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杨力研究组与上海科技大学陈佳研究组、南京医科大学沈彬研究组合作研究揭示了胞嘧啶脱氨酶(APOBEC)在CRISPR/Cas9引发的DNA断裂修复过程中产生突变的新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基因组编辑保真度提供了新思路。
CRISPR/Cas9是迄今为止最为高效便捷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虽然其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极大潜力,但由于编辑过程中存在的非靶向突变以及基因治疗的不可逆性,CRISPR/Cas9技术的精确性问题一直是科学界的焦点所在。由于APOBEC能够在DNA单链断裂修复过程中结合单链DNA并造成随机突变,而单链核酸(如单链寡聚核苷酸、基因组单链DNA)在CRISPR/Cas9引发的DNA修复过程中广泛存在。因此,评估APOBEC能否在CRISPR/Cas9引发的基因组DNA修复过程中产生突变,对于改进CRISPR/Cas9编辑技术的精确性以及DNA损伤修复等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证实了APOBEC能够作用于单链寡聚核苷酸的胞嘧啶位点,并通过CRISPR/Cas9引发的同源重组修复过程,在基因组DNA的同源胞嘧啶位点处产生碱基替换突变。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APOBEC能够在由Cas9切刻酶引起的基因组DNA单链断裂修复过程中,激活碱基切除修复通路并产生DNA双链断裂,进而产生非靶向的随机碱基插入或缺失(insertions/deletions, indels)。基于上述机制研究,研究人员提出了利用双链寡聚核苷酸或双链质粒DNA作为修复模板,抑制内源APOBEC的策略来提高CRISPR/Cas9编辑保真度和精确性的方法。
杨力研究组长期从事计算生物学和组学研究。在此项合作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体系,阐明了APOBEC在CRISPR/Cas9引起的基因组DNA断裂修复过程中产生突变的分子机制,并据此成功与陈佳研究组合作开发出了增强型的基因组碱基编辑系统(Wang et al.,2017,Cell Research),实现了更高精度和更高效率的碱基编辑。
相关研究成果以APOBEC3 induces mutations during repair of CRISPR-Cas9-generated DNA break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科技大学大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生物谷Bioon.com)