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时代
就找基因君

Science:重大突破!揭示黏连蛋白通过DNA环挤压折叠基因组机制

基因君

2019年11月24日讯/生物谷BIOON/—为了将大约两米长的人DNA携带的遗传信息包装到细胞核中,人细胞所要完成的工作相当于将80公里长的线放入一个足球大小的球体中。早在1882年,德国生物学家Walther Flemming便通过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发现了有关这种包装是如何实现的线索。他当时观察到位于卵细胞细胞核内的DNA环,这让他想起了那个时代用于清洁煤气灯的刷子,于是他就将这些结构命名灯刷染色体(lampbrush chromosome),却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用途。

Science:重大突破!揭示黏连蛋白通过DNA环挤压折叠基因组机制
图片来自Cees Dekker Lab TU Delft/Scixel。

人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将灯刷染色体识别为DNA链整齐地折叠而形成的DNA环(loop),而且花了更长的时间才意识到DNA在所有细胞中始终被折叠成这样的结构;直到2019年,人们才发现这种折叠是如何实现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奥地利维也纳生物中心分子病理学研究所(IMP)主任Jan-Michael Peters及其团队首次证实一种分子机器通过“环挤压(loop extrusion)”主动地和有目的地折叠DNA,从而在间期细胞中实现了多种重要功能。这种针对DNA成环(DNA looping,即形成DNA环)过程提出的新见解改变了关于基因组如何在细胞内组装的旧观点。这一发现阐明了生命的基本机制,并解决了长达十年的科学争端。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11月21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NA loop extrusion by human cohesin”。

从进化论的古老性来看,DNA环形成的过程既不是随机的也不是任意的。从细菌到人类,所有生物的细胞都具有这种功能。这种折叠机制的原始功能尚不清楚,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出来,但是近年来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任务。通过形成DNA环,大分子上相隔较远的区域变得非常接近并能够相互作用。这种物理接触在基因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基因调控中,称为增强子的DNA片段影响哪些基因是活跃的。DNA环形成对于免疫细胞产生各种抗体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这些DNA环如何被保持在适当位置上的想法起源自IMP Peters实验室前博士后研究员Kerstin Wendt的研究工作。2008年,她的研究结果已提出蛋白复合物黏连蛋白(cohesin)完成了DNA环形成。10年前,IMP科学家Kim Nasmyth的实验室鉴定出这种大分子是一种分子胶(molecular glue),可在有丝分裂早期将姐妹染色单体保持在一起,Nasmyth最近也因这一发现获得2020年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黏连蛋白通常呈环状结构(ring-shaped),被认为像钩环(carabiner)一样夹在DNA上。

Science:重大突破!揭示黏连蛋白通过DNA环挤压折叠基因组机制
黏连蛋白分子积极地将单个DNA片段挤压成DNA环,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z3418。

长期以来,这种DNA折叠状态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静态构型,黏连蛋白分子的作用非常类似于窗帘杆上的环,可滑动到DNA上而不与它结合。关于如何形成DNA环的想法来自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Leonid Mirny在内的几位科学家。Mirny提出黏连蛋白最初会形成微小的DNA环,然后会逐渐变大,直到在这种“挤压”过程中,黏连蛋白被确定这些环锚定位置的DNA所处边界的阻止。然而,这种环挤压假说与当时也已建立的DNA是静态的和黏连蛋白在它的周期形成被动DNA环的观点完全不同,因此许多生物学家对此表示怀疑。正是由于论文第一作者、Peters实验室资深博士后研究员Iain Davidson和他的同事们的聪明才智和费时费力的实验,这一争议如今才得以解决。

Peters团队(包括Davidson)能够在体外的一种简化系统中重建黏连蛋白的功能。因此,Davidson能够观察到单个黏连蛋白分子如何将DNA的单个片段快速地挤压成DNA环,就像Mirny和其他人所假定的那样。他的发现影响深远,并以多种方式改变了对基因组的整体认识:

(1)基因组不是静态的,而是高度动态的结构。
(2)基因组DNA的折叠是一种受到主动调节的过程,它涉及通过挤压让DNA分子成环,并且许多DNA环在不断运动。
(3)这种DNA成环是由黏连蛋白介导的,因此黏连蛋白必须是一种分子马达,类似于诸如肌球蛋白之类的其他马达蛋白。
(4)黏连蛋白分子在DNA周围形成钩环状的环状结构,而且还必须通过多个结合位点动态链接到DNA上,这样才能够折叠DNA。正如去年所发现的那样,凝缩蛋白(condensin)也必须如此。

Peters说,“这是一次真正的范式转变。早期的观察结果给了我们一些提示,但是Davidson领导的这项新的研究如今就证实这一点。在我的科学生涯中,很少有其他的发现像这个发现一样意义深远。”

与有关基因组的其他基本发现—比如DNA半保留复制和DNA通过同源重组进行重排—一样,这些发现有望很快成为教科书知识。对于IMP研究人员而言,下一个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黏连蛋白如何与DNA精确结合,然后它如何移动DNA以使得它折叠成DNA环,以及这个过程如何受到控制。他们已发现一种称为NIPBL-MAU2的蛋白复合物,对于黏连蛋白的运动功能至关重要,而不仅仅是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将黏连蛋白加载到DNA上。

Davidson,说:“我们如今可以使用我们的设备进一步放大这种复杂的DNA成环分子过程。阐明这一机制也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人类疾病是由黏连蛋白发生的突变引起的。”(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1.Iain F. Davidson et al. DNA loop extrusion by human cohesin. 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z3418.

2.Cohesin – a molecular motor that folds our genome
https://www.imp.ac.at/news/detail/article/cohesin-a-molecular-motor-that-folds-our-genome/

3.Mahipal Ganji et al. Real-time imaging of DNA loop extrusion by condensin. Science, 2018, doi:10.1126/science.aar7831.

4.Science:重磅!首次实时观察到凝缩蛋白挤压DNA形成环状结构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18020.html

5.Tsuyoshi Terakawa et a. The condensin complex is a mechanochemical motor that translocates along DNA. Science, 2017, doi:10.1126/science.aan6516.

6.Science:重磅!首次证实凝缩蛋白具有马达功能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09719.html

7.Johan H. Gibcus et al. A pathway for mitotic chromosome formation. Science, 2018, doi:10.1126/science.aao6135.

8.Science:136年来,终于破解有丝分裂期间染色体折叠之谜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16386.html

9.Kerstin S. Wendt et al. Cohesin mediates transcriptional insulation by CCCTC-binding factor. Nature, 2008, doi:10.1038/nature06634.

10.Yu Zhang et al.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chromatin loop extrusion in physiological V(D)J recombination.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547-y.

11.Xuefei Zhang et al. Fundamental roles of chromatin loop extrusion in antibody class switching.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723-0.

12.Winners of the 2020 breakthrough prize in life sciences, fundamental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announced
https://breakthroughprize.org/News/54

联川生物A轮融资6360万,夯实临床基因捕获领先地位

基因君

10月10日,国内知名基因科技公司联川生物宣布完成A轮6360万融资,本轮领投方为华睿投资,如山创投及浙商创投跟投。据悉,联川生物今年5月15日挂牌新三板市场后启动了本轮融资,并很快得到近十家知名风险投资的追捧。目前包括Pre-A轮融资在内,联川生物一年内已累计融资近亿元人民币。
联川生物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知名的基因组学与精准医学公司,建有符合国家GMP标准的基因检测试剂生产基地,已通过ISO13485质量体系认证。联川生物在美国休斯顿设立有国际研发中心,自主研发出的VariantPro?基因捕获技术,全球率先将基因捕获流程从多步简化至一步,显著降低了NGS临床应用的复杂性。今年7月联川生物与华大智造达成战略合作,共建临床NGS生态链,双方将共同开发VariantProTM捕获技术适配于BGISEQ测序平台的临床及相关科研领域基因捕获产品。联川生物自主研发的多款基因液态活检试剂盒通过了欧盟CE认证,已与国内外近百家知名基因检测公司、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达成长期合作,为其提供领先的临床和消费级基因捕获测序解决方案。
联川生物A轮融资6360万,夯实临床基因捕获领先地位
联川生物位于美国休斯顿的国际研发中心
“这几年,使用基因检测来预测疾病风险,辅助精准治疗的做法,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我们正是精准医学理念的助推者之一。我国精准医学发展迅猛,此轮融资成功将进一步推动联川生物加速创新研发,提供更多优异的临床和消费级基因检测方案和产品。”联川生物董事长兼CEO郎秋蕾博士表示,“A轮融资的顺利结束突显了风投界对联川生物团队和公司的信心,以及市场对基因检测行业,对精准医学领域的巨大机会充满期待。非常高兴有新的投资者加入,与我们携手同行,共同推动中国精准医学的发展,惠及大众。”
她还表示,相关资金将用于基因检测产品的研发,临床实验和CFDA注册,以及基因检测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收购和储备。
关于联川生物
杭州联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川生物,股票代码:871474),是由拥有核心技术的海外高层次留学归国专家创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球少数几家掌握基因捕获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在基因科技领域,联川生物拥有业内领先的芯片和测序平台,提供多组学整合分析服务。在精准医疗领域,联川生物成功研发出世界领先的VariantPro?基因捕获技术,全球首次实现一步法精准捕获目标基因,提供领先的临床基因捕获解决方案,已开发出多款商业化基因检测试剂盒。
关于华睿投资
浙江华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创立于2002年,是中国本土最早募集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民营机构,最早提出并践行“投资+服务”理念,始终坚持产业投资与产业链布局策略,是一家追求独特、专业、稳健、可靠的投资管理机构。

解码长寿基因:多受教育 保持身材

基因君

 

解码长寿基因:多受教育 保持身材

从古人炼丹,到今人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对于长寿的渴望和探索一直没有停下脚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研究工具越来越先进,离解密长寿背后的机制也似乎越来越近了。近日,来自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通过基因分析发现了与长寿相关的基因,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这一研究发表在顶级期刊《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用全基因组关联荟萃分析对超过60万人的遗传信息及其父母的寿命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两个与长寿相关的区域——HLA-DQA1/DRB1和LPA。之后,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生活方式对长寿基因的影响,包括之前认为与长寿相关的基因APOE、CHRNA3/5、CDKN2A/B、SH2B3和FOXO3A。

研究者发现,寿命长短虽然部分取决于是否容易得病,但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一些可控的因素。比如他们发现,以下这些生活方式跟寿命长短有密切关系:

研究者甚至通过计算得出,每天吸一包烟会缩短寿命近7年。他们分析,受教育程度对寿命的影响是通过吸烟来实现的,而体脂的影响是通过冠状动脉疾病来实现的。所以,要想长寿,保证良好的教育,同时保持身材是关键,因为研究者指出,身体质量指数(BMI)*每增加1一个单位,寿命就减少7个月;而受教育程度每增加1年,寿命会增加11个月。

*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文章主要作者、爱丁堡大学Usher研究所的Jim Wilson教授说:“大数据遗传学使我们能够比较不同行为和疾病对寿命的影响,并且区分出关联和因果关系。”

文章另一作者、爱丁堡大学Usher研究所的Peter Joshi博士表示:“我们的研究评估了生活方式选择的因果关系。我们发现,平均而言,每天吸一包烟可以缩短寿命7年,而减肥1公斤可以增加寿命2个月。”(生物谷Bioon.com)

梳理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pf1最新研究进展

基因君

2017年10月27日/生物谷BIOON/—CRISPR/Cas系统是目前发现存在于大多数细菌与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种免疫系统,被用来识别和摧毁抗噬菌体和其他病原体入侵的防御系统。在CRISPR/Cas系统中,CRISPR是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简称,涉及细菌基因组中的独特DNA区域,也是储存病毒DNA片段从而允许细胞能够识别任何试图再次感染它的病毒的地方,CRISPR经转录产生的RNA序列(被称作crRNA)识别入侵性病毒的遗传物质。Cas是CRISPR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 Cas)的简称,Cas蛋白像一把分子剪刀那样切割细菌基因组上的靶DNA。

然而,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CRISPR/Cas9系统经常会发生脱靶效应,导致科学家们不想要的结果。作为CRISPR/Cas9系统的一种潜在的对手,CRISPR-Cpf1系统是一类新型的CRISPR-Cas系统,作为基因编辑的新工具,它进一步扩大了基因编辑靶位点的选择范围,同时几乎没有脱靶效应,已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

与过去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相比,新的CRISPR/Cpf1基因编辑系统拥有五大优势:(1)只需一个协助RNA分子。Cas9需要2个RNA分子协助,Cpf1(也称作Cas12a)只需要一个RNA分子;(2)Cpf1酶分子量比Cas9小,进入细胞更容易,编辑成功率会提高;(3)Cpf1系统不同的识别序列令其基因编辑效果更好;(4)剪切位置与Cas9不同,选择余地更大:(5)产生黏性末端,便于新DNA序列插入。

基于此,小编针对近年来CRISPR-Cpf1系统研究取得的进展,进行一番梳理,以飨读者。

1.Nature:重大发现!史上最简单的CRISPR/Cpf1系统可切割DNA和RNA
doi:10.1038/nature17945

梳理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pf1最新研究进展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亥姆霍兹传染病研究中心和瑞典优密欧大学(Umeå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描述了酶Cas9的一种潜在替代者—来自土拉热弗朗西丝菌(Francisella novicida)的CRISPR结合蛋白Cpf1—的特征:Cpf1表现出双重切割活性:不仅切割DNA,而且也切割RNA。与CRISPR-Cas9不同的是,Cpf1能够独自地对crRNA前体(pre-crRNA,编者注:CRISPR DNA片段经转录而形成的CRISPR RNA前体)进行加工,然后利用加工后产生的crRNA特异性地靶向和切割DNA,因而也就不需要来自宿主细胞的核糖核酸酶(RNase)和tracrRNA,这是人们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种最简单的CRISPR免疫系统。这一发现可能给科学家们提供一种新的序列特异性基因组编辑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还可能便于一次对多种靶位点进行编辑,即所谓的多重编辑。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4月2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CRISPR-associated DNA-cleaving enzyme Cpf1 also processes precursor CRISPR RNA”。论文通信作者为来自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

CRISPR-Cas是细菌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被用来抵抗病毒感染。在CRISPR-Cas9系统中,酶Cas9在病毒DNA靶位点上进行切割,其中这种靶位点是这样确定的:一种被称作CRISPR RNA(crRNA)的RNA分子利用它的一部分序列与另一种被称作tracrRNA的RNA分子通过碱基配对结合在一起,形成嵌合RNA(tracrRNA/crRNA),然后,借助crRNA的另一部分序列与靶DNA位点进行碱基配对,以这种方式,这种嵌合RNA就能够引导Cas9结合到这个靶位点上并进行切割,也因此这种嵌合RNA也被称作向导RNA(guide RNA, gRNA)。细菌就利用这种工作机制阻止病毒感染。

如今,研究人员发现发现一些细菌的免疫防御系统在结构上要比CRISPR-Cas9更加简单。除了Cas9之外,这些细菌利用酶Cpf1切割外源DNA。这项研究证实Cpf1能够切割RNA和DNA。Cpf1首先移除crRNA前体的部分序列,辅助后者产生成熟的crRNA。因此,诸如RNase III之类的其他酶是不需要的。成熟的crRNA然后引导Cpf1结合到DNA的靶序列上。

因此,Cpf1具有双重功能:它对crRNA进行加工让后者能够发挥功能,然后在特异性的序列上切割靶DNA。此外,不同于Cas9,Cpf1并不需要tracrRNA分子的帮助结合到靶序列上。因此,它在结构上比CRISPR-Cas9更加简单。Charpentier解释道,“CRISPR-Cpf1是一种即插即用的系统,不再需要其他的组分。相反,在自然环境中,CRISPR-Cas9系统需要其他的助手来加以激活。”


2.Cell:第二代基因编辑神器诞生,CRISPR/Cpf1让一切皆有可能!
doi:10.1016/j.cell.2015.09.038

1987年,科学家首次描述了CRISPR序列;2010和2011年,研究人员相继发现了该序列的自然生物学功能;2013年,张锋等科学家首次报道了CRISPR-Cas9系统在哺乳动物基因组编辑中的应用。张锋此前发表过大量Cell,Nature,Science文章,是基因编辑领域的超级新星,也是未来诺贝尔奖有力的争夺者。

2015年9月22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CRISPR技术先驱、Broad研究所合成生物学家张锋领导的研究小组找到一种让该技术更简单、更精准的方法。一种叫做Cpf1的蛋白可能将克服CRISPR-Cas9系统应用中的一些限制。虽然CRISPR-Cas9系统适用于让基因失去功能,但是对于真正实现用一个DNA序列的替换另一个还很困难。

尽管CRISPR比之前的基因编辑方法要简单得多,但是张锋认为仍有改进的余地。他和他的团队搜索了整个细菌王国,找到了一种替代实验室中常用Cas9酶的选择。今年4月,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他们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发现了一个更小版本的Cas9。小的型号让Cas9酶更容易进入成熟细胞,这类细胞是一些潜在疗法的关键“目的地”。

虽然研究小组此次发现的Cpf1蛋白与Cas9相比有很多不同,但是也在一些细菌中与CRISPR共同存在。科学家们评估了来自16种不同细菌的Cpf1酶,最终发现有2种Cpf1能够剪切人类DNA。与Cas9相比,Cpf1有以下四大优势:

第一, 大小不同。Cas9剪切DNA需要两个小RNA分子,而Cpf1只需要一个。Cpf1酶比标准的SpCas9要小,更容易进入组织和细胞。

第二, 剪切方式不同。Cas9是在同一个位置同时剪切DNA分子的双链,最后形成的是分子生物学家常称的平末端;而Cpf1剪切后形成是两个不同长度的链,被称之为黏性末端。平末端通常不容易处理。张锋说:“粘性末端让DNA插入更可控。”

第三, 剪切位置不同。Cpf1剪切时离识别位点很远,这让研究人员在编辑位置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选项。

第四, Cpf1系统在目标位置的选择上提供了灵活性。像Cas9一样,Cpf1复合物首先必须连接一个叫做PAM的短序列,目标位置必须是与天然存在的PAM序列相邻。与Cas9相比,Cpf1复合物识别的PAM序列是非常不同的。


3.Nucleic Acids Res:上海生科院在Cpf1蛋白切割机理方面取得新进展
doi:10.1093/nar/gkx018

梳理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pf1最新研究进展

The CCTL (Cpf1-assisted Cutting and Taq DNA ligase-assisted Ligation) method for efficient editing of large DNA constructs in vitro
1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研究组题为The CCTL (Cpf1-assisted Cutting and Taq DNA ligase-assisted Ligation) method for efficient editing of large DNA constructs in vitro 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鉴定了Cpf1蛋白的精确切割位点,并基于该切割特性开发新的DNA无缝拼接方法。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是存在于原核生物中的获得性免疫系统,CRISPR相关蛋白Cas9已广泛应用于基因组编辑和许多其他应用当中。Cpf1蛋白隶属于II类type V CRISPR系统。相比于Cas9蛋白,Cpf1蛋白具有类似的基因组编辑效率,但具有较低的脱靶效应,在基因治疗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不同于Cas9,Cpf1由单个crRNA指导,并利用富含T的protospacer相邻基序(PAM)序列切割双链DNA(dsDNA)靶标,形成5-nt粘性末端。Cpf1的切割特性使得其成为有效的体外DNA拼接工具,并且最近的研究中报道了基于Cpf1消化和T4DNA连接酶介导的连接建立的DNA拼接标准C-Brick。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Cpf1切割靶标DNA并不像之前报道的那样,只切割靶标DNA互补链的23位和非互补链的18位,而是在非互补链的14位到18位形成多个切割位点。除此之外,该文研究人员还发现Cpf1的切割位点受到crRNA spacer序列长度的影响。当spacer序列长度大于等于20的时候,Cpf1倾向于切割非互补链的18位,而当spacer序列长度小于20的时候,Cpf1倾向于切割非互补链的14位。基于Cpf1在较短spacer长度的crRNA介导下,可以特异切割靶标DNA的14位与22位,形成8-nt的长黏性末端的特性,结合Taq DNA连接酶高精度的连接特性,研究人员将其开发为一个大DNA片段体外无缝编辑的新工具。在应用实例中,研究人员成功将30kb的放线紫红素合成基因簇内部调控基因actII-orf4 的启动子进行了原位的替换。经过反应条件的优化,替换的阳性率达到70%以上。该方法为大片段体外编辑提供了一个高效工具。


4.Nat Commun:上海生科院建立高效谷氨酸棒杆菌CRISPR-Cpf1基因组编辑系统
doi:10.1038/ncomms15179

5月4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杨晟研究组题为CRISPR-Cpf1 assisted genome editing of 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的研究成果,发现弗兰西斯菌来源的Cas效应蛋白(FnCpf1)与谷氨酸棒杆菌适配,而SpCas9则表现出对谷氨酸棒杆菌的毒性,并建立了高效的谷氨酸棒杆菌CRISPR-Cpf1基因组编辑系统。

CRISPR-Cas是当前最强有力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基于化脓链球菌来源的Cas效应蛋白(SpCas9)最初被开发为人类细胞的基因组编辑工具,随后被适配到各个物种细胞中,被认为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Cas效应蛋白。但在谷氨酸棒杆菌这一最重要的氨基酸生产菌株中,SpCas9却难以适配应用。

杨晟研究组开发的这套CRISPR-Cpf1基因组编辑方法,结合单链重组系统实现了基因组精细修改,最高效率达到100%;亦可实现大片段缺失和插入,将原先每轮一周的基因组编辑操作缩短到3天。以L-脯氨酸合成代谢关键酶γ-谷氨酰激酶的149位甘氨酸为例,应用CRISPR-Cpf1基因组编辑系统对其实施原位饱和点突变,可成功筛选获得抗L-脯氨酸反馈抑制的高产菌株。


5. Nature:新型基因编辑Cpf1/CRISPR的RNA复合物被中国学者破译
doi:10.1038/nature17944


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获得了Cpf1/CRISPR RNA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4月20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在这篇Nature文章中,作者们报告称获得了结合CRISPR RNA (crRNA)的毛螺科菌(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ND2006 Cpf1 (LbCpf1)的晶体结构,分辨率达到2.38埃(Å)。他们发现LbCpf1具有一种三角形体系结构,中心有一个大的正电荷通道。被LbCpf1的寡核苷酸结合结构域所识别,crRNA采用了一种高度扭曲的构象,广泛的分子内互作和(Mg(H2O)6)2+离子对这一构象起稳定作用。LbCpf1的寡核苷酸结合结构域还包含一个环凸(looped out)螺旋结构域,其对于LbCpf1底物结合至关重要。结合crRNA或缺乏向导序列的crRNA均可诱导LbCpf1显著的构象改变,但不能诱导LbCpf1低聚化。

新研究揭示出了crRNA的识别机制,提供了crRNA引导LbCpf1底物结合的一些新见解,为设计改造LbCpf1提高基因编辑的效率和特异性建立了一个框架。


6. Mol Plant:逆境中心利用CRISPR/Cpf1系统简单高效实现水稻多基因定点编辑
doi: 10.1016/j.molp.2017.03.001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并改造出Cpf1 (CRISPR from Prevotella and Francisella 1)系统,研究表明该系统能克服CRISPR/Cas9的上述局限,它不需要tracrRNA的辅助,并且Cpf1蛋白兼具DNA剪切酶和RNA修剪酶的功能,不但能靶向切割DNA双链,而且能把相应的非成熟型CrRNA(pre-crRNA)加工剪切成成熟型CrRNA。

3月18日,Molecular Plant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课题组题为“Multiplex Gene Editing in Rice using the CRISPR-Cpf1 System”的研究论文。

该工作利用Francisella novicida Cpf1 (FnCpf1)和 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ND2006 Cpf1 (LbCpf1)对水稻进行单位点和多位点基因敲除的测试,研究表明上述两个Cpf1只需一条非常短的20-21bp的直接重复序列(direct repeats, DR)加上22-24bp的靶位点识别序列(guide)即可实现单基因敲除,更重要的是,把多个DR-guide单元直接串联,只需要一个启动子驱动即可简单高效地实现多基因敲除。该研究利用4个DR-guide单元组成的CrRNA短阵列分别对水稻RLK和CYP81A家族的四个基因进行编辑,各位点的敲除效率达到40-75%。该系统简单、高效地在水稻中实现了多基因定点编辑,拓展了CRISPR系统在植物中的应用,为水稻基因组定点编辑提供了一个新利器。


7. Nat Biotechnol:证实CRISPR/Cpf1基因组编辑几乎没有脱靶效应
2016年6月6日,doi:10.1038/nbt.3609

梳理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pf1最新研究进展

作为CRISPR基因组编辑的新工具,Cpf1因其不同于Cas9的性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只需要单个RNA,即crRNA(CRISPR RNA),因而组装更加简单;它的交错切割模式可能促进利用所需的序列替换现有的DNA序列;它识别富含胸腺嘧啶的DNA序列,而且相对于Cas9识别的富含鸟嘌呤的序列,人们很少探讨这种序列。总之,Cpf1有望扩大CRISPR基因组编辑靶位点的范围,同时具有更好的编辑效率。

尽管Cpf1有巨大潜力成为一种强大的基因组编辑工具,但是人们很少证实这种新的工具如何特异性地找到它的靶位点。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基因组编辑中心的研究人员证实作为一种高度特异性的可编程工具,Cpf1适合用于精确的基因组编辑。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6月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Genome-wide analysis reveals specificities of Cpf1 endonucleases in human cells”。

研究人员使用了两种类型的Cpf1家族蛋白(AsCpf1和LbCpf),这是因为它们是同类蛋白中编辑效率最高的,并开展Digenome-seq测试:他们设计出的一种测试方法以便在全基因组中鉴定出Cpf1能够进行切割的靶位点(on-target site)和脱靶位点(off-target site)。不含细胞的基因组DNA是从人细胞中分离出的,然后利用事先组装的重组Cpf1核糖核蛋白(RNP,编者注:由crRNA和Cpf1进行组装而形成)对该基因组DNA进行切割,随后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对对应于体外靶切割位点和脱靶切割位点的测序序列片段进行比对,就可通过计算鉴定出这些位点。

基因组分析表明Cpf1是高度特异性的,与Cas9相比,只有更少的脱靶切割位点(对LbCpf1而言是6个,对AsCpf1而言是12个),而Cas9能够切割人基因组上的90多个位点。特别地,在大多数体外脱靶切割位点中,代表脱靶效应的核苷酸插入或删除(insertion or deletion, indel)发生率低于0.1%,远低于对应的靶位点上的indel发生率,这提示着这两种Cpf1蛋白几乎没有脱靶效应。


8.Sci Adv:重磅!研究人员使用CRISPR-Cpf1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
2017年4月12日,doi:10.1126/sciadv.1602814

德州大学西南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利用新的基因编辑酶CRISPR-Cpf1在实验室了人类细胞和老鼠体内的杜氏肌营养不良。该研究组过去使用原有的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as9纠正患有此病的老鼠模型和人类细胞内的杜氏肌缺陷。在目前的研究中,他们使用一种新的基因编辑系统,用于修复老鼠模型和人类细胞中的缺陷。

“我们研究了最常见的导致杜氏肌营养不良的患者细胞。我们在体外对它们进行纠正,以恢复细胞内缺失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这项研究提供给了我们CRISPR工具箱中一个很有潜力的工具,” Wellstone肌肉萎缩联合研究中心、Hamon再生科学和医学中心主任、分子生物学主席Eric Olson博士说。该研究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杂志。

CRISPR-Cpf1在很多关键方面不同于CRISPR-Cas9。Cpf1比Cas9酶小很多,这就使之更容易包装到病毒内,因此也更加容易进入肌细胞。与Cas9 相比,它也能识别不同的DNA序列。就其实用性而言,它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有一些基因很难用Cas9编辑,但是更容易用Cpf1修饰。因为这两种蛋白质有不同的生化性质,能识别不同的DNA序列,所以这些特性能为基因编辑创造更多的选择,”先天性心脏缺陷研究杰出教授Olson博士说。

“通过敲除突变区域或精确修复突变基因,CRISPR-Cpf1介导的基因编辑不仅纠正了杜氏肌萎缩症突变,而且还改善了肌肉收缩能力和强度,”分子生物学教授、Hamon再生科学和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Rhonda Bassel的合著者Duby博士说。


9. Nat Biotechnol:张锋再发CRISPR新突破!“魔剪”可实现同时编辑4个基因
2016年12月5日doi:10.1038/nbt.3737

梳理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pf1最新研究进展

12月5日,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Multiplex gene editing by CRISPR–Cpf1 using a single crRNA array”的研究成果。CRISPR先驱张锋以及Wageningen大学的John van der Oost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近几年,CIRSPR技术飞速发展,除了“元老”CIRSPR/Cas9系统,科学家们还找到了一些新“选手”。2015年9月,张锋研究组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新型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pf1。Broad研究所Eric Lander教授称,该研究证明了Cpf1在编辑人类基因组中非凡强大的功能。

在这项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CRISPR/Cpf1系统能够克服Cas9靶向多个基因位点的限制。研究表明,Cpf1加工自身CRISPR RNA (crRNA)的能力可用于简化多重基因组编辑。使用单个定制的CRISPR阵列(array),研究人员实现了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同时编辑多达4个基因,在小鼠大脑中同时编辑3个基因。


10. Cell & Cell Res:解析出Cpf1-crRNA-靶DNA三元复合物的晶体结构
doi:10.1016/j.cell.2016.04.003; doi:10.1038/cr.2016.88

为了阐述Cpf1如何识别和剪切DNA,MIT的张峰研究组和东京大学Osamu Nureki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高璞研究组与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先后解析了AsCpf1-crRNA-DNA三元复合物晶体结构。

Cpf1和Cas9的核糖核蛋白三元复合物具有相似的整体结构。AsCpf1与Cas9同样采用二裂片结构,外观呈蟹钳状,分为识别叶 (Recognition lobe,REC) 和核酸酶叶 (Nuclease lobe,NUC)。但不同的是,Cas9核酸酶叶包含RuvC和HNH两个核酸酶结构域,分别负责切割非靶向和靶向DNA链,产生平末端;而AsCpf1的NUC叶没有HNH结构域,由RuvC结构域和一个推定的新的核酸酶结构域 (Nuc) 组成,分别负责切割非靶向及靶向DNA链,产生黏性末端。RuvC剪切非靶向DNA链是Nuc剪切靶向DNA链的先决条件。

另外,Cpf1-crRNA二元复合物和Cpf1-crRNA-DNA三元复合物的结构的比较也揭示了Cpf1与Cas9不同的DNA识别机制。

首先,sgRNA和crRNA上靠近PAM序列的区域均存在一段“种子序列”,可与靶DNA序列互补配对,对于Cas9和Cpf1识别和切割DNA至关重要。由于sgRNA和crRNA在二元复合体中呈现不同的构象,“种子序列”在Cas9-sgRNA二元复合体中形成有序的A型结构,而在Cpf1-crRNA二元复合体中是无序的,在Cpf1-crRNA-DNA三元复合体中才转变为有序的A型结构。

其次,PAM互作裂缝在Cas9-sgRNA二元复合体中也已预先形成,是Cas9识别目标DNA的另一个关键结构,但在Cpf1-crRNA二元复合体中还未形成,目标DNA的结合诱导Cpf1内部结构重排,多个结构域发生空间位移,PAM互作裂口经历一个“从开到关”的构象改变,以容纳有序的A型种子序列和靶DNA在正电荷通道内形成异源双链核酸分子。

Cpf1识别目标DNA时种子序列“从无序到有序”和PAM互作裂缝“从开到关”的构象变化,可能有利于降低其基因编辑的脱靶效应。


11. Nat Biotechnol:张峰研究组扩展CRISPR/Cpf1 的靶点选择范围
doi: 10.1038/nbt.3900

6月5日,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张峰研究团队题为“Engineered Cpf1 variants with altered PAM specificities” 研究论文,通过突变AsCpf1和LbCpf1的方法,扩大了靶点选择范围。

CRISPR/cpf1自被发现以来,已经在不同物种中得到应用,但其靶点选择仅限于PAM为TTTV 的DNA序列,研究人员通过筛选突变体的方式扩大了PAM位点的选择范围,例如 AsCpf1突变S542R/K607R 和 S542R/K548V/N552R后可以分别识别PAM为 TYCV 和TATV的DNA序列,并且提高了活性。全基因组范围脱靶分析表明这些突变体对其高特异性并没有影响,LbCpf1同样的突变位点表现出相同的结果。


12. Nat Chem Biol:突破!科学家成功优化CRISPR-Cpf1技术使其更加高效地编辑人类基因组


doi:10.1038/nchembio.2410

梳理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pf1最新研究进展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改善了当前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使其能够更加精准地靶向切割并且粘贴人类和动物细胞中的基因,同时研究者还扩展了CRISPR-Cpf1基因编辑系统使其能够用来研究以及帮助抵御人类疾病。

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将导向RNAs和“复用”能力合并,改善了CRISPR-Cpf1基因编辑系统的作用效率;研究者Guocai Zhong说道,这种系统能够简单、明显改善同时对多个基因或单个基因多个位点的编辑能力,这或许对于靶向作用多个疾病相关的基因或疾病相关基因的多个位点非常有帮助。

研究者Farzan指出,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够修饰肝脏中的25个细胞,似乎是无意义的,但如果能够对肝脏中一半的细胞进行修饰,那么这或许具有重大意义。当然如果该系统还能够帮助修复肌肉细胞中基因的话,或许就能够帮助恢复患者的肌肉功能。目前Cas9和Cpf1是最常用的两种分子剪刀,研究者Farzan重点对Cpf1进行关注,因为其能够更加精确地对哺乳动物细胞进行作用,Cpf1分子来自两种类型的细菌:拉克诺螺旋菌科细菌和嗜酸菌属细菌,这些分子的关键特性就是能够对RNAs进行引导,但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这些分子如何同哺乳动物细胞所产生的RNA发生作用,文章中,研究者通过将萤火虫发光基因编辑到细胞的染色体中进行深入研究,随后他们发现,这种修饰后的CRISPR-Cpf1系统能够像预期一样发挥作用。


13. Nat Commun:利用CRISPR/Cpf1改进大豆油中的脂肪含量
doi:10.1038/ncomms14406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Basic Science, IBS)基因组工程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新的CRISPR-Cpf1技术成功地对改变大豆油中的脂肪含量的两个基因进行编辑。CRISPR-Cpf1是一种更为广泛使用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的替代性方法。这种新的植物基因编辑方法对大豆和野生烟草基因进行编辑取得的结果于2017年2月1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RISPR/Cpf1-mediated DNA-free plant genome editing”。

IBS研究人员设计CRISPR-Cpf1复合物对大豆中的两个FAD2基因进行切割。这两个基因是将油酸(一种脂肪酸)转化多不饱和亚油酸(另一种脂肪酸)的通路的一部分。通过让这两个FAD2基因发生突变,大豆种子中的油酸比例增加了,这导致更加健康的脂肪含量产生。

IBS研究人员也证实CRISPR-Cpf1并不能够切割大豆基因组中的非靶标位点。这些结果证实CRISPR-Cpf1是一种高度有效的技术。再者,这种方法是100%的不含有DNA(DNA-free)。它通过化学合成crRNA而无需导入外源DNA。这消除了外源DNA(用作RNA合成的模板)残留的风险。

IBS研究人员也发现相比于CRISPR-Cas9,CRISPR-Cpf1具有至少三种益处:CRISPR-Cpf1技术具有更短的crRNA,因此能够化学合成这种RNA;CRISPR-Cpf1在靶基因上产生更大的序列删除(7个碱基对),因而让这种基因完全失去作用;Cpf1的切割类型可能有助优化基因编辑过程。


14. Nature:从结构上揭示CRISPR-Cpf1的DNA靶向机制
doi:10.1038/nature22398

梳理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pf1最新研究进展
图片来自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被称作Cpf1的分子剪刀如何让DNA解链,并对它进行切割。这个CRISPR-Cas家族成员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能够像全球定位系统(GPS)那样发挥作用以便鉴定出基因组中的靶位点。Cpf1的高精准度将会改进这种技术在修复基因损伤、其他医学应用和生物技术应用上的使用。

这些研究人员成功地可视化观察和描述了Cpf1的工作方式。这种蛋白属于Cas家族,能够切割双链DNA,因而允许启动这种基因组修饰过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6月22日的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e of the Cpf1 endonuclease R-loop complex after target DNA cleavage”。论文通信作者为哥本哈根大学研究员Guillermo Montoya和Stefano Stella。

Montoya说,”我们利用X射线照射Cpf1蛋白晶体,能够在原子分辨率上观察到它的结构,从而能够让我们观察它的所有组分。X射线衍射是被用来解析生物分子结构的主要生物物理学技术之一。”

“Cpf1的主要优势在于它的高度特异性和DNA切割方式,这是因为利用这种新的分子剪刀能够产生交错末端,而不是Cas9产生的平端断裂。这些交错末端有利于DNA序列插入。”


15.Cell:张锋发表综述详细介绍第二类CRISPR-Cas系统
doi:10.1016/j.cell.2016.12.038

近期张锋教授也与另外两位学者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napShot: Class 2 CRISPR-Cas Systems”的特写文章,介绍了新一代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Class 2 CRISPR-Cas Systems。
2015年,张锋及其同事们就报告称发现了一种不同的CRISPR系统,具有潜力实现更简单、更精确的基因组工程操作。这个新系统是通过在不同类型的细菌中搜寻了成百上千种的CRISPR系统,寻找具有有用特性的酶,结果来自氨基酸球菌属(Acidaminococcus)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的Cpf1酶成为新的候选物。

这一新发现的Cpf1系统有几个重要的方面不同于以往描述的Cas9,在生物通最先报道的张锋Cell:新一代CRISPR基因组编辑系统这篇文章中就提到:Cpf1系统更简单一些,它只需要一条RNA。Cpf1酶也比标准SpCas9要小,使得它更易于传送至细胞和组织内;Cpf1以一种不同于Cas9的方式切割DNA。当Cas9复合物切割DNA时,它切割的是同一位点的两条链,留下的“平端”(blunt ends)在重新连接时往往会发生突变。采用Cpf1复合物生成的两条链切口是偏移的,在裸露端留下了短悬端(overhang)。这预计有助于精确插入,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有效及精确地整合一段DNA;Cpf1切口远离识别位点,这意味着即便在切割位点靶基因突变,仍然可以进行再度切割,提供了多次机会来校正编辑;Cpf1系统为选择靶位点提供了新的灵活性。像Cas9一样,Cpf1复合物必须首选附着PAM,短序列,选择的靶点靠近自然存在的PAM序列。Cpf1系统识别的PAM序列与Cas9截然不同。这在靶向某些基因组如疟原虫及人类基因组时可能是个优势。

文章指出,第二类CRISPR-Cas系统基于不同的效应蛋白家族,可以分为3种类型和9种亚型,其中譬如Cas9和Cas12a(Cpf1)已成功地用于基因组工程。在此前的研究中,张锋研究组也采用了一种新生物信息学方法来发现暂时被命名为C2c1、C2c2和C2c3的新蛋白,他们开发出一系列的计算方法来搜索NIH基因组数据库,鉴别新的CRISPR-Cas系统。


16.Nat Biotechnol:在体内利用电穿孔运送CRISPR/Cpf1实现靶向突变
doi:10.1038/nbt.3596

梳理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pf1最新研究进展
Figure 1a:CRISPR/Cpf1介导的突变小鼠培育,利用CRISPR/Cpf1破坏Foxn1基因或Tyrosinase基因的功能。这些突变分别导致无毛的小鼠和白毛的小鼠。Figure 1b:通过电穿孔将Cpf1 RNP运送到小鼠胚胎中的示意图。

作为CRISPR基因组编辑的新工具,Cpf1因其不同于Cas9的性质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只需要单个RNA,即crRNA(CRISPR RNA),因而组装更加简单;它的交错切割模式可能促进利用所需的序列替换现有的DNA序列;它识别富含胸腺嘧啶的DNA序列,而且相对于Cas9识别的富含鸟嘌呤的序列,人们很少探讨这种序列。总之,Cpf1有望扩大CRISPR基因组编辑靶位点的范围,同时具有更好的编辑效率。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IBS基因组编辑中心的一个研究团队成功地将Cpf1核糖核蛋白(RNP,编者注:由crRNA和Cpf1进行组装而形成)介导的突变引入小鼠胚胎中,培育出突变小鼠。他们选择发生突变的靶基因为Foxn1(一种调节免疫系统的转录因子,可促进皮肤毛发生长)和Tyrosinase(编码酪氨酸酶,该酶催化黑色素产生,其中黑色素是天然色素,能够确定皮肤的颜色)。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6月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argeted mutagenesis in mice by electroporation of Cpf1 ribonucleoproteins”。

论文第一作者HUR K Junho说,“这些数据表明将Cpf1 RNP运送到小鼠胚胎中导致靶基因发生突变而破坏它们的功能,它们的突变率分别为64%和33%。我们将突变的小鼠胚胎移植到代孕母小鼠体内,获得携带特定突变的小鼠。这些突变分别导致无毛发的小鼠和白发小鼠产生。”

Hur补充道,“为了研究Cpf1是否有脱靶效应,我们对从一只Foxn1基因发生突变的小鼠和它的野生型近亲小鼠体内分离出的基因组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没有脱靶突变发生。对其他突变小鼠的DNA进行靶向深度测序(targeted deep sequencing)也显示没有发生脱靶突变。”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电脉冲将Cpf1 RNP同时渗透进多达50个小鼠胚胎中。这种新的电穿孔技术运送用于基因组编辑的Cpf1 RNP到小鼠胚胎中,产生突变小鼠。相比于常规的微注射技术,这种电穿孔方法很容易开展、快速和具有可扩展性。(生物谷 Bioon.com)

2017植物基因组与基因编辑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

基因君

/11月10日讯/2017年11月10日,由生物谷主办的“2017植物基因组与基因编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好望角大饭店隆重开幕,现场座无虚席。此次会议将继续围绕植物基因组研究、植物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应用情况、以及对基因编辑农作物的政策监管进行探讨。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技术和前沿信息的平台,推动植物基因编辑领域的发展。本次会议为期一天半,今天出席演讲的嘉宾有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朱健康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的刘克德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金双侠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区永祥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的徐明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的陈其军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王克剑教授。

2017植物基因组与基因编辑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
基因编辑是一种用于精确操纵细胞和生物体内的基因和基因组的技术。近年来,这项技术正迅速影响着植物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在农作物育种、生态能源、工业原料、中药材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也逐渐受到学术界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去年,美国的农业部率先敞开口子,对一批基因编辑农作物免于监管,我国政府也已经批准了几种用更早的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作物。比起治疗绝症,更优质的农产品可能会是基因组编辑带给普通人的第一项福利。
2017植物基因组与基因编辑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
与其他物种不同的是,在植物中脱靶效应不是基因编辑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已经在不同植物特别是农作物中建立起了基因编辑技术体系。如何进一步完善植物基因编辑技术,提高载体系统构建的简易性,提高特异性,降低脱靶率等将是未来植物基因组编辑领域的重要课题。
会议为期一天半,接下来出席的嘉宾: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勇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谷晓峰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谢先荣教授。
生物谷后续将为您带来演讲嘉宾的精彩报告!本次会议为期两天,欢迎关注@生物谷会议公众号即时跟踪大会进展!
2017植物基因组与基因编辑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

CAR-T领域黑马艺妙神州完成新一轮融资 进一步完善癌症基因细胞药物研发 造福更多患者

基因君

11月23日,艺妙神州医疗科技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总额达5000万元。本轮由君联资本领投,Thiel Capital和盛景网联跟投。
艺妙神州CEO何霆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融资,进一步巩固公司在CAR-T工艺平台的技术领先地位,并推动晚期血液肿瘤创新药物研发。据悉,公司在与陆道培医院合作的早期临床研究中,对数十例复发难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实现了超过95%的完全缓解率,这个数字甚至超越了美国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领域报道的数据。虽然结果仍需在之后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但该早期结果已经显示,公司的产品有望造福更多患者。目前,艺妙神州还在积极探索CAR-T技术在其他疾病领域的应用,公司刚刚和北医三院合作开展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试验中,已有一例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
艺妙神州是由三位清华大学博士创立的专注基因细胞治疗的公司。自创立之初,公司就设立了以技术和病人为核心的发展宗旨。公司的创始人也在不断改进、完善公司的CAR-T产品。该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做到从质粒生产、慢病毒载体制备、CAR-T细胞制备、质量研究等全过程自主研发的公司。截止发稿日,公司已累计治疗超过40名患者,其中包括骨髓移植后多次复发的病人、肿瘤负荷高达96%的病人、不远万里从巴基斯坦前来就医的病人等。有很多患者因为CAR-T的治疗从卧床不起到康复出院,很多家庭因此而获得了新的希望。
针对这一轮新的融资,陆道培医院院长陆佩华表示,陆道培医院积累了大量晚期血液肿瘤治疗的成功经验包括应用CAR-T的经验,将继续与艺妙神州在CAR-T创新药研发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包括不断拓宽CAR-T适应症、提高疗效、改进安全性等,以期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君联资本合伙人蔡大庆表示,在飞速发展的基因细胞治疗领域,核心工艺环节是否具有全球领先性,团队是否有持续探索和优化工艺的意识和能力是君联判断这个领域投资价值的关键,因为这些因素决定了产品进入临床阶段的疗效及安全性。艺妙神州团队在这些方面给君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君联希望助力艺妙神州在新法规下尽早完成IND申报,也将协助其打通整个生物创新药物研发生态圈,从技术研发到新药研发演化,对接上下游合作伙伴,引领我国基因细胞药物研发,为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疗效更好、安全性更好的创新药物。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白血病超过7万人,死亡超过5万人。白血病在儿童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复发难治白血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基因细胞药物将很可能显着改善这一局面。目前,美国FDA已经于今年8月批准世界上第一个基因细胞药物Kymriah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白血病。
关于君联资本
君联资本自2008年开始在医疗健康领域布局,是国内最早投资布局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构之一,覆盖生物医药、基因技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多个细分行业,以国内投资为主,兼顾跨境投资和并购投资,至今已投资了近70个医疗项目,总规模超过7亿美元。未来,君联资本还将发挥其投资“根据地”优势,与公司形成资源互补。(生物谷Bioon.com)

研究揭示植物中存在着广泛的单等位基因表达

基因君

 

研究揭示植物中存在着广泛的单等位基因表达

单等位基因表达(monoallelic gene expression)是指在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一个基因的全部转录本均来自一个等位基因的现象。群体水平的细胞表达谱分析(bulk analysis)表明,印记效应与等位基因间的相互抑制作用是产生单等位基因表达的两种可能的机制。由于群体水平的分析可能低估了单细胞内单等位基因表达的普遍程度,单细胞水平的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揭示细胞内的单等位基因表达现象。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多个课题组以水稻叶肉细胞为对象,合作研究并揭示了植物中存在广泛的单等位基因表达。焦雨铃研究组将单细胞转录组的测定技术(single-cell RNA-seq)应用于植物细胞,并成功获得了两个水稻亚种(93-11和Nipponbare)及其正反交后代(F1)的叶肉细胞的单细胞表达谱。钱文峰和王秀杰研究组利用93-11和Nipponbare亚种之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估计出F1细胞中两个等位基因的表达量。通过比较等位基因的表达量,定义出细胞中单等位基因表达的基因。结果表明,单个细胞中约三分之二的基因是单等位基因表达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等位基因表达的独立性和随机性能够很好地解释细胞中单等位基因表达的现象。该研究在单细胞水平上揭示了单等位基因表达现象的普遍性和可能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调控规律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成果于2017年9月23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 Bulletin (DOI: 10.1016/j.scib.2017.09.011)。焦雨铃研究组已毕业的博士生韩莹莹和钱文峰研究组的博士生楚霄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焦雨铃和钱文峰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王秀杰研究员参与了课题合作。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中组部“万人计划”和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生物谷Bioon.com)

全面布局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天昊诊断出席第一届基因健康大会

基因君

天昊诊断于2017年12月9-10日出席参加了由上海市医学会医学遗传专科分会主办的“第一届基因健康大会”。

本次会议汇聚300多位国内遗传疾病领域专家和医生,就涉及基因健康相关的多个学科方向做了众多精彩的专题讲座,为我国遗传疾病精准诊治拓宽思路。

我司市场营销总监彭靖博士在本次大会第一天,就天昊公司在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的自主技术策略和产品布局做了全面详细的精彩报告,以下是彭博士专题报告部分精选内容:

全面布局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天昊诊断出席第一届基因健康大会

出生缺陷是由于先天、遗传或环境因素造成的结构性畸形或功能性异常。在中国目前每年新增约100万例出生缺陷儿童,在给家庭造成巨大痛苦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数百亿元。因此出生缺陷防控越来越受到重视。

全面布局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天昊诊断出席第一届基因健康大会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出生缺陷防控的三级预防策略分别对应孕前、产前、产后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传统诊疗手段与精准医学相结合,广泛覆盖重点防控,尤其是近年来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出生缺陷防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要想将基因检测普及到筛查程度惠及大众,还需要具备更快速、更简便、更经济、更多样的条件。

天昊诊断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建立并完善了包括一代测序,二代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等多个分子生物及基因检测与研究平台,可提供不同通量不同应用的基因分析服务,涉及基因突变检测,SNP分型,基因拷贝数检测,基因表达水平(谱)分析,基因甲基化定性定量检测,家系连锁定位分析,片段富集以及基因组测序,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具备明显的技术领先优势。天昊诊断借助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出生缺陷防控领域进行基因检测项目的开发及应用,建立了从点突变、片段拷贝数变异到染色体水平变异的完整技术平台,覆盖从孕前、产前到新生儿的全面基因检测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具有简便快捷、经济实惠、技术种类多样、覆盖病种全面的特点,是真正适合进行基因筛查的方案。天昊诊断在今年三月对外发布的全球首个不依赖于二代测序的无创唐氏检测技术Nips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真正具有普筛潜力的无创唐氏检测技术。

全面布局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天昊诊断出席第一届基因健康大会

降低出生缺陷,预防重于治疗。天昊诊断也将继续与临床机构与政府部门开展广泛合作,将自身的技术优势应用到出生缺陷防控筛查领域中,为实现将中国出生缺陷率降低一个百分点的目标不懈努力。

全面布局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天昊诊断出席第一届基因健康大会

天昊诊断是一家以自主开发创新基因分析技术为基础的遗传分析科研服务及临床分子遗传诊断试剂、检测服务供应商,集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现拥有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级留学归国博士为骨干的研发团队、多项国际国内自主专利技术(iMLDR®、SNPscan®、AccuCopy®、CNVplex®、CNVseq®、EasyTarget®等),设有专业的分子遗传检测中心、分子诊断试剂研发基地和分子诊断试剂生产基地。天昊诊断依赖自主研发的基因分析技术,已开发出一系列成本低、效率高、通量大、具备明显竞争优势的分子诊断产品与检测服务项目,主要以基因分析技术开发以及临床分子诊断为主营业务,专注于分子遗传诊断事业,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先进、更高效的检测方法和试剂,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生物谷 bioon.com)

 

专访 | PNAS主编Inder Verma教授谈基因治疗

基因君

主要从事基因疗法、肿瘤遗传学和炎症研究的Inder Verma教授,是该领域世界主要权威专家之一,他就职于美国Salk研究所,同时还是PNAS的主编。近期,生物探索对Inder Verma教授进行了一次专访。2017年12月4日到8日由冷泉港亚洲举办的LiverBiology, Diseases & Cancer学术会议在苏州举办。Inder Verma教授作为嘉宾在会议上做了主题演讲,并在会后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专访 | PNAS主编Inder Verma教授谈基因治疗

Verma教授是第一位对HIV进行改造并用于将外源基因导入靶细胞的科学家。这些转染后接受新基因的细胞可以被移植回体内,产生具有正常功能的蛋白,以弥补自身基因的缺失或异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现在,这种逆转录病毒载体技术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临床试验中常用的工具。

因此在我们的专访中,一开始就请Verma教授介绍了他们是如何改造HIV的。

Verma教授告诉我们,在1992年,当时所研究的载体只能把基因转入能够分裂的细胞中去。而研究工作的开展需要找到一种载体也能将基因递送到不能分裂的细胞中去,比如脑细胞、神经细胞和肝脏细胞。

不久,他们意识到HIV反转录病毒可以将基因导入到神经和其它不分裂的细胞。问题是如果利用HIV病毒,去除会引起疾病的所有其它组分换入想要递送的目标基因,那么这个病毒载体是否还能转染不分裂的细胞而又不引起疾病呢?

HIV有9到10个基因,但实际上只需要其中两个用于复制和整合。所以他们利用HIV病毒能够感染不分裂的细胞并且能整合到细胞的基因组的特点,去除了几乎百分之九十的HIV基因组,构建了一个能转染不分裂的细胞而又不会引起疾病的递送体系。

Verma教授表示,即使到现在,在癌症CAR-T细胞治疗中的基因转导所用的载体和他们当年开发的基本一样,没有什么改变。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基因组已经剔除了,没有更多的序列可以再删除,其它人所做的就是加入各自感兴趣的目标基因。主要载体构建机制还是和1996年时他们所开发出来的一样。

专访 | PNAS主编Inder Verma教授谈基因治疗

要做好基因治疗,载体是最关键的。于是我们询问了Verma教授理想的载体应该是什么样的?教授无不幽默地说,“完全理想的是我们曾经在纸上设计的载体”。

他进一步指出,理想的载体应该可以大规模生产;能够顺利转染能分裂或不再分裂的细胞;进入细胞后能在基因组中安全的位点整合,而不插入错误的位点;具备调节蛋白表达的功能,当你在想运用它的时候能够顺利开启,不用的时候顺利关闭,并且能控制在哪里表达和表达的量;不能有免疫上的副作用,否则机体会将其排斥。这样的病毒载体才是能顺利应用于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
简化版HIV载体已经拥有很多上面所说的优点了,虽然还不能满足所有的要求,比如他们还不能完全随意开启和关闭,但是他们可以控制它整合到基因组的位点。因此,除了不能调控开启和关闭的问题,简化版HIV载体基本上是一个几近完美的载体了。

专访 | PNAS主编Inder Verma教授谈基因治疗

Verma教授的研究小组在脑瘤和肺部疾病方面都做出过卓越的成效,这次冷泉港亚洲会议的议题是关于肝脏的,我们很好奇的是Verma教授是不是有计划要研究肝癌

Verma教授解释说他们并不直接研究肝癌,而是将肝脏作为研究手段起作用的场所——产生蛋白质的器官。比如血友病A是缺乏凝血因子Ⅷ,血友病B是缺乏因子Ⅸ而造成凝血障碍。他们运用病毒递送凝血因子的基因,或者用纳米粒子将凝血因子的mRNA引入实验动物或人的肝脏细胞。也许将来他们会进入肝癌的研究领域,但目前是在肝脏中运用基因治疗生产疾病所缺乏的蛋白。
说到肝脏的基因治疗,我们也很想知道和在肝脏中做基因治疗相比其它器官是难些还是容易一些。
对此,Verma教授告诉我们,在基因治疗方面,最简单的是在循环系统的血细胞中。人体每天制造百亿个新的血细胞,因为身体内的造血干细胞能够保持制造新的血细胞。所以将制造血细胞的骨髓干细胞取出并导入基因后再放回去,改造过的干细胞产生的新的血细胞就会到达身体各处。
但是对于肝脏、肺、脑等就不能同样操作了,递送基因仍然是个问题。不过相对其他器官来说,肝脏要相对简单一点。首先肝脏是一个很大的器官,而且血管丰富,引入基因相对来说还不算太难。另外在基因治疗的效率方面,如何递送基因进入大量的细胞还是个难题。在肝脏组织里少量的细胞中表达新的蛋白不算难,但是在大部分肝脏组织中做基因治疗,现在虽然有一些进展,但还很是一件很难的工作。

未来基因疗法真的能够有效清除HIV吗?

基因君

2018年1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基因疗法或许有望清除HIV感染患者机体中的病毒,文章中研究人员对猴子进行研究,他们研究的核心是围绕着使用嵌合抗原受体(CAR)基因,研究者发现,利用工程化的细胞就能有效摧毁HIV感染的细胞。

未来基因疗法真的能够有效清除HIV吗?

图片来源:medicalxpress.com

从理论上来讲,研究人员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长期抵御HIV感染的免疫力,研究者Scott Kitchen说道,目前我们的目标就是治愈患者,我们都知道,要想治愈HIV患者就需要患者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这也是我们在这样研究中所看到的。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方法来促进机体对HIV产生长效免疫力,如今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就能有效控制HIV,但却无法从机体中彻底清除HIV。

每个T细胞表面都有独特的受体或分子,这些受体能帮助细胞有效识别细菌、病毒或真菌的特殊靶点,当识别靶点后T细胞就能够有效从机体中清除病原体;研究者表示,目前他们所做的就是采用人工受体或CAR来帮助识别有效的靶点,研究人员的目标就是开发一种“反向疫苗”,即通过工程化免疫反应来靶向作用HIV。工程化嵌合抗原受体的概念要追溯到大约20年前了,当时研究人员利用CAR-T基因疗法治疗一系列癌症。

这项研究的新颖之处就在于研究人员可以双重利用干细胞和CAR来靶向作用HIV;首先研究人员对CAR进行遗传工程化操作让其寻找并且结合人类/猿类的免疫缺陷病毒(SHIV),这是一种实验室工程化的HIV杂交病毒,其包含人类病毒和猿类病毒,随后研究者对特定造血干细胞中的DNA进行修饰使其可以携带杀灭SHIV的CAR,接下来研究人员将细胞引入到四只被SHIV感染的雄性幼年猕猴的血液中,这种工程化的细胞就能成功在每一只猴子的骨髓中“定居”,细胞能够在机体中不断移动,靶向作用并且杀灭SHIV感染的细胞,同时并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研究者Kitchen说道,这种基于干细胞的方法的有点就在于其中一种细胞能被移植到机体中,其能够持续产生新的T细胞来靶向作用携带HIV的细胞。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计划在未来2-3年内进行人类机体的临床试验,此外研究人员还认为,CAR未来或许需要与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一起运用,CAR疗法目前在癌症治疗中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因此未来其非常有望用于成功清除HIV的研究中。(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Could gene therapy someday eliminate HIV?

Gene therapy may have the potential to eradicate HIV in people infected with the virus, new animal research suggests.

The science centers around the use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genes. In laboratory work with monkeys, these engineered cells have destroyed HIV-infected cells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scientists reported.

“Theoretically, the goal is to provide a lifelong immunity to HIV,” said study co-author Scott Kitchen,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School of Medicine.

“We’re aiming for a cure,” he said. “And we know that to cure HIV you need an effective immune response, which is what we’re seeing here.” Kitchen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dicine with the division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

Scientists have been searching for a way to create long-term immunity to HIV, the AIDS-causing virus. Currently,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s prescribed to keep HIV under control, but this doesn’t eliminate the virus from the body.

Kitchen explained the new strategy this way: “In terms of basic immunology, T-cells are the cells that are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our ability to fight off pathogens and get rid of infections in the body. Malignancies. Anything abnormal.

“Every T-cell has a unique receptor, or molecule, on it. That receptor allows the cell to recognize a specific target—a bacteria, or fungus or virus. And when it recognizes that target, it’s called into duty to clear it from the body,” Kitchen said……

健康一生

apasstour 医健游测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