以在不需要引入DNA双链断裂的情况下高效地在放线菌中产生突变。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PNA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ighly efficient DSB-free base editing for streptomycetes with CRISPR-BEST”。

PNAS:开发出在基因编辑时阻止基因组不稳定的CRISPR-BEST技术
CRISPR-BEST的原理和工作流程,图片来自PNAS, 2019, doi:10.1073/pnas.1913493116。

因此,CRISPR-BEST系统解决了放线菌基因工程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这是因为引入DNA双链断裂经常导致基因组不稳定,这就迫使放线菌发生重排,或者甚至剔除较大的染色体片段—这是当对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以便产生物活性化合物和新型抗生素时想要避免的一种现象。

论文第一作者、丹麦技术大学诺和诺德基金会生物可持续性研究中心研究员Yaojun Tong说,“CRISPR-BEST解决了与当前CRISPR技术相关的一些主要问题。这可能是朝更好地利用诸如基因操纵和基因编辑之类的生物技术的潜力而迈出的一大步。”


两全其美

开发CRISPR-BEST的想法来自于这些研究人员想要使用常规的CRISPR方法来让一个特定基因失活以便产生抗生素黄色霉素(kirromycin)的新变体。但是,在这些实验中,他们丢失了细菌染色体的绝大部分—总共丢失了130万个碱基对,而不是仅让所需的基因失活,而且这种染色体大片段丢失可能是CRISPR切割染色体所导致的。因此,他们开始寻找提高CRISPR编辑效率但同时避免切割染色体的方法。

为此,他们开发出CRISPR-BEST系统。他们认为CRISPR-BEST是实现这种两全其美的一次成功尝试。

论文通讯作者、丹麦技术大学诺和诺德基金会生物可持续性研究中心的Tilmann Weber教授说,“我们维持了CRISPR的编辑效率,这允许我们能够非常容易地靶向感兴趣的基因。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如今能使用非常温和的条件来引入突变,所引入的突变将给细胞带来更少的压力,因而避免了我们构建出的产生抗生素细菌出现基因组不稳定的问题。”


进一步优化

CRISPR-BEST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第一步,不过这些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编辑效率并增加可以同时进行的基因组编辑数量。这些技术进展可能与使用可以处理大量样本的机器人携手并进,这将为在未来进行大量基因组编辑铺平了道路。

Tong说,“放线菌是抗生素和其他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最佳生产者之一。对放线菌系统性代谢工程而言,仅有少量基因工具具有统性代谢工程方法所需的高通量和可扩展性—因此仅凭我们如今有了一种新工具的这一事实而言,这已经就是一个优势。”(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Yaojun Tong et al. Highly efficient DSB-free base editing for streptomycetes with CRISPR-BEST. PNAS, 2019, doi:10.1073/pnas.1913493116.

2.CRISPR-BEST prevents genome instability
https://phys.org/news/2019-10-crispr-best-genome-instability.html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