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国药企的裁员浪潮下,尖端医疗技术的浪潮也是不甘示弱。
【健康点】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11月15日,算不算是个黑色星期天呢?在这一天,两个跨国大牌药企罗氏和诺和诺德裁员的消息同时见诸报端。话说自从GSK事件以来,外资药企时不时刮上一阵裁员风……
当然也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比如说“掌控糖尿病”闷声拿了A轮融资、运用基因技术可以治好白血病了、除了无创监测设备,下一步患者还可能用上数字智能药品。
“掌控糖尿病”不声不响拿了6000万融资
11月16日,糖尿病管理APP“掌控糖尿病”被曝已获6000万人民币融资。据“掌控糖尿病”创始人郭高兴透露,“掌控糖尿病”确已在今年6月份获6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两方面。
谈及“掌控糖尿病”的发展状况,郭高兴毫不避讳的指出:“掌控糖尿病”在患者端的体验有待提高。另外,因公司地处福建,离核心医疗资源相对较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方面也不占优势。目前,“掌控糖尿病”已采取一系列举措走出福建,例如:公司在9月份已经在北京设立运营总部;同时在北京、广州、河北、河南、南京等地也有很好的落地服务。
此外,在产品商业化探索方面,“掌控糖尿病”正在尝试一些新的切入点,如:跟药企、保险合作,面向高端用户服务领域开发等。
英美科学家用基因编辑技术治好了白血病
近日据报道,英国医生与美国科学家合作,首次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治好了一位小姑娘的白血病。主治医生向患者体内注入了5000万个经过基因编辑的细胞,这些细胞可以捕杀癌细胞,不久后医生对患者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目前检测发现患者身上的癌细胞已经完全消失。
虽然这一技术是否具有普适性仍然存疑,但如主治医生所言,这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果这一方法具可重复性,无疑将是治疗白血病等顽症的一个巨大进步。
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治疗上的进展,将使这些研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人类社会虽然对基因技术的滥用可能及其他伦理困境抱有强烈的疑虑,但同时对基因技术在战胜人类疾病方面的功效也抱有颇高的期待。每一次基因技术在医疗领域运用的重要进展,都会增强其社会基础。不仅如此,基因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阔前景与丰厚利润,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这一趋势将使生物医学领域获得金融资本的强大支持。
“数字化药片”申请FDA上市审核
据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报道,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受了首款“数字化药片”的上市审核申请。 “数字化药片”也叫“智能药片”,是制药业与高科技联姻的产物。
它的原理和步骤是:在药片中嵌入一个比铅笔尖还小的感应器(芯片),吞服的药片经胃液溶解之后,其中的感应器将相关信息传导至患者随身携带的接收装置上,再经蓝牙等传输中介将这些信息以及心率、体温、运动时间等数据,传递到医生或家中的移动设备上,以方便对病人施治或进行家庭护理。
这种感应器堪称“能够吞食的科技”。它完全由可食的材料制作而成,通过食道进入人的胃部,并通过机体吸收而激活。感应器本身并不携带电池,胃液作为电解质溶液代替了电池起到发电的作用,从而消除了金属电池对人体的危害风险。等到药衣被胃液完全融化吸收后,感应器就能和胃酸发生化学反应提供电能,从而使感应器本身开始作业,进行记录运算和无线传感器收发信息等。
这种由美国普罗蒂厄斯生物医疗公司研制的智能药片,最大好处是它能够确保患者坚持按方、定时、按量服药,从而达到最佳疗效。除了按时用药、保证疗效外,智能药片还能大大减少因没有正确服药而导致的巨大浪费。
外企又刮裁员风 诺和诺德中国裁员
罗氏将关闭美国、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四个小分子药物生产基地,裁员1200人。安置这些员工约需6亿美元,罗氏总共需要支出16亿美元。罗氏是老牌制药大厂,早期以Leo Sternbach发明的苯并二氮卓类小分子中枢药物闻名,后来开始逐渐依赖基因泰克的抗体药物。今天这个举动反映现在传统小分子药物面临的生存压力。
全球最大糖尿病药物公司丹麦诺和诺德(NVO.NYSE)确认,诺和诺德中国关闭了全国教育专员、教育经理和财务在内的一些岗位,累计受到影响的共有130名员工。
随着诺和诺德此次在中国的岗位调整和人员变化,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发展也不同阶段地进入了转型和下一阶段发展的调整期。而减员,岗位调整,部门合并和增速放缓等一系列正在跨国药企中发生的变化,既是应对当前外部环境变化的应急之举,也是迎接下一阶段更适应中国市场的发展之需。(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