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10月份研究进展一览

基因君

2017年10月27日/基因宝jiyinbao.com/—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CRISPR-CAS9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doi/10.1073/pnas.1706193114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10月份研究进展一览
最近,来自爱荷华大学的研究者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破坏了一个与某种类型的青光眼疾病相关的突变基因,这种类型的青光眼是永久性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以青光眼小鼠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利用CRISPR-CAS9技术将突变的肌纤蛋白进行了敲除。肌纤蛋白的突变是引发青少年与成年人的广角青光眼的主要因素。研究者们发现通过敲除这一蛋白能够阻止青光眼对眼部的损伤。
“作为科学家,我们不仅仅希望发现一种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而且需要理解基因的具体工作机制。对这一具体的例子来说,我们希望对该基因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该研究的作者,来自爱荷华大学分子遗传学习的主任Val Sheffield博士说道:“在此之前,还没有人知道该基因的具体工作方式,仅仅知道该基因的突变能够引发青光眼”。
 
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PNAS》杂志上。
 
青光眼是最常见的视力与神经退行性疾病。4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3%-5%会受到影响。
肌纤蛋白是小梁骨架组织(负责调节眼压的结构)的组成成分,该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眼部压力的升高。研究者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破坏了突变的肌纤蛋白的功能,进而缓解了小鼠患青光眼的症状。这一发现对于治疗人类青光眼或许具有重要的意义。
doi:10.1007/s13238-017-0475-6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10月份研究进展一览
2015年4月,来自中国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黄军就(Junjiu Huang)副教授、松阳洲(Zhou Songyang)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首次利用最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对人胚胎中会导致地中海贫血的β珠蛋白基因突变成功地进行修饰。他们希望利用这种技术对这种基因突变进行校正,以便实现利用基因疗法治疗地中海贫血(Protein & Cell, doi:10.1007/s13238-015-0153-5)。这一研究成果受到国内许多科学家的赞扬,但却在西方引起激烈的争议和批评,即便他们使用的医院丢弃的不会成功孕育出婴儿的异常胚胎。
如今,黄军就副教授、松阳洲教授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周灿权(Canquan Zhou)教授合作再次利用CRISPR对人胚胎进行编辑—这一次,他们对这种技术进行改进实现碱基编辑,这种基因组编辑方法要比传统的CRISPR-Cas9技术更加高效地校正点突变。他们成功地对导致β-地中海贫血的一种单核苷酸错误进行校正。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9月23日在线发表在Protein &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rrection of β-thalassemia mutant by base editor in human embryos”。
尽管所产生的胚胎是嵌合的,也就是说,它们含有得到校正的细胞和未得到校正的细胞,但是这种技术比之前的方法有潜力实现更高精准的编辑。
英国肯特大学遗传学家Darren Griffin(未参与这项研究)说,“这篇论文本身就代表了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当前的这种‘碱基编辑器’技术是对之前报道的传统CRISPR技术进行改进,而能够通过化学方式改变DNA碱基本身。”
与旧有的基因编辑技术不同的是,这种碱基编辑技术在进行编辑时并不切割DNA,这一特征使得它产生更少的有害的副作用。为了在人体中测试这种方法,来自中山大学的这些研究人员利用来自一名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组织构建出克隆胚胎。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潜在地危及生命的血液疾病,它在全世界的患病率大约是10万分之一。在此之前,人们在不断地尝试着利用基于CRISPR的方法根除导致这种疾病的致病性突变。
这些研究人员随后对这些胚胎中的DNA进行了扫描,发现一种单核苷酸错误,即应当为A的碱基被替换为G,接着利用这种碱基编辑技术将这种碱基转换回去,即实现G→A。尽管他们在论文中承认在将这种技术能够人体治疗之前,还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但是黄军就副教授说,“我们是首次证实利用这种碱基编辑器系统治愈人类胚胎中的遗传疾病是可行的。”
就在这项新的研究发表几周前,来自美国和韩国的研究人员已报道利用CRISPR-Cas9成功地校正人胚胎中导致心脏病的MYBPC3基因突变,具体而言就是MYBPC3基因突发生的仅4个碱基对的小缺失(Nature, doi:10.1038/nature23305)。这一项目被誉为是第一项对有活力的人类胚胎进行编辑的研究,但是很快就遭到了其他研究人员的批评:这项研究的作者们对这些数据的解读是存在问题的。
doi:10.1126/science.aah7084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10月份研究进展一览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被称为“分子剪刀(molecular scissors)”的CRISPR-Cas9如何能够在基因组中寻找特定的DNA序列。Cas9已经在生物技术领域有了很多应用,也有望给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这些研究发现表明如何改进Cas9使得这种分子剪刀变得更加快速和更加可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9月29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Kinetics of dCas9 target search in Escherichia coli”。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CRISPR-Cas9已引发生物研究变革。为了特定的目的,Cas9使得校正或修饰(“编辑”)任何DNA序列成为可能。人们希望这种分子剪刀也能够治愈和阻止遗传疾病。
Cas9的一个令人兴奋的方面是能够利用一段人工遗传密码对这种分子进行编程,这样就能够在基因组中寻找相应的序列。如今,这个研究小组发现了Cas9如何找到正确的序列。
论文通信作者Johan Elf说,“大多数寻找DNA密码的蛋白能够仅通过检测DNA双螺旋的外面来识别特定的序列。Cas9能够搜索任何一种DNA密码,但是要确定这种分子是否位于合适的位点上就必须打开DNA双螺旋,将寻找到的序列与编程的密码进行比较。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能够搜索整个基因组,而且不需要使用任何能量。”
这些研究人员开发出两种新的方法来测量Cas9找到它的靶序列需要多长时间。第一种方法表明Cas9花6个小时的时间搜索细菌基因组(400万个碱基对)。这种有点不可能的结果也能够通过第二种独立的方法加以验证。所发现的这种时间也与Cas9用来测量每个位点花费的毫秒数(能够通过实时地追踪标记的Cas9分子加以测量)相吻合。
Elf说,“这些结果表明Cas9为它的灵活性付出的代价是时间。为了更快速地发现靶序列,需要更多的Cas9分子寻找相同的DNA序列。”
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发现正确的序列所需的高浓度Cas9能够给科学家们试图替换的细胞带来严重的问题。但是,鉴于如今这种搜索过程的性质得到理解,关于如何能够改进这种系统的一种重要的线索已被发现。通过牺牲Cas9的一部分灵活性,人们就有可能设计出仍然具有多功能性的分子剪刀,它们能够编辑多种基因,但是同时也足够快而可以在医学上使用。
Elf说,“这些研究结果给我们提供了我们如何可能实现这种解决方案的线索。关键在于PAM序列,它们决定着Cas9打开DNA双螺旋的位置和频率。不需多次打开DNA双螺旋的分子剪刀不仅更加快速地发现它们的靶序列,而且也会降低副作用产生的风险。”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10月份研究进展一览
癌症研究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开发出适用于新疗法研究的临床前实验模型。事实上,目前很多在细胞或动物模型上体现出治疗潜力的药物或疗法在临床试验中往往效果不佳。
由于临床试验花费巨大,研究者们需要利用临床前模型对人类的疾病机制进行准确的探索与反应,从而最大化地确保药物对人类患者有相同的治疗效果。在最近发表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来自MIT Broad研究所的博士后Zuzana Tothova等人开发出了弥补这一缺陷的方法。
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人源胚胎干细胞进行编辑,进而将其移植进入小鼠内,能够得到任意类型的研究白血病的小鼠模型。通过一系列的试验,作者发现该模型能够准确反映人体对抗癌药物的反映情况。
首先,作者通过分析大规模测序数据,找到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常见突变类型,最终找到了9个常见于上述两类癌症类型的突变基因。
目前很多癌症模型都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癌细胞遗传学性状。而通过将人源的肿瘤细胞导入小鼠体内构建前临床模型又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因此,为了研究MDS特异性突变以及其导致的癌症发生的机制,研究者构建了新型的小鼠模型。
Tothova等人根据此前分析得到了特定突变基因信息,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人员造血干细胞进行了靶向突变,进而使其具备了癌化潜力。之后,研究者们将这些改造后的细胞导入小鼠的血液系统,并且在5个月之后进行细胞提取测序以及观察细胞癌化的进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MDS的去甲基化药物为azacitidine与decitabine。基于此前的研究结果,研究者们预测了这些药物在新构建的前临床小鼠癌症模型中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azacitidine在小鼠模型中的治疗效果与其在人体水平的治疗效果相当。例如,TET2突变的细胞能够对上述药物产生反应,而ASXL-1突变细胞则对上述疗法存在耐受性。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SMC3基因的突变会提高癌细胞对azacitidine的敏感性。这些结果表明新型的癌症前临床小鼠模型对于指导癌症疗法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doi.org/10.1016/j.cell.2017.04.032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10月份研究进展一览
从它们硕大的果实以及紧密的枝干来看,西红柿的确是几千年人为培育的成果。然而,许多单独看来很有生产价值的性状背后的基因突变结合在一起反而会产生不如人意的结果。
来自冷泉港的遗传学家Zachary Lippman与同事们在鉴定出了这些有意思的基因突变之后,希望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对西红柿进行改造,以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产量。
“这听上去很诱人”,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植物遗传学家Rod Wing说道:”这一技术不仅仅可以用于改造西红柿,还能够用于所有作物的改良”。
腐烂的西红柿
Lippman从小对西红柿田地十分熟悉,在青少年时期,他就经常徒手摘西红柿,但他却不喜欢这个农活。”腐烂的西红柿发出的气味能够持续一整天。因此我总是盼望摘西红柿那天天会下雨”。
然而多年以后,他对于控制植物性状背后的遗传学原理的兴趣却使得自己重新回到了西红柿田中,试图寻找播种者们无意中引发的遗传变异。
1950年,研究者们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西红柿的野生植物,该植物并没有肿胀的,被称为”节”的茎部。
节是植物的茎中最脆弱的部分,果实也因此容易掉落在地上。野生的植物依靠这一手段进行种子的传播,但对于采摘果实的农民来说可就变成了难题。因此,当时培育者们就将这一植物的性状整合入了当时的西红柿品种中,成为了无关节的西红柿。
这一新的性状随后带来了问题:当整合进入现有的西红柿品种中后,植物的开花枝长出了很多小的分支,就像一个扫帚一样。这些花消耗了植物太多的养分,导致果实产量的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培育者们试图寻找其它遗传变异的植株并用于改变这一缺点。几十年后,Lippman研究组则成功地发现了该现象背后的遗传学机制。
1+1<1?
他们此前筛选了4193中不同的西红柿品种,试图找到与分支有关的类型。在这一筛选中,他们找到了两类基因。这两种基因合起来导致了分枝的过度形成,其中一个就负责关节的退化。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Cell》杂志上。
另外一个基因则是负责果实上方伞盖状叶子的形成。该性状的具体作用目前并不清楚,但研究者们认为可能与果实的增重有关。
在找到了这些基因之后,研究者们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抑制了它们的功能。除了这两个基因之外,另外一个负责开花数量的基因也接受了改造。在众多的改造的排列组合中,作者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品种的产量得到了增加。
这些发现能够帮助植物培育者们充分考虑雨中之后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从而更加合理地设计育种方案。如今,他们正在与培育者们合作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西红柿的分支、花的数量以及果实的大小。”我们十分希望能够将基础科学知识应用于农业”。Lippman博士说道。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正迅速影响着植物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在农作物育种、生态能源、工业原料、中药材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也逐渐受到学术界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去年,美国的农业部率先敞开口子,对一批基因编辑农作物免于监管,我国政府也已经批准了几种用更早的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作物。比起治疗绝症,更优质的农产品可能会是基因组编辑带给普通人的第一项福利。
   
与其他物种不同的是,在植物中脱靶效应不是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已经在不同植物特别是农作物中建立起了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植物基因编辑技术,提高载体系统构建的简易性,提高特异性,降低脱靶率等将是未来植物基因组编辑领域的重要课题。(生物谷 Bioon.com)


相关新闻阅读:


2017年9月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一览


2017年8月CRISPR/Cas亮点盘点


2017年7月份4篇Nature、1篇Science、1篇Blood、2篇Cell及其子刊关注CRISPR/Cas重大突破


2017年6月CRISPR/Cas亮点盘点



Nature:发现两条能调控衰老速率的基因

基因君

 

Nature:发现两条能调控衰老速率的基因

衰老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寻找不老药也成了千百年来人们追逐的梦想。我们相信,青春的秘诀或许就写在我们的DNA里。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要老得慢一点。

自DNA的双螺旋结构得到解析以来,分子生物学取得了堪称飞跃的发展。如今,各种用来分析基因的工具终于让我们得以一窥生命密码的奥秘,从中寻找长生的线索。中科院蔡时青教授就是投身这一领域的专家,今日,他的团队发表了一项重量级的研究,找到了两条能够调控衰老速率的基因。这项研究发表在了顶尖学术刊物《自然》上。

在研究中,科学家们指出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们对于长寿的调控机理有了广泛的了解。我们知道衰老无法避免,绝大部分人在衰老的过程中,身体机能总是逐渐衰退。然而,有一些人却会“一夜白头”,在短期内出现身体机能的断崖式滑坡;另一些人却能极好地将身体机能维持在一个健康水平,直至去世。这当然与生活、饮食习惯有关。但这种现象是否也受基因的调控呢?

先前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而且结果令人震惊——“长生”与“不老”这两件事,之间竟然没有关联!一些全基因组水平上做的分析表明,那些让人长寿的遗传变异,和让老人维持健康的遗传变异,两者之间的联系很少。这或许能解释为何有些老人身体就像年轻时那样,依旧非常健康。

蔡时青教授的团队想要弄清背后的生物学机理。在研究中,他们选择线虫作为模式生物,这有着几重原因。首先,线虫是抗衰老领域的经典模型,我们对它的寿命调控机制有着很深的理解;其次,线虫也存在人群内观察到的现象——部分个体的机能(如性能力、摄食能力、以及运动能力)衰退速率极为缓慢。研究人员们相信,如果能阐明线虫“不老”的秘密,或许就能为人类的抗衰老带来启迪。

研究发现,两条基因上的DNA多态性会影响线虫的生理机能,其中一条叫做rgba-1,编码一种多肽;另一条叫做npr-28,编码一个G蛋白偶联受体。它们都会影响到雄性的性能力衰退,暗示这两条基因在衰老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有趣的是,RGBA-1多肽还能与NPR-28受体相结合,激活下游通路。这条通路也因此对抗衰老有重要意义。那么,这条通路的具体作用机理是什么样的呢?通过进一步分析,蔡时青教授团队发现,源于神经胶质的RGBA-1 所激活的NPR-28能作用于5-羟色胺能神经元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起到加速老化的作用。这一通路也涉及到基于SIR-2.1激活的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从而调控衰老。

总结来说,蔡时青教授团队发现在胶质神经元中,神经肽介导的信号通路能调控线虫的衰老速度。至于类似的通路是否也同样影响了人类寿命,则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

如果我们能根据这项研究开发出“不老药”,延缓人们的衰老,那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目前,全球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随之而来的是猛涨的社会医疗支出。在人类活得更久的同时,还能让人类活得更健康,这就是蔡时青教授团队这项研究的潜在意义。(生物谷Bioon.com)

Cancer Cell:科学家阐明诱发膀胱癌的“基因特性” 有望开发出新型癌症个体化疗法

基因君

2017年11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ancer 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常见类型膀胱癌的“基因特性”,或为后期开发新型膀胱癌靶向性疗法提供新的思路。文章中,研究者主要对非侵袭性的膀胱癌肿瘤进行了研究,这类肿瘤常常位于膀胱内壁组织,其并不会扩散到膀胱肌肉中。

Cancer&#160;Cell:科学家阐明诱发膀胱癌的“基因特性”&#160;有望开发出新型癌症个体化疗法

图片来源:www.medscape.com

据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数据显示,每年在英国就有1万名新发膀胱癌患者,其中超过一半都是非侵袭性膀胱癌患者。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非侵袭性的膀胱肿瘤中或许存在两种遗传突变体/亚型。所有的非侵袭性膀胱癌患者都能利用相类似的方法进行治疗,但科学家们认为,通过理解每一种亚型癌症的基因突变特征,未来或许能开发出更多靶向性的治疗手段。

研究者Margaret Knowles教授表示,如今我们在膀胱癌的一种遗传亚型肿瘤中鉴别出了一种新型的易感性,我们的目的就是观察是否能够开发出实验性的化合物来利用这种肿瘤易感性有效杀灭癌细胞。尽管这些肿瘤通常情况下并不具有致命性,但其会频繁复发,而且患者也需要长期的癌症侵袭性监测及频繁手术过程。

文章中,研究人员鉴别出了单一肿瘤的特殊分子特性,这或为后期开发新型个体化疗法来有效治疗膀胱癌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者发现,肿瘤中存在的很多遗传突变都会感染肿瘤抑制基因发挥作用,而在正常情况下肿瘤抑制基因会抑制癌症的发生。诱发肿瘤产生的遗传缺陷并不会遗传,但却会在机体一生中积累,而且主要是通过大量暴露于一些环境因子所产生,包括吸烟等。

Kathryn Scott博士指出,这项研究或能帮助我们改变常规治疗膀胱癌的思路,个体化癌症疗法或许就是未来膀胱癌的一种治疗选择;如果我们能清楚理解肿瘤中具体的遗传组成,那么就能开发出特殊的疗法来成功治愈膀胱癌患者;通过根据患者需求来制定特殊的疗法,我们就能够完全避免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治疗,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研究者发现,女性群体或许更容易在特殊的肿瘤抑制基因上发生缺陷,来自男性群体的样本中出现缺陷的概率为42%(23/55),而来自女性的样本中出现基因缺陷的概率则为大约75%(20/27)。Knowles教授表示,后期他们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观察为何女性机体容易发生这种遗传缺陷,从而来阐明是否女性群体更容易暴露于一些特殊的致癌因子中,或揭示男性和女性膀胱组织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研究了早期膀胱癌发生的遗传特性,尽管目前很多研究都重点对恶性膀胱癌进行了深度研究,但很多泌尿外科手术都涉及到对非侵袭性膀胱癌患者的治疗和监测,因此对早期膀胱癌发生机制的研究对于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也至关重要。(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Carolyn D. Hurst, Olivia Alder, Fiona M. Platt, et al. Genomic Subtypes of Non-invasive Bladder Cancer with Distinct Metabolic Profile and Female Gender Bias in KDM6A Mutation Frequency. Cancer Cell (2017). DOI: 10.1016/j.ccell.2017.08.005

Acta Neuropathologica:科学家们发现5个与肌肉萎缩(ALS)相关的基因突变

基因君

2017年12月4日/基因宝jiyinbao.com/—最近,来自BNI的研究者们发现了五个与肌肉萎缩(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相关的基因突变,这项新的研究成果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验证,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Acta Neuropathologica》杂志上。
ALS是一类致命性的神经紊乱疾病,影响着全球范围内220000名患者,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来自Gregory W. Fulton ALS 研究所的主任Robert Bowser博士,该研究所是世界上知名的神经学研究中心。
Acta&nbsp;Neuropathologica:科学家们发现5个与肌肉萎缩(ALS)相关的基因突变
(图片来源:CC0 Public Domain)
作者们利用IBM Wasson Health提供的技术,其中包括药物发现平台(即一个包括2800万相关文献摘要的数据库)进行研究。解决方案包含语言处理、机器学习、预测分析等,最终目的是找到基因、蛋白质、药物以及疾病之间的关系。
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其证明了人工智能算法对于加速传统实验室研究的作用,它还提供证据表明RNA代谢对于ALS发病的影响。
目前有超过30个基因被认为与ALS有关,其中11个编码RNA结合蛋白的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家族性ALS的产生。这些蛋白的突变会导致RNA代谢的紊乱,以及蛋白质毒性聚集体的产生,这会进一步导致运动功能紊乱、瘫痪甚至死亡的发生。
作者等人提供了11个与ALS有关的RNA结合蛋白的关键突变,进一步,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视图寻找新的与ALS产生有关的RNA结合蛋白编码基因。
利用五种不同的手段,包括病人组织样本以及患者来源干细胞分化形成的运动神经细胞进行试验,他们还选择了列表底部的一些靶蛋白进行验证,以证明其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这一研究将原本需要花费数年的工作缩短到几个月的时间。
在前十名靶基因中,作者成功地验证了其中八个基因的突变对于ALS的产生的作用,其中五个基因此前从未被证明与ALS之间存在联系。基于这些结果,作者希望能够有助于加速针对ALS的新药的开发。(生物谷 Bioon.com)

资讯出处:Researchers validate five new genes responsible for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基因编辑技术向遗传病宣战 明年或启动临床试验

基因君


基因编辑技术向遗传病宣战 明年或启动临床试验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1日电 (记者刘霞)据美国《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近日报道,生物科技公司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目前最大的卖点,即将其“变身”为一种精准的基因疗法来对付疑难杂症。其中一家名为基因编辑治疗公司(CRISPR Therapeuics)日前表示,他们计划在人身上测试这一想法,现在已准备就绪。
这家初创公司发表公告称,他们已向欧盟监管机构递交申请书,希望尝试用CRISPR技术对β地中海贫血病患的血细胞进行基因修改,从而治愈该疾病。如果获批,临床试验将于明年启动。
2013年,科学家首次证实,可以借助CRISPR技术,对人体活细胞中的遗传代码进行“剪切粘贴”,更重要的是,CRISPR技术对基因的修改可以高通量的方式进行,而且操作简便、成本较低。自此,该技术作为“超级”基因疗法的潜力获得广泛认可。此后不久,业界所谓的CRISPR初创公司“三巨头”,即瑞士基因编辑治疗公司、张锋参与创办的Editas制药公司(Editas Medicine)和Intellia治疗公司(Intellia Therapeutics),就相继成立并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这3家公司全部位于麻省理工学院附近。
这些公司尽管最初成立时并没有产品,但基因编辑技术的无限潜能却吸引了无数投资者。而且,它们各有侧重。Editas制药公司主要关注眼部疾病、血液类疾病,包括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s)在内的T细胞等;Intellia治疗公司主要关注体内疗法(如乙肝病毒)和体外疗法(如血液干细胞移植)等;而基因编辑治疗公司主要关注失明、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囊肿性纤维化等。
短短二三年间,这些公司迅速将CRISPR技术带出实验室,朝临床试验这一目标努力前进,但都碰到了难题。Editas制药公司曾经是领跑者,本来有望成为首个在活人身上尝试基因编辑技术的公司,却在今年初宣布,不得不将针对一种眼病的试验推迟至明年;Intellia治疗公司则还在猴子身上收集数据,对于研究CRISPR药物的表现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

Microb Cell Fact:谷氨酸棒杆菌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获进展

基因君

Microb&nbsp;Cell&nbsp;Fact:谷氨酸棒杆菌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获进展
谷氨酸棒杆菌是一个重要的氨基酸生产菌株,其氨基酸产量每年超过400万吨,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生产各种天然和非天然产物,预计到2020年谷氨酸棒杆菌发酵产品市值可达204亿美元。传统的工业菌株主要依赖长期的理化诱变及筛选获得,这个过程漫长,基因组水平实现快速、高效的理性编辑依然是谷氨酸棒杆菌代谢工程改造的难点。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系统与合成生物技术研究团队开发了谷氨酸棒杆菌的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工具。该研究通过重构Cas9和gRNA的表达盒,解决了Cas9毒性和gRNA自身转录终止子无法终止的问题,在谷氨酸棒杆菌中实现了基于CRISPR/Cas9的高效反向筛选;采用共转化Cas9和gRNA表达质粒避免了cas9基因的高频突变,成功实现质粒提供模板的高效基因编辑,敲除和插入效率分别高达60%和62.5%,可简化操作并节省时间。此外,该研究团队开发了CRISPR/Cas9和RecT介导的ssDNA重组技术,可以在基因组上精确地引入小范围突变及单碱基突变,单位点编辑效率超过80%,双位点编辑效率高达40%。该编辑工具在模式菌株谷氨酸棒杆ATCC 13032等多株谷氨酸棒杆菌中具有普适性,可以显着提升谷氨酸棒杆菌的代谢工程改造水平,促进其作为工业底盘生产各种生物基化学品和生物燃料。
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于Microb Cell Fact。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天津市特支计划项目的资助。 (生物谷Bioon.com)

Science:啧啧称奇!为了自交,一种线虫丢失7000个基因

基因君

2018年1月8日/生物谷BIOON/—大多数动物物种的繁殖需要一个雌性动物和一个雄性动物之间的交配。但是一些线虫已发进化出了自体受精(selfing, 即自交)的能力。在这些物种中,单个个体能够自体受精并繁殖后代。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获得自体受精的能力可能导致一种线虫丢失它的四分之一的基因组,包括让雄性精子在交配时具有竞争优势的基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1月5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apid genome shrinkage in a self-fertile nematode reveals sperm competition proteins”。

Science:啧啧称奇!为了自交,一种线虫丢失7000个基因
图片来源:UC San Diego。

一百万年前,一种被称作Caenorhabditis briggsae的小型线虫进化出通过自体受精进行繁殖的能力。因此,大多数C. briggsae是雌雄同体,同时具有雄性器官和雌性器官。马里兰大学生物学教授Eric Haag及其研究团队专门研究性别进化,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C. briggsae,因为它们具有不寻常的繁殖行为。

为了研究自体受精如何影响C. briggsae进化,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助理教授Erich Schwarz对与C. briggsae亲缘关系最为接近的Caenorhabditis nigoni进行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这两个线虫物种的基因组,这些研究人员发现自体受精的C. briggsae要比C. nigoni少7000个基因。随着时间的推移,C. briggsae失去了它的大约四分之一的基因组。

鉴于这两种线虫主要在繁殖方式上存在差异,这些研究人员猜测从异型杂交(outcrossing,即异交)到自体受精的转换导致了基因丧失。为了证实这一点,他们比较了雄性C. nigoni和雌性C. nigoni中的基因活性,并发现C. briggsae丢失的将近四分之三的基因在雄性C. nigoni中的活性要比雌性C. nigoni中的强。

为了寻找这些丢失的基因中可能存在的与性相关的功能,这些研究人员着重关注一个被称作mss(male secreted short)的基因家族,该基因家族存在于C. nigoni中,但不存在于C. briggsae中。事实上,没有已知的自体受精的隐杆线虫属(Caenorhabditis)物种具有mss基因。根据Haag、Schwarz、前马里兰大学研究生Cristel Thomas和前马里兰大学本科生Rebecca Felde之前开展的研究,mss基因仅在异型杂交的雄性线虫物种中有活性。

这些研究人员利用一种被称作CRISPR的基因编辑工具移除异型杂交线虫物种Caenorhabditis remanei中的4个mss基因。结果,来自缺乏这些mss基因的雄性C. remanei的精子竞争不过来自具有这些mss基因的野生型雄性C. remanei的精子。相反地,当他们将mss基因插入到雄性C. briggsae中时,它们的精子在与来自野生型雄性C. briggsae和野生型C. briggsae雌雄同体的精子的竞争中胜出。

这些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mss基因编码包被着精子细胞表面的短蛋白。总之,这些结果表明,这些mss基因让雄性线虫的精子在交配期间具有竞争优势。

Haag说,“所有的自交物种都失去了mss基因的事实提示着这些对异型杂交的线虫非常有用的基因对不再进行异型杂交的线虫是有害的。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如何微调它的繁殖行为。”

根据Haag的说法,这种自体受精的线虫物种可能已经失去了这些mss基因,这是因为有竞争力的雄性精子是有害的。在这项研究期间,这些研究人员发现,拥有更强竞争性的雄性精子会使得这种线虫物种的性别比例偏向于产生更多的雄性线虫。这种变化可能使这些线虫的生存处于危险之中,这是因为太多的雄性线虫会减缓线虫群体的增长,而且在野外,这些线虫为了生存必须尽快地繁殖。

根据论文第一作者、Haag团队的生物科学研究生Da Yin的说法,证实具有竞争优势的雄性精子可能对C. briggsae有害的实验正在进行当中。

Yin说,“我们已开始比较具有mss基因和不具有mss基因的C. briggsae群体的增长,这允许我们能够通过筛选来测试mss基因是否可能已从C. briggsae的基因组中清除。我们的猜测是,具有mss基因的C. briggsae群体会因为具有更多的雄性而增长得较慢。”

展望未来,Haag和他的合作者也计划研究mss基因如何让精子产生竞争优势。他们也想筛选剩余的7000个丢失的基因,以便发现它们在C. briggsae中的作用。(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Da Yin, Erich M. Schwarz, Cristel G. Thomas et al. Rapid genome shrinkage in a self-fertile nematode reveals sperm competition proteins. Science, 05 Jan 2018, 359(6371): 55-61, doi:10.1126/science.aao0827

《细胞研究》:中科院神经所在世界上首次获得基因敲入的食蟹猴

基因君

《细胞研究》:中科院神经所在世界上首次获得基因敲入的食蟹猴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辉研究组与苏州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孙强团队合作,利用了一种以同源臂介导的末端接合(HMEJ)为基础的基因敲入策略,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基因敲入的食蟹猴。1月12日,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以题为《运用CRISPR/Cas9编辑技术获得基因敲入食蟹猴》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期刊。
由于基因修饰猴模型可以用于模拟人类疾病症状,因此它可以作为研究人类疾病机制和推进临床治疗的工具。然而, 由于普通猴具有繁殖周期长(5-6年一代),幼仔数量少(每胎一只)以及基因编辑效率低等特点,导致构建靶向基因编辑猴具有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性。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CRISPR/Cas9系统可以用于构建基因敲除猴。然而,与基因敲除相反,由于种种原因例如效率低,到目前为止仍然还没有基因成功敲入猴的报道。
基于实验室之前的研究,同源臂介导的末端接合(HMEJ)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在猕猴胚胎上实现高效的靶向基因整合。研究人员进一步优化受精卵注入条件,包括供体质粒浓度以及注射剂量,期望在提高敲入效率的同时保持正常的胚胎发育,进而获得基因敲入的猴子。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在Actb (β-actin) 位点插入p2A-mCherry以实现mCherry在Actb启动子的控制下表达。在经历完整的怀孕周期后,研究人员成功地获得了一对双胞胎猴(#1,雄;#2,雌)和三只单胎的雌性猴 (#3、#4和#5)。通过直接表皮荧光观察两只新生猴(#1,#5)的脚趾发现,与野生型相比,#1和#5展现出mCherry荧光。对两只死亡雌猴子(#2,#3)的各个组织进行切片观察,发现尾巴、脚趾、心脏、肌肉、心脏、肾、大脑和卵巢均显示出不同嵌合程度的mCherry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在卵巢的大部分区域都检测到mCherry的表达,说明基因敲入猴子具有生殖系传递的可能性。所有组织的PCR鉴定测序结果都表明在5’和3’连接处的整合是正确的。此外,Southern印迹分析进一步证实# 2和# 3猴的基因整合是正确的且没有额外的基因随机整合。
”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HMEJ策略,通过一细胞胚胎注射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基因靶向整合的食蟹猴。”专家表示,基于其强大的DNA敲入效率和高保真性,HMEJ介导的敲入策略为构建靶向基因修饰的猴模型提供了可能性。
据介绍,这项工作由助理研究员姚璇、博士后刘真与研究生王兴在灵长类疾病模型研究组杨辉研究员与苏州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博士的指导下完成。并得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国家高科技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中国青年千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重大突破项目、国家关键技术研发项目,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 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生物谷Bioon.com)

JAMA子刊:尴尬了。。两家顶尖基因检测公司给同一批癌症患者做了液体活检,结果竟然大不相同

基因君

 四会合一:2018先进体外诊断行业峰会

JAMA子刊:尴尬了。。两家顶尖基因检测公司给同一批癌症患者做了液体活检,结果竟然大不相同

如今,癌症的精准医疗已经不是什么神秘又高冷的名词了,在消费级基因检测的推广和各种科普下,不知道点什么“液体活检”“基因测序”“循环肿瘤DNA(ctDNA)”之类的名词可真是有点落伍了。

在科研领域飞速发展的同时,临床医生们也与时俱进,抽血做个基于ctDNA的液体活检,一方面可以又快又准确地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另一方面,对于已经确诊了的患者,还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隔一段时间检测一次又可以动态地监测肿瘤的发展情况,及时对治疗方案做出调整。相比于传统的组织活检,通过外周血液的液体活检可以避过肿瘤异质性、穿刺导致癌细胞转移等诸多问题。

可是,在当下液体活检风头正盛的时候,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却在《JAMA Oncology》杂志上发表研究指出,不同机构进行的检测得到的结果差异非常大,两家权威机构同时检测的40名患者样本中,除去6例检测结果被认为无效的外,其余34例中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的只有12例[1]!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Gonzalo Torga(左)和Kenneth J. Pienta(右)

需要注意的是,两家机构检测的基因和位点都有一些差异,因此研究人员只比较了两家公司的检测中共有的、重合的位点。基于这一结果,他们认为这一结果值得科学家们深思,究竟该怎样改善现有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到患者。

在这次的研究中,“接受考验”的两家机构分别是Guardant Health和Personal Genome Diagnostics,两家的检测产品会分别对患者血液样本中的73个基因和64个基因的部分编码序列进行测序。

绿:两家检测都发现的重合的突变位点,灰:没有检测到突变的位点,红:两家重合的检测位点中只被其中一家检测到的,蓝:其中一家特有的检测位点被检测到突变的;P代表Personal Genome Diagnostics,G代表Guardant Health

Personal Genome Diagnostics的创始人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Kimmel癌症中心的肿瘤学教授Luis Diaz,在癌症领域有超过25年的研究经验[2],在2010年成立了Personal Genome Diagnostics。而Guardant Health可能更加为业内人士所熟悉,在成立的4年中,他们共获得了5.5亿美元的投资,还在2014年被达沃斯评为了“24家正在改变未来的公司”之一[3]。

研究人员招募了40名患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患者,抽取了血样后,分成两份分别送到两家的实验室进行测序。在这40例样本中有6例因为某些原因检测结果被认定无效,剩下的34例中,有12例(35%)检测报告给出的结果相同,其中有3例突变谱完全一致,其余9例均没有检测到突变。剩下的22名患者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他们中有6例检测到的突变有重合,但是又不完全相同,还有16例检测到的突变完全不重合。

40名患者的检测结果,16例(红)为两家检测到的突变完全不重合,6例(橙)为部分重合但不完全相同,3例(绿)为突变谱完全重合,9例(灰)为经两家检测均没有发现突变,6例(蓝)为检测结果无效

这个结果让研究人员非常惊讶,两家公司都是业内顶尖的,他们的实验室也都获得了临床检验改进修正计划(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CLIA)的认证,CLIA认证意味着实验室中临床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都得到了FDA和CDC等的认可,并且他们也都拥有美国病理学会的CAP(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认证,“两证俱全”。

研究人员的本意也是希望为患者提供最好的选择,所以才找了两家公司提交样本,进行比较,但是这个结果让他们也很意外[4]。这也和今年早些时候同样发表在《JAMA Oncology》上的另一篇文章[5]“不谋而合”。

这项研究由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领导,他们招募了9名癌症患者(5名为乳腺癌,其余4名分别为胰腺癌、胸腺癌、肺癌和唾液腺癌),同样选择了两家液体活检公司对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了检测。其中一家是和这次一样的Guardant Health,另一家是Foundation Medicine,同样也是大名鼎鼎,曾为乔布斯老爷子进行过测序,创始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者之一,他们的检测会包括315个癌症相关基因的外显子以及28个重排基因的内含子。

然而,2份测序结果也有不小的差异。其中胸腺癌患者在两家都没有检测到突变,剩下的8名患者中共检测到了45个突变,其中只有10个(22%)是重合的,而且8名患者中有2名检测到的突变完全不同。

这是不是说明这些检测“不靠谱”呢?但是和新研究同期刊发的另一篇文章似乎又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在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FDA批准的伴随诊断(FDA-CD)和实验室自主开发的检测(LDT)分别对6897例样本的BRAF、EGFR和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了检测[6]。前面我们提到的几家公司的测试就属于LDT的范畴。与需要FDA进行认证,可以商用的FDA-CD相比,LDT是由各实验室自己进行研发和验证的,技术和检测只能在自己的实验室内使用,不需要FDA认证。

不过在这个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FDA-CD和LDT的检测结果重合度是非常高的,按照美国病理学会的实验室能力比对验证(Proficiency Testing,PT)给出的结果,两种检测都有超过97%的准确率。基于这个结果,研究人员认为FDA所希望的,加强对LDT的检测和监管可能是不必要的。LDT与FDA-CD的检测结果几乎完全相同,那么似乎说明,LDT在检测样本上的能力已经很合格了,但是前面两个研究中,两家LDT的结果偏差如此之大,与这个研究得到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

在同期杂志中,密歇根大学综合癌症中心的Daniel F. Hayes博士还为此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7],他认为后者的研究只涉及到了3个在癌症患者中极其常见的突变基因,这个结论不能推及到更多的基因和检测上。

Daniel F. Hayes博士

回顾了两个结论相悖的新研究后,Hayes博士提出了问题:究竟哪个是“事实”?没有人知道答案。他认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两位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应该得到特别重视,因为“一次糟糕的肿瘤标志物检测带来的后果和糟糕的药物一样”,而现在患者所用的检测多是LDT,如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能得到保证的话,那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Hayes博士表示,开发LDT的公司和实验室不能抱有“一经售出,概不负责”的态度,他将联合其他研究人员,呼吁技术的研发者去验证、改善这些被广泛用于患者的检测方法。(生物谷Bioon.com)

Cell Stem Cell:利用CRISPR修饰表观基因组产生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基因君


2018年1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格拉斯通研究所和中国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一种能够激活而不是切割DNA的CRISPR形式能够将胚胎小鼠细胞转化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1月18日在线发表在Cell Stem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RISPR-Based Chromatin Remodeling of the Endogenous Oct4 or Sox2 Locus Enables Reprogramming to Pluripotency”。

Cell&#160;Stem&#160;Cell:利用CRISPR修饰表观基因组产生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图片来自Bozonhiggsa/Wikimedia。

美国纽约基因组研究所生物工程师Neville Sanjana(未参与这项研究)写道,“这篇论文证明了CRISPR效应分子不仅能够激活单个基因,而且完全重塑细胞的转录状态。”

为了产生iPSC,科学家们过表达4种转录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但是,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利用一种表观遗传CRISPR技术激活仅一种转录因子—Sox2或者Oct4—的一个内源性基因拷贝,就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转换为ipsC。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干细胞生物学家Sheng Ding和同事们使用了一种之前已发布的人工转录因子系统,该系统由一种经过修饰的没有核酸酶活性的Cas9(dCas9)和蛋白结合结构域组成。当与向导RNA(gRNA)结合在一起时,dCas9靶向一个特定的基因组位点,并且招募一种经过修饰结合到这些特定结构域(即蛋白结合结构域)上的转录激活蛋白(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protein),因此也必需将这种转录激活蛋白导入到这些细胞中。这些研究人员通过转染这种人工转录因子系统和18种gRNA(靶向与这4种传统的转录因子和另外3种其他的多能性转录因子相关的一系列增强子和启动子位点)到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成功地产生了ipsC。

Ding说,“我们最初的想法是内源性地同时激活这些基因。随后,我们问道,这种方法存在的限制是什么。如果我们仅激活一个基因或者说单个位点,那么这就足够了吗?”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Ding团队每次逐个地移除gRNA。他们发现仅靶向Sox2的启动子或Oct4的增强子和启动子足以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转化为iPSC。他们还证实利用招募一种经过修饰的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的dCas9激活Oct4也能够导致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转化为iPSC。这两个发现表明操纵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表观基因组就能够导致ipsC产生。

起初,Ding认为在一个位点激活单个基因来重编程细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今,他的团队已针对它的工作方式提出了一个假设。他解释道,“基因组并不是以线性的方式进行组装。在三维结构下,许多[基因组]位点实际上是连接在一起的。因此,如果考虑这种三维结构,就能够想象激活单个位点可能会让它附近的很多位置也受到影响。”

这些研究人员计划研究基因组相互作用可能在细胞重编程中发挥的作用。而且他们希望改进这种技术,以便利用它在体内重编程细胞,和产生不同的细胞类型用于细胞疗法中。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师James Dahlman(未参与这项研究)说,“在实际情形下,[细胞]受到自然微环境中的所有这些其他的信号通路的影响。如果你要开始使用相同的细胞类型,并让它产生多能性,然后让它再分化,从而获得某种其他的你想要的细胞类型,那么这种方法是否有用呢?我猜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存在的所有这些变化都是你必须理解和考虑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细胞生物学家Dirk Hockemeyer(没有参与这项研究)同意这一点,并解释道,仍不清楚这个方法是否能够应用于其他的应用上,比如将成纤维细胞转化为心脏细胞。他说,“我们开发的工具越多越好。也许只有少数工具最终会在临床中使用,但要知道这些工具是哪些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需要给予每种方法一个公平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有前景的方法。”(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Peng Liu, Meng Chen, Yanxia Liu et al. CRISPR-Based Chromatin Remodeling of the Endogenous Oct4 or Sox2 Locus Enables Reprogramming to Pluripotency. Cell Stem Cell, Available online 18 January 2018, doi:10.1016/j.stem.2017.12.001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