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今年11月,《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上曾刊出爆炸性消息: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在动物和人身体细菌样本中均发现了一种新型耐药基因: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基因)。这种抗药性可通过质粒,在细菌之间轻易地转移,目前在丹麦、 荷兰、法国及泰国均已检出该耐药基因。
粘菌素,属于多粘菌素类抗生素,由于具有肾毒性,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目前主要在农业中广泛使用。据统计,中国每年农业畜牧生产中大约消耗12000吨粘菌素。
因此长期以来,相较于其他抗生素耐药性进展而言,粘菌素临床耐药性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以土壤细菌耐药情况为主。而如今在人体及动物身上细菌样本中屡屡检出该耐药基因,十足令人震惊。
粘菌素,抗生素最后防线?非也!
目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公认的细菌“终极防线”,常用于治疗由多重耐药菌引起严重感染。近几年,碳青霉烯类耐药菌通过质粒间传播造成了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包括近期发现的粘菌素耐药。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细菌耐药问题尚未面临绝境,临床上仍有药可医,如单独应用替加环素或者与其他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救命药因其毒性较大,往往临床使用受限。
除此以外,鉴于细菌耐药与抗生素用量存在相关性,抗生素大剂量冲击疗法也是目前临床上逆转耐药的一种常用方法,对粘菌素或其他药物耐药菌株有良好疗效。
而长此以往,抗生素应用终究无法逃脱细菌耐药的命运。在过去2年中,美国FDA总共批准了6种新型抗生素品种,有30几种仍处在研发阶段。而新开发品种绝大多数是采取仿制策略,随着细菌耐药状况恶化,仿制药物敏感性也将难免有所下降。
Teixobactin——抗菌药物“明日之星”
今年1月,研究者在土壤细菌培养中发现了一种β-变形杆菌 “Eleftheria terrae sp.”,它能产生一种他们称之为 “teixobactin”的酯肽。Teixobactin在活体中有活性,分别以细菌细胞壁中两大主要成分“肽聚糖”和“磷壁酸”其中之一的生物合成通道中的前体为作用目标,与以往抗生素作用机制全然不同。不过研究者坦言,从化合物研发到最终形成对人体安全有效的制剂产品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可喜的是,目前teixobactin抗药性筛选结果仍然是阴性的,这可能与其独特的杀菌机制有关。
严防抗生素滥用
为了鼓励抗生素新品种研发,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如税费减免、快速审评等各项支持政策。除了teixobactin,研究者还将目光投掷到抗菌病毒及血清抗菌多肽研究领域,试图开发更多传统抗生素的替代产品。
明尼苏达大学感染科医师James Johnson表示,抗生素长期应用终究无法避免产生抗药性问题,因此开发新型抗生素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未来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更多新型抗菌药物开发的同时,如何控制抗生素滥用,避免出现无药可医的困境,值得我们深入考虑。他提出,应逐渐减少农业、畜牧业中抗生素的投入量,控制医院抗生素使用量,减缓耐药细菌的传播。
各国政府机构对于抗生素合理使用也采取了相应措施。目前,欧盟已禁止抗生素用于畜禽饲养,美国也通过立法严格规定抗生素的使用范围。生物谷小编认为,阻止耐药基因肆意传播仅依靠单枪匹马的政府监管是不够的,开展国际化监管与合作才是管控抗生素滥用的必由之路。(基因宝jiyinbao.com)
信源: Spread of antibiotic-resistance gene does not spell bacterial apocalypse —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